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纪实与虚构 mobi为什么一直抽象描写爱情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获纽曼华语文学奖
[摘要]她用中文创造了一个现实社会、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作家王安忆 视觉中国 图继莫言、韩少功之后,又一位内地作家王安忆入选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美国中部时间9月21日,俄克拉荷马大学美中关系研究院宣布了这一结果。莫言曾于2009年获得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纽曼华语文学奖是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美中关系研究院于2008年设立的奖项,是美国第一个为华语文学设立的奖项,每两年颁奖一次。不论是资深或是新晋作家,任何在世的坚持用华语写作的作者都有被推荐的资格,由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委会通过透明的投票程序提名候选人并遴选出获奖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纽曼文学奖的首位得奖者(2009年),韩少功于2011年获奖,台湾诗人杨牧和台湾作家朱天文则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获奖。评委会表示,授予王安忆该奖项是因为她多年来一直在写作上突破自我,每篇文学作品都不重复。纽曼华语文学奖的五名评审早在今年初选出了五名提名人选。经过三轮投票,决定出最终得奖者。评委会主席格里斯说:“5名候选人都是有着很大成就的作家,但王安忆凭借其非凡的文学功底,在三轮淘汰制投票后最终获胜。”王安忆的提名者是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戴锦华在她的提名声明中写道:“过去30年,王安忆不断在写作中突破自我,每篇作品都试图在转变方向从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她用中文创造了一个现实社会、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纪实与虚构》戴锦华选择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为王安忆的代表作,并写道:“这是一部巨制,是创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是文学书写,也是关于文学的宏达书写;不仅是一次恢弘磅礴的文学、文体实验,也是一次理论的操演与验证:由家到国,由文学的想象到‘想象的共同体’之历史。在《纪实与虚构》中,王安忆运用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是一个城市人的自我“交待”和自我“追溯”,被认为是富有她个人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作为“自传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虚构,同时有对虚构行为的纪实性呈现。王安忆将获得一万美元的奖金,并将受邀于2017年三月初前往俄克拉荷马大学进行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从小在上海长大。跟她母亲作家茹志鹃一样,王安忆矢志文学创作,在1980年代初就蜚声文坛。多年创作,王安忆在华语文坛已经获得了一切可以获得的荣誉。王安忆的代表作品,比如《长恨歌》、《纪实与虚构》、《富萍》、《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都是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学者王德威把王安忆誉为继张爱玲之后海派文学的又一传人。(文/徐明徽)转自澎湃新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匿名》:一场属于王安忆的抽象审美之旅|王安忆|匿名_凤凰文化
