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宋张志和唐:,是唐

渔歌子-张志和(唐)
鼠标点击开始或PLAY『那些感动我的吟诵调』张志和的渔歌子 - 播古听今-唐宋诗词鉴赏 - 主播电台 - 网易云音乐
『那些感动我的吟诵调』张志和的渔歌子
播古听今-唐宋诗词鉴赏 第25期
播放:2891次
介绍: 微信公众号:bogutingjin,新浪微博、百度贴吧:播古听今。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介绍: 微信公众号:bogutingjin,新浪微博、百度贴吧:播古听今。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网易云音乐多端下载
同步歌单,随时畅听320k好音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C)
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判断题: 1.《渔歌子》的作者是宋朝诗人张志和。( ) 2.《坐洞庭》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判断题:1.《渔歌子》的作者是宋朝诗人张志和。(
)2.《坐洞庭》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
)3、《枫桥夜泊》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作者旅途寂寞的心情(
)4.“独伶幽草涧边生”中“独怜”是“孤单、寂寞”的意思。(
)5.“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下一句是“牧童遥指杏花村”。6.《送元二使安西》《九归九日忆山东兄弟》《鹿柴》都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
浮生若梦丶攈
错,错,对,对,错,对。
发错了,应该是:错,错,错,对,错,对
为您推荐:
1.X2.X3.X4.X5.X6.X
扫描下载二维码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00:00/00:17
专辑里的声音
Ta的其他专辑渔父张志和其二其三 【范文十篇】
渔父张志和其二其三
范文一:诗词诵读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2.介绍词。
3.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
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五、熟读成诵
悠闲自在 乐而忘返
范文二:《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9、不须:不一定要。  10、斜风:微风。  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  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  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不须归”表现了渔翁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不愿意回去了。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
渔歌子的诗意 *
张志和的诗有哪些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范文三:零  
张志和与   渔歌子 
◆ 兰铁 梅 
( 辽宁省辽阳灯塔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  
【 摘要】《 渔歌子 是渔父式的文人之歌 , 也是作 者张志和醉心渔父而确乎领略 了烟波妙境 的歌 ; 作者择取 了富有季 节特征 和地域特征 的 
景物 , 用 清 淡 的笔 墨 略 力 口 点染 、 描绘 ; 画 面清 新 , 格调 明朗, 妙 造 自然 。   【 关键 词 l烟 波 钓徒  自然 纯 美   淡 怀 逸致 斜 风 细 雨 
《 渔歌子》 是一首千古流传 、 脍炙人 口的著名词作 。作 者通过描绘清 新  物 所 吸 引 , 产 生 了 自然 、 淳 朴 的 意 趣 和 不 愿 离 开 这 一 个 魅 人 亦 复 宜 人 的 境  秀丽 的江南水 乡景色 , 表露出他悠闲白适, 怡情 山水 、 乐在其 中的心 志。  
界 的 深情 。你 看 , “ 斜风细雨不须 归” , 对渔父来说 , 不正是他 对美的发现 、   张志和肃宗时待诏 翰林 , 做过 左金吾 卫录 事参 军, 因事被 贬 , 作 南 浦  美 的执 着 么 ? 在 斜 风 细 雨 中 渔父 体 验 到 鹭 鸶 的 飞 翔 更 为飘 逸 , 漂 流 在 水 里 
蔚 。赦还 以后 , 绝意仕途。朝廷赐给他 奴婢 各一名 , 他把他们 配为夫妇 , 取  的桃 花瓣格外鲜研。在这样优美 的环境 中垂钓 , 渔父 的心 情 , 就 不止是 为   名“ 鱼童” “ 樵青 ” , 自号 为“ 烟 波钓徒 ” , 长期过 着隐逸 生活 , 徜徉 与太湖一  美 陶醉 , 而 且 还 为当 前 的 优 美 的 画境 而 坚 定 了意 志 , 不仅是“ 不思 归” , 而 且  带 的山水之间。他对文艺多所 通晓 , 凡 歌词、 书画、 击鼓 、 吹笛 , 无不精通 ,   更进 一步 作 出诉 诸 审 美 判 断 形 式 的 “ 不 须 归 ”了。 渔 父 所 执 着 的 已 经 不 是  善于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化为己用 , 《 渔歌 子》 便是借鉴 民间 的渔歌 而成 的。   垂钓 , 而 是 作 为词 人 内 心 的 自 白— — “ 我 决心 以 山水 之 间 的 自 由 自 在 的 生 
作 者 择 取 了 富有 季 节 特 征 和 地 域 特 征 的 景 物 , 用 清淡 的笔墨略加 点染 、 描  活终 老 ” ; 这显然又是 画中之诗 , 隐 伏 在 西 塞 山前 空 间 结 构 背 后 的 时 间 潜  绘 。 画面 清 新 , 格调明朗 , 妙造 自然。作者寄情 于景 。 以“ 青 箬笠 , 绿蓑衣 ”   流, 悠 悠 地 但 终 于 又 是 深 稳 有 力 地 荡 涤 着 的 感 情 波 澜 。就 凭 这 样 的 时 间 和  的渔 翁 形 象 自见 其 恬 淡 、 洒 脱 的胸 襟 , 不惟 风景如 画 , 而且 韵致悠 长 , 极 为  空间的结合 , 而尤其是突出 了瞬 间的静止 状态 , 突 出 了渔 父这一 个写景 人  优 美。   是 一 个 真 正 的渔
父 , 而是以“ 烟 波” 为 寄托 的 文 人 式 的 “ 钓徒 ” , 所 以词 中 除 
物, 让他 “ 与 山水有顾盼 , 人似 看山, 山亦似俯而看人 ” ( 《 芥子 园画谱》) , 这 
唯其 是 烟 波 钓 徒 的 诗 中之 画 , 就不 同于唐代 著名 画家大 、 小 李 将 军 的 
这 首 词 的 基 调 以清 新 、 质朴 见长。但 另一方 面, 由于 作 者 张 志 和 并 不  样 的诗中之 画, 便充溢着一位 自号“ 烟波钓徒” 的胸中丘壑 了。  
了具有 民间文学的质朴、 清新之外 , 还融合 着一种 出淤泥 而不染 的古代 高  青绿 重彩 , 以及其 中所显示的那种帝王宗室的富贵 堂皇气派。张志和这 幅 
蹈 文人 的淡 泊 、 澄洁的高情远意。   “ 烟波垂钓 图” 。 显然是另一路 , 属于王维~ 派, 是泼墨 画, 是 写 意 画 。 画 中 
《 渔歌子》 是渔 父式 的文人之歌 , 也是文人醉心 渔父 而确乎领略 了烟 波  景物 , 无不 有 水 墨 淋 漓 之意 。 “ 漠 漠 水 田飞 白 鹭 ”, 鹭鸶 , 本就 沾满 了水气。  
妙 境 的歌 。尽 管 这 境 界 不 能 代 表 渔 父 的 心 境 , 但 作 为诗 人 艺 术 加 工 的 形  鱼 , 也 离不开水 。苏轼 因“ 长江绕郭” 而“ 知 鱼美” , 张志和 因为桃花汛 来临 
象, 作 为张志和 由于长期徜徉 太湖之上积 淀而成 的审 美意象 来说 , 这首 词  而 想 起 “ 鳜 鱼 肥 ”, 二 者 如 出 一辙 。水 映 桃 花 而 红 , 桃花 因水而湿 , 这 和“ 竹  正 如胡震亨称道王维所 说 的: “ 以淳古淡 泊之音 , 写 山林 闲适之 趣。 ”( 《唐  外 桃 花 ” 不 同, 自然 也 是 湿 漉 漉 的 。 渔 父 的 一 身 打 扮 , 就更 不用说 了。人 、  
音 癸 签》) 在那一个长夜难 明的社会 , 不 求 闻达 , “ 有 山林 闲 适 之 趣 ” , 可 以  桃花 、 鱼、 鹭, 一切额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各 自消失 了它们 的边 
说是 别有襟怀 的。 当然 , 因为词人 和世俗 相忤 , 只 落得从 大 自然 中觅取心  际 而 成 为 浑 然 一 体 。 这 使 我 们 想 到 古 代 文 人 画 的 水 墨 晕 染 , 特 别 是 宋 代 
