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丝绸之路的古诗词诗词

丝绸之路与丝路考古学_古诗文网
丝绸之路与丝路考古学
今天我讲的第一个题目,就是丝绸西传,与丝路名称的由来。这个丝绸西传的时间,现在学术界看法分歧非常大。根据我的看法丝绸西传可以分两个阶段:一个就是丝绸辗转流传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比较早的,因为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当中国丝绸发展以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交往比较多,通过这些少数民族丝绸呢,就辗转流传到了西方。因为这个时期主要是通过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它是活动范围非常广的,辗转流传出去。这个丝绸西传真正的始于什么时候,始于汉通西域。因为这个时期,这个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传播的量也非常大。所以这个时候双方是有计划的,而且甚至是有组织的来搞这些丝绸贸易。所以我认为丝绸真正西传应该是汉通西域以后。当时根据西方的一些记载,说丝绸不仅非常漂亮,穿着舒适,而且还可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可以防虱子臭虫,也不怕夏天的下雨,打雷、闪电。所以就给了丝绸很大的魔力。当时的巫术,它那个护身符都要用丝绸来包上,所以就是说当时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从中亚一直到罗马,这条线对丝绸的需求量非常大,在这种丝绸热当中,最突出的是罗马帝国。  刚才我讲了,真正丝绸西传应该说是在西汉通西域以后。这个罗马人什么时候才知道丝绸呢?根据西方史料的记载,公元前53年,克拉苏也就是古罗马的执政官之一,叙利亚总督,带领军队和安息,在卡尔莱大战,这个战斗是规模很大的。在这次战斗当中,罗马军团就被安息的军队围困住了。围住以后,在关键时刻,安息的军队在正午的时候就把绣金的彩色的军旗整个就展开了,就晃悠,这一晃悠,在阳光的照耀下,罗马的士兵感觉非常恐慌,结果这场战斗罗马军团惨败。所以在西方史学家就认为,这是罗马人第一次看到丝绸。罗马人知道丝绸以后,对丝绸非常热爱,到处就想得到丝绸,但是丝绸怎么来的,长期以来,他们并不清楚。所以,当时他们就对蚕丝和蚕种做了多种猜想。他们一开始就认为蚕丝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用梳子,有一种树叶或者树皮梳出来跟白绒丝一样,另外他说蚕丝是一种小动物。这种小动物比金龟子大两倍,有八只脚,这种动物呢,一共要养五年,然后它吐丝,像蜘蛛一样吐丝,把脚都缠起来,最后从残骸当中把丝拿出来。所以,他们非常想得到这种小动物。当时罗马人形容丝绸美如花朵,细如蛛丝,蜘蛛的蛛,细如蛛丝。到公元4世纪的时候,罗马使用丝绸,不单是贵族,而且脚夫,都在用,也就是说已深入到它的社会了。罗马人喜欢丝绸它不是说中国织成的丝绸,因为他们喜欢紫红色,紫红色在罗马社会是一种高贵的象征,紫红色和黄色。所以最初他们在喜欢中国的原色丝绸,也就是白色的。白色丝绸去了以后,他们把它拆开,他重织、染色。所以后来它主要是进口中国的生丝。我可以讲一讲,中国丝绸是怎么过去的。  中国丝绸西传我认为主要是有三条渠道:一条呢大家看中国史书都知道,中国的汉唐帝国各朝代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大量的封赐和赠与,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另外一个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周边的少数民族绢马贸易,绢和马贸易。这个贸易额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北方一直到欧亚大陆草原地区这个是相通的。所以,这个为什么说早期丝绸能流传过去与这个有一定的关系,当然后期的流传也起一定作用;再一个问题呢,就是中国把丝绸作为一种商品和货币推出去。另外是当粟特的商人,波斯的商人到中国来采购。有些文书记载非常清楚,你比如说在西晋的时候,在新疆发现的文书,和敦煌发现的文书就是粟特商团。他们是非常大的商团,就是组织到了中国来采购,这个商团不但在新疆采购,而且到了长安,洛阳和中国的内地。他们主要是用他们的银币,他们的毛织物,他们的一些麻制品和特产来交换,来购买,也非常大的,它有一套整个的系统。另外就是当时就是这种做生意吧,粟特人在新疆和敦煌,以至于内地有他们的聚落,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是由他们购买过去的,这是主要的几条渠道。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才有这个名称呢?