《匿名》:一场属于王安忆的抽象审美之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普通老头,一件弄错对象的绑架案,把他投向荒芜深山中自生自灭。他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匿名者,渐渐退化掉现代文明赋予的能力,再一点点的,重新拾回原始生存的本能……
预读 &电车当当当响,行行走在环线,还有火车的鸣笛,引擎声,轮胎和混凝土路面摩擦,广播体操的音乐,眼保健操的音乐,多么喧哗,可又是寂静极了,静到都能听见鱼的吐泡声。他马上,马上就要听懂鱼语了,秘密马上就要揭晓。&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普通老头,一件弄错对象的绑架案,把他投向荒芜深山中自生自灭。他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匿名者,渐渐退化掉现代文明赋予的能力,再一点点的,重新拾回原始生存的本能,他重新站在文明的起点处,经历生命的二次进化。在就要重返现代社会的节点上,他失足坠入江中。在水中,人世间万千种喧哗声冲击耳膜,最终归为寂静。关于时间的秘密,关于文明的秘密,他在最后一刻通晓,并带着这秘密,遁入永恒时间中。 这是作家王安忆的最新长篇小说《匿名》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披了一层推理小说的外衣,悬念迭起,内里却有大块哲思,以至于故事最后也成为供思想承载的形式。在读者看来,这简直是一部&烧脑之作&。《匿名》共35万字,分上下两部分刊载于2015年第5、第6期的《收获》杂志上后,百度贴吧里出现了一个&为王安忆《匿名》专开一帖&的帖子,网友饶有兴味地讨论这部新小说的阅读密码。一个叫做&记忆总在游园处&的网友写道,&感觉王安忆后期代表作来了,就好像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最惊喜的是里面那些思想性的语言,简直通神了,把夹叙夹议做到了极致。&更有读者称《匿名》为&一部引起思考的内容比阅读的内容还要多的小说&。 这么说《匿名》,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越来越玄,用王安忆自己的话,就是&一种抽象的审美&。这些年来,王安忆在写作上继续着自己的精神探索。写完上一部&世情小说&《天香》后,这一次,王安忆的探索,潜入了生活的水面之下。 采写/新京报记者柏琳 {旁听故事} 孤独生活里的小说灵感 你很难猜到,《匿名》的创作灵感酝酿了三十多年,它来源于王安忆旁听来的一则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安忆从&雯雯&系列开始,逐步走上专业写作之路。安稳的家庭生活和刚起步的事业,让她有种&生活定型&的恐惧。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王安忆在不同场合都提到这种恐惧&&生活经验过早停滞。她羡慕莫言、阎连科那些人生经验丰富的作家,而自己则生活过于简单,性格很&宅&,是个严重缺乏材料的写作者,她经常生活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中。 幸而,她又对别人的生活抱有莫大的兴趣,虽然无法参与,却喜欢&看和听&,这变成她的一种生活。她开始频繁地请创作假,四处收集故事。当时,上海市妇联成立了一个信访站,每周四集中接待前来寻求帮助的妇女。王安忆请单位开了介绍信,让她每周都去独自旁听&信访故事&。 有一个故事吸引了她的注意。有一个女人过来说,她丈夫是个教师,两年前去雁荡山后失踪,学校方面现在想停发这个教师的退休金。