小 米 的 那 派取 自潇 湘奇 观 的云 水 烟 树 的技 法 , 为了矢意绝尘脱俗 , 所 以  灵滋养, 陶醉 其 中 , 就也不免回避现实。但这毕竟是个 别的不足之处 , 不 能  大 、 饰 盖 作 品 的 出于 自然 的 淳 美 的 光 彩 , 到如 今 , 作 品 依 然 给 读 者 带 来 词 人 的  作 者 特地 给 安排 了这 么 一 个 渔 父 , “ 襟度洒落 , 望 之 飘 然 ”( 刘 学 笄 《方 是 闲  淡 怀 逸致 的 美感 。  
居, 士小稿》。而 为了表现 自己的率性 归真 , 寄情
飘渺 , 则又把 整个 画面建 
词人 的淡怀逸致诉诸 直接咏怀 , 而是寄情 于景 , 逸词 入画。通篇 二十  构 为“ 斜 风细 雨”的审美 内涵 , 归于 “ 平 淡”二字。林泉 高致 要淡 , 向万 物 
七字 . 写了山、 写 了水 , 写 了 白鹭 和 肥 鱼 。 写 了斜 风 细 雨 , 更 写 了 悠 游 自 在 的  “ 回归” 的人 要 淡 , 忤世、 傲 世 而避 世 的张 志和 自然 也 要 淡 。   渔 父 。 词 人 藉 渔 父 寄托 自 己 的情 怀 , 而 渔 父 又 是 被 安 排 在 一 个 特 定 的 环 境  之中 , 显 示 了 这 是一 幅江 南 水 乡的 渔 歌 图 。  
这首《 渔歌子》中的整个人物和事 物 , 按照 美学的“ 先定默 契” 来说 , 作  为点景人物的传神之笔 , 既然 已经 透露 出“ 烟 波垂钓 ” 的隐逸基调 , 那么人 
尽 管 诗 是 时 间 的艺 术 , 画是空 间的艺术 , 一动一 静 , 各有 特点 , 然 而 它  们 在 目击 到 鹭 飞 , 花漂 , 鱼游, 以至 整 个 画 幅 时 , 自 然 也 就 更 容 易 对 之 萌 发  们 却 又 可 以 相通 和相 补 。苏 东 坡 论 王 维 之 作 “ 诗 中有 画 , 画 中有 诗 ” , 这 正  出 “ 同化” 作用 , 不仅走进“ 平淡” 的境界 , 更能“ 于 平 淡 中 求 真 味 ”( 王 士 祯  说 明高 明的 诗 人 , 善 于 在 时 间流 程 中 , 突 出事 物 的 某 一 点 , 描 绘 出 空 间 中一  《 师友诗传录》 ) 。也许有人要问 , 词 中不是也夹 有鲜艳的颜 色么?可是 别 
刹那 问静止 的状态 ; 而高 明的画家 , 也 善于在 暂时凝 固的 画面 中, 不 着一  忘 记 , “ 青” 呦, “ 绿” 呦, 它 们 都是 已经 在 斜 风 细 雨 中被 吹 被 淋 , 色彩 变淡 了 。  
笔, I   妙 地 传 写 出 事 物 静 止 时 前 前 后 后 可 能 出现 的 变 化 。 张 志 和 是 词 人 ,   “ 桃花” 也 旱 已飘 落水 中 。一 切 都 淡 。 至 于 通 篇 音 节 的 自然 、 简短 、 随和 、 淳  又是画家 , 所 以 他 对淡 怀 逸 致 的抒 发  是 诗 画 相 兼 的 。 从 渔 父 的 长 期 烟 波  朴 , 它们恰恰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 的情调 , 并于作 品色彩 的淡 糅合起来 , 而  生 活 中切 取 这 一 点 , 恰 是斜 风 细雨 时  江 南春 色 浓 时 , 而 偏 偏 又 是 桃 花 汛 泛  汇 归 为 “ 平淡” 的 风格 。   起 时 。就 这 样 , 作者写出了一 刹那的空 间状态 , 相 对 凝 定 式 的 画 图 。 与 此 
“ 斜风细雨” 是全篇景物描 写的“ 眼 目”, 词 中的所有景物都在其笼罩之 
同时. 他 还 用 中国 传 统 的 “ 散线 透视” 画 法, 以以 I B吴 兴 县 的西 塞 山 作 为观  中 , 白、 红( 桃花 )
、 青、 绿 的瑰丽色彩 , 在“ 斜风 细雨” 衬托之 下, 益显 出清 新 
察点 , 罗罗清疏地 、 几乎是信手拈来地 捕捉了 山前 的一 片景色 : 高处有从水  淡 雅 之致 , 境界令人神往 , 具 有 独 特 的 音 乐 美 和 新鲜 生 命 力 。  
田飞 入 上 空 的 白鹭 鸶 , 低处有落英 缤纷 的春水绿 波, 以 及 引 起 人 们 鲜 美 味 
觉 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作为画图中心 的, 则是头戴“ 青箬笠” 、 身披“ 绿 
蓑衣 ” 的渔 父 。而 从 这 些 互 为烘 托 的 静 态 的 空 间 结 构 中 , 分 明是 通 过 景 物  生机 的渲 染 , 抒 发 出渔 父 内 心 悠 然 自得 的 动 态 。 鹭 在飞 , 水在流 , 鱼 在 泼 刺  地嬉逐 , 一切 景物 都 是 那 么 新 鲜 、 清丽 、 秀 润。当然 , 渔 父 也 就 被 当 前 的 景 
参考文献:  
[ 1 ] 徐 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 文学作 品选 ( 一) : 汉语 言 文学专 业先秦 
至唐 五 代 部 分 . 上海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1 9 9 9  
[ 2 ] 唐 宋词鉴 赏. 江苏古籍 出版社.  
5 8   0 3/ 2 01 4  
范文四:《渔歌子》是渔父式的文人之歌,也是作者张志和醉心渔父而确乎领略了烟波妙境的歌;作者择取了富有季节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景物,用清淡的笔墨略加点染、描绘;画面清新,格调明朗,妙造自然。   烟波钓徒自然纯美淡怀逸致斜风细雨《渔歌子》是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描绘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表露出他悠闲自适,怡情山水、乐在其中的心志。   张志和肃宗时待诏翰林,做过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作南浦蔚。赦还以后,绝意仕途。朝廷赐给他奴婢各一名,他把他们配为夫妇,取名“鱼童”“樵青”,自号为“烟波钓徒”,长期过着隐逸生活,徜徉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他对文艺多所通晓,凡歌词、书画、击鼓、吹笛,无不精通,善于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化为己用,《渔歌子》便是借鉴民间的渔歌而成的。作者择取了富有季节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景物,用清淡的笔墨略加点染、描绘。画面清新,格调明朗,妙造自然。作者寄情于景,以“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翁形象自见其恬淡、洒脱的胸襟,不惟风景如画,而且韵致悠长,极为优美。   这首词的基调以清新、质朴见长。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张志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渔父,而是以“烟波”为寄托的文人式的“钓徒”,所以词中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质朴、清新之外,还融合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古代高蹈文人的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   《渔歌子》是渔父式的文人之歌,也是文人醉心渔父而确乎领略了烟波妙境的歌。尽管这境界不能代表渔父的心境,但作为诗人艺术加工的形象,作为张志和由于长期徜徉太湖之上积淀而成的审美意象来说,这首词正如胡震亨称道王维所说的:“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唐音癸签》)在那一个长夜难明的社会,不求闻达,“有山林闲适之趣”,可以说是别有襟怀的。当然,因为词人和世俗相忤,只落得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陶醉其中,就也不免回避现实。但这毕竟是个别的不足之处,不能饰盖作品的出于自然的淳美的光彩,到如今,作品依然给读者带来词人的淡怀逸致的美感。   词人的淡怀逸致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逸词入画。通篇二十七字,写了山、写了水,写了白鹭和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更写了悠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显示了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渔歌图。   尽管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一动一静,各有特点,然而它们却又可以相通和相补。苏东坡论王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正说明高明的诗人,善于在时间流程中,突出事物的某一点,描绘出空间中一刹那间静止的状态;而高明的画家,也善于在暂时凝固的画面中,不着一笔,巧妙地传写出事物静止时前前后后可能出现的变化。