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鬼最易文言文翻译。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这句子,有些书解释其中的“忍”字,说是岂忍的者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忍看朋辈成新鬼,老夫独自到黄昏
已有 130 次阅读 01:44
分享到微信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录呈季市长兄教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31年2月,时鲁迅在花园庄旅馆避难时,得知柔石等人遇害的消息后所写。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等人是在东方旅社开共产党内部秘密会议时被捕的,因柔石衣袋中装有一份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合同的抄件,盖有鲁迅的印章,官府正在搜寻鲁迅,所以他只好离家躲避。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为当局所封锁,鲁迅是从日本报纸上看到的,他在2月24日致曹靖华信中说:“看日本报,才知道本月7日,枪决了一批青年,其中四个(三男一女)是左联里面的,但‘罪状’大约是另外一种。”他在两年后所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回忆当时的情景道:“天气愈冷了,……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惯于长夜过春时……”
春天本应该是阳光明媚、温暖宜人的,然而,军阀的统治吞噬了美好的春天,人们仿佛生活在茫茫黑夜之中。“惯于”既是反话,更是愤激之语。“挈妇将雏鬓有丝”展现了作者携妻带子辗转奔波的艰苦生活;夜茫茫、路漫漫,多少惊涛骇浪,多少悲愤忧愁,已使他鬓发染霜。“梦里依稀慈母泪”,慈母们日夜担心受怕,眼中充盈着擦不干的泪水。军阀们却你争我夺,征战不休。但不管谁上台,他们对革命者的屠杀却一样凶残。甚至于,城头每变换一次大王旗,就屠杀一批革命者,也就意味着又增加了多少慈母的伤心泪。面对战友们一个个被杀害,鲁迅没有徒然地伤感悲戚,而是横眉立目向敌人的屠刀丛中吟诵正气凛然的诗篇。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诗人由对敌人的愤激回到眼前现实,他痛切地意识到: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社会里,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诗人的笔是找不到落脚点的,唯有如水的月光,仿佛善解人意,清冷地照在悲郁徘徊的诗人身上,照在诗人庄严肃穆的黑袍上。
全诗以“长夜”为背景,以“爱憎”为线索,巧妙而严谨地把“长夜”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编织在一起,展示了一幅旧中国的“长夜”画。
评论 ( 个评论)
Sinovision,Inc.&
All&Rights&Reserved.怒向刀丛觅小诗
怒向刀丛觅小诗
时间:日01:3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怒向刀丛觅小诗
  戴明贤  “文革”十年,大夜弥天,风雨如磐,万马齐喑。制造“文字狱”的“权力”被下放到了派出所、居委会甚至“革命群众”手中。随便一处无心的笔误,都足以招来大祸,更莫说不同的声音。实例不胜枚举。然而,正是在这个时代,我认识了一位胆识过人、敢于“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诗句)的勇者,当时读到他那些锐利如刀锋的时事诗,那种又惊骇又痛快的感觉,至今历历如新。  1965年的“四清”运动,贵州搞得最厉害,近年有学者作为专题研究。各级工作组进驻各级机关,重新进行政治定性,得出贵州省“政权基本上不在共产党手中”这样骇人听闻的结论,迅即改组省委。报纸广播充斥着危言耸听的文字。  当时我在省广播电台当编辑,电台属于“面上(非重点)四清”单位,搞了两三个月。进入“整改阶段”即尾声时,宣布下放四十名职工到县里去工作。据知情者说,这是依据有关“要害部门机要人员”的政审标准来进行筛选的。