根据现在的研究呢,就是说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过一本书叫《中国》。在这本书里他首先提出丝绸之路这个称呼,后来在1910年还是德国人的赫尔曼,他又出了一本《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他把这个李希霍芬的观点又完善了,而且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叙利亚。现在,一般的来讲,古代的丝绸之路,也就是说,从长安到叙利亚,这个丝绸之路提出来之后,渐渐的现在已经被学术界接受。在中国来讲接受这个名称,真正广泛的用,是近几十年的事。因为大家如果说看中国的研究东西方关系的一些学者的论著,就知道。当时这些学者主要用的名称是东西交通,或者是中西交通,当时并不用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因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有局限性的。因为这条路不仅是丝绸贸易,它只是其中的一项,它也不是丝绸之路,这条交通线的内涵,也不是丝绸之路能完全概括的。当时讲东西交通和中西交通,它既包括交通线又包括所有的各种交流,包括文化、艺术、科技、宗教所有的各方面的交流。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这么一个学科,发展到现在,学术界也基本接受了丝绸之路这个称呼。实际上它呢也并不是局限丝绸和交通,也还是重在交流,这是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丝绸之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了。所以下面我就讲讲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和终结的问题。首先讲一下东西交通的概况。东西交通在中亚,现在斯坦的中亚概念就是前苏联五个加盟共和国,现在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土库曼,这个地区咱们现在所称的中亚地区。这个中亚地区本来就是亚欧大陆一个通道,是东西南北的一个通道。古代中亚地区它是和西方和南亚次大陆和南西伯利亚,北方的草原地区交通是非常发达的。但是在汉通西域以前,这个新疆地区的交通是封闭的,这是与当地的情况有关。大家都知道新疆地区周围都是被山圈起来的,而且都是非常高。另外就是新疆的沙漠、戈壁范围非常大,小国林立,就互相封闭。所以当时大规模交通是没有的。从西方所记的一些历史记载,对现在的新疆了解的并不清楚,当时就是天山以北的地区,是游牧民族迁徙的路线,你比如乌孙、大月氏等等。但是后来就被匈奴给封闭了,说那边基本上也是不通的。所以当时中国和中亚之间和西方之间隔着新疆地区,现在的新疆地区,当时这条交通线是并不通的。所以现在丝绸大量的外运,在汉以前是不可能的,它过不去。所以这个交通线的开辟,就是在西汉时期。西汉时期主要是有一个大家都知道张骞,张骞凿空与汉通西域与丝路的开通关系非常大。当时张骞凿空,他主要是两次,当时为什么要叫他通西域呢?也就是说当时汉武帝是要打匈奴,因为乌孙和大月氏,原来是在甘肃河西走廊,它被匈奴驱逐出去以后,迁到了中亚地区,他要联合乌孙、大月氏打匈奴,就是两面夹击,为了这么一个政治目的,派张骞去,张骞第一次去,没有取得多少效果,乌孙和大月氏也不想回来,后来就说汉武帝还不死心。第二次又派他去,到乌森和周围各国,这次古代新疆的好多小国家,他都派使节去了,张骞凿空回来以后,会了向汉政府有详细的报告,就是周围的交通线,各国的风土人情、实地物产等等都报告的非常详细。所以这个报告就是后来《史记?大宛列传》主要是以报告为素材的,这个报告对汉武帝,汉政府了解西汉以西的情况非常重要,对汉武帝下决心通西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后来的汉武帝,就决定通西域,派兵到西域去,最后就是统一了西域。这个西域,大家可能也知道,但是这个理解不一样,现在有广义的和狭义的说法。  广义的说法,就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都可以叫西域;狭义的西域也就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新疆包括就是帝俄侵略咱们领土以前那个范围,都叫西域。但是历代呢,中国历代对西域的说法也不一样。汉武帝决定通西域以后,因为军事方面的需要,政治方面的需要,他把当时交通线封闭的交通线,各国之间交通线整个打通了,而且他的势力到了中亚,包括当时的乌孙、大月氏等等,他都是有很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把新疆交通线和刚才讲的中亚的交通线对接起来。这样的话,丝绸之路才真正通。所以真正开辟丝绸之路,是中国的汉朝开辟了。