张志和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对淡怀逸致的抒发,是诗画相兼的。从渔父的长期烟波生活中切取这一点,恰是斜风细雨时,江南春色浓时,而偏偏又是桃花汛泛起时。就这样,作者写出了一刹那的空间状态,相对凝定式的画图。与此同时,他还用中国传统的“散线透视”画法,以以旧吴兴县的西塞山作为观察点,罗罗清疏地、几乎是信手拈来地捕捉了山前的一片景色: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以及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作为画图中心的,则是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而从这些互为烘托的静态的空间结构中,分明是通过景物生机的渲染,抒发出渔父内心悠然自得的动态。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鲜、清丽、秀润。当然,渔父也就被当前的景物所吸引,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和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亦复宜人的境界的深情。你看,“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来说,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美的执着么?在斜风细雨中渔父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为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研。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止是为美陶醉,而且还为当前的优美的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是“不思归”,而且更进一步作出诉诸审美判断形式的“不须归”了。渔父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涤着的感情波澜。就凭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而尤其是突出了瞬间的静止状态,突出了渔父这一个写景人物,让他“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似俯而看人”(《芥子园画谱》),这样的诗中之画,便充溢着一位自号“烟波钓徒”的胸中丘壑了。   唯其是烟波钓徒的诗中之画,就不同于唐代著名画家大、小李将军的青绿重彩,以及其中所显示的那种帝王宗室的富贵堂皇气派。张志和这幅“烟波垂钓图”,显然是另一路,属于王维一派,是泼墨画,是写意画。画中景物,无不有水墨淋漓之意。“漠漠水田飞白鹭”,鹭鸶,本就沾满了水气。鱼,也离不开水。苏轼因“长江绕郭”而“知鱼美”,张志和因为桃花汛来临而想起“鳜鱼肥”,二者如出一辙。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这和“竹外桃花”不同,自然也是湿漉漉的。渔父的一身打扮,就更不用说了。人、桃花、鱼、鹭,一切额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各自消失了它们的边际而成为浑然一体。这使我们想到古代文人画的水墨晕染,特别是宋代大、小米的那派取自潇湘奇观的云水烟树的技法,为了矢意绝尘脱俗,所以作者特地给安排了这么一个渔父,“襟度洒落,望之飘然”(刘学笄《方是闲居,士小稿》。而为了表现自己的率性归真,寄情飘渺,则又把整个画面建构为“斜风细雨”的审美内涵,归于“平淡”二字。林泉高致要淡,向万物“回归”的人要淡,忤世、傲世而避世的张志和自然也要淡。   这首《渔歌子》中的整个人物和事物,按照美学的“先定默契”来说,作为点景人物的传神之笔,既然已经透露出“烟波垂钓”的隐逸基调,那么人们在目击到鹭飞,花漂,鱼游,以至整个画幅时,自然也就更容易对之萌发出“同化”作用,不仅走进“平淡”的境界,更能“于平淡中求真味”(王士祯《师友诗传录》)。也许有人要问,词中不是也夹有鲜艳的颜色么?可是别忘记,“青”呦,“绿”呦,它们都是已经在斜风细雨中被吹被淋,色彩变淡了。“桃花”也早已飘落水中。一切都淡。至于通篇音节的自然、简短、随和、淳朴,它们恰恰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的情调,并于作品色彩的淡糅合起来,而汇归为“平淡”的风格。   “斜风细雨”是全篇景物描写的“眼目”,词中的所有景物都在其笼罩之中,白、红(桃花)、青、绿的瑰丽色彩,在“斜风细雨”衬托之下,益显出清新淡雅之致,境界令人神往,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和新鲜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先秦至唐五代部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唐宋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
范文五:巢云子
兼驳《东楚晚报》载《中青社即将出版的成导火索,“西塞山”地名之争再燃“烽火”,浙江湖州耶?湖北黄石耶?》一文中对张志和渔父词地名之解释。  《东楚晚报》文中有{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咏湖北大冶县(今黄石市)的西塞山;第二首“青草湖中月正圆”的青草湖即湖南的洞庭湖东南部(今岳阳);第三首“松江蟹舍主人欢”的松江,就是今上海的吴松江;第四首“霅溪湾里钓鱼翁”就是指吴兴(今湖州市);第五首“长江白浪不曾忧”写的是长江。可见张志和的5首《渔父词》共有六个地名,除霅溪外,其余5个都在长江沿岸,上自洞庭湖畔,下至上海的吴松江口。张志和“浮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钓徒”。自古为形胜之地的大冶东90里西塞山,是长江往洞庭湖的必经之地。}这么一段文字。对于这段文字,我认为这位黄石朋友是不尊重史实而信口开河的,因而其有说话不负责任之嫌。  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在湖州西郊20里许的弁南乡樊漾湖村境内。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九载:“西塞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唐张志和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下有桃花坞,凡常湖,张志和游钓于此。”   光绪《吴兴合璧》卷一载:“西塞山,唐张志和浮家泛宅,沿洄苕、霅之间,青笠绿蓑来往风波之际,枫叶荻花之路,或东或西,乘流垂钓之舟。”  《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志》卷二百九十载:“西塞山,在乌程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作渔父词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卷二百九十一又载:“颜真卿刺湖州,志和往来苕、霅间”。  上述史料已充分证明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在湖州西塞山附近一带“浮三江,泛五湖”、“往来苕、霅间”,为什么黄石这位朋友不顾历史之事实,硬把“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作者张志和与黄石之三国时“铁锁横江”的西塞山牵强附会进去,把饱受“安史之乱”动荡不安之苦的喜欢清逸渔隐的张志和强拉到硝烟弥漫的历经过上百次战争的“曹武成王用师之域”的西塞山古战场上去活受罪?真让人难以置信。如果张志和在天有灵的话,亦会愤然而起的。  其二: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关于这首词地名,那位黄石的朋友认为是咏长江,那是错的,即使是刚会读诗的小学生可能亦会知道这“长江白浪”是借喻,作者只是把长江作比喻罢了。这“长江白浪不曾忧”一句,是写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远离尘嚣,与名利无争,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亦觉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意思。再看上面的“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二句。这舴艋舟舟形相当的狭长,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湖中,渔夫们赖捕鱼为生,在风雨中闯荡,练就一手纵棹乘流的工夫。