我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属最佳人选,就筛到乌蒙大山里一所中学去教书了。当时是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重新做人,为山里孩子好好教书的;连不在同案的妻子也跟着去了。不想“四清”还没“清”完,“文革”又“革”将起来,学校停课闹革命,想教书也没门了。从妹妹来信得知,城里红色恐怖如火如荼,我们家被红小兵抄了两次,地板都撬开找金银,发现一块老鼠拖进去的猪骨头,以为发现命案,很兴奋了一阵;又把弟弟养的金鱼捞出来,扔地上踩,听那爆气球式的声响。倒是我因祸得福,跌进了避风港,待在荒芜的校园里没人理睬,重拾儿时喜欢的临帖刻章来打发时间。  1972年初,回贵阳过寒假。春节期间,几位父执辈来舍间看望卧病的家父,其中就有这位诗人涂月僧先生。当时见他魁梧沉着,又是省参事室的,还以为是一位故将军;谁知不仅是文职,而且是诗人。由于志趣相投,很快结下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谊。此时,林副统帅已在温都尔汗折戟沉沙,周总理主持善后,社会生活出现了若干松动。天上神仙斗法,人间故态复萌:老百姓探亲访友,拄杖无时夜扣门;老诗人们索兴复辟了雅集唱和。新作写在小纸片上传观,我这后辈也每每获赐一份。这以后我又调回贵阳,在剧团做编剧,就与涂老几乎天天见面。他性格豪宕,才气纵横,诗文、书法、围棋、足球,都是髙手,还是民国第一届全运会的选手。腹中掌故之富更是一绝,我听了不少,可惜没有及时笔记,大多忘了。又健谈,所到处如拂春风,老友后生都喜欢他。有一次我与妻子去看他,他正守着小电视观世界杯足球赛,嘴上寒暄,眼睛锁定屏幕,我们很快就笑着告辞,他如释重负地大声送客:改天来玩!改天来玩!据他的青年棋友说,同涂老下棋,如果他负了局,再晚也不放你走的,非得扳回来。他有句夫子自道的诗:“百岁难磨赤子心”,命我刻成巨印,钤在大幅书法上。  大约1973年春节吧,涂老向我连诵带讲了一首送岁诗(后从《乐山斋诗词集》查到这首《除日书怀》,写于1969年):  安排酒茗伫佳辰,乐在今为晏起身。且弄童孙学善祷,难同邻妇共骄贫。长门不妒修娥老,短景宁求曲蠖伸。更事渐多翻忍事,鬓华待与岁华新。  他很得意“且弄、难同”这一联,向我解说本事:他家那个大院里,有一位邻居妇女,其贫苦出身在“文革”中成为大荣耀,时常聚众忆苦思甜,教育同院群众;逢年过节,更要郑重宣讲,涂老听了烦,就在屋里教小孙辈山呼万岁。全诗一派“老来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况味。我听了也连赞精彩。过了几天,他就带着几分狡狯的笑意,递过一页纸片,让我读到了一束令我心惊肉跳的《秋感》组诗。诗曰:  蚁斗蜗争苦未休,尚容袖手涉横流。惊心文物成刍狗,到眼衣冠尽沐猴。小草剧怜殉烈火,落花无意恋高楼。狂飚行见千林尽,烈焰经空却在秋。(其一)  京华日日布纶音,善恶忠奸在转心。短枕梦回惊夜永,长林木落感秋深。美人捧诏姗姍出,虎将持符赫赫临。传檄文攻兼武卫,龙醯凤剧载相寻。(其二)  夹路高悬尽谤书,冷看人海几乘除。罪追三代从头数,颂极诸天振臂呼。雨覆云翻皆在手,赢颠刘蹶讵关予。何时倾泻天河水,一洗人间腥秽无。(其三)  怀璧原为罪所归,难将祸福判从违。人心已共天心老,民命真同蚁命微。道路放言争黑白,友朋相戒话轻肥。夙知朝令夕能改,昨是何曾今又非。(其四)  一念能令万态狂,英雄毕竟不寻常。传经顶礼焚香诵,斗狠千矛万弩张。纵虎原为擒虎计,系铃终有解铃方。芝焚蕙叹知何限,指点中原血战场。(其五)  今岁欣传大有年,侈言人力不关天。粮筹已尽宁求益,衣券无多莫浪添。佳节暖心茶当酒,菜场攘臂后争先。相逢犹作舆人颂,圣泽鸿恩总未偏。(其六)  这六首诗,可说把这一场给国家人民带来大灾大难的浩劫,刻画得入木三分。漫漫十年里,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全是颠倒的。而且突如其来,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从震惊到盲从,到迷惘,到渐悟,十年后才恍然。而涂月僧先生以他头脑的清明,阅历的丰富,眼光的透彻,竟始终洞如观火,并且敢于诉诸诗笔,燃犀角以烛怪。  第一首写运动频仍,此未伏而彼又起,闹得人心惶惶。自己虽然作为一个“闲人”(涂老曾参加中共地下工作有贡献,后遭十年冤狱,此时列为统战人士)未受冲击,更无心恋慕富贵,但仍然禁不住为文物遭受恣肆破坏,政治小丑沐猴而冠,敢于表示异议的人士惨遭处决而惊心愤懑。眼看这烈日如火,风暴要把树林摧残殆尽。  第二首写权威人物通过各种媒体,每天爆出惊人消息,许多显赫人士,转眼间从天上坠落深渊:以前是功劳大大,现在是罪行累累;以前说如何忠,现在说如何奷。