甲骨文书写视频用什么书写

以下试题来自:
多项选择题根据甲骨文的书写方式以及表现内容,甲骨文又可称为()。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氤(y&n)氲(yūn)
B.程颢(h&o)
C.天贶(ku&ng)殿
D.日喀(kē)则
E.郾(yǎn)城
A.导游词要根据对象、目的、背景、场合等多种语境因素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B.口语导游中,可以多用日常聊天式的语气,使气氛更轻松
C.导游词的语言表现形式主要是科技、文艺语体
D.导游员在讲解同一景观时应针对不同游客使用不同的词汇
E.导游讲解的话语既要精炼简约又要通俗易懂,讲述一般景观的外形、性能、功能时可以多用介绍型的口语表达方式
A.该诗的作者是柳宗元
B.该句诗出自《送桂州严大夫》
C.诗句描写的是桂林漓江两岸的风光
D.诗中的&山&指的是洞庭山
E.这句诗比喻贴切新颖,形象地概括了长江三峡山水之美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怎么写?
澎湃新闻罗昕
[摘要]十二生肖里最难表达的是实际中并不存在的龙,“龙是中国人最崇拜的动物,是动物之王,所以整个字倒过来就是甲骨文中的’王’字。”十二生肖,亲近而平常,是在春秋《诗经》就有所记载的中华传统。9月27日,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韩志强做客上海古籍书店“海上博雅讲坛”,对着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说文解字:“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每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都有寓意 。”“老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爱偷吃东西。”“身子长。”“尤其尾巴长。”甲骨文鼠韩志强笑称,就因为老鼠尾巴长、爱偷吃,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抓住这些特点创造出甲骨文“鼠”字。“整个字体竖立起来,尾巴偏长,上头开口是老鼠嘴巴。”最有意思的是,韩志强指出“鼠”字左上角那三个点象征的是老鼠偷吃后嘴边的食物碎片。在现场,韩志强先让听众想像十二生肖的样子,再在幻灯片上放出他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宗焜所著《甲骨文字编》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所著《新甲骨文编 》中选取的12个文字。他说,甲骨文象形字是古代中国人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对象最典型的特点而形成的具有很强概括性和可视性的文字符号。“甲骨文往往要竖着看,将头向右弯90度看。”韩志强表示,这源于古人结绳记事的传统,“都是从上往下的。” 更特别的是,甲骨文作为早期的汉字,并不成熟规范,一字多形的情况非常多。韩志强介绍:“对于同一个对象的表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同样是牛,每个人写的’牛’字可能是不同的。”在他看来,一字多形是中国甲骨文的一大特点,这恰说明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包容。而他在现场放映的甲骨文字,都是他照着《甲骨文字编》和《新甲骨文编 》中最“像”实物的那12个字,用他的甲骨文书法写出来的。甲骨文牛、羊除了“鼠”字,其余11个字也都十分形象。按韩志强的解读,牛最大的特点在于两只牛角,甲骨文“牛”字(左)就突出了牛头上的牛角,字中两点则是牛的眼睛。而为了区分牛和羊,甲骨文“羊”字中(右)的羊角则向里弯曲。甲骨文虎、马、狗、猪虎、马、狗、猪都有四肢,但在韩志强看来,甲骨文也用特别的方式分别象征:老虎身上有花纹,甲骨文“虎”字(左上)就用几条线表示老虎身上的花纹。“若线条换成圆圈,那就是豹子。”马最大的特点是身上的鬃毛,甲骨文“马”字(右上)则以此突出马头那三笔笔画 ;猪和狗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肚子和嘴巴。因此在甲骨文中,“狗”字(左下)的肚子比较平小,“猪”字(右下)的肚子比较圆滚。而嘴巴上,狗嘴张开,但猪嘴上翘。 甲骨文蛇、鸡类似地,鸡的最大特点在于鸡冠和尾巴。因此在甲骨文中,“鸡”字(右)显得尤其“昂首挺胸”,最右边的三划代表鸡毛,最左边的线条象征鸡爪;而“蛇”字(左)上面的三角形象征蛇头,卷曲的笔画象征蛇身。台下听众,尤其几个小朋友不时赞叹:“真像!” 甲骨文兔、猴此外,韩志强介绍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字还体现了动物的动态。比如甲骨文“兔”字(左),除了在字的上部凸显兔耳和脸部近乎1:1的比例,整个字形为“向上跳跃”的样子,比喻兔子爱跳的特征;甲骨文“猴”字(右)也是如此。“这个’猴’字甚至有点像人,但动物中猴子和人也确实相像。”甲骨文龙十二生肖里最难表达的是实际中并不存在的龙,那要怎么表示?韩志强介绍,甲骨文“龙”字的表达在于龙卷曲且长的身体以及龙角。“龙是中国人最崇拜的动物,是动物之王,所以整个字倒过来就是甲骨文中的’王’字。”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表达往往抽象,这在甲骨文中也得以体现。”韩志强如是说。 另悉,由韩志强编写的甲骨文普及书稿《甲骨文十二生肖》已于今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uncloudedx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老人坚持书写甲骨文五年 一年用20斤墨汁(图)