而诗人在湖州西塞山渔隐多年,与驾舴艋舟的渔夫为伍,乘流,纵棹,自然亦“能纵棹”,“惯乘流”,往来自如,成为乘风破浪的能手,哪里担忧什么长江白浪呢?所以这首词如果要考证地名的话,只要考证“钓台”这个地名就行了。  夏承焘《唐词人年谱·张先》引《梅磵诗话》下谓:“吴兴西门外张钓鱼湾,即张志和钓游处。”《太湖备考·卷一》载:“苕溪…,至目海山麓入乌程界为西溪,北过钓鱼台而分者三……”。这“北过钓鱼台”之钓鱼台从《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及民国初期的《吴兴全图》和《吴兴明细全图》上分析,以及笔者实地之考察,认为此钓台即在湖州城西二十里许的西苕溪溪中间的大礁石——石堂子。石堂子上原有钓台遗址,与西塞山遥遥相望,二者相距仅三里之遥。西苕溪在洪水泛滥时,亦同样是惊涛骇浪,急流直下,亦不亚于长江之白浪,张志和词中“长江白浪不曾忧”亦是西苕溪洪水泛滥时的真实写照。所以石堂子与张志和“钓台渔父褐为裘”中之“钓台”相当吻合。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诗中有“龙头舴艋吴儿竞”句,说明湖州有舴艋舟。丁文《陆羽大传》中有张志和在石堂子上垂钓,与颜真卿、陆羽等人相见的故事情节。  可惜的是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湖州航管部门为了疏导西苕溪,多次用炸药轰炸石堂子,但没有炸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在石堂子上安装了航标灯塔。西苕溪在没有洪水时最适宜小舟纵棹乘流,石堂子更是绾纶垂钓的理想之地。实地的考察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和领会了张志和词中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真正的意境。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张志和词中的钓台乃西苕溪溪中间的大礁石——石堂子无疑。  其三: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霅溪:水名,在浙江吴兴。霅溪又是吴兴的别称:吴兴因境内东笤溪、西笤溪等水流至吴兴城内汇合称为霅溪而得名。据有关水利部门考证,全国只有一条“霅溪”,而唯一的一条霅溪就在湖州,所以霅溪或霅溪湾在湖州的事实不容分辩。  霅溪的地理位置,据《太湖备考·卷一》云:“苕溪……,至目海山麓入乌程界为西溪,北过钓鱼台而分者三:一北经小梅入太湖;一东入清源门至江子汇;一南至定安门,与岘山洋南来水合,亦入江子汇,为霅溪。”这里已把霅溪的地理位置说的十分的清楚了。那么霅溪湾在哪里?西塞山下的凡常湖(俗称青草湖)和西苕溪有一江相连,相连的江叫玄通江,俗称七里玄通江,玄通江与青草湖的接口处即霅溪湾,霅溪湾每天有子午二潮涨落,鱼儿在那里弄潮翔底,自然是垂钓的最佳去处。因而,这霅溪湾亦就是张志和《渔父词》所写的“霅溪湾里钓鱼翁”里的霅溪湾。  明栗祁《万历湖州府志》卷四记载:“尚书严震直墓在西塞山。”清徐凤衔《乌程县志》卷三“旧郡志谓严尚书震直墓在西塞山,尚书自号西塞翁,殁葬其处,其山正值城西。”霅溪湾隔湖对面还有尚书坟,明尚书严震直墓就葬在此地。根据我们实地之考察,我们找到了明万历《湖州府志》卷四记载的尚书严震直墓,与府志中记载的地理位置上完全吻合。墓背山面湖(青草湖),与霅溪湾遥遥相望,古木参天,环境幽静,当地人称其位乃风水宝地。再说,这位朋友自已都说霅溪湾在湖州,这里就无须赘说了。  其四: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①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亦曰荻火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松江:在江苏吴江县松陵镇,古时的松江在今江苏吴江松陵镇的太湖出口处,其地盛产太湖大闸蟹,是今上海吴淞江的源头。《吴郡志》载:“松江,在郡南四十五里,禹贡三江之一也。今按:松江南与太湖接,吴江县在江濆。垂虹跨其上,天下绝景也。”   古时的吴江和湖州同属吴越,在太湖的东南岸。湖州至松江(吴江松陵镇),在太湖里行舟,那怕是张志和那个时候的舴艋舟,从湖州出太湖小梅口,亦只需一个多时辰就到松江了。宋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知州事李常和苏轼、杨绘、张先、陈舜俞、刘述先在霅溪西岸碧澜堂相聚吟唱,兴未尽,又泛舟至松江垂虹亭依依饯别。在松江,李常、苏轼等还访问了寓居那里的李无悔,为他的醉眠亭赋诗。世称这次聚会活动为“前六客会”,张先作《定风波·六客词》纪其事。苏轼等人在湖州喝酒吟唱,兴未尽,又泛舟到松江,一夜之间在湖州、松江二地咏诗作赋,由此足可证明湖州至松江路程之近和来往之方便。可以想象当时的张志和如果驾舴艋舟去松江赴蟹宴甚是何等的方便,况且张志和有自已的舴艋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所以,张志和词中“松江蟹舍主人欢”之松江是吴江之松陵镇(即松江),而不是黄石那位朋友所说的在上海吴淞江口。  黄石这位朋友说该词中的松江就是上海的吴淞江,那是他对长江下游的地理一点亦不熟知的缘故,这亦是难怪的。再说,吴淞江的“淞”字他以为是“松”字,这样更容易把松江和吴淞江混淆了,事实上松江头与太湖相接,尾与吴淞江相连,是吴淞江之源头。  其五:青草湖②中月正圆,巴陵渔父③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青草湖:青草湖就是西塞山旁的樊漾湖,方志称凡常湖,当地村民称青草湖,其位置在湖州弁南乡樊漾湖村境内。明万历《湖州府志》:“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乌程县志》卷三载:“凡常湖在县西二十七里,受西塞山之水而入龙溪(即西苕溪)。西塞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在《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及民国初期的《吴兴全图》和《吴兴明细全图》上一目了然地可以看到,离湖州城西约二十里处都有一湖泊标志,该湖泊就是凡常湖(即俗称之青草湖),在《吴兴全图》上更是明确标上凡常湖字样。  我们在考察中,76岁的村民方水祥(他祖上几辈都是书香门第出生即读书人)老人告诉我们:“这凡常湖最早叫青草湖,为纪念樊哙抗洪事迹而改为樊漾湖(亦叫樊常湖)。‘凡常湖’的‘凡’字系‘樊’字之误。”他的说法和《西塞山下的传说》之内容完全吻合。所以,这凡常湖就是张志和词中之青草湖无疑。  这位黄石的朋友说此词中的青草湖是岳阳的青草湖亦不无道理,但岳阳青草湖有张志和活动的记载或者史料证据吗?据我所知岳阳的青草湖至今没有与张志和扯上关联,所以说张志和此词中的青草湖在岳阳的说法,纯属是那位黄石朋友的主观臆断,是毫无根据之词,亦就不足为提了。湖州西塞山旁的青草湖,亦有足够的史料事实可以实证明张志和在湖州青草湖一带隐逸游钓,张志和那首“霅溪湾里钓鱼翁”词更是不可辩驳的佐证。所以,那张志和词中之青草湖非湖州城西二十里许的凡常湖(俗称青草湖)莫属。    西塞山、青草湖、松江、霅溪湾和钓台五地名在上面已作考略,而黄石那位朋友在其文中提到的“三江”和“五湖”二地名,他没有解释,因而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解释的。亦许他会把中国境内的三大江,比如长江、珠江或松花江什么的江,凑成“三江”来解释;把中国的四大淡水湖另加一个什么湖,凑成五湖来解释吧?!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一定会让人笑掉牙了。  《周礼·职方氏》云:“扬州薮曰具区④,川曰三江。”程俱《松江赋》曰:“三江之凑,实为五湖。地脉四达,衍为松江。……,不辩云水,天高日出,万顷在目者,五湖也。”《吴越春秋》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顾其言曰:“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沈括《梦溪笔谈》里对三江亦有考述,这里就不细述了。  《史记·正议》及顾夷《吴地记》云:“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吴郡志》卷十八载:“五湖即太湖也。”又云:“太湖在吴县西,即古具区、震泽、五湖之处。”张勃《吴录》云:“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故以五湖为名。”又云:“太湖有五道口,则谓之五湖。”《会稽记》云:“勾践逆吴,战于五湖中,大败而退。今夫椒山,在太湖中洞庭山西北。”  综上所述,这里的三江、五湖都是指湖州北濒的太湖周边的水溪川江,与湖州相距甚近,从太湖水路走都只有一二个时辰的路程。所以张志和在西塞山一带渔隐,或去三江、五湖垂钓或去那里赴“蟹宴”或共餐“菰饭莼羹”,亦是很惬意之事。所以这西塞山、青草湖、松江、霅溪湾、钓台亦罢,三江、五湖亦罢,它们都是在湖州西塞山附近一带的地名,而不是这位黄石朋友所说“除霅溪外,其余5个都在长江沿岸,上自洞庭湖畔,下至上海的吴松江口”的地名。   ①唐·司马光《送章伯镇知湖州》诗:江外饶佳郡,天兴天下稀。莼羹紫丝滑,鲈鳓雪花肥。星斗寒相照,烟波碧四周。柳候还作牧,草树转清辉。明·陈子龙《吴兴》诗其四:雨暮过汀洲,江深菡萏秋。碧云天际合,青嶂镜中收。菰米侵唇冷,菱丝入腕柔。更闻西塞下,渔唱落轻舟。  ②古五湖为具区、洮湖、彭蠡、青草、洞庭五湖,张志和此词中之青草湖非古五湖之青草湖。  ③巴陵渔父:巴陵渔父指的是屈原,这里是作者自喻为巴陵渔父屈原。  ④具区为太湖古称。   作者邮箱:
范文六: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特殊句式等各种文言现象。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同目标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合作探究交流、多媒体
教学时数:1
课前预习案 一、 预习课文:
不少于3遍。 要求:①标记字音
②勾画重点实虚词
③背诵其中的名句并正确默写。
课堂学习案
二、 导入新课
由蔡琴《屈原》歌曲创设意境 1、导语设计:
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也许等待著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2名同学) 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们的语言。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
渔父——淡然,声音悠长) 教师做朗读评点:很有感情,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语气把握也很到位。
(2)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 2.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3.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
动作 “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 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语言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 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在国破之日即是屈原直面人生之时他可以选择:
D 另择高枝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七、当堂检测
P57第1、2、8题
2、【写作小试】: 教师: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 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 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优秀答案展示:
1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而且他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2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生活方式也似乎很消极,但他身上仍然有我敬佩的东西,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浮躁,应具备一些渔父的精神。
教师: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二位人物,我都欣赏,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八、课堂小结 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捍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小结】
屈原短暂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思索的东西,他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寂寞中奔跑、呼号。我们仰慕他,但高山不能仅仅是“仰止”,我们要走进高山,感受他的精神气息,将他的精神养分内化为一种动力。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学生齐读: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课后拓展案 【布置作业】
“屈原、范仲淹、陆游、文天祥、林则徐”写一个议论性的文段。 要求:①论据要用上其中一人
②排比句式的练习
高二二部语文
范文七:古代文人画最钟情渔父。渔父形象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穿过,带着文人特有的追慕,在仕与隐之间展现着他们的内心挣扎。杜牧《赠渔父》诗曰:“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诗眼在“不曾逢着独醒人”,其表层意思是说世道浑浊,到处皆是随波逐流之辈,“独醒”不易逢知己,抒发对特立独行的超越境界的向往,对心灵的一种无奈选择的安慰。   明弘治张路《渔父图》,原藏于日本东京护国寺(见著录《海外珍藏中国名画》肆,P10,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版),是张路诸多传承有续画作中的一幅精品。该画纵38公分,横19公分,约合0.7平方市尺。款:平山,印白文:天驰印,水墨绢本立轴。画中巨石绝壁突出溪岸,一叶木舟上渔父凝望水波鱼踪,屏气提网欲撒,舟中一童子撑杆划水而行,溪流弯环,杂草丛生。画的中心部位,山崖野草藤叶垂荫,远景天空耸峙如洗。观全图,幅面虽不大,视野却异常开阔,气势宏伟,情景逼真。现代人有诗云:“峭壁入天庭,波纹静似镜,崖树垂倒映,渔者唤童行。画悬斋拱壁,无拦遮提醒,燃烛暮时分,恐误入随行!”   张路(年),字天驰,号平山,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主要活动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擅长山水人物,摒弃了南宋院体规整严谨的限制,而更加奔放豪迈,笔墨具有刀劈斧斫之气质。总结其风格特点是,“纸上饶有铿锵意,笔端颇含斧斫声”,向来被认为是戴进、吴伟之后成就最高的浙派大家。他与蒋嵩、汪肇,在当时可说是显赫一时,尤其在北方,达官贵人都求其画作。他精于人物,运笔非凡,神情活现,渔父轻舟是他常画的题材。人物衣折多用顿折的重墨线条勾勒,山石以粗犷的笔触作大斧劈皴,景致简略,运笔迅捷,笔墨遒劲淋漓。   这幅《渔父图》所用的材质似宋绢精细缜密,与明代的浙绢粗稀薄有很大不同。“浙派”戴、吴、张的作品后世都有仿制,但是民间的仿制比较低劣,笔墨粗率不堪,人物刻画呆板,尤其是驾驭笔墨的能力远远不够。比较近似的是“浙派”传人的仿制,虽然气格、面貌极为相似,但是用笔的细微处仍很难逼真。张路受吴伟的影响很大,这幅《渔父图》整体构图险中见奇,合理且稳妥。用笔简练劲健,山石树木及渔舟,多以侧锋勾勒,线条转折多变,充满着动势。用墨明洁、轻快,或以干笔渴墨勾勒,或以湿笔渲染,或以焦墨提神,把墨色的干、湿、浓、淡,有机地构成水墨淋漓的生动画面。尤其是运笔的迅疾威猛,横涂竖抹,似乎随兴所至,一气呵成,却能洋溢出撼人的气势。渔父与童子的画法粗细不同,服饰用线挺劲细秀,灵妙精巧,顿挫有致。渔父侧首远望,注视水中的鱼影,短衣粗服,露臂赤足,肌肉健实,身后童子撑杆划舟,突兀而起的悬壁山崖约遮掩半身。远处的山高水长,取景于深山幽涧,以表达不食人间烟火的孤高傲慢。他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精心描绘,把画面营造成渔父乐“隐”的情节。   《庄子·渔父》中渔父那种心中恬静,“与时俱化”、“虚己以游世”的思想内涵,在这画面中,被张路塑造成胸怀视野、与道为一、无欲无求的渔父形象。画面内容平和而真实,自然得有如山溪边我们和渔父不期而遇,渔夫健康质朴、神情安详满足,丝毫不掩饰隐士的清高。山石仿马远和夏圭的斧劈皴法,但熟练地利用制绢吸水性能差、不易晕化的特性,多用湿笔晕染相结合,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草木点染适宜,层次清晰,虚实相生,远近分明。全图柔和蕴藉,并无粗狂草率,恣肆刻露之态,呈现一派闲雅的宋人法度,达到了虚景生而神境现的高度,绝不是持门派偏见者如董其昌所评的“硬、板、秃、拙”等贬抑过分的“野狐禅”之流。   历来对浙派与张路的评价毁誉不一。明代“院体”与“浙派”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又呈现出各自的流派特色,他们共同构成了明代前期绘画主宗南宋的艺术潮流,“院体画”作为宫廷绘画即御用美术,带有明显的政教功能,适应帝王的好尚。