从神化到妖魔化,两点之间零距离。这也是老规矩:谁控制解释权谁就是真理。甚至纵容“文攻武卫”打内战,造反派抄家劫舍搜索“反革命罪证”或莫须有的奇珍异宝,造成社会大动乱。这种局面,令诗人中夜难眠,觉得黑夜太长,秋气太肃杀。“美人捧诏姗姗出,虎将持符赫赫临”这两句真是神来之笔,读者不用猜就知道是谁,而且如见其丰姿,如闻其声欬。  第三首写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除了寥寥几个钦定的姓名,其余的任你谩骂、糟踏、泼污水。标准是没有的,原则是没有的,证据不需要,道德不需要,也不用顾忌负责任,尽管逞着性子干。越闹得凶越有馅饼从天上掉到怀里,所谓“闹而优则仕”。但是,对那寥寥几个特殊姓名,则必须千遍欢呼,万般歌颂。这个游戏规则,好像一个传统笑话的现代版。这笑话说,一富翁最喜别人奉承,招了个最擅此道的文人做女婿。在一次寿辰典礼上,让女婿撰寿联亮本领。女婿顷刻而成:“三十重天,天顶顶上,立棵桅杆,桅杆顶上站着老丈人,寿高百斗;七十层地,地底底下,挖个窟窿,窟窿里面爬出小女婿,敬贺千秋。”满堂宾客,无不击掌称绝。那几年的大字报大批判,真让“革命群众”享受了一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大民主”。也是一次隐藏于灵魂深处的卑劣根性的大曝光。所以诗人幻想尽倾天河之水,洗尽人间的丑恶腥秽。“嬴颠刘蹶”四字妙极。  第四首写“群众专政”的社会大动乱。在“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号召下,成天把“政治”挂在嘴上,却根本不知真的政治为何物的“革命群众”,立刻感觉神授旋乾转坤之力,上演起全国规模的政治狂欢节来。满街大辩论,机关打派仗,三块钱人民币做面旗子就可以当司令,当了司令就可以打家劫舍、私设公堂。遭罪的是善良老百姓,谁要整你,随便一顶政治大帽子扣你头上就挣不脱,而这种帽子少说也有百十顶在那儿备用。这就是“怀璧原为罪所归”,“民命真同蚁命微”。《左传》里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以金币银元为例,在文革前是可以拿到银行按国家牌价兑换人民币的,绝对合法;文革中抄家抄出来却成了罪行。“友朋”句是说聊天吹牛也莫议论衣食住行,因为那又是一宗罪:“留恋旧社会”。世事洞明的诗人指出:朝令夕改是老花样了,今是昨非的话也不可尽信。  第五首刻画亿万人盲从若狂的个人迷信现象。纵虎擒虎,系铃解铃,生杀予夺,都系于一言一念之间。无数经百战建奇勋的人物,转眼间芝焚蕙折,令诗人感喟万端。  第六首写全民闹“文革”闹得百业荒废,物资匮乏至于极点。那时几乎一切生活用品,从棉布到酱油,都是凭证供应,家庭主妇手里的数十种购物券要装一抽屉。“菜场攘臂后争先”的街景,八零后很难想象。而且抢购的并非什么新鲜时蔬,而是些蔫巴霉变的陈菜。这是“国营菜场”体制带来的痼疾,老百姓概括为“留好菜,卖烂菜,留烂好菜卖烂菜”。就这样,还天天宣传“形势大好,不是小好,不是中好,是大好”,把老百姓当弱智。  这组诗,当得起一份“诗史”。而且它不是时过境迁、痛定思痛的回忆之作(这种反思作品很多,也很需要),而是写于“风雨如磐暗故园”(鲁迅句)的“当下”,不能不郑重地说它“弥足珍贵”。他去世后,挚友王燕玉教授为他编定《乐山斋诗词集》,已是二十年之后的事了,还觉得这组诗须加按语:“此六首系文化大革命时作,词语难免偏激,不加删削,亦存真也。”可见它思想锋芒之犀利逼人。  还有《失题》二首。第一首:  卧听钟声报夜深,海天残梦渺难寻。舵楼欹仄风仍恶,灯塔微茫月半明。良友渐随千劫尽,神州重见百年沉。凄然不作零丁叹,旋道平生示尽心。  沉郁顿挫,有如隐雷。舵楼、灯塔是不言自明的比喻。  第二首颈联曰:“爱从吾党鱼忘水,厌逐人间虱处裈。”义正辞严,声色俱厉。  写下这些诗的涂月僧先生()生于湖北黄陂书香门第,曾一门并出五位博士。进入政界很早,二十八岁就出任册亨县长,离任时百姓送出城郊很远,并为之立“去思碑”。继任郎岱县,抑强扶弱,士民信服,还营救过中共地下党员。离任时县人沿街设香案送别,置水镜,喻其为官清如水明如镜。抗战胜利后在南京任职,对国民党彻底失望,倾心中共,通过侄子与党建立联系,受命返回贵州,利用老关系从事地下工作。冒险安排党的地下人员,营救进步人士和被圈定枪决的少女刘玉珍等人;解放前夕,以“中共城市工作组”名义散发传单,宣传党的政策;又以自己的社会关系,争取了一批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贵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向西撤退,时任军政二把手要带他一起走,他藏在友人家中躲过。