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精神的词语

《关于爱国诗文》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关于爱国诗文
关于爱国诗文
范文一:[优秀作文]爱国诗永恒的灯塔雨滴轻轻的落下:那不是天公多情多情的泪水深蓝深蓝的梦一遍一遍的重复望着那片似曾相识的土波儿泛起了涟漪看一看那异邦的神龛说不尽的苦,说不尽的痛落后的国,分别的土早已烙下炎黄的印轩辕的心黎明照亮了天空,照亮了蓝蓝的海蓝蓝的心采一朵白莲,问一句安好?捧一捧盛开的紫荆道一声长愿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朦胧的眼中扶桑早已颠覆寸土滴水的誓言;地振高岗的雄音令我鼓舞令我开怀我愿化作一只轻盈的海鸥刺破汹汹的风暴。在黑暗中穿行因为有那么一座永恒的灯塔,在指引我前进前进原文地址:
范文二:爱国诗朗诵文章仰望国旗无论是万花盛开,还是冰天雪地,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急风暴雨,无论是边防哨所,还是乡村小学,无论是首都北京,还是偏远的山区……每天早上,我们的五星红旗,都像红日一样冉冉升起。即使有云,有雾,有闪电,有雷雨,五星红旗,照样升起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在这个庄严的时刻,在国旗升起之际,我们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大声地呼喊:——祖国,你好!——祖国,我爱你!仰望我们的国旗,回顾苦难与奋战的往昔:五千年屈辱的血泪,一百年前辈英雄的前仆后继,嘉兴南湖那条小船闪耀的火种,南昌城那个夜晚穿透黑暗的枪声,董存瑞用生命托举的企盼,江姐在铁窗里用忠贞绣出的希冀,都融入了——融入了这面旗的深沉和飘逸……仰望我们的国旗,就是仰望我们这片好山好水的土地。六十个春花秋月,六十载冬雪夏雨,也有苦难,也有伤痛,更多的是创造的欢欣和收获的甜蜜!大山火,大洪水,大地震……见证了中国人众志成城、万难不屈!还有回归的港澳,鸟巢和神七,一起抒写了这面旗的凝重和欢愉!我们仰望国旗,就是仰望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万里长城,蜿蜒崎岖!黄河和长江,奔流不息!朝海峡那面,我们热呼同胞的情意;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我们高唱和平与友谊。啊,我们的国旗——如此温馨、如此秀美、如此壮丽!我们仰望国旗,就是仰望祖国未来深红色的虹霓!这是世纪宁静的拂晓,红日若现,黎明在即,满天的星斗悄然离去,唯有这五颗金星装点晨曦。为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为我们人民的幸福富裕,我们的国旗呵,将尽情地飘展在无限广大的天宇……阅读详情:
范文三:文天祥的爱国诗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阅读详情:
范文四:文天祥的爱国诗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酹江月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沁园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链之钢。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阅读详情:
范文五:爱国诗朗诵文章仰望国旗无论是万花盛开,还是冰天雪地,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急风暴雨,无论是边防哨所,还是乡村小学,无论是首都北京,还是偏远的山区……每天早上,我们的五星红旗,都像红日一样冉冉升起。即使有云,有雾,有闪电,有雷雨,五星红旗,照样升起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在这个庄严的时刻,在国旗升起之际,我们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大声地呼喊:——祖国,你好!——祖国,我爱你!仰望我们的国旗,回顾苦难与奋战的往昔:五千年屈辱的血泪,一百年前辈英雄的前仆后继,嘉兴南湖那条小船闪耀的火种,南昌城那个夜晚穿透黑暗的枪声,董存瑞用生命托举的企盼,江姐在铁窗里用忠贞绣出的希冀,都融入了——融入了这面旗的深沉和飘逸……仰望我们的国旗,就是仰望我们这片好山好水的土地。六十个春花秋月,六十载冬雪夏雨,也有苦难,也有伤痛,更多的是创造的欢欣和收获的甜蜜!大山火,大洪水,大地震……见证了中国人众志成城、万难不屈!还有回归的港澳,鸟巢和神七,一起抒写了这面旗的凝重和欢愉!我们仰望国旗,就是仰望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万里长城,蜿蜒崎岖!黄河和长江,奔流不息!朝海峡那面,我们热呼同胞的情意;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我们高唱和平与友谊。啊,我们的国旗——如此温馨、如此秀美、如此壮丽!我们仰望国旗,就是仰望祖国未来深红色的虹霓!这是世纪宁静的拂晓,红日若现,黎明在即,满天的星斗悄然离去,唯有这五颗金星装点晨曦。为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为我们人民的幸福富裕,我们的国旗呵,将尽情地飘展在无限广大的天宇……阅读详情:
范文六:文天祥的爱国诗文天祥的爱国诗1、《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3、《金陵驿二首·其一》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4、《酹江月·乾坤能大》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5、《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6、《除夜》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7、《真州驿》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8、《和中斋韵(过吉作)》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9、《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10、《夜坐》谈烟枫叶路,细雨蒙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文天祥的诗*