“浙派”主宗南宋“院体”,即表现为马、夏的边角之景、劲健之笔、淋漓水墨、斧劈效、拖枝松等形式特征。“浙派”画家取材广泛,重视人物画创作,专注于现实生活的描写,作品具“世俗”味和市民意趣,创作比较自由,情感表达强烈。张路所承续的浙派是历经百年兴盛之后走向衰落的画派,但张路却使其衰而复兴,从院体画法度森严、高雅精丽的重围中冲杀出来,一变而为粗放狂野。这足令恪守传统格局的文人才士们目瞪口呆,群起而攻。张路绘画的艺术特色和杰出成就,不仅冲破了宫廷浙派画法的羁绊,也冲破了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画的格局,故而不但受到宫廷画家们的责难,更受到文人画家们的轻蔑。殊不知张路令一些人诟骂也令一些人赞赏的粗放狂野,正是其艺术中最根本的特质。今天看来,对他的贬抑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   由于张路作品不题诗文,也不署年月,从其作品整体风貌分析,大致可以断定,较为工细的作品多为前期创作,较为粗放的作品多为后期创作。这幅《渔父图》当属于早期作品。张路生活的时代,浙派活动中心也早已由杭州转到了当时的文化中心南京。张路长期流寓活动于此,遂与南京地区的文人画家史忠、徐霖等有了密切的交往,而史忠他们又与吴门画派的沈周等人关系密切,其画风必然受到新崛起的吴门画风的影响。张路文人士夫的出身,也必然与吴门画派有诸多相通之处,画风除院体工整苍劲、灵润精简以及浙派水墨苍劲、狂放纵逸外,又多了文人画潇洒灵秀、典雅清逸的一面。他以自己才智,以比前人更可惊、可惧的笔墨,改换了“宫体浙夏派”的内在情致,使之从宫廷走人民间,为风行一百五十余年的浙夏派增添了新的活力。
范文八:‘ ‘   以淳古 淡泊之音, 写山林闲适之趣"  
读 张志和《 渔父》 诗 
马 丕 环 
张志和在唐肃宗 时待诏 翰林 , 做过左 金吾卫 录事  参军 。后 因事被贬 , 绝意仕 途 , 遂 自号 “ 波钓叟 ” 放  烟 , 浪江湖 , 寄情 山水 , 长期 过着渔父式的隐逸生活。李德  裕赞叹他“ 隐而有名 , 而无 事 , 显 不穷不达 , 严光之 比”  。 唐代宗大历七年 (7 72年 )颜 真卿贬 官湖州刺 史 , , 张志  和驾舟往谒 , 与众 门客会饮 , 乃相 约唱和 为《 渔父》   词, 其首唱即志和之词 。诗人选 择暮 春时节 桃花 水涨 、 鳜  鱼肥美的江南水乡 的特殊 风物 , 墨淋漓地 描绘 了一  水 幅春 江垂钓图 , 以抒 发 自己不慕荣 华 、 借 不畏 风雨 , 寄  情山水 , 热爱 自然 的情 趣 以及对远离喧嚣尘事 、 浊官  浑 场的隐逸生活的陶 醉, 诗人 的淡怀逸致 与那 烟波妙  是 境相 “ 同化” 的结晶 。  
西塞 山前 白鹭 飞 ,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桃  
青 箬笠 , 蓑 衣 ,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绿 斜   诗人落笔便写渔父生活的环境 , 以极 为 自然 之 笔 ,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风格清新 、 彩鲜明的“ 色 江南水乡春  景 图 ” 西 塞 山 ”在 今 浙 江 吴 兴 西 南 , 处 太 湖 之 滨 , 。“ , 地   是 著 名 的 鱼 米之 乡 , 三 个 字 点 出 了渔 人 活动 的地 点 , 这   交待背景。白鹭是一 种水 鸟 , 嘴直 而尖 , 颈长 , 毛雪  羽 白, 以鱼 虾 为 食 。 “ 鹭 飞 ” 的 是 山前 所 呈 现 的 春 日 白 写   景象 , 点出了“ 西塞 山前 ” 这地方是个水乡 。此外 , 白鹭  又是闲适 的象征 , 写白鹭 自在飞翔 , 衬托 渔父 的悠 闲 自   得。“ 桃花流水 ”桃花 盛开时 , , 春水盛涨 , 水泛桃花 , 俗  称桃 花 汛 , 叫桃 花 水 。 它 不 仅 点 明 了 渔 父 垂 钓 的 时  也 间是 春 季 , 绘 出 了 “ 片 桃 花 逐 水 流 ” 动 人 景 致 。 又 片 的   “ 鳜鱼”今称桂鱼 , , 是浙 江盛 产的一种 名 贵淡水鱼 , 形  体扁平 , 巨口细鳞 , 体黄 绿色 , 肉质细嫩 鲜美 。西 塞 山  前, 白鹭 飞翔 , 花灼 灼 , 江春 水 , 是 肥 美 的 鳜 鱼 成  桃 满 正
群 出现之时 , 因而“ 鳜鱼 肥” 三字 , 既是 写实 , 暗示 了  又 渔父生活的乐趣 。以上两 句极写 了美 丽的水 乡春 色,  
在 这 漫不 经 心 的点 染 中 , 把 天 空 飞 的 , 边 开 的 , 便 岸 水  中游的 , 有动有静 、 有近有远地组成 一幅富于生机 与活  力 的 山水 图 画 。 而 “ 鱼 肥 ” 为 全 诗 写 景 言 情 的 枢  鳜 则
纽: 正是“ 鱼肥” 引来 自鹭盘旋翻飞 ,
鳜 , 寻觅食物 ; 也正  是“ 鳜鱼肥” 逗 引渔父披蓑 戴笠 , , 迎风 冒雨 , 兴致盎 然  地 垂钓 溪上 , 不忍离去 。在色 彩搭 配上 , 这两句诗巧妙  地把山青水绿 、 白相 问、 红 黄绿互现的多色调画面给鲜  亮地突现 出来 , 特别 是 白鹭 与桃花 , 一青 一 白, 一静一  动, 一上一下 , 相映衬 , 互 令人益发感到绚美多姿 , 清淡  恬静 。   如果说前两 句描绘的是 一 幅笔墨洗炼 、 象鲜 明  形 的风景画 , 么 , 三句点染 的则是 一幅逍 遥 闲散、 那 后 飘  逸脱俗的 肖像 画。渔父是 这幅 画的主体 。“ 笠” 一  箬 , 种用细竹 叶子 编成 的 斗笠 , 用来 遮 雨和 阳光 。“ 可 蓑  衣 ”用草 、 或竹 叶 制成 的雨 披 。由于 鹭在飞 , 在  , 棕 花 开, 水在流 , 鱼在戏 , 波溅珠 , 银 青绿相映 , 自互衬 , 红 一  切都是那 么的新鲜 、 丽、 润 , 清 秀 渔父 自然 也被 当前 的  景物所 吸引 , 他头戴 青 色斗笠 , 身披绿 色蓑衣 , 坐在 小  船之上 , 钓 于烟 雨迷 蒙之 中 , 垂 一派悠 然 , 而不疲 。 乐   “ 青箬笠 , 绿蓑 衣” 可见 的渔 父的衣着特点 , 人以工  是 诗 整的对句 , 、 青 绿相 映 的色彩来 描述渔父 的装束 , 虽是  直写水上 劳动 者风貌 , 但却 寓有 隐者 的情 意。“ 风” 斜   句是 不肯休止 地劳动的形象。诗人以“ 斜风细雨 ” 点染  环境 , 不须归 ” 以“ 表现渔父心态 , 这个形象很给人 以意  趣隽逸 的感觉 , 这就 是诗人 自己 的感 受。这里 我们不  仅看到 了渔父悠然 自向的形象 , 更可 以体会到诗 人高  远、 冲澹、 悠然脱俗 的意趣 。《 新唐 书》 传说他 “ 本 每垂  钓, 不设饵 , 志不在 鱼也” 可见 诗人对 渔父 的美化 , , 实  际熔入了诗人 的 自我写照 , 它所表 现 的是 对身心沉 浸  在充满 自然天籁景 色 中的恬适 和喜悦 , 体验着 反璞 归  真 、 自然 同化 的心灵 自由和精 神超脱 的幸福 。而对  与 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 也渗透在 字里行 问。   这首词写 的是 渔家 生 活, 过景 物 描写 , 象刻  通 形 画, 以及人物心态融合一起 , 于烟波妙境 中现 出高情远  意。小词托意 于景 , 写景 如画 , 首先 妙在设 色皎丽 , 绚  美多姿 。诗人 善于运用 字的色彩唤起读者的视觉形象,  
杀的公鹿在 两三年就 可得 到补替 时 , 一片被 太 多的鹿  拖 疲惫 了的草原 , 可能在 几十年里都得 不到恢复。   牛群也是如此 , 清除 了其牧 场 上 的狼 的牧 牛人 并 
未 意识 到 , 他取 代 了 狼 用 以 调 整 牛 群 数 目 以适 应 其 牧  
工作。他不知道像 山 那样去 思考 。正 因为 如此 ,   我们才有 了沙尘暴 , 河水把 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我们 大家都在 为安全 、 荣、 适 、 寿和 平静 而 繁 舒 长   奋斗着。鹿 用轻快 的四肢 奋斗 着, 牛人 用套 圈和毒  牧
药奋斗着 , 治 家用笔 , 政 而我们 大家则 用机 器、 选票和  美金。所有这一切 带来 的都是 同一 种 东西: 们这一  我 时代的和平。在这 方面 , 获得 某种 程度 的成功是很 好  的, 而且或许 是客观 思考的必要 条件 , 不过 , 多的安  太 全可能产 生 了长远 的危 险。这 个世界 的启 示在 荒 野  这也许 是狼的嗥 叫 中隐藏的 内涵, 它已被 群 山所  理解 , 却还极 少为人类所领悟。( 自《 选 沙乡年鉴》  )
《 雅舍小 品》是 梁 实秋 散 文 的代表 ,颇 具魅 力 。   其实作者笔下所 写 ,大多都可视为话题 ,而思路就 围 
绕话题来展 开。行文 中 , 作者往往旁征博引 , 当然 这  