以前是各自都有的交通线,并没有真正的连接起来。  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两汉时期基本上可以说丝绸之路发展,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国处于内乱状态。在西方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也分裂了,波斯也衰落了。所以这时候,丝绸之路属于比较箫条的时期。到了唐朝,唐朝可以说经营西域最盛的就是唐朝,不仅说在整个新疆地区是进行直接统治,在中亚地区直到波斯的东境,它设立了16个都督府,是名义上控制的。所以就是说他们当时唐朝的交通线,交通组织,也是最完备的,这时候发展到非常高的一个阶段。但是就是在唐朝,在怛罗斯被阿拉伯帝国战败,后来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要到公元790左右就退出了新疆。所以在这个阶段,丝绸之路就属于慢慢的衰落时期是吧。到了唐末,五代时候,这个时候陆路的丝绸之路就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它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也就说终结到五代宋初的时候,这个陆路丝绸之路作为它的主要历史使命已经完结了。但是到元朝时候,蒙元时期,因为它通过各个汗国,整个陆路丝绸之路又通了,这时候也还是比较发达的,但是这是落日辉煌,只是随着蒙元帝国的灭亡,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丝绸之路呢,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关于丝绸之路现在交通线的问题,大家也很关心,现在丝绸之路的交通线,中亚西亚和罗马地方,那个交通线是比较清楚的,因为研究的也比较充分。从长安到河西走廊,总体来讲也是比较清楚的,现在最不清楚的还是新疆地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新疆地区主要是戈壁和沙漠,戈壁和沙漠固定的交通线是没有的,它只要大方向对就可以了,大家如果到了新疆就知道这个情况。  你比如说丝绸之路的西域北道。现在的丝绸之路是北段是很靠北了,因为塔克拉玛干,塔里木河,它是南北摆动的,以50公里和100公里来回摆动,它总的来讲是,向北移。所以,就是汉唐时期的遗址都在现在的居住区的南边,现在交通线跟原来交通线差异是非常大的。另外,你比如说塔克拉玛干的南边,现在就是和田这一带。从喀什出来,和田一直往东走,这条交通线跟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也没关系,这是现在的。现在这些交通线甚至于清代交通线都是变化很大的。根据汉唐的遗址,来确定它的交通线,就是现在这个阶段交通线,也就离现在的居民点和公路线50到150公里都在沙漠当中。所以现在交通线的研究,现在还处于不是十分清楚的阶段,大的方向,大的路段这是没问题的,但是非常具体,从学术角度来讲,需要研究的方面还是很多。  下面,我就把交通线概括的给大家看一看。这个是河西之路,所谓河西之路,也就是说从长安,当然就是说它的都城在洛阳的时候,从洛阳出发,都城在长安的时候从长安出发,一直到河西,经过河西跟西域接壤,为什么叫河西呢?因为它主要路段是在河西走廊,这个可以看出来是六盘山,六盘山以东,它就是分南线和北线,六盘山以东,它南线主要是沿着渭河走,北线是延泾河,南线走现在的经过兰州这条线,到凉州,这段线是长凉道,从长安到凉州这条线,北线走现在的平凉、固原这条线过去,看图上有虚线,这个虚线。所有的交通线都是以唐代为基准的,汉唐的区别不大,但是到唐代发展的非常好的,很完备。这个虚线就是两汉时期这个线,这上头大家可以看清楚。这是第一段,从长安到凉州,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这是从凉州到伊州的,也就到伊吾,伊吾就是现在的哈密,这条线大家看了也都很清楚。这里我主要给大家讲几个问题,一个是汉代的玉门关和阳关。汉代的玉门关,大家看到敦煌,汉代的玉门关在敦煌以西的小方盘城,这个阳关在玉门关的南边,南湖这一带,这是汉代的玉门关;另外,就是唐代玉门关。不在这地方,往东移了,大家找瓜州,瓜州的西北那是唐代的玉门关,宋代的玉门关在嘉峪关的西边,那是宋代的玉门关,从五代到宋。所以玉门关大家所谓讲的玉门关,不同时代是有区别的。这是河西路线,这里头最重要的刚才讲了一个是凉州,凉州就是武威,武威实际是两汉到唐,经营西域的一个重要的,最主要的大后方的基地,它前方的基地就是敦煌,在唐代它叫沙洲,这条线是天山北路,伊州就是现在的哈密,从敦煌也就是沙洲到伊州这条道从玉门关往北走。丝绸之路自从汉代正式开辟以后,一直到唐末,它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讲一讲,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问题。  