七旬老人迷上甲骨文坚持书写整五年1960年开始练毛笔字,写的最多的是小篆和隶书2008年逛成都文物市场时,一本沾满灰尘的《甲骨文字帖》吸引了他的眼球,自此苦练甲骨文书法2012年9月得知中国文字博物馆征稿后,他寄出临帖在6尺长宣纸上的《甲骨文歌》2012年12月收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寄出的收藏证书5年前,成都市政协()退休老人李教文偶然接触到甲骨文字帖,72岁的他被其中的精妙所吸引,自己买书摸索、临帖。去年12月,他的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瑰宝,魅力无穷。”昨日,李教文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爱好书法50余年,书写的甲骨文能被博物馆收藏,深感自豪。逛文物市场淘到《甲骨文字帖》李教文近距离接触甲骨文是在2008年。一天,爱好书法收藏的李教文闲逛成都送仙桥文物市场时,一本沾满灰尘的《甲骨文字帖》吸引了他的眼球。“那是1960年由著名书法家、川大教授何崝写的书法作品,”时隔5年,李教文依然记忆犹新。李教文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甲骨文字歌》:“洹水东流平无波,有时水涨齿岸过……”全文以诗歌形式,对几千年来的甲骨文历史娓娓道来。“我非常感兴趣,因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现在,那本书摆在李教文书房显眼处,每隔两三页就可以看到他的批注和勾画——他在每页都注明当页甲骨文字数,遇上不错的段落用红笔勾画出来,方便单独临帖。李教文从1960年就开始练毛笔字,50余年的书法基础,让他写起甲骨文来可以触类旁通,“写甲骨文我还是按照此前的经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每天都要练习 有时1年用墨20多斤《甲骨文字歌》为李教文打开了甲骨文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李教文几乎每天都要练习甲骨文,少则1小时,多则3小时。在高峰期,1年会用上20多斤墨汁。有时写得太多,李教文就抱上自己的甲骨文书法,到送仙桥古玩市场挨个摊位相送。为了自学甲骨文,李教文买了很多甲骨文字帖和书籍。甲骨文也有让他困惑的时候,一个“夏”字,书法大家们的写法笔划明显不一样,此时他会自己根据习惯操作。“一般书法作品在临帖四五年后,就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这也反映在李教文的甲骨文作品中,他在“泉”字下加了两点作为水,“泉水叮咚响嘛。但这种创新不是胡乱编造,要符合甲骨文演化规则。”一年除夕夜,上床后的李教文久久无法入睡,凌晨两点半,他索性起身走进书房,拿起毛笔,写了1小时的《甲骨文字歌》,“之后再回去睡,一下子就睡着了。”临帖70多遍 寄出《甲骨文歌》李教文有订阅书法书报的习惯,“以前是《书法杂志》,现在变成了《书法报》。”去年9月,在《书法报》看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征稿后,兴奋的李教文决定投稿。“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那里是甲骨文的故乡!”李教文最终寄出的,是自己临帖在6尺长宣纸上的《甲骨文歌》,此作品由著名书法家徐步云作词,由浙江书法家徐自学手写甲骨文,是反映甲骨文历史的诗歌类题材。“中华文字源头远,结绳八卦叹微茫。夏禹岣嵝尽物象,陶符刻亦难详……”171个字,24句诗,李教文已经临帖70多遍。去年12月,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收藏证书寄到了李教文家中。幕后>>>很多获奖证书他随意放在纸箱里作品被收藏后,李教文很淡定:“甲骨文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我去探索。”李教文喜爱书法艺术50余年,在接触甲骨文之前,写的更多的是小篆和隶书,内容一般是名言警句、唐诗宋词等,并获得很多奖项,其中不乏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寄来的获奖证书。这些证书,都被他随意放在书房角落的纸箱里。天府早报实习记者颜雪摄影报道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napolluo]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段奕宏前往新都区黑熊救护中心探望黑熊…
德阳将对残疾人减免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费…
关注排行图片网评
更多行业: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一、甲骨文的起源和意义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契文”、“龟甲文”、“龟甲兽骨文”、“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中国汉字的鼻祖,距今有三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被誉为“甲骨文之父”、著名金石学家、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最高长官)王懿荣(年),1899年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断为是商代的文字至今已有117年了。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1984年的85年间,据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统计,在国内有108个机构单位(台湾和香港9个),50个私人收藏家(台湾和香港3个),共收藏甲骨127904片。国外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2个国家,共收藏甲骨26700片。合国内国外公私收藏甲骨共15万多片。2010年6月中旬,本人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学习和考察,据两个馆的解说员介绍,从1985年到2010年的26年间,已发掘出土的刻辞甲骨达17万余片。近4年来,我国又发掘出土的甲骨刻辞2万多片,总计共有20万余片,单字5000多个,能认识和厘定为汉字的近3000个。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知识。  许金美甲骨文书法作品 创业奉献  二、甲骨文的研究和发展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精细有序,笔画多方折。自商迄周初甲骨文应用约七百年,甲骨文具有“工整规范、粗放劲峭、气势雄浑、疏朗清秀、端庄轻巧、丰腴古朴、笔意充盈、形象生动等“八大”特点,字里行间,孕育着书法之美;从结字上看,甲骨文已基本上具备了汉字的结构,即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汉人称“六书”为“造字”之本。人们因此认为这是六种不同的文字结构,却又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实际汉人讲的“六书”,包含了表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历史过程,追溯文字发展的本源。