然而后来在政治运动中,仍蒙不白之冤,被诬为“南京最高当局潜伏在西南的最大特务”,关押十年之久,妻子儿女备尝艰辛。“文革”中常受外调人员骚扰,他不顾当时的“身份”,敢与来人拍案相抗,决不说一句诬陷不实之词。直到浩劫结束,出任了政府、政协、民主党派、文史、书法、老年体育等方面的二十多个职务,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到省内外各地旅游,心中郁结稍得舒解,但时已迟暮,无从发挥才能、施展抱负了。  他是宋诗派,受东坡、介甫、放翁的影响很大。他有一首诗概括自己的诗歌创作观:“纷纷唐宋争正闰,门户之见吾不凭。媸妍肥瘦各显态,从其所好为爱憎。……日往月迈迄近代,新物新事灿然陈。新物合用新词语,人境庐诗开先声。书事尤贵时代感,朅来体现为斗争。正宜以古为今用,未可荣古而铄今。顾我为诗在适意,所以娱老见性情。结习辄喜弄狡狯,铸词偶或追雅驯。颇思意境寄神理,亦欲高响遏行云。渐知皱面不掩丑,何用呕心苦效颦。言为心声宁矫饰,优孟衣冠安足论。……”  前几句说取法传统不受门户之囿,要随时代变化。“顾我”句以后说诗中要有“我”在。又说“岂薄流连光景辞,光观群怨保深窥。论诗当以意为主,时代精神傥在兹”。诗词创作重在立意独到,否则纵有好句,全诗也会平庸无味。“结习辄喜弄狡狯,铸词偶或追雅驯”两句,既是涂老的夫子自道,更是作诗的秘诀。诗句字面不妨雅正平和,诗意却决不可四平八稳,陈词常谈,而须“弄狡狯”,即是犀利泼辣的独到见解。当然,要攀跻这样的标的,需要才、学、识俱备,谈何容易?而涂老自己是完全做到了。  涂老是湖北黄陂人,但寓居贵阳四十多年:“我生七十五重阳,久把牂牁作故乡。”对贵州的风景同贵州的人与物一样,长期受到忽视和轻视。明清以来,到贵州作官的文人,由于传统山水美学观的教养和乡土环境的陶冶,胸中横亘着那几处模山范水,接受不了贵州山水的豪宕犷野,目为穷山恶水,偶见清幽秀美的一角,才称赞它“似江南”,“小江南”。幸有郑子尹、何绍基等别具眼光,为黄果树瀑布、飞云岩等留下雄浑的诗篇,但当时眼界尚窄。涂月僧先生则进一步以他豪迈的气质和现代人的美学观点,赞美贵州山水不同于江南塞北的独特美,并且理直气壮地与大名胜相比较:“世人艳说西湖好,曲槛弓桥意匠多。我爱红枫无斧凿,碧波千顷拥青螺。”在他笔下,“莽苍磅礴信雄奇”的梵净山、“百里川原春如海”的百里杜鹃、“峰森入岫云难出”的盘江,无不有声有色。状犀牛洞洋洋三十四韵,历数东南几个名洞,说是“若论委曲兼雄奇,视此直同天壤别”。他概括贵州山水:“神工鬼斧琼宫启,飞瀑鸣雷水战酣。持较山川龙虎气,黔南终许胜江南。”龙虎之气的贵州山水,得到这枝龙虎之气的彩笔,涂老真是贵州山水的知己。  腥秽荡尽,涂老的冤案得以平反落实,处境大为改善;恢复时,他家还出现了一门七人“中举”的盛事。郁结解释,心情舒畅,在文史、统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生活得很充实,诗风也随之明朗起来。然而,虽逢承平,桑榆已迟,晚年的诗作常流露出落寞之感:“秋从扫叶楼前老,鬓向凌烟阁外凋”。诗集中屡屡出现“老愧随人乐太平”的字样,以及“散材脱斧斤”的意象。庄子《逍遥游》说,樗木不是好木材,所以不受斧头的伤害,后人引伸为虽未得用,亦因之而得保全的自慰之辞。涂老对“散材”这一意象特别喜爱。早年说:“年时喜见斫轮手,四海何曾有散材”,信心十足;后来说:“拗铁虬枝久郁盘,世人都作散材看。风餮雪餐浑闲事,识得贞心在岁寒”,兀自倔强。晚年则取另一方面的涵义了:“岩阴旧种冬青树,尚许从容长丑枝”,“连林松柏郁风云,得地材堪脱斧斤”,感慨极深,难以排遣。梵净山七绝组诗中有一首云:“出山更比在山清,越涧穿山款段行。流向人间作霖雨,总缘一念为生民。”自注说:“杜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喻隐士出仕之非清高也。反其意而用之。”这才是他人生观和生命理想的写照。他是不甘于做一个“诗人”,而是要“英雄馀事为诗人”的。他这股泉水,确曾在一定范围内化作过生民的霖雨,可惜越涧穿山终于来到最佳地段时,却已难乎为继了。长篇五古《春蚕颂》借蚕之作茧,赞美了一种牺牲自我,献身世界的精神境界,一连十个以“不”字开头的排比句,气势磅礴,酣畅流走。  “不负其所生;不苟免其死;不嗟朝菌命;不饮杨枝水;不作稻粱谋;不为歌劳止;不计荣与辱;不杂悲与喜;不知有怨恩;不复问臧否。殉职不殉名,不求于青史。业绩留人间,散作千罗绮……”最后说:“大刚在无欲,大勇在知耻。窃欲效神蚕,献身以自矢。”  这样的诗,真足以起懦警顽。“大愿在生民,功成而后已。”堪为每一个有良心有理想的人悬于座右。  (题签:戴明贤)  戴明贤,作家,著有《一个人的安顺》、《物之物语》等。
本文相关推荐有关鲁迅的诗句.