丝绸之路它是作为路,作为交通线。所以它就是成为沿途各国,各个民族进行各种交流的一个载体,也就成为当时展现他们各种复杂关系这么一个载体。所以,这个丝绸之路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另外,丝绸之路它也是一个大舞台,它当时把古代和中世纪的主要大国和主要的文明地区都连接在一起了。你比如古代的四大帝国,汉朝,安息、贵霜、罗马都是在这条线上。到中世纪唐朝、萨珊、波斯、东罗马帝国,以至于后来的阿拉伯帝国,都在这条线。另外主要的文明地区:中国、中亚地区、伊朗,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希腊、罗马,通过希腊,罗马甚至把北非,埃及也都连起来了,往南印度,往北就是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整个就说它把当时世界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文明地区都串联起来。所以它这个展现了当时主要世界历史的情况,丝绸之路,它既然是一条路,它也是一条纽带。它通过这个纽带,把当时沿线诸国各族都连系在一起,成为他们互通有无,物畅其流商贸之路,和物种传播之路。当时商贸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种丝绸,丝绸当时影响最大。你比如说中国传来的很多东西,比如金银器、玻璃器,还有这里头很多路,还有很多名称,什么黄金之路,天青石之路等等,它都是有交通线有关的。所以另外物种传播,现在考古资料因为不太保存,文献很多,无论是中国和中国传出去的都是很多,这个大家可以看。另外这条路也就成为中国各个民族相互学习,互相影响文化艺术和科技交流之路。同时这条路也是沿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断增进了解的友谊之路,也是各国进行政治交流使节之路,所以有人就把这叫做使节之路。另外这条路,也是到沿线各族魂系天国。比如说佛教、袄教、摩尼教、景教是基督教这里头的一个分支,以至于后来的伊斯兰教,世界的主要宗教都是沿着这条线传播进来的。所以这又是一个神灵之路。这条路还是游牧民族的迁徙之路,因为这条路的北边就是欧亚草原。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中国的匈奴是通过这条路西迁来的,再早的刚才讲的乌孙、大月氏,再晚的突厥,以至于后来西辽等等。蒙古都是沿着这条线,再往西边最著名的塞人,也是沿着这条线迁徙,也是游牧民族的迁徙之路。为什么这条路有很多刚才讲的丝绸很早传过去,与这个丝绸有关系。  另外,这条路因为游牧民族的迁徙,它也成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流之路。这个历史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因为这条线从河西走廊以后一直到欧洲草原,北边都是游牧民族,它变化很大,它一迁徙,按照当时的情况,他们经常是侵略和掠夺游牧民族,交融是非常多的,经过这种交融,对于游牧民族有一定破坏对它整个城镇的发展和防卫武器的发展。各个方面和社会的进步,在客观上也起了一定作用,对于游牧民族发展也提供了作用。  丝绸之路,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底蕴丰富深厚的。所以它并不是一个交通线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丝绸贸易的问题。它的内涵牵扯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全方位的。所以我感觉丝绸之路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它是代表了当时人类社会历史,当时世界人类文明可以说是一个缩影。所以丝绸之路也是一个宝库,当时的主要的绘画艺术,雕塑各种艺术珍品,美不胜收,非常多。另外世界的一些主要文字,都形成在这条线上,用这些文字所记录的文书和刻石历史性是非常丰富的,现在很多历史之谜就是靠这个来解的,揭开了很多历史之谜,同时又用这些文字写了很多遗著,现在研究历史当时的社会很重要的。所以这条交通线,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影响非常大。当然在东西方来讲,影响最大的是丝绸。正因为它影响非常大,所以直到19世纪末,西方学者还以丝绸来命名这条交通线;正因为以丝绸命名这条交通线,现在叫做丝绸之路,已经逐渐被大家认可。因为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现在原来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地区、国家,重开丝绸之路的呼声很高。现在大家知道亚欧大陆桥,实际上就是与这个有关的。