这个失踪教师事件,王安忆虽听得没头没尾,事后更不知事件的走向,但她老琢磨:这个教师如果失踪,他应该去哪里呢?王安忆想给他安排一个去路,却苦于找不到情境。 这个想法在心里憋了二十多年,之后,她去温州括苍山旅行,那是她的母亲茹志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去过的地方。当时,作家茹志鹃以知青身份,去到括苍山一个叫做林窟的地方,这个山坳里的文明聚居处,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从行政地图上消失了。曾经它有过货币交易,有过集市买卖,却在最繁盛时崩塌成废墟,杂草合拢了它全部的入口。王安忆心里有直觉:失踪教师的故事,在合适的空间被激活了&&林窟是一个有象征性的地方,它应该成为失踪者的藏匿处。 于是,人物有了,场景也有了,爱看推理小说的王安忆,设计了一场意外绑架事件,把一个在都市生活的文明人,扔向了几省交界处的深山&林窟&里,让他重新学习向自然谋求生存的本能。 【书摘】 下部(十三) 因是新来,就喊他老新,算有了称谓。年纪呢,看不大出来,从没牙这点看,老得很,耳目和腿脚都灵便,就又不太老。听说话&&他难得说话,不得已才有一个字两个字,听声腔,定不是本地人,却不知是南是北。虽是讷言,但以举止态度的和缓,像是读过书,反正是细作的生计。又看他疼惜孩子,多半居家的出身。至于怎么来到这里,断续说到大火,迫逼着没日没夜跋山涉水,终于看到人家这一节,就没法溯远了。 灯底下,老新没牙的脸,头发推得精光,是女人的手艺。院里人都推光头,唯女人还俗后蓄发,头发厚而且硬,剪到半耳,再削薄,俗语说,贵人不顶重发,所以命苦。此样的发式,又脸相粗黑,较老新更像男人,老新则像个姑子。三个人静静地剥南瓜藤,床上瘫着的不时喉头咕咚一声,打个哈欠,仿佛腔子里有个泵。 && 停一时,老新出声了:不行!女人和老头抬脸看他,他又说一遍:不行!老新说话很简,简去的是比较关键的&&名词,同一情境里的人,才攀谈得上。这不是,老头搭腔道:怎样?女人的表情也是征询式的。老新又说出两个字:那样!这样简赅的出言仿佛禅语,这两个却都懂。说过了,同一情境里的人,自有沟通的系统,只需极低程度依赖语言这种外在的表达。现在,老新既已说&那样&,就是&行&。至于&那样&是怎样,老新自然知道。老新知道,就是大家全体知道,他们这几个不就是一个吗?好比老新识字,大家就有了账本。反过来也是,大家不知道的,老新也不知道,比如老新从哪里来。别以为这是些懵懂的人,所谓懵懂其实是深藏不露,不告诉你。 {抽象思辨} 文明废墟之上的人性风景 这样一个故事,分成上部《归去》和下部《来兮》分别刊载。谈到如何理解这部小说的问题,王安忆显得有些狡黠&&《匿名》有太多阅读陷阱,她在测试你会掉进哪一个。 这并不是一部&冒险小说&。虽然从题材属性上,很像她之前的小说《遍地枭雄》,都是讲述一个人如何从常态生活中,被绑架到非常态生活后的遭遇,但《遍》更像是一个平凡人做了一场江湖梦,满纸都是历险记;而《匿名》,则是一个现代人&走向虚空茫然中&,全篇铺满哲思录。 在上半部,一个被绑架又被抛置的现代人,脱离常识性的、熟悉的文明城市,被弃置在深山褶皱里,在天、地、人之间,靠着找寻消逝文明留下的东西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这个人遗忘了自己的名字和来路,却没有忘记语言和文字,他孤独一人,他会遭遇到什么?他如何生存?王安忆刻意把他的记忆全部删除,&如果有记忆,就会有限制,他就不知道什么东西都能吃下肚,什么都能消化,他就不会那么耐饥,最后把食量消减到和一只仓鼠一样。删除记忆是为了让他活下去,不再有恐惧和绝望,也不会产生思乡情绪。只有删除了记忆,他才能重新学习做一个社会人。& 到了下半部,一场大火,失踪者又被人发现,逐渐回到文明之中。王安忆让他一点点恢复语言,重拾记忆,但这又非简单的&恢复&,按照王安忆的构思,这是&螺旋形周期的二次进化&&&&新文明在前一种文明的痕迹中产生,是二次进化,有一个螺旋上升的破口。我让这个失踪的人就在这种文明的废墟上,重建新的文明认知。这个人是脱胎换骨的,是更高级的文明人。& 但她觉得,读者不容易理解她的&企图&,&吸引他们往下读的,可能还是表面的情节&,而读完会发现,小说并没有什么浪漫的奇遇记,却花费大量笔墨在抽象思维的跳跃上。