作者:歌゛﹏颂者
悼杨铨(1933年)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惯于长夜过春时(1931年)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自嘲(1932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答客诮(1932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万家墨面没蒿莱(1934年)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几首诗的写作背景提问者:我觉得上-初入江湖二级最佳答案鲁迅的诗鲁迅在文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被文学史家所称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传统在鲁迅身上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示出来.我们如果仔细读他留下的几十首诗歌,就会惊异地发现,他对传统诗歌内在特征的把握是超人的.在他的诗里.人们多少可以找到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子.但鲁迅又远远地超越了古代诗人那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价值法则,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向蕴.鲁迅无意于成为一个传人,可他确实算得上一位超尘拔俗的歌手.他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民深深的爱,以及自我献身精神,使他的诗表现出独立的自我人格.而他的渊博的文化知识,开阔的精神视野,又使他充满了透彻、深刻的艺术品味.这一切,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独有的审美情韵,其艺术价值,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七十余首诗,其中包括新体诗、民歌体诗、打油诗、近体诗等.这些诗有的最早记载在其弟弟周作人的日记中,有的存于友人手里,有的夹写在杂感和小说间.鲁迅很少保存自己的诗稿,他写诗旨在抒一时之性情,并没有全神专注于诗的创作.这并不意味着鲁迅不重视诗歌的艺术,相反,他一生中一直积权倡导和支持中国的新诗的更新和发展.尽管他的艺术天赋并不主要是表现在这一领域里,但从他的诗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从五四到“左联”时期中国诗歌的变化痕迹,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从现存的所有诗作里,我仍可以发现鲁迅的非凡的诗人个性,他把中国近体诗的陈旧的情感方式和老气的格调,从国故的纸堆中解放出来,并开拓了新的境界.在对近体诗的精神内涵的现代化的转化方面,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鲁迅为我们留下的大量诗文,无不进放着动人的激情,而他在诗歌理论的建设上,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08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摩罗诗力说》.这可以说是他的诗学理论的一个宣言.在这里,不仅表现出他的审美观,而且也表现出他的价值理想.这是他后来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鲁迅把诗看成人的自我意识的达成方式,看成立人、育人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诗是一种理想之火的载体,是生命强力张扬的产儿.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从其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中,就可以看出一斑的.真正的诗,从来不是没有个性的自我吟唱,如果诗人一旦沉沉湎于封建旧道德的利己的境界里,那诗人的生命就终结了.因此,他十分看不起那些御用文人,“从我们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有了也即罢;对于尧先生的一颦蹙,殊无所用其惭惶.”鲁迅对中国新诗中的叛逆情绪的赞赏,饱合着对人的健全理性的期待.因为他知道,“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闭机”,慷慨悲歌、求维新之声,是保守者们所无法理解的.善美刚健的诗人,才可谓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当有人对爱罗先柯的诗作不屑一顾时,鲁迅为之辩护道,这位诗人具有“一个幼稚的然而纯洁的心”.我掩卷之后,深感谢人类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因为他的作品“是用血和泪所写的.”把自由意志和良好的情操者成诗的灵魂,这是鲁迅审美思想中的重要核心.鲁迅一直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诗是一种创造,一种精神欲求的达成.尽可能地把人的潜能表达出来,这是诗人的职责之一.在这里,鲁迅把德国浪漫主义诗学精神使命化了.德国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是对人类自身的“第一次自我批判”的文化思潮,它蔑视传统理性和现代社会技术.操作对人的异化,主张把人的自我从非个性化的囚牢中拯救出来.浪漫主义哲学家与诗人们,一直把诗与人生的合一,人与大自然的契合交感,以及纯性灵的张扬当成重要的美学原则.鲁迅对尼采等人的看重,以及对德国哲学传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和认可,表明他在精神和气质上,与尼采前后的浪漫主义传统,有着亲缘的联系.尼采的超人的人生独语,充满孤独与冒险意识的诗化哲学,是对人自身潜能的一次伟大的发现.他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对世俗的超越精神,对鲁迅来说,都是备感亲切的.因此,鲁迅早期的精神个性中,具有较强的追求个体生命意志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个性.他对尼采、叔本华等人的礼赞,对德国浪漫主义诗学影响下的西欧各国诗人,特别是英国传人的喜爱,使他在审美倾向和思想观念上,呈现出尼采式的个性来.这种个性,一直影响了他一生.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都留下了早期个性主义的影子.鲁迅后来的文学实践,一直保持着这种个性,他在创作中深刻地表现了生命的个体的内在张力,他对诗人的评价也是以此为尺度的.随着他个体生命体验的丰富,以及中国社会的动荡变化,他一方面强化了自己这种个性化的诗化哲学,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领域里,把“摩罗”精神与现实精神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他的充满力度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雄辩力,又具有尼采式的诗人情调.