我们相信就是说在今后的发展的过程中,沿线各国通过努力,通过陆路的和空中的交通,必将能够建立一条比古代丝绸之路更为胜似古代丝绸之路的金光大道。对今后的影响是更大的,所以丝绸之路概况大概就是这样。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丝绸之路考古学的问题。丝绸之路,它现在是多学科研究的,有丝绸之路史,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有研究丝绸之路的考古学,从这里头派生出很多的题目。什么叫丝绸之路考古学?丝绸之路考古学,实际上就是沿线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考古学,这个考古学都是代表某个地域的。现在所谓丝绸之路考古学,主要依托于这些考古学,在表现它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东西化交流,这一部分属于丝绸之路考古学,主要研究文化交流、相互影响,这一部分。所以这一部分考古学的特色,就是它不但要研究按照考古学的规范来整理和研究,而且它还要结合很多学科。因为考古学,它是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涉及的方方面面,它必须结合有关的文献、历史、地理、铭刻学等等,全方位的。所以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学,必须以考古学为基础,涉及其他学科互相渗透,这个来研究。根据这个特点,也就是要求我们研究东西文化交流考古学的学者,要学贯中西,甚至就是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他眼界要宽,视点要高,要有洞察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是比较高的。丝绸之路考古学内涵是比较多的,但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内涵从资料来源讲,无非是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主要处于历史时期,文献资料都是用人来写的,它受人的水平、观点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真正涉及丝绸之路的,直接的是比较少的。所以就从文献的角度,我全面的构建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这是比较难的。因为文献资料它是可知但是不可及,因为它实证性比较差,有很多资料必须要进行考证,考古学因为研究古代的人类社会,是物质文化涉及的方方面面,它是有实证性、直观性。所以考古学对于构建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最主要的,但是光靠它也不行,因为它毕竟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以考古学为基础,结合文献和相关学科,才能够最终全面的构件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作为丝绸之路考古学来讲,文化内涵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就简单的给大家举点例子。先讲米兰遗址,米兰遗址是一个佛寺遗址。米兰在若羌以东边是七十公里,在楼兰古城南偏西约150公里,这是它最东边的一个城,可能是文献记载的善村的东城,这里讲的主要是佛寺遗址。这个图就是斯坦因的图,它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这里标的是15个遗址,这里是遗址分布的一个情况。另外壁画主要发现在第二、第三佛寺遗址,第二佛寺遗址大家看了这是一个平面图,这是一个剖面,这个平面它是有两层,这个都是有柱子,这是有一个照片,大家可以看清楚。这就是第二佛寺遗址,它是分两层,底下这根柱子,柱子之间都有是有塑像的。柱子的情况斯坦因认为,说这个下面这是有古代印度风格,上面是希腊文化,实际上这是犍陀罗风格。整个佛塔的构造、结构、列柱之间有佛像,跟犍陀罗的佛塔是一样的,这是属于初传来时候的情况。这个佛寺遗址大约在公元3世纪到4世纪,这是第三佛寺遗址。这种遗址比较多,它有一个圆形塔基,塔基上头,塔身跟炮弹一样,大家看平面图,底下有几个出口,这个佛寺遗址围绕佛塔有一圈走廊,这个围廊是壁画的,到佛教这个时期,它跟印度已经有所区别了,它不但崇拜塔,它还崇拜像,佛塔和像是同时存在的。我下面介绍的壁画,主要出在第三佛寺遗址,这是第三佛寺遗址的造像,这是第三佛寺遗址有翼天使像,这个是非常有名的。这个最先发现的就是斯坦因,他把它命名为有翼天使,实际上有人研究这是佛教飞天的一种,这个形象有翼的,整个形象都不像西域人,实际上斯坦因认为,整个形象的构造、构图是受西方影响的,实际上它整个五官,尤其眼睛和嘴都是结合起来,跟犍陀罗艺术关系是很密切的。  