不是为 了掉 书袋 ,而是巧妙地化入 了思路之中。且从  书中引来 的材料 ,还 可与现实 中的观感所 得形成一种  对 照 。文 中不 仅 有 古 今 对 比 ,还 可 中外 参 照 ,总 之 只  要 不 离 话 题 , 即可 天 南 地 北 海 阔 天 空 地牵 涉开 去 。这  其 中作为取舍的标准 ,就是雅致。如果说具体 的篇章  都各有主题 ,那么雅舍小 品的总主题 就是雅致 。不用  说 ,这种雅致正是作者所倾心的。世事多端 ,本不容  厢 情 愿 ,但 就 个 人 而 言 则 还 可有 所 取 舍 。作 者 以 雅  致来表明他对世事人 生的态度 ,不 管是否 合乎时宜 ,   至少还有一个内心的标准。再说这个标准仍从传统 中   延续下来 ,并 非标 新立异。雅俗之分 ,早 已不是什 么  新鲜的事 ,但 并不等于过时。尽管雅与俗的内涵随时  代而迁变,但 其本 身仍可 作为 区分 高下 的一 个尺度 ,   也 不 见 得 要 另 起 一 个 更 时 尚 的 名 目。   且看 《 雅舍》 “ ‘ : 这 雅舍 ’ ,我初来 时仅求其 能  蔽 风 雨 ,并 不 敢存 奢 望 ,现 在 住 了两 个 多 月 ,我 的 好  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 ,因  为有窗而无 玻 璃 ,风 来则 洞若 凉亭 ,有 瓦而 空隙 不  少 ,雨来则渗 如滴漏 。纵然 不能蔽风雨 , ‘ 雅舍 ’还  是 自有它 的个 性。有个性 就可爱 。 ”原本是很 简陋 的  居处 ,“ 篦墙不固 ,门窗不严 ” ,却能生出好感来 ,得 
益 于 一 种 超  然 的 心 态。   如 此 地 势 不 
平 不 要 紧,   鼠 咬 蚊 叮 也 
可 释 然。 再
  如, “ 山头  看 吐月 ,红 盘 乍  涌 ,一 霎 间 ,   清 光 四射 ,天  空皎洁 ,四野  无 声 ,微 闻犬  吠 ,坐客 无 不  悄然!舍前有  梁 实秋 像  两 株梨 树 ,等  到月升 中 天 ,清 光 从 树 问 筛 洒 而 下 ,地 上 阴 影 斑 斓 ,   此 时尤 为 幽绝 。直 到 兴 阑 人 散 ,归 房 就 寝 ,月 光 仍 然  逼 进 窗 来 ,助 我 凄 凉 。细 雨 蒙 蒙 之 际 , ‘ 舍 ’亦 复  雅 有趣 。推窗展望 ,俨然米 氏章法 ,若云若雾 ,一片弥  漫 。但若大雨滂沱 ,我就又惶悚不安了 ,屋顶湿 印到  处都有 ,起初如碗大 ,俄而扩大如盆 ,继则滴水乃不  绝 ,终 乃 屋 顶 灰 泥 突 然 崩 裂 ,如 奇 葩初 绽 ,砉 然 一 声  而泥水 下注 ,此 刻满室狼 藉 ,抢救无 及。此种经 验 ,   已数见月 色幽绝 ,却不鲜 。 ”月色 幽绝 ,却助人 凄凉 ;   表 现 的景 物 和感 情 非 常 和 谐 。此 词 由于成 功 地 塑 造 了 
如 黛 的 青 山 ,洁 白 的 水 鸟 ,粉 红 的 桃 花 ,碧 绿 的 春  水 ,青色 的斗笠 ,绿色 的蓑衣 ,对词中涉 及的不 同事  物配以不 同的颜 色,而且又一齐融会到春山绿 水的大  自然 怀抱 中 ,共 同织 成 春 的容 颜 ,绘 成 一 幅 色 彩斑 谰  的世 界。而这 幅鲜 明的图画,又笼罩在烟雨之中 ,在  清晰与朦胧 之 间 ,透 明与模 糊之 间,使 画面 艳而 不  俗 ,丽而不妖 ,效果有如水彩画 。据说诗人曾将此 词 
绘制成画 ,并题 词 于 画面 ,使 得诗 情 画意 ,相 映 成  趣。其次 妙 在情 景 交 融 ,动 静 和 谐。词 中涉 及 山、   鸟 、花、水 、鱼 、箬 笠 、蓑 衣 、风、雨等 几种 事物 ,   诗人 不仅给它 配以不同的颜 色,而且赋予其不同的动  作 、不同 的情状 ,在 青 山绿 水 间,鸟在 飞 、水在流 、   鱼在游 ,风 在吹 ,雨 在下 ,其 中有 动 有静 ,有 高 有  低 ,有近有远 ,错综 配合 ,颇有俯拾 即是 、著 手成 春  之妙 。最后妙在语 言精 切,声调和谐 。小词语 言浅显 
而 典 雅 ,凝 练 而 自然 ,真正 达到 了 “ 难 写 之 景 ,如  状 在 目前 ;含不 尽之 意 ,见 于 言外 ”的 艺 术 境 界 。 此 词 
个遁迹江 湖、怡情 山水 的隐士形象 ,又寄寓着诗人  热恋 自然 山水 的思想感情 ,故此受到那些身在官场而  向往致仕 归 隐者 的称赏 ,在 当时乃 至后世 都影 响很  大 ,据 《 金奁集》及 《 吴记 》称 ,此词 作于 湖州 , 西   刺史颜 真卿 等时贤为之倾倒 ,一时和者甚众 。宋代苏  轼深爱此词 ,但恨其 曲调不传 ,增删数语 ,改写 了一  首 《 溪沙》 “ 浣 : 西塞山边
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 帆微。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自芘 一 身 青 箬 笠 ,相 随 到 处 绿 蓑  衣 ,斜风细 雨 不 须 归。 黄 庭 坚亦 曾 以此词 增 写 为  ”
《 鸱鸪天》 西塞山前自鹭飞 , :“ ,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  廷 尚觅玄 真子 ,何处 如今更有 诗 。青箬笠 ,绿 蓑衣 ,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人 间 底 是 无 波 处 ,一 日风 波 十 二 
用的是四平韵 ,平 仄配合协 调而有规律 ,读起来顺 当   上 口。但是顺 当之 中又有变化 ,中间两句三言 ,以对  偶出之 ,避免 了呆 板 、单调 ,这样 的格律 ,与词里所 
时。 ”后世不少画家也 以此词 的意境 为画,如 明代 刊  本 《 诗余 画谱》刊的一 幅版画 《 渔父》就是 以国画的  形式 ,描绘了张志和烟波垂钓 的意境 。此词在数 十年  后 就 传 人 日本 , 当时 平安 朝 的 嵯峨 天 皇 、智 子 内 亲王  等多有仿作 ,遂开 E本填词风气之先 ,堪称中 日文化  t 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 。   ( 者 为 广 西人 民 出版社 编 审 ) 作  
范文九:维普资讯
潮 \ 中胃 代之 研 古j    
出蔫  荐  花红 科 冈细雨 
o刘 苹 陈艳秋 
再 读 张志 和 的  渔 父 
西塞山前 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 衣,斜风 细雨不须归 
峰 、桃 林 及 山前振 羽 高 飞 的 白鹭 ,倒 影浸 入 水 中 。这 水 佩 山  鬟 、通 体透 明的 美景 ,怎不 令人 疑入仙 境 、乐而 忘返 呢 ? “ 斜  风 、细 雨 ”四字 ,又把 这表 里俱 澈 的景致 置 于斜织 的雨帘 中 ,  
张 志 和 的 《 歌 子 》 约 写 于 大 历 七 年 (   渔 772)秋 (  迷 迷茫 茫 ,淅淅 沥沥 。远 山近 水 ,沙洲 船只 ,都 绰约地 隐在朦  8 月 ), 时 作者 四十 二岁 ,即 写于 张 志和 与唐 代 书法 家 颜 真 卿  朦 烟 雨 里 , 一切 都 变 得 静 谧含 蓄 而 凝滞 ,万 籁 有 声竞 类 如万 
在湖 州交往期 间。据 清代张宗捕 《 词林纪事 》引 《 乐府纪  籁无 声 了。烟雨 自有一种 特殊 的魅 力,似乎 能将 喧 嚣红尘 中 的 
闻 》所 载 : “ 志 和 自称 烟 波 钓徒 ,尝谒 颜 真 卿 丁湖 州 , 以 张   物 都溶  它 那永 恒 的美里 ,甚 至 呵以暂 时遮 掩起 那些 粗糙 丑  舴 艋 敝 ,请 更之 ,愿 为 浮 家泛 宅 ,往 来 苕 雪 间 ,作 《 歌  陋 的东 西 ,这 怎 能 不令垂 钓渔 父 酣然 出世而 超 迈 ? 渔   子 》词 。清 代 胡风 舟 编 辑 《 华丛 书 》 , 在 张志 和 著 《 真  金 元 词人 的艺 术 雕 刀 并没 有 滞 留在 人 物 衣着 的表 层 ,只 作露  子 》卷 上 前 ,载 有 颜 真 卿 《 浪迹 先生 元 真 子 张志 和碑 》 ,其  天矿 式 的开 采 。他 穿 透 表 层往 纵 深 挖掘 ,凸 现 出人 物 立 体 感  不 中记 有 “ 历 七 年 秋 八 月 , 讯 真 卿 于 湖 州 。 真 卿 以舴 艋 舟  的形 象 。 “ 须 归 ”三 字 ,剥 茧 抽 丝 ,展 示 出渔 父 的 内心世   大 敝 ,请 命更 之 。 ” 另唐 代沈 汾 《 续仙 传 》 有 云 “ 和 守 真养  界 。 “ 志 不须归 ”即用 不着回家。看似写足赏春心情之畅 、恋  气 ,天 下游 览, 颜 公真 卿 与之 有 善 。颜 为 明州 刺 史 ,与 客会  春心情之浓 、争春心情之迫,令景情交汇,物人相融。实则  写 出渔 父 即作 者本 人 清 旷 自如 的 生活 方 式 ,放 浪 形 骸 、 神游  饮 ,乃 唱 和 《 父 词 》 。其 词 首 唱 即 志和 之 词 。 ” 渔   《 父 》 一 词 ,词 人摘 辞 设 采 ,撷 翠 点 碧 ,为 读 者绘 就  物外的逸趣。难怪黄鲁直称其 “ 渔 有远韵 ”。渔父这一形象进 
幅秀 山丽水 问,斜风细雨 中,渔翁蓑衣 笠帽 ,着扁舟 一  而 为这 山水鱼 轴 平
添 了 一种 别 样 的 韵味 和 风 情 ,涵 扩 了山水   的 人 文意 义 。   叶 ,怡 然 垂 钓 的水 墨 丹 青 画 卷 。  
西 塞 山 在今 浙 江 省 吴 兴 县 ( 湖 州 市 )境 内的 西 苕 溪  今
《 父 》 中的 渔 父 ,极 易 令 人想 起 屈 原 《 渔 楚辞 》 里 ”鼓 
上 ,现 名 白龙 山 ,昔 称 道 士矶 ,是一 座 突 出兀 立在 河 边 的大  橙 而 歌 , 飘 然 自去 的 渔 父 。 ” “ 浪 之 水 清 兮 ,可 以濯 我   沧 岩 石 。 西 苕 溪 北 通 太 湖 ,西 邻 莫 干 山 , 山清 水 绿 , 景 致 颇  缨 ,沧浪 之 水 浊 兮 ,可 以濯 我 足 。 ”那 种 隐逸 逍 遥 的冲 和 ,   遁世 自全 的 宁 静 ,正 是 张 志和 “ 为浮 家 泛 宅 ( 船 上 安  愿 在 佳。 “ 西塞 山前 白鹭 飞 , ”开篇 便 点 明地 点 。笔势 奔 放 , 为 