因此,他的作品是思想家与诗人的产物,他对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观的思想性的和现实性的东西,是十分看重的.许多年来,他一直注重对青年作家中诗人的个性的引导.他在评价白莽的诗歌时,深深地被诗人的殉道精神和纯真的性情所感动.他写道,“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日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意,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鲁迅很少如此高地赞扬过同时代人的诗作.在鲁迅看来,重要的不是诗歌形式的自身,而是它所呈现的人的精神价值.诗集《孩儿塔》以自己的纯魂真魄和叛逆情绪,构成了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当诗人把自己真正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历史的进程中时,才会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任何诗人如果不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里,不把情感置于人类崇高事业的洪流中,无论其作品怎样充满艺术情调,都不可能成为时代的号手.鲁迅对此深信不移.由此可见,鲁迅对诗及诗人自身的看法是别致的,这里隐含着他的精神世界深刻性的因素.他不仅在美学思想上高扬着自己的精神个性,而且在创作实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在鲁迅的诗人气质和诗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迷人的东西.鲁迅之于诗,是业余的偶作,但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鲁迅诗中恰当而精彩地表达了自我意识,他的价值观,他的思想趣味,他的幽默风格,都在诗中得到了形象的再现.青年时代立志报国的诗作《自题小像》,可以说是青年鲁迅的人生誓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其境界之高,立意之深.是为后人所至佩的.而《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因其爱憎分明而名垂后世.在这些诗中,看不到吟花赏月式的恬静安宁,也看不到逃离现实的自我吟唱.在这里,冲动着一种热情,一种献身于人类事业的情操.面对“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的破败景致,鲁迅的责任感是十分强烈的.他既表现出屈原式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又表现出拜伦、雪莱、裴多菲等“摩罗”诗人志不拘检的气魄.鲁迅在诗句之中,扩张了自己的感性个体的生命欲求对现存理念的冲犯,这种冲犯并不是粗浅地呈示在一种观念、思想的演绎之中,而是闪现在一种深湛的自我体验里.鲁迅一贯高扬着“立人”与改造国民性的旗帜,将自我置身于社会变革的潮流里.他蔑视传统文人无我的个性,主张人的个性意志的张扬.鲁迅在作品之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理想,他以怀疑的和否定的目光,审视着对象世界.既然是选择了“我以我血荐轩辗”的道路,那么,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他前进的步伐.正像他在《野草·过客》中描写的“过客”一样,义无返顾地沿着没有路的地方走下去,这才是探索者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在“荷戟独彷徨”的时期,还是在“怒向刀丛”的岁月里,他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法则.把人从冬眠的状态中苏醒过来,改造国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走向,在他那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众多的诗句,无一不表现出这一坦荡、磊落的情怀.从他的咏叹、抒怀之中,一种崇高、冲荡的境界诞生了.诗人的冲动,诗人的向往,在这种境界中被蒙上了庄严的色泽.如果仅仅把鲁迅诗歌形容为“金刚怒目”的特点,显然是不全面的.他其实是一个极有人情味的人.他的仁爱精神,他的恪守友人道德义务的品格,他的忘我的热情,是十分感人的.这一切,也在他的诗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回荡着他的父爱情感的《答客诮》,读来使人看到了鲁迅世界的温存的一面;《悼丁君》悲愤的格调,涌动着鲁迅对进步知识者的爱惜之情.而在赠友人的《送增田涉君归国》、《赠人二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送O.E.君携兰归国》等诗中,对友人的关怀、爱戴的情感更是溢于言表.如《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诗句平和、委婉,在意象密度较大的情趣里,将对友人的劝告、忠言,形象地勾勒出来.鲁迅对人是平等的,他从来反对人与人的主奴关系.在对敌人的毫不宽容的同时,对友人,对幼稚的青年是格外爱护的.我们在他的赠友人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富有人道感和正义感的心理过程.他对郁达夫的温和而又严肃的态度,多少让人看到鲁迅平易近人的一面吧.鲁迅一生结交了大量的朋友,他与许寿裳、冯雷峰、瞿秋白等人之间的交往,至今仍是文坛上的佳话.特别是对青年人炽热的关怀,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所写下的那首千古绝唱,融汇着他无私的父爱精神:惯干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全诗凝重、沉郁、悲壮,既有冷傲、幽愤的情感,又充满对青年烈士的哀戚.鲁迅个性中的“冷”与“热”的特点,在这里的表现是典型的.在萧瑟悲凉的情境之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翻滚摇荡的激情.这真挚的感情在他的诗中是俯拾即是的.鲁迅向来看重青年人在社会上的作用.无论是早期信仰进化论,还是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美学,他对中国青年事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只要回顾一下他对青年版画家们的支持,对穷困、流浪中的文学青年的慷慨援助,以及掩护被迫害的学生的举动,就会发现,鲁迅是为了正义和友谊而献身的人.那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多么形象地展示出他热爱下一代的心灵.尊重人、热爱人、关心人,把人当成人而不是物,这是鲁迅一贯坚持的人道原则.在他的那几首悼亡诗中,生动地刻画出他的慈悲的精神形象.鲁迅诗歌动人的一面,正是表现在这富有人情色彩的咏叹之中.叛逆文人的世界里,汲取了一种反抗绝望的品格,同时也将自我自塑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全新人格.他的诗没有隐退尘世、逃遁于自然山色的空灵之作,也不浸淫于吟花赏月的温情里,除了对同类者施之以爱外,他更主要还是以一个与空虚和黑暗进行肉搏的勇士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在鲁迅那里,退路是没有的,只有奋然的前行,此外没有别的选择.