刚才有翼天使像画在下头,这是佛和弟子像,是画在有翼天使的上头,这也是一个局部,这也是一个说法图。这个说法图,你看单人像,这是佛,这是它的弟子像。这个像和刚才的有翼天使像结合起来看,就是说它整个的绘画的技术是西方的,它是用光和阴影,虚实这种画法,这个是西方的传统。另外,它整个的五官,它的眼睛非常大,目光很直,整个颜色的运用都是受西方古典艺术的影响。但是这个里头,你可以看到受到中国的影响,大家如果看那个图,可以看得很清楚,它的轮廓是两层,它是用图。这个土红线又叫朱红线。先描个轮廓,用墨线定型,从这儿开始,一直到整个到唐代,这是西域绘画的一个特点,也就是两层轮廓线,一个是朱红,一个是墨线,用墨线这是中国的特点。下面讲一下尼雅遗址,尼雅遗址是非常著名的,国外学者称它东方的庞培。这是尼雅遗址图,这还不是全部,它主要的部分是在中部偏北,这个遗址范围很大,在现在民丰以北百公里左右,在大沙漠当中,已经完全被沙漠埋住了,南北长大概是20多公里,东西宽3到5公里左右,范围非常大。  这就是尼雅遗址保存的情况,这个保存情况非常好。有些遗址我们去了以后就看,就根据人刚离开一样,保存的非常好。这是司禾府印这是采集的,也是在尼雅遗址,这是东汉的,也就说东汉。在这儿有本田机构,这主要是属于善村时期,三、四世纪这是晋简,就是晋朝的简,晋简。大概现在发现六七十枚,真正的刊布的大概是五十多枚,六十枚左右。这个简牍也是非常重要,这个简牍主要内容都是政府下的文书。  这就是大家所关心的佉卢文简牍。先把这个主要情况看一下,这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其他还有很多种,这是简牍上的封泥,这个佉卢文简牍,它的形制是源于内地,但是它用的文字是佉卢文从贵霜传过来的,记录的当地的语言。所以它实际上是从形式到内容,到用的文字是中西合璧的。现在大家看到是封泥,上下两合缠上之后,用绳子要捆好,最后盖上封泥,这个封泥样子非常多,这个封泥主要是西方图案,但是也有汉字,其中两个典型的,我给大家看一下。这就是封泥里头,斯坦因做复原的。斯坦因认为希腊的雅典那就是一个手是盾一个手拿着雷电,这就是封泥,就是它复原图,作为佉卢文,这也是很有名的。这在楼兰古城出的,楼兰古城一个墓葬,这是一个毛织物。这个毛织物,斯坦因认为这个像是半个像,这个像他认为这是希腊的赫密士像,这边是一个柱头,跟希腊那个商神是一样的,这个是希腊风格。毛织物,这些锦,现在学术研究认为是中国生产的,专门是为了出口,这有好几种。这是联珠纹,这是联珠猪头,联珠猪头在波斯图案里头非常有意义的。这是联珠胡王一个是骆驼,一边走人,在人和骆驼之间有胡王两个字。这是典型的反映了丝绸之路的情况。诗歌: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诗意纽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7年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江苏会场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王芳闻女士受邀与屈原后裔,中国诗歌春晚发起人,中国著名诗人屈金星、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委员、中国诗歌春晚江苏会场总策划总负责人金辰、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7年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江苏会场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王芳闻女士受邀与屈原后裔,中国诗歌春晚发起人,中国著名诗人屈金星、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委员、中国诗歌春晚江苏会场总策划总负责人金辰、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等共同参会。我是来自丝绸之路起点西安的诗的女儿,西安古称长安或西京,是诗歌的故乡和原乡,是十三朝古都,在中国历史上与南京六朝古都的繁华遥遥相望,交相辉映。南京是半个世纪悬挂于我心头的一个美丽的梦,金陵王气,秦淮风月,桨声灯影,红楼梦景,这一切令我无比向往和憧憬。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诗歌盛会,我是专程来学诗、敬诗、拜诗的。我演讲的主题是《诗歌: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诗意纽带》,从三个方面来表述我的诗歌观点。第一,首先回溯一下古丝绸之路,诗歌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与作用。