&过去的时间,也就是记忆,是个锥形的空间。时间被遗忘压缩,压缩成锥尖,挤身过去,汇入整体性的时间,蜕下一张外壳,就是伤心。&类似的关于时间、空间、文明、记忆等思辨大量存在,情节沦为配角,抽象性议论占据上风。 这也不是一个&推理故事&。小说中,&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监控画面里他一边打电话一边走向路边的车子。一辈子特别具有条理的他,就这样遽然人间蒸发,留给焦虑寻找的家人巨大的空白。&这样的悬念叙述,让人觉得在看一部推理小说。但实际上,早在小说中段就给出了谜底&&失踪者老婆作出决定,年后就向警署申报失踪人无下落,注销户籍。 &上半部家人寻找失踪者的情节虽然很多,但却都只是给下半部分抽象世界的存在做一个合理铺垫,只是这个铺垫有些长,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王安忆坦言,&我写得着急,但是没有办法,我在等待甩掉它的时机&。如果你带着看类型小说的注意力去看《匿名》,很快就会失望。 这更不是一部&批判现代文明的现实主义小说&。王安忆认为,任何文明,都会把人从特殊性变成普遍性,她在《匿名》里没有对现代文明有什么批判,&所有的文明,都是在前一种文明成熟到顶点,并发生溃败之后,用它的遗迹发展起来的。人类已经有了无数个&新文明的开始&,但我们都不自知而已。&小说试图把握的,是一种文明的再生、循环和周期状态。 《匿名》和王安忆以往的写作都有些不同,它似乎跳出了&某某主义&的框架,在思维的抽象世界里遨游,企图从个体探索整个文明的本质。评论家陈思和说,&王安忆的小说越来越抽象,几乎摆脱了文学故事的元素,与其说是讲述故事还不如说是在议论故事。&
(上接B02版) 【书摘】 上部(四) 草木的骚动渐渐平息下来,就听见水声,淙淙如琴音,那条山涧原来在这里等着。随着水声,许多气味都回来了,大铁锅的油香,卤坛子的酱香,海鱼的盐咸,蒸屉缝往外冒着馒头发酵的酸甜,还有酒和烟,全是热蓬蓬,干爽爽,活蹦蹦,没有一丝腐朽气。哑子最怕腐朽气,当年在五尺街头害疟疾,烧得迷糊了,麻和尚的手下人递过来的剩饭菜,都骗不了他的嘴。就是从那时起,认得出荤腥里的腐朽气,从此再不沾荤腥。在素净的藤了根长大,哑子就种下了这喜洁的怪毛病。所以爱往山里钻,就因为山是个大洁净,什么样的腐朽,进到里头全化了。一日化不了,一月;一月化不了,一季;一季化不了,一年;一年之后,还有百年,千年,这就是洁净的根源&&时间。无限的时间,可以净化无限的腐朽。不是说过,哑子是用腿脚思想的,他终于知道把这个人带去哪里了,就是带去山里边,带进无限的时间。 【书摘】 下部(十二) 过后的几天里,每一刻都有新气象。绿的又绿一层,紫的又紫一层,燕子筑巢,一个又一个,小虫子飞起来,柏子落满涧。三叠田里的圆叶子、扁叶子、尖叶子,都顶了白点点,凑近看,原来是花蕾,针大的一点。蜂子也来了,嗡嗡的。各种树都在长叶,还有料不到的地方,石阶下面,竟然开出一丛粉色的花,钟形的花骨朵,一对一对,坐在枝端。接着,红色的花也来了,岩上头的藤蔓开出黄花,仿佛开到天上去。万事万物的发育期里,荷尔蒙加剧分泌。他比先前感到饥饿,睡眠却变得短促,于是,无时无刻不听见肠胃空洞的鸣叫声,尖锐得很,都能把他吓一跳。从蓄水池照见自己的脸,眼睛是绿色的,也吓一跳。等不及花开花谢然后结果,直接就摘了花蕾送进嘴,有些苞结实却腥苦,有的则甘甜,入口即化,却不济事。他掳过一窝鸟蛋,连壳一并吞下,卡得嗓子疼。还有一次,掳到一条蛇&&那蛇正在蜕皮,蜕到中途,碧绿生青的软体蠕动着,拖一具花色斑斓的透明的膜。打开折刀,一下扎在肉身上,饥饿让他变狠了。 {叙事工笔} 层层真实里 隐喻在飞行 王安忆其实并不期望读者对《匿名》的研究这么&用功&,但对一部小说如果需要&用功&,至少可以说明这是一部需要智力的小说。 对于读者,《匿名》之难,在于叙述。惯常的小说叙述,是一句顺着一句往下走的转喻方式。《匿名》却不一样&&它说完一句话,接着对这句话来个解释,然后就这个解释再延伸出议论。有点像文字学的方法,古代解经,先有经文,后代有对它的&注&,再后来有对&注&的&笺&,到了唐代还有了&疏&,逐层解释前文,如清代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那样的体例。