“六书”中“假借”、“转注”只属于表形文字,“形声”只属于表意文字。“象形”本来是表形文字的,表意文字中只能见到遗迹。而“会意”、“指事”才是两种文字共同存在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可以从字形分析来认识,而“假借”、“转注”两书只能从用字方法来理解。六书的第一条便是象形。象形文字,是把物象画出来随体诘诎而成的文字。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甲骨文的原始图画成分比较大,所以变体字较多,由于字少满足不了表达之需要,便采取假借的办法来弥补。甲骨文中还有许多合文。它反映了一个字表达词组的现象;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和大小形状的影响,但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从殷墟博物馆展出的妇好墓出土的两把精品“鸟形骨刻刀”和“穿山甲形骨刻刀”来看,就充分证明了商代甲骨文的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对后人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一是甲骨文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二是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达到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甚多,有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三是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几个字的位置,也可以长,也可以短;四是甲骨文是用刀刻在较硬的龟甲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粗有细,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字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不一,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四堂”之雪堂—罗振玉(年)在甲骨文研究者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甲骨学的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甲骨学家,1908年他首先出访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1911年2月他派自己的弟弟罗振常去安阳采掘甲骨,之后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甲骨二万多片,从年先后编成出版《殷墟书契前编》(八卷)、《殷墟书契菁华》一卷,影印本、《殷墟书契后编》二卷,影印本、《殷墟书契续编》(六卷)、《铁云藏龟之馀》一卷、《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殷墟书契待问编》、《殷墟古器物图录》及《附说》各一卷等著作。在书写对联、题词时,常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罗振玉就偏旁拆零,自己拼接,再拼不出,就到金文和其它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这是一种创新。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联》一书,是他首创的杰作。罗振玉对甲骨文的研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崭新,甄别谨严,成果显著。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正如郭沫若所评价的“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真实的史料”。  许金美甲骨文书法作品 大展宏图  “甲骨四堂”之观堂—王国维(年),是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国学大师,是甲骨文研究的著名学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个记载将信将疑,主要原因是没有当时的文字记录和留存的实物资料作印证。本世纪初,著名甲骨学家罗振玉在搜集的甲骨文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村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中的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国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1000年。从一片殷甲骨上的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这是王国维的一大功绩和所作的重要贡献。王国维出版的主要专著有《卜辞中所见殷先公先王考》(1917年)、《殷先公先王考附注》(1927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1907年)等。  “甲骨四堂”之鼎堂—郭沫若(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诗人。他以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1928年6月,他在日本东京书店拿到了著名甲骨文专家罗振玉所著的《殷墟书契考释》后,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在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的基础上,于日,完成了他所著的《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之后又相继出版了《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专著。