在公元前23年,大汉长安有一个叫张骞的青年侍卫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城出发,一路向西到西域,历时17年,经过千难万险,凿通了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军事政治之路,丝绸贸易之路,而且是一条文化之路,是一条丝歌之路。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诗歌就像天上星星一样散落在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上,各地域、各民族诗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多彩华章,或歌咏市井繁华,异域古国,风土人情;或吟诵大漠边塞,行旅驿站,征战将士。最典型的当属从古长安为起点的汉唐丝绸之路,是诗词歌赋生发与传送的重要文化地域,扮演者扛鼎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角色。有首诗叫&诗人都把长安当故乡&,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访问西安时,他对记者说:&站在古长安的西门外,瞭望着远处骆驼的蹄子缓缓而来。&&古来长安多诗人,诗人告诉我们如何去看世界。&中国著名诗人简明说&长相思,在长安&。&长安就是唐朝诗人用诗歌写就的历史华章&&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唐诗之路&。这两位诗坛大家说的非常精彩,长安是诗坛风源之始,是诗人荟萃之地,在《诗经》及秦韵汉赋风气的影响下,盛唐诗歌走向了世界巅峰,长安诗星闪烁,光熠耀目,用诗歌建造起了一座人类的精神花园,把汉风唐韵传播到了西域,融进了地中海的波涛,深深的影响了古丝绸之路。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贺知章、孟郊、贾岛等一大批诗人,如璀璨的星斗,闪耀在大唐的星空,为后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如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贾岛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如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刘禹锡的《阿房宫赋》等等,从长安开始,这匹写满诗歌的丝绸缓缓延伸,向西延伸,向未来延伸,丝绸之路依然是一条友谊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的诗意纽带。第二,在新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诗歌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价值更加明显。诗歌是人类心灵的通灵宝玉,是心田上开出的最自由、最美丽的花朵,最能触动人心的灵魂,使心灵彼此贴近。在中国古代的《诗经》总集中,无论是王室还是民间,就是用这种四言体、或长短句来抒发爱情,赞美生活等。后来发展为《汉乐赋》五言古体,再后来成为六朝最为重要的诗体,直到发展成为五言律绝,以至盛唐的七言律绝。至此,中华诗歌达到登峰造极,经由丝绸之路远播,无论是西域的陆上丝路、南方的海上丝路,还是北方的草原丝路,都涌现出了大批优秀诗歌。如唐诗中涉及西域、塞外、楼兰的诗篇就占到了三分之一,最奇异光彩的是边塞诗,雄浑磅礴,酣畅淋漓,大气包举。它代表着一种边远、征战、瀚海大漠的悲凉和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楼兰,这个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古城&在唐代消失了,虽然只是一种意向,但却神奇的活在唐诗中。最著名的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岑参&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李白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陈子昂的&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虞世南的&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等。唐代诗人足迹遍及西域诸地,写起边塞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歌从古丝绸之路延伸到当下,依然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灵沟通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正是通过人类这一共同母语,得以进行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国别的诗意交流,能够唤醒人类相互信任的爱心,是融通沿线各国人民心灵的最好纽带,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源。