渔父 垂 钓勾 勒 出旷远 阔大 的 背景 图。 西塞 山 巨石壁 立 , 山前 
家 ) ,往 来 苕 蓄问 。 ” “ 须 归 ”的真 谛之 所 在 。张 志和 十  不
白鹭 振 翅 高 飞 ,远 望犹 如 琼 华 片片 ,悠悠 飘 舞 。词人 采 用 广  六岁举 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 ,官至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  张志 和 碑铭 》载 “ 肃  角 镜 头 ,把 山 前 及 水 上 翩 飞 的 群 鹭 摄 入 笔 底 。 看 似 大 笔 横  坐 事贬 官 ,不 复仕 ,后 隐居 太 湖 。据 《 扫 , 实 则粗 细 有致 ,仰 首所 视 ,把从 水 上 到 空 中 ,属 于背 景  宗尝赐奴婢各一,玄真配为夫妻 ,名夫日渔童 ,妻日樵青 。   渔 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展露无遗 。而后,仰首所见,从半空到  人 问其 故 , 日 “ 童 使 捧 锤 收 纶 ,芦 中鼓 橙 ; 樵 青 使 苏 兰  松 水 面 ,写 出桃 花 春 风 、鳜 鱼逐 波 嬉 戏 的清 丽 美 景 。 阳春 三 月   薪 。 竹 里 煎 茶 。 ”真 是 “ 江 蟹 舍 主 人 欢 ,菰 饭 莼 美亦 共  尽芳 菲 , “ 花 流水 鳜 鱼 肥 ”。江 南 气候 宜 人 ,那 临溪 而 植  餐 。 枫 叶落 , 获 花 乾 ,醉 宿 渔 舟 不 觉 寒 。 ” 自称 “ 波 钓  桃 烟 的桃 树 , 成林 成 片 。桃 花 盛 开 ,一 簇 锦绣 ,谢 英坠 落 ,溪水   徒 ”的他,每 当垂钩钓鱼 ,常不设鱼饵 ,表示志不在鱼。由  流淌 。苕溪 流水 叮 咚 作 响 ,真 个是 春 溪 水 暖鱼 先 知 了 。肥 美  此 可见 ,词 中 的渔 父 ,实 为一 个 遁迹 江 湖 ,怡情 山水 的隐 士  的鳜 鱼 ,随 波 觅食 ,黄褐 色 带 黑斑 纹 的 身 体 不时 跃 出水 面 ,   尽 情 嬉戏 。词 人惜 墨 如 金 ,仅 用 十 四个 字 , 画面 层 层 铺 设 ,   以静 默 不 动 的 西塞 山 为 远 景 ,再 点缀 银 羽 翻 飞 的 白鹭 为 中  
志 和 擅长 诗 词 ,工绘 画 。这 首 词写 得清 新润 朗 ,犹 如 
景 ,再 阔 笔绘 出碧波 款 款 的 苕溪 水 ,工笔 细 描 水 上腾 跃 的鳜   鱼 为近 景 。默 山、 飞鹭 、流 水 、游 鱼 以 动衬 静 , 动静 相 谐 ,   黄 褐 色 的 鳜鱼 ,一 顶 青 色 的斗 笠 , 一件 绿 色 的蓑 衣 。远 近 景  相 映 , 动 静 互 衬 ,色 彩 绚 丽 。 以 青 翠 为 底 色 , 但 又 不 失深  画 出 一幅 生 机 盎然 的春 风 图 。   渔 翁 ,过 渡 自然 ,语 脉 连 贯 ,妙 笔 天成 ,浑 然无 迹 。   俚 语 云 “ 尽 天下 肥 , 不尽 鳜 鱼 美 。 ” 由鱼 引 出垂 钓 的  邃 ,把 散落 的银 白、几 点 桃 红 、几 痕 黄褐 、一 抹 青 绿 点缀 在  尝 烟 雨 朦 胧 的薄 纱 内 ,又 增 几 分 朦 胧 之 美 , 全 词 仅 二十 七 个 
幅 意 境优 美 的图 画 , 一座 兀 立 的翠 山 ,一条 清 澈 的 湖水 ,   帘蒙 蒙 的烟 雨 ,一 群 雪 白 的鹭 鸶 ,一 抹 粉 红 的桃 林 , 一溪 
“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由绘景转入写  字 ,无 一 虚 设 , 山水 、人 物 、鳞 毛 , 国画 题 材 尽收 笔 底 ,层  人,突 出其衣着的色彩 :头戴用竹篾编成的宽檐帽子 ,内衬  次 错 落 有 致 。 举 首 望 这 山 ,俯 首 观溪 水 ,渔 父 是 画 面 的 中  箬竹 的阔 叶 ,翠 竹 青色 依 然 ; 身披 用 蒲 草编 成 的 蓑衣 ,蒲 草  心 ,也 是 全 词 立 意 的主 体 。大 笔 横 扫 ,工 笔 精 绘相 融 ,创造   出水绿 山青 的优 美意 境 ,开拓 出令 人 神往 的斜 风 细 雨时 艺 术  绿 色依 旧 。借 代 修 辞 格 的妙 用 ,使 渔 父 的 形象 更 出神 入化 ,  
醒 目具体 ,戴 笠披 蓑 ,大概 是 古今 诗人 笔 下渔 父 形 象 共性 的  氛 围 。 由渔 父 因 雨 不 归 ,忘情 山水 来 以景 托情 ,含 蓄蕴 藉 恰  到好 处 地 表达 了作 者 厌倦 世 途 险恶 、酷 爱 大 自然 的旖旎 风光  代 表 。但 着 青 穿绿 ,则 是 张 志和 笔 下渔 父 形 象 个性 的体现 。  
人 “ 心宁神释” 溪水澄澈如一片琉璃,须眉可鉴。岸边青   
“ 钦乃一声山水绿 ”,渔翁驾舴艋小舟,荡开碧波而来 ,令  和寻 求 自 由的 主 旨 。   ( 苹 陈艳秋,河北唐 山师院初等教育学院中文系 ) 刘  
范文十: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 张志和)   张志和,字子同,唐肃宗时金华人,自号玄真字。他16岁时举明经,后待诏翰林,因事被贬官,赦还后隐居,自号“烟波钓叟”。他擅长音乐、书画、诗词,有《玄真子》传世。他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人称最美词之首。这是张志和的组词《渔歌子》五首中的第一首。现代许多词的选本只选一首,其他四首很难看到了。为便于全面赏析,现将这一组的五首《渔歌子》,全部抄下: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钓,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从这五首词思想内容看,自有其一以贯之的共性,而每一首却又各有侧重的主题。第一首写不怕风雨,第二首写不忧风浪。第三首写不嫌生活穷困,第四首不避寒冷天气,第五首总结:“乐在风波不用仙。”每一首都在末句点名主旨,虽各写了一个侧面,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歌颂了渔父的全部生活,其基调和风格都是统一的。当然,这五首词还是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单抽出来读固亦未尝不可,可是总有点不够全面。不如五首通读,读者所得到的渔父形象才能更加完整。   从这五首词的意境和技巧看,当然第一首的艺术水平最高,远远超过其它四首。那么第一首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不妨由表及里来进行赏析。   起首两句是一幅关于自然的图景:高处是翩然飞翔的白鹭,低处有漂浮着娇艳桃花的欢然流水,流水中有恰然游动的肥嫩鳜鱼。“白鹭”与“桃花”色调上一冷一暖,对比明丽,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读者从中不难体会到“万物正得其时”的盎然与勃发。如果说这是一幅更多地显示了动感的图画,那紧接着的则是一幅更多显示了静态的图画,“青箸笠”、“绿蓑衣”是伫立在“斜风细雨”中的“渔父”形象。“青”、“绿”相邻,充满了和谐安宁。这里,词人只写渔父的穿着,对其容颜未做一笔描绘,可渔父的神态已毕见,那种忘情,那种物我相融的超旷,都叫人不胜向往。眼前这些或浓或谈的景物,又都置于“斜风细雨”之中,这就冲淡了它们固有的色调,更适宜于体现江南春天那种特有的烟水迷蒙的景象。   从字面看,作者所描写的人和物色泽鲜明,形象生动。以白色的水鸟,红色的桃花,映衬着青山绿水,再加上人的青笠绿蓑,构成一幅着色的山水人物画。但这些色彩鲜明的风景和人物却被笼罩在迷茫的斜风细雨之中,“山色空蒙雨亦奇”。山静而鸟飞,花艳而水流,动态和静景相结合;动静与远近相错综、相配合,加上斜风细雨,由清晰而渐入朦胧,又构成一幅虚实相生的场面。然而这幅着色的图画所表现的情趣却是淡远的,因为渔父的生涯是超脱凡俗的,远离十丈红尘,不图世间名利。这就在鲜明生动的画面背后有着实质性的思想意义,此即所谓“风骨”。第一首词的艺术水平之所以远胜其它四首,就在于作者没有“不曾忧”、“不叹穷”、“不觉寒”、和“不用仙”等等诉诸思维的抽象概念直说出来,只说了一句极其飞动而充满生机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精神的超脱和生活的慰藉便都跃然纸上,给人以无尽的馀音与联想,于是这首词乃成唐代还比较寥落的词坛上一朵雅淡而又十分诱人的鲜葩,为后来写词曲的人开启了无限门径。   这首词以流动而精约的语言、获取并凝固了―个如山水画般的优美意境。在这个意境中所展示的决不是俚俗,甚至也不是一般隐居文人以求静求闲淡为终极目标的那种怡然自得,而是一种在绝然出世、高蹈远尘的同时,又渴望生命的感情和思想,显示了词人对道家“静中含动,动静相济”思想的参悟。因而,这首词深得后人喜欢,流传千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志和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