因而,鲁迅的诗时常表达出一种对新的秩序的期待.正如同他把世界理解成一种过程一样,他对人与社会,始终抱有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并不是来自于对先验的理性法则的膜拜,而是对人自己创造自己的一种坚定的信念.人可以在自己的选择中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要经过独立的创造,希望是存在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意识到了时间的不可退性,旧有的必将逝去,新的一定会到来.在进化的途中,一切永恒的教义都是不存在的.《人与时》这样写道: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一人说,什么?时道,你们都悔辱我的现在从前好的,自己回去.将来好的,跟我前去.这说什么的,我不和你说什么.在自然法则面前,人是渺小的;但顺应时光创造新生活的人,才会有其生命的价值.这首艺术形式还十分粗糙的新诗,可挑剔的东西也许还很多,但鲁迅的这种深味人类历史进程的体验,把他的心理时空扩展了.于是,他超越了传统静态的时空概念,将绵延的观点引入到诗作里.“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创造别一世界的新境界,才会有艺术家新的生命.人生是前进的,艺术同样是前进的.‘新意匠”,其实就是文艺革新进步的标志.鲁迅相信,这种不断更替的变化过程,是任何力量也阻拦不住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他依然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种感触涌动着一种生命的期盼.在沉寂的暗夜里,诗人兴奋地远望静听,模斜的北斗下面,正预示着晨曦的来临.这是一个最为黯淡凄迷的时刻,也是最有希望的时刻.鲁迅在万籁俱寂之中,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的流动的声音.一切都在逝去,逝去,而变动是永恒的.人的生存过程就是不断与旧我告别的过程.因此,他在“寒凝大地”中,看到了萌动的“春华”;在令人窒息的“无声处”,听到了隆隆滚来的“惊雷”.这种精神寓言在鲁迅的诗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效应,它把鲁迅的诗歌境界,提高到新的阶段.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富有智慧和预言精神的鲁迅,一个在绝望中挣扎、搏斗,创造新的精神秩序的鲁迅.鲁迅在深沉之中,奔放着一种突飞的热情.从这激越的旋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领略到一种搏击者的快慰呢?(三)如同我们在小说、杂感中看到鲁迅的困惑、激愤、悲壮的艺术图景一样,在他的诗的世界里,同样使人感到一种苍凉、遒劲、雄浑的美学精神.造成鲁迅诗歌迷人魅力的主要原因,应当说是他那种超凡的禀赋和人格的力量.宋代的苏辙在评论孟子和司马迁时曾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现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气质、修养、节操,对文学家的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辙所谈到的“奇气”,正是就此而言的.鲁迅的诗,疾徐纵横,迥拔流俗卓然独立,蔚为奇观.其间充满着苏辙形容的那种“奇气”.他的审美个性,在这种韵致中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大体说来,鲁迅的诗,其气壮,其情真,其境高,颇有起迈之风骨.这里既有吟咏志向的心灵的独白,又有感时哀民的叹惋;既有讽世嘲骂的戏谑,又有真挚婉转的倾诉.但鲁迅不像古代诗人那么事功,他一方面不满于传统诗人所谓的“美政”理想,另一方面,又反对一味遁迹山林的野趣.在鲁迅那里,自我的超腾,自我的选择,自我的挣扎,一直伴随始终的.他并不向往仙境,而是执着于现实的人生,他不依恋沉洒予以往,而是关注着未来.读他的诗,人们会被浓郁的使命感和批判意识所震撼.像《自题小像》宣言式的警语,《惯于长夜》悲愤的情怀,《无题》(“万家墨面”)的优患意识,是动人肺腑的.而《自嘲》诗中的磊落的胸怀,不逊的傲骨,如今已成千古绝唱:运交华盖欲何求,来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鲁迅对自我的最真实的描幕.全诗意寓于境中,境又生于意里.客观的白描与形象的写意交织在一起,在情与境的转换中、衬出作者的志趣名言.这里声情并茂,幽冷沉郁之中进射出浩然之气.才、胆、识、力浑然一体.没有高远的目光和洒脱的性情,是无法写成的.叶燮说:“文章千古事,苛无胆,何以能千古乎?”朱熹也说,真正的诗人,“德足以求其忘,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鲁迅的胆识和人格修养是举世公认的,在中国现代社会最黑暗的年代里,他一直保持着探索者可贵的情操.正是他的这种不俗的凛然正气,使他的诗充满激越庄严的格调.崇高的志向与开阔的境界,是鲁迅诗歌的重要特征.鲁迅很小时,就立下了报国济世之志,留学日本时经常“赴会馆,跄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陈天华的《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曾深深地鼓舞过他.他青年时代的那些“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式慷慨激昂之情,对他的诗作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字里行间,常常可以看到他神驰四野,心怀八方的自由精神.一首《自题小像》,可谓诗人个性的旗帜,其视野,其气魄,其格调,均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茎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此诗起笔不凡,富有变化.境界宏阔,以气夺人.先是对苍凉人生悲郁的体悟,继而是自我的独语.情由外而内,意由平而深.前两句怨而悲慨,后两句则陡然突起,如沉海峡尤腾跃,冷寂、肃杀之景顿然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放落纵横、气吞日月的人生境界.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自题小像》的境界,是诗人在与大千世界对白中的一种悟性的升华,是自我人格的坦然流露.诗人不拘泥对现象界的静态的审视,而是在自我与客体的对照、交流之中,领悟人生之要义,把握自我的精神走向.这种襟怀和气势,是何等的旷达和豪放!在鲁迅的诗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他将思想知觉化的过程.鲁迅有时借助诗中的意象,隐约地衬托自己的心境.诗人凭着一种直觉,一种情绪,把自我的感情外化在对象世界里.象《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无题(二首)》,《赠人二首》,《无题》(“一枝亲清采”),《秋夜有感》等.并不像《自嘲》、《自题小像》那样点明旨意,而是在婉转、交错的形象描摹之中,捕捉心灵的对应物.借着客观实体的外在形态,将情绪铸在其中.