文天祥的名言*
文天祥名言名句阅读详情:
范文七:爱国诗文奖状二年级: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低 年级组一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一(2)班: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低 年级组二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一(1)班: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低 年级组三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四(1)班: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中 年级组一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四(2)班: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中 年级组二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三年级: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中 年级组三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六(1)班: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高 年级组一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六(4)班: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高 年级组二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六(3)班: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高 年级组二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六(2)班: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高 年级组三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五年级: 在“迎国庆”爱国诗文朗诵比赛中,荣获高 年级组三等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藜山中心小学 2012 年 10 月阅读详情:
范文八:爱国古诗文档石灰吟明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春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子。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用此七字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赏析】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南安军宋
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赏析】“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写他所见之景,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冷肯定袭上了他的心头。“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写他忆起当年带着吉安、赣州子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却身加镣铐,锒铛归来,还不如战死沙场,何必归来呢!“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写他站在岭上,遥望南安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文天祥的故乡是庐陵(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县),从南安(现在的江西大余县)到庐陵,走章江水路,在古代大概三天左右,文天祥,从经梅岭从广东入江西境时开始,便计划开始绝食,经过三天,在刚好到家乡庐陵时,就奄奄一息,绝食而死了,这就完成了他生不做元人、死做庐陵人的心愿。他希望,在梦中,也许他可以像古人一样“行采薇”了。渡易水明
陈子龙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赏析】此诗前两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两句即景抒情,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人一开章暗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燕赵”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山西一带地区。大文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曾出现过荆轲、高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人说“悲歌最不平”,意思是:他们热血刚肠,疾恶如仇,面对强敌,敢于拔剑而起,还不是因为心头块垒难平?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金陵新亭唐