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使甲骨文研究走出了巅峰时代。在甲骨学领域,自有罗振玉、王国维以后,郭沫若是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在考古学、甲骨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第一人。1959年8月,郭沫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60年代初,他担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  “甲骨四堂”之彦堂—董作宾(年),是著名甲骨文理论家、古史学家、考古学家,是创立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习甲骨文,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他整理、撰拓、著录出土的甲骨文片数以万计,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贡献在于他曾于年间8次主持和参与安阳殷墟甲骨的发掘,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出土的甲骨文及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研究。他第一个发现了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他把“问卜的人”称为贞人)。主要著作有:《殷墟文字甲编》(1948年)、《殷墟文字乙编》上辑(1948年)、《殷墟文字乙编》中辑(1949年)、《殷墟文字乙编》下辑(1953年)、《殷墟文字外编》(1956年)。尤其是他所著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书,对甲骨残片重新拼合,进行了增补使之复原,意义甚大。许金美甲骨文书法作品 福禄寿喜  除“甲骨四堂”外,著名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胡厚宣(年)。193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调入中央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1934年10月至1935年6月,他同梁思永一起,参加了殷墟第10、11次考古发掘,并对殷墟第13次发掘的127坑出土的17000多片甲骨做过室内发掘工作。著有《殷墟第13次发掘所得龟甲文字举例》、《殷墟127坑甲骨文的发现和特点》、《甲骨学商史论》(荣膺教育部全国学术审议委员会科学发明奖)、《甲骨六录》(1945年)、《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年)、《甲骨续存》(1955年)、《甲骨文合集释文》(全四册,1999年)、《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全3册,1999年)、《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等10多部专著,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宝贵财富,为甲骨文的保存、传播和研究建立了功勋。此外,他还为《殷墟文字甲编》一书作了全部释文,为殷墟考古工作做了很大贡献。1956年,胡厚宣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为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任总编辑。从1961年开始,他正式搜集资料,跑遍了中国的各个城市,征集了90个单位和数十位私人收藏的甲骨数据,经过一系列有系统的研究整理,到1983年才编印出共收甲骨41956片,分十三巨册,体系完备的煌煌巨著《甲骨文合集》。他一生对甲骨文的发掘、纪录、整理和编纂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创立了分期分类的编纂体例,开辟了甲骨文著录的科学途径,为国家、世界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继“甲骨四堂”之后,在甲骨学领域中的又一代宗师。  甲骨文的风格,主要有“五种类型”:即工整规范型、劲健雄浑型、疏朗清秀型、秀丽轻巧型、丰腴古拙型。甲骨文虽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孕育着书法之美,美在形象、美在神采、美在气韵、美在“刀”味、美在古朴,很值得欣赏和品味。  近10多年来,全国许多省市成立了“甲骨文学会”或“甲骨文研究会”,经常举办了甲骨文书法展,促进了甲骨文书法的交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学习甲骨文的热潮,许多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殷墟、了解殷墟、热爱殷墟、弘扬殷墟,让殷墟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90年代,上海大学出版社策划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仅第一辑,就出版了《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殷墟甲骨学—让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殷墟甲骨—国宝背后的故事》、《殷墟玉器》、《殷墟青铜器》、《殷墟考古发掘地》、《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走进甲骨学大师董作宾》等8部专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书法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文化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深厚基础和艺术特征。我国书法以它独特艺术魅力,独占鳌头,独领风骚。