关于这一点,王安忆想给自己辩解一下:她写《匿名》,其实不想写人物对话和交集,在很多被认为有隐喻的地方,只是用了它本来的意思,比如失踪、失忆、主人公教小孩怎么写字等等,都是没有隐喻的用法。而且,&这种夹叙夹议的叙述,不是我第一次用。比如《纪实与虚构》没什么故事性,是用大量解释和议论撑起来的。还有《叔叔的故事》,基本没有故事主线,我是用元小说方式在进行,一边写小说,一边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这么写。此外还有《乌托邦诗篇》和《伤心太平洋》,都是试图和现实拉开距离的,这种写作方式我用过很多次了。&王安忆其实挺无奈,她感觉《长恨歌》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攫取了,&好像王安忆就是现实主义的&。 然而,《匿名》的上部还是承载了大量现实主义描写,王安忆认为这是必须铺垫的&层层真实&。家人多方寻找失踪者,牵扯出生活细部的&小人物们&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暗涌的&小日子&,这是浮在水面的&明线索&,一笔笔讲清楚,是为了进入水下更繁茂的&暗线索&,让失踪者穿针引线文明车轮碾过的印迹。 为了&一笔笔讲清楚&,《匿名》付出了近乎一半的容量,只为下部&失踪者遁入文明的大循环&这个&写作野心&做铺垫,王安忆说这都是自己的写实主义在作怪&&必须在现实世界铺设好合理的通道后,她才能安心进入抽象世界。 《匿名》之难,恰恰在于抽象世界的描写,这也是王安忆认为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怎么说呢,有点玄,就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这是一个挑战。虽然主题是抽象的,但我又不能完全把它抽象化,我是个尊重事实的人。从前我写表象的世界,现在我想看一看底下那个抽象的世界,但又不愿意扔掉具象世界的成分,写作的难度都在这儿。& 这种写作的难度,也恰恰是王安忆的兴奋之处。这些年来,王安忆的小说观变得越来越朴素,&好的小说就是讲故事,不要为难读者&。如何构筑一个故事,一向是王安忆的创作中最核心的根基。这根基蔓延出枝节,其中一支,是《长恨歌》与《天香》这样表现日常生活美学的写实作品;另一支则是《纪实与虚构》和《叔叔的故事》这样更抽象的实验性作品。如今,这枝节有了交叉&&《匿名》依然有描写日常的细腻工笔,却涌动大块哲思。王安忆的想象力,开始延伸到日常生活表象之下,那个由语言、时间、空间和文明这些概念构成的抽象美学世界。 【书摘】 下部(二十二) 水面上已经黑了,黑里布着星光点点,水下却是光明。他真就是那三个字底下的人,他听见叫喊这三个字的声音,叫他回家,叫他上学,叫他睡觉和起床,老狼老狼几点了?晨曦,和水下的光明一色,铺在连绵的瓦顶,就像风吹皱的水,从他入眠与醒来的眼睛看过去。瓦面展开,他从窗户,人们称作&老虎天窗&,从窗户爬出,落在瓦行上,脚步和猫一样轻,走在倾斜的屋顶,也是危险动作,稍不小心,就会失足滑下屋檐,落到卵石地上。可小孩子都喜欢危险,还喜欢违禁。晨曦越来越亮,亮到最光明处,一揽子全收,旭日升起来。月亮是水底的太阳,此时从东边起来,好大的一盘。然后,上学的钟声敲响。老狼老狼几点了!回答的不是老狼,是鸟,它永远用问题作答案,于是就是:几点了,几点了,几点了!时间被钟点划分,好像小学生把字写在格子里,洪荒才变成历史。玄窗里孩子吐出的气泡珠子,也是时间的划分,替时间数节拍,数得尽可能慢,于是,时间拉长了,时间是一种具有弹性的物质,纤维很长,可伸可缩。钟点啊,格子啊,针面背后的齿轮啊,都是人为的计时工具,以赋予规律为原则,事实上,它可神秘了,哪是你摸得着猜得着的!现在,他,这个三个字名下的他,名字也是人为赋予,为的是区分这一个和那一个,这三个字处在时间最细最长的拉丝里,也就是说,漫长的瞬息,尽头啊,起头啊,都是人为的定义,人就是忙着到处命名,下定义,做规矩,称其为文明史。拉长的时间一下子弹回去,缩得极短,所以,总量上不变。 B02-B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柏琳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3177191