这里一方面展示了作者精湛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形象思维的一个特点.他的敏感和深沉,使他善于找到独有的方式,在一种幻觉中,精确地展示精神世界的奥秘.如《湘灵歌》,全诗是对湘灵及湘水两岸氛围的描述,从写景、状物种悲壮的情绪点缀出来: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这里既有凄冷的景致,又有传说中的幻境;有对比,有衬托,全诗肃杀清冷,森然沁人.直观的意象中透着悟性,反讽的语句里凝着神思.诗人像是在把思想还原为知觉,诗的背后承载着作者精辟的现实观.类似这种表现方式在他的作品中是经常出现的,这种以知觉表达理念的方式,使全诗充满一种隐喻的特点.借着自然之景而抒发内心的情愫,鲁迅显得十分从容娴熟,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诗人瞬间的感受是长久的体察基础上的一种升腾和转换,它与诗人思想的潜在因素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可见,鲁迅是深悟中国古典诗歌的要领的.在有限之中创造一种丰富的意象世界,给他的诗带来了巨大的张力.他的思想在这种感觉印象的交错里,扩大了时空的界限.如果用“热情”和“冷酷”两种概念来比照鲁迅的诗的话,那么显而易见,他的作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他一方面是桀骜不驯的个性的张扬,另一方面,又是对黑暗世界冷酷的自我体验.人们既可以从中觉察出反抗绝望的心理状态,又可以发现他内心排泄不除的那种凄苦的情境.在鲁迅诗中,常常出现“寒夜”、“怨绝”、“凄琼”、“寒云”、“寥落”等词语.特别是对黑暗的描写,是屡见不鲜的.这些个令人栗然的境界在他那里的重复出现,是颇有象征意味的.鲁迅曾经承认,自己的内心是苦痛的,可他偏要向这苦痛的世界捣乱,以自我的搏击显示人的价值.他那么习惯干寻找冷气重重包围下的客观实体.在无光无爱的环境里,搜寻人的存在的意义.中国社会与中国的文化,的确大沉重了,它几乎使国民无法得到喘息的机会.“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悼丁君》)这哀怨的句子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它实际上正是鲁迅自我心境的外化.“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无题》).这种荒凉中孤单的身影,也许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吧.在类似的诗句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对孤寂、死灭的深层领悟,那种对人生命运的悲剧色凋的把握.不过鲁迅并不是在渲染一种恐怖之情,而是在以清醒的目光,显示自我对现实绝境的态度.超越现实苦难,在自我体验中寻找人生的要义,这是鲁迅对悲剧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他对社会与个体的人的充满悲凉之气的观顾,闪现着最为深切的人道的光泽.从他的控诉和独语里,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忧郁和痛楚.但鲁迅并不是一个感伤主义诗人.他并不那么幽幽怨怨,哀哀切切,他从来没有把自我置于狭窄的个人情感的天地间.在他的思想和诗歌的深处,一直奔涌着冲破困惑与沉默的那种悲慨之气.依《悼杨铨》的愤然的声音,显示了作者耿介的性情: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而《报载患脑炎戏作》,其词刚硬,其调劲健,为一般人所难以企及: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在这类诗中,他一反委曲、含蓄的手法,而是在震怒之中散出疏狂的毫气,很有豪迈放达之风骨.但这种放达并不像李白那么宏阔超迈,也不像苏轼那么千姿百态.鲁迅的诗中没有空想的自慰,没有缥缈的乌托邦色彩.他把热情、信念、统统寄寓到对自我潜能的表露上.这里,他既拒绝了对超现实的宗教先验理念的接受,又拒绝了中国传统绅士的隐逸之梦.在这类诗中,鲁迅高扬的是自我的人格,是对生命价值的认可.其体格之高,性情之纯,气魄之大,今后人为之倾倒.读鲁迅的诗,就仿佛感到一个孤独的狂狷之士,站在沙漠上,看着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率真而出,不拘一格.读着这些既冷峻又魂魄冲荡的激扬文字,我们不能不深深佩服他的迷人的精神个性.幽默,不媚俗,是鲁迅诗歌的又一特点.他的许多打油诗和民歌体诗,带有“戏作”之意.中国古代诗人那种迂腐的怀旧、恭敬古贤的吟诗作唱的书卷气,在他那里是看不见的.鲁迅机警幽默,善于在形象地把握对象时,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活剥正人君子的伪态.而对庸众身上病疾,则不留一点情面.在《我的失恋》中,鲁迅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失恋诗,进行了有力的挖苦,在开玩笑式的语调里,把自己的思想生动地烘托出来.《好东西歌》、《公民科歌》、《南京民谣》等诗中的嘲笑的口吻,至今读来,使人忍俊不禁.作者以白描手法,画出了一幅幅群丑图.而《教授杂咏》中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漫画式的描写,则令人想起鲁迅在杂感中惯用的手段.在杂感中,他描绘了众多的“社会相”类型形象.其中对“走狗相”、“奴隶相”“流氓相”等的鞭挞,尤为深刻.这种杂感式的幽默文风,被作者也位移到诗里,形成了诙谐滑稽的格调.虽然这些诗缺少意境和传统诗歌的典雅之气,但在这种大手笔的嬉笑怒骂中,人们照样可以领略到别致的美学精神.鲁迅有时对诗歌的形式并不十分讲究,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对八股式的诗风,和过多用典的自我炫耀,是嗤之以鼻的.因而,他常常亵渎旧有的正襟危坐的作诗方式,或借古讽今,或套用旧诗原话而转换新意.像《吊大学生》中对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的转用,《学生和玉佛》将古诗口语化的尝试,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中国传统诗人的那种贵族化的孤芳自赏,在鲁迅诗中被扬弃了.即使在他青年时代颇有感伤情怀的诗作里,仍然可以看出他不拘旧俗的超拔精神.人们可以感到,鲁迅的诗中对世俗的鄙夷,十分强烈.他不仅无情撕破了官僚、政客的外衣,而且也将世俗人的劣根性暴露在阳光之下.所谓“托尼文章,魏晋风骨”,对鲁迅文学个性的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在大致地浏览了鲁迅的诗作之后,我们会感到,在诗的天地里,鲁迅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精神话题.它的意义并不仅仅表现在艺术的本体结构之中,而更主要的,是呈现在一种承前启后的“精神范式”中.这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沁园春·纪念鲁迅先生 文/夕阳曲人 寄意寒星,怒向刀丛,气压重楼.命巨坟毁灭,钩沉海燕,狂人呐喊,伤逝阿“酋...
七律·纪念鲁迅先生(编辑推荐) 千古文章仰北罡,先生风骨世无双. 横眉呐喊人间路,荷戟彷徨月下窗. 蓄热...
你自己找一找吧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鬼相遇文言文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