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诉衷情情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_百度百科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是所做的一首词。此词描写主人公与女友相会,但愿长相厮守,最终却又分离的无奈之情。诗人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1]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作品原文
青梅煮酒①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②,叙情亲。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③。[2]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注释译文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词句注释
①青梅煮酒:古人于春末夏初,以青梅或青杏煮酒饮之。斗:趁。时新:时令酒食。
②茵:垫子。泛指铺垫的东西。
③朝云:相恋的女子。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典故。[3]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白话译文
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招呼她转过身来,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4]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二年(1018),时晏殊28岁。在春末夏初之时,主人公在东城南陌上喜遇意中人,情人相聚,分外欢欣。但好景不长,女子即如朝云一般飘去,纵使化作游丝也牵系不住,一人如何不失意,因此写下此词。[5]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作品鉴赏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文学赏析
“青梅”二句写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以闲笔入题。古人春末夏初时,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斗时新”,犹言“趁时新”。接下来,“东城”二句写抒情主人公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南陌东城路,春风几度过。”其后亦有“看花南陌复东迁”之句(《》)。[6]
过片三句,描述两人相遇后的情景,“展香茵,叙情亲”写词人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其亲密无间,殷勤款洽,说明词人跟他的意中人缠绵深长的情爱。正由于词人能够跟这位意中人“叙情亲”,所以才动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朝云”,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伤。这三句是说词人这时甘愿化身为千尺游丝,好把那朝云牵住。可是,这柔弱袅娜的游丝,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云留住,这十二字中,有着“象外之象”,蕴含了丰富的潜信息:偶然的相会,短暂的欢娱,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离散;多少怅惘,多少怀思,尽不言之中了。
这首词感情深挚,虽写丽情,但不纤佻,而文笔纯净,有一种幽细、含蓄之美,是一首颇有品格的小令。[7]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名家点评
近代·《》:“庸劣可鄙,已开山谷,三变徘语之体。”[8]
近代·《大晏词的欣赏》:“虽作艳语,终有品格。”[9]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有《》。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10]
许建平.唐宋词三百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01:第88页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25页
诸葛忆兵.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52页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37页
梅边吹笛.今生最爱晏殊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04:第178页
李文禄、宋绪连.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625页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92页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7页
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00页
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宋词鉴赏辞典:中华书局,2008.9:第42页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诉衷情 为什么会泪空流急!
给坑浇水0131
眼泪白白的流.表现了作者的无奈,痛苦,悲伤,失望核对当权者的不满.作者一心想抗金但主和派(指想和解的那些人)无法让作者实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李清照的《诉衷情》写作背景,赏析最好有插图解释
李清照词作鉴赏  【年代】:宋  【曲牌】:《诉衷情》  【内容】: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诉衷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快帮我找找诉衷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明天要交的!
崔毛毛丫192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诉衷情是毛主席写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