播放数:1155662
播放数:164064
播放数:436232
48小时点击排行一场属于王安忆的抽象审美之旅(2)_新浪新闻
  原标题:一场属于王安忆的抽象审美之旅(2)
  (上接B02版)
  【书摘】 上部(四)
  草木的骚动渐渐平息下来,就听见水声,淙淙如琴音,那条山涧原来在这里等着。随着水声,许多气味都回来了,大铁锅的油香,卤坛子的酱香,海鱼的盐咸,蒸屉缝往外冒着馒头发酵的酸甜,还有酒和烟,全是热蓬蓬,干爽爽,活蹦蹦,没有一丝腐朽气。哑子最怕腐朽气,当年在五尺街头害疟疾,烧得迷糊了,麻和尚的手下人递过来的剩饭菜,都骗不了他的嘴。就是从那时起,认得出荤腥里的腐朽气,从此再不沾荤腥。在素净的藤了根长大,哑子就种下了这喜洁的怪毛病。所以爱往山里钻,就因为山是个大洁净,什么样的腐朽,进到里头全化了。一日化不了,一月;一月化不了,一季;一季化不了,一年;一年之后,还有百年,千年,这就是洁净的根源——时间。无限的时间,可以净化无限的腐朽。不是说过,哑子是用腿脚思想的,他终于知道把这个人带去哪里了,就是带去山里边,带进无限的时间。
  【书摘】 下部(十二)
  过后的几天里,每一刻都有新气象。绿的又绿一层,紫的又紫一层,燕子筑巢,一个又一个,小虫子飞起来,柏子落满涧。三叠田里的圆叶子、扁叶子、尖叶子,都顶了白点点,凑近看,原来是花蕾,针大的一点。蜂子也来了,嗡嗡的。各种树都在长叶,还有料不到的地方,石阶下面,竟然开出一丛粉色的花,钟形的花骨朵,一对一对,坐在枝端。接着,红色的花也来了,岩上头的藤蔓开出黄花,仿佛开到天上去。万事万物的发育期里,荷尔蒙加剧分泌。他比先前感到饥饿,睡眠却变得短促,于是,无时无刻不听见肠胃空洞的鸣叫声,尖锐得很,都能把他吓一跳。从蓄水池照见自己的脸,眼睛是绿色的,也吓一跳。等不及花开花谢然后结果,直接就摘了花蕾送进嘴,有些苞结实却腥苦,有的则甘甜,入口即化,却不济事。他掳过一窝鸟蛋,连壳一并吞下,卡得嗓子疼。还有一次,掳到一条蛇——那蛇正在蜕皮,蜕到中途,碧绿生青的软体蠕动着,拖一具花色斑斓的透明的膜。打开折刀,一下扎在肉身上,饥饿让他变狠了。
  {叙事工笔}
  层层真实里
  隐喻在飞行
  王安忆其实并不期望读者对《匿名》的研究这么“用功”,但对一部小说如果需要“用功”,至少可以说明这是一部需要智力的小说。
  对于读者,《匿名》之难,在于叙述。惯常的小说叙述,是一句顺着一句往下走的转喻方式。《匿名》却不一样——它说完一句话,接着对这句话来个解释,然后就这个解释再延伸出议论。有点像文字学的方法,古代解经,先有经文,后代有对它的“注”,再后来有对“注”的“笺”,到了唐代还有了“疏”,逐层解释前文,如清代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那样的体例。关于这一点,王安忆想给自己辩解一下:她写《匿名》,其实不想写人物对话和交集,在很多被认为有隐喻的地方,只是用了它本来的意思,比如失踪、失忆、主人公教小孩怎么写字等等,都是没有隐喻的用法。而且,“这种夹叙夹议的叙述,不是我第一次用。比如《纪实与虚构》没什么故事性,是用大量解释和议论撑起来的。还有《叔叔的故事》,基本没有故事主线,我是用元小说方式在进行,一边写小说,一边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这么写。此外还有《乌托邦诗篇》和《伤心太平洋》,都是试图和现实拉开距离的,这种写作方式我用过很多次了。”王安忆其实挺无奈,她感觉《长恨歌》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攫取了,“好像王安忆就是现实主义的”。
  然而,《匿名》的上部还是承载了大量现实主义描写,王安忆认为这是必须铺垫的“层层真实”。家人多方寻找失踪者,牵扯出生活细部的“小人物们”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暗涌的“小日子”,这是浮在水面的“明线索”,一笔笔讲清楚,是为了进入水下更繁茂的“暗线索”,让失踪者穿针引线文明车轮碾过的印迹。