殷墟甲骨文,乃汉字文化之根,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日,在召开的第三十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说明了她在世界文明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今天,甲骨文书法这门古老而富有生机,实用而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一些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和人们的喜爱。  三、甲骨文的书写艺术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唯一“活”下来的古文字。它以自己完善的形态和精美的书法艺术,在古代文明中发射着熠熠的光彩。因此,许多人爱好甲骨文,欣赏甲骨文、研习甲骨文。但如何书写好甲骨文,提高其创作艺术,这在当今书法界仍是一个新课题。  所谓“甲骨文书法”,我认为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3000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汉字多达11万余字,常用字有1万多个。但甲骨文能认识和厘定为汉字总共才3000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和地名),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没有的字,而要书写名言、警句、楹联、诗词、题词时却又无法代替。如有的学者用金文、秦篆去顶替,我认为这是不能体现甲骨文的形体和神韵的。二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有些甲骨文研习者,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有的把金文、石鼓文等多种古文字进行综合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虽有关系,但也不是有真正意义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许金美甲骨文书法作品 十二生肖  甲骨文的书法不能和写毛笔字的书法混为一谈,二者从书写规则来讲,是截然不同的。甲骨文字是用刀刻而形成的。正因为如此,就决定了甲骨文字的形体表象,具有坚瘦刚劲,刀锋锐利,横平竖直、曲颇相成的气质。字体或大或小,笔划或长或短,疏密不均,不失为一字之整体。看上去结构严谨,匀称美观,峻峭挺拔,潇洒大方,可称之为刀笔文字之艺术。甲骨文字在书写形成方面,笔画与笔画的连接所要求的准确性是十分严格的。如果稍不留意,就会写错。尤其是“田”和“甲”、“气“和”三“之间的区别,字形差不多,很容易写错变成另一个字。如何提高甲骨文的书写质量?一要严守法则,探索创新。根据笔者近40年来对甲骨文的学习、研究和探索,从著名甲骨学家罗振玉首创的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中得到了启示。近年来,本人在书写的《怎样写甲骨文》、《甲骨文毛泽东诗词全集》两部专著时,就是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法,即拆偏旁、移部首,依据字的结构,谨守法则,进行创新,自行拼接,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这两部甲骨文专著出版后,由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申报,经世界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定,于2010年7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要讲求运笔,经常练习。中国汉字的结构,也称为结体,或间架结构,其意是指汉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组合、虚实布置和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汉字的结构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部分。书写甲骨文也是如此,对初学者来说,刚刚起步,应先练独体字,后练合体字,特别是笔画少的独体字,要笔笔准确、笔笔到位。最近,我读了由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马如森《甲骨文书法大字典》,在他原出版的《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的基础上,将其1203字,用毛笔书写,一页写一个字,对独体字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左右结构等讲得透彻,对初学甲骨文者很有帮助。从甲骨文的“契刻”和墨迹分析,殷人下笔往往露锋,收笔则提而出锋,笔势一般从上而下,从左至右,偶有逆向,因文字而变。近年来,我在创作书写甲骨文时,注意多看卜辞拓片,多琢磨和体会甲骨文的形体、线条、构图和契刻及运笔的方式,笔锋藏锋起笔,运笔多以枯笔,做到枯中有润,润燥结合。笔画由积点而成线,做到运笔要自如,用墨要浓润,线条要流畅,体势要沉厚。格调要清新,章法要明朗,给人有一种灵动的空间美,有一种雍容典雅的古朴美。尤其是书写诗词时,常遇有“龙”、“虎”、“鹿”、“象”、“龟”、“蛇”、“鸟”、“鸡”、“鱼”等一类带有图画文字残余的象形文字,用笔画是无法计算的。如“魚”字就画一条鱼,“龟”字就画一只龟。甲骨文字是刀刻的,作为书法在宣纸上写,既要有刀刻的刚劲又要有毛笔的笔意,难度是较大的。因此,更要一笔一画认真地进行书写,平时要有打牢扎实的功底才行。  甲骨文同一单字中往往有很多字形,这就为我们的作品创作提供了变化空间和选择余地。笔者在创作三国蜀相诸葛亮的《出师表》,唐代白居易的《瑟琶行》、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等近20篇文字较长的甲骨文作品时,对重复的字我都尽量避免。如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整篇出现18个“之”字,每个“之”的字形都不重复。使作品在典雅中透出灵气,在爽利中显出“刀味”。因此,书写甲骨文要注重技巧,讲求艺术风格。要美在形象、美在神采、美在气韵、美在“刀”味、美在古朴。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甲骨文书法学会常务理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骨文写在什么上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