第三,如何重建新丝绸之路的当代诗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是政治、经济、的伟大构想,而且是跨时空的伟大的文化构想。新丝绸之路正在海洋和陆地两大空间同时兴起,诗歌的价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愈加突出。伟大的诗人歌德近两个世纪前就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划时代的概念,文学日渐清晰的呈现出揭示解读人类生存与心灵处境的全球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传播、交流和沟通方式全球化。正是这样一种全球化的进程孕育,才有了西学东渐,在五四运动之际新文化催生了中国新诗,并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是诗歌,五四运动以新诗作为突破口,向西方学习开展的新诗运动,取代旧体诗。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新诗变革之路的同时,由外转内,重新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进而向下挖掘,接地气,完成草根性中国化转化,即大众化。新世纪16年是诗歌活动的的黄金时代,16年,诗歌与中国发展同步,空前繁荣,气象万千,网络诗歌迅速崛起,女性诗歌蓬勃丛生,打工诗歌芳草遍地,这些都是新世纪诗歌独有的景象。特别是当今各种诗歌节、诗歌周、诗歌春晚遍地开花,诗歌圈内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数百年,既有&诗歌边缘化&的各种唱衰和担忧,也有优秀诗歌在浮躁喧哗中的沉潜与稳健前行。各种流派和命名不断出现,释放着诗歌的无尽活力和大众对诗歌的热情。可以说当前是诗歌大众化的黄金时代,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技术、和平崛起年代等多重因素造就了诗歌大众化潮流,与此同时,也给当下中国新诗发展带来了许多致命的伤害,诸如劣作泛滥,口水成河,自我炒作,自我推销,圈子化自娱自乐,如此等等,降低了诗歌的艺术品格,出现了诗歌的泡沫化,这些亟待引起诗歌界和文学界的重视。如何抓住新丝绸之路发展机遇,构建中国当代新诗,我认为有八个字:融合古今,合璧中西:我们一方面应融合古今,反思丝绸之路上古往今来的诗歌现象,是如何融合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强大中华文明和盛唐诗歌;另一方面,合璧中西,诗人要有兼容并蓄之心,要有大宇宙精神,通过当代全球化和本土相结合的双重视野,汲取多元化、多样态的文化营养,寻找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点,要从古代和现代中华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诗体中去寻找其共同精神,这才是融合之道,让诗歌呈现出黄金的本质,折射出中华复兴、文化输出、重建自信、和平发展的过程,以及当代人在全球化中的精神生活。作者简介王芳闻,现居西安,研究生毕业,华西大学路遥文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任咸阳市广电局副局长、咸阳市委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任陕西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交流网副总编,中国文化交流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凤凰网陕西频道文学主编。著有文学著作《黄土壮歌》、《天堂有只水鸟》、《千年雪》、《太阳雨》、《思想树》,《迷茫的爱》、《安吴商妇》、《秦商魂》、《龙驹寨》等九部。编注百万余字诗集《历代诗人咏咸阳》。2010年曾参加由习近平副主席率领的中国百名作家代表团出席了德国法兰克福66届国际图书展;2011年出席中国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俄罗斯契诃夫文学勋章。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陈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丝绸之路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