  为了“一笔笔讲清楚”,《匿名》付出了近乎一半的容量,只为下部“失踪者遁入文明的大循环”这个“写作野心”做铺垫,王安忆说这都是自己的写实主义在作怪——必须在现实世界铺设好合理的通道后,她才能安心进入抽象世界。
  《匿名》之难,恰恰在于抽象世界的描写,这也是王安忆认为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怎么说呢,有点玄,就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这是一个挑战。虽然主题是抽象的,但我又不能完全把它抽象化,我是个尊重事实的人。从前我写表象的世界,现在我想看一看底下那个抽象的世界,但又不愿意扔掉具象世界的成分,写作的难度都在这儿。”
  这种写作的难度,也恰恰是王安忆的兴奋之处。这些年来,王安忆的小说观变得越来越朴素,“好的小说就是讲故事,不要为难读者”。如何构筑一个故事,一向是王安忆的创作中最核心的根基。这根基蔓延出枝节,其中一支,是《长恨歌》与《天香》这样表现日常生活美学的写实作品;另一支则是《纪实与虚构》和《叔叔的故事》这样更抽象的实验性作品。如今,这枝节有了交叉——《匿名》依然有描写日常的细腻工笔,却涌动大块哲思。王安忆的想象力,开始延伸到日常生活表象之下,那个由语言、时间、空间和文明这些概念构成的抽象美学世界。
  【书摘】 下部(二十二)
  水面上已经黑了,黑里布着星光点点,水下却是光明。他真就是那三个字底下的人,他听见叫喊这三个字的声音,叫他回家,叫他上学,叫他睡觉和起床,老狼老狼几点了?晨曦,和水下的光明一色,铺在连绵的瓦顶,就像风吹皱的水,从他入眠与醒来的眼睛看过去。瓦面展开,他从窗户,人们称作“老虎天窗”,从窗户爬出,落在瓦行上,脚步和猫一样轻,走在倾斜的屋顶,也是危险动作,稍不小心,就会失足滑下屋檐,落到卵石地上。可小孩子都喜欢危险,还喜欢违禁。晨曦越来越亮,亮到最光明处,一揽子全收,旭日升起来。月亮是水底的太阳,此时从东边起来,好大的一盘。然后,上学的钟声敲响。老狼老狼几点了!回答的不是老狼,是鸟,它永远用问题作答案,于是就是:几点了,几点了,几点了!时间被钟点划分,好像小学生把字写在格子里,洪荒才变成历史。玄窗里孩子吐出的气泡珠子,也是时间的划分,替时间数节拍,数得尽可能慢,于是,时间拉长了,时间是一种具有弹性的物质,纤维很长,可伸可缩。钟点啊,格子啊,针面背后的齿轮啊,都是人为的计时工具,以赋予规律为原则,事实上,它可神秘了,哪是你摸得着猜得着的!现在,他,这个三个字名下的他,名字也是人为赋予,为的是区分这一个和那一个,这三个字处在时间最细最长的拉丝里,也就是说,漫长的瞬息,尽头啊,起头啊,都是人为的定义,人就是忙着到处命名,下定义,做规矩,称其为文明史。拉长的时间一下子弹回去,缩得极短,所以,总量上不变。
  B02-B03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柏琳
不难看出,日本制造周边国家威胁论,大量进口美国的先进武器,实际上是意图掩盖着自身国家战略的转型。尽管安倍政府还打着自身是“和平国家“的旗号,但是一旦实力准备就绪,或者因为某些国际事态的刺激,或者找到某个借口,就可能撕下和平的幌子,露出狰狞的面目。
梳理近来频发的诸多女生凌虐案,情节都大同小异:群殴居多,以多欺少;边施暴边拍摄视频并上传到网上;施暴过程中辅之以人格侮辱,集中体现在逼迫受害者下跪、扒衣、拍裸照、踢下身,手段都极其残忍下流。
引入熔断机制的效果,已经有目共睹,那就是用更少的资金,就可以搞出千股跌停,让流动性短时间内冻结,让市值在短时间内大幅度蒸发……怎么看熔断机制怎么像是一个阴谋。既然如此,那么暂停熔断机制,就是粉碎了这场阴谋。
好人的权利需要保护,“坏人”的合法权利同样需要保护,这在今天即便还不能被所有人认可,也应该成为执法机关和新闻媒体的共识。而这样的共识,应尽快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制度规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实与虚构txt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