李白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赏析】此诗是李白在南京新亭,根据西晋末年的一个历史故事而作。该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座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有趣的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也遭遇类似情况:“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当时李白是多么希望唐军能从南边开辟第二战线,那样就可以迅速消灭安禄山的叛军。于是,永王来九江以后,李白从内心说是赞成的。可惜权利之争害了李白,也害了中原人民,以至安史之乱的余波竟然持续十几年,唐朝也因此走上衰败的道路。无论此诗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的咏古,还是在安史之乱后的感慨,从诗歌的角度看,主题鲜明,情节清晰,语言简练,气势雄壮,发人深思,把一个故事改写得有声有色。题临安邸宋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病起书怀宋
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赏析】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曾任枢密院修编、夔州等地通判,力主抗金统一全国。是著名爱国诗人。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时年五十二岁。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挥笔泼墨,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之作。作品开篇两句写出了诗人的现实景况,身体刚刚病愈,并且因被罢官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是在写自己的忧国心智,也不乏对眼下压抑情绪的抒发。顾炎武曾有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诗人陆游在当时显然不能向天下人呼吁,只能勉励自己,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一个被罢了官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至于对自己的不公平,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还要待盖棺方可定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这是诗人的企盼,也是天下百姓的企盼。当时因为宋朝朝廷腐败,君主昏庸,至使大宋失落了半壁江山,老百姓处在外族蹂躏的水深火热之中,正如诗人写的那样:老百姓天天企盼天地神灵能好好地保佑国家和君王,天天盼望皇帝能早一天起兵讨伐外族侵略者,还百姓一个完整的国家和太平盛世,可事实上这些只是枉然。这对于诗人陆游自己来说也再明白不过了,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作品通篇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阅读详情:
范文九:爱国杯诗词征文中国诗书画艺术网2012首届“爱国杯”征稿作品作者简介:冷瑞光,字无限,号一块冰,湖北省大悟县高店乡冷家湾人。1960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83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现供职于郑州铁路局党校远教部,副主任,讲师。2010年6月入选《中国国学专家人物志》,荣获中国国学院“百年中华国学杰出贡献奖”。自命书房“力耕斋》,平时勤学好问,酷爱中国民族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所编《劝世良言》和《劝世明言》两本书,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2010年,《劝世明言》被河南《农家书屋》选中,向全国发行。另外还编著有《力耕斋实录》、《劝世喻言》、《新编弟子规》等作品。警惕日本
振兴中华——怒书日本强占我国神圣领土钓鱼岛历史惊人相似,现实如同翻版。谁若忘记过去,悲剧就会重演。倭寇旧梦重温,企图拥有霸权。死守阴魂不散,既定国策依然。散布中国威胁,处处设置羁绊。亡我之心不死,乘机向我发难。霸占神圣领土,野心不减当年。炎黄上下震怒,还我大好河山。居安莫忘思危,和平更需备战。捍卫祖宗基业,誓保百姓平安。毛泽东《论持久战》拜读有雄文,筑我民族魂。通俗声传远,浅显寓意深。神机握手中,妙算胜千军。落笔匡正义,上马定乾坤。国耻日今日月光下,又是九一八。莫忘国耻日,振兴我中华。香山追忆毛泽东香山可去处,又是枫叶红。 先哲风范在,来者仰慕情。 建国虽不易,千秋更为重。 敢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伫立长沙青年毛泽东塑像前正值中秋,橘子洲头。远山飞红,近水行舟。莫学东郭,要做猎手。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登铁塔铁塔凌云志气浓,俯瞰碧野春意生。 沧桑城垣今犹在,风霜兵痕鉴尚明。 甩手拂去千般怨,锥刺集来万民情。 诽谤路上脚步稳,看穿今古论过功。长江行江海茫茫起浪多,行舟无楫赖推波。 莫言马上得天下,须听今日大风歌。观 海秦皇岛上叹观海,北戴河边筑高台。 拥天无力情不尽,揽月有心明自来。江上游江上烟雾锁奇峰,平日不见露峥嵘。 忽闻一阵狂风过,化作利剑刺苍穹。雄 狮踏遍林海静无声,遥望雪原一点红。 哪个堪称兽中王,雄狮怒吼震西东。厦门之行海风轻拂日光岩,浪花推出游人船。 两岸同思江河美,来日共赏月儿圆。龙虎山桥上行水深龙蟠秀水灵,山高虎啸卧山峰。
安得倚天抽宝剑,舍身为国保和平。。同字诗同族同宗同炎黄,同天同地同月光。 同学同窗同课堂,同吃同住同上床。 同进同出同分配,同喜同乐同壶浆。 同思同念同牵手,同心同德同相帮。凭吊孔林青史开篇数风流,时弊莫要苛中求。 圣贤自有卓绝处,泪洒相思祭宏丘。端午节端午传承粽叶香,追忆往昔国人殇。 屈原若知身后事,不枉泪洒汨罗江。战争与和平秦皇横扫六国边,汉武远征匈奴难。 战争解决天下事,和平实现百姓安。陆游一生少时磨剑杀胡人,抨击亲和撰檄文。 江山无辜被肢解,请缨有心遭闭门。 当官为民谋全策,退居独自守清贫。 一腔热血向谁道,临终示儿留遗恨。有 感自从盘古开地天,一时豪杰过云烟。 雄心功盖当今世,无情莫作男子汉。读中国近代史正眼羞看近代史,俯首已是热泪流。 神州振兴千秋业,寰球大同众生谋。抗美援朝狂风肆虐扫太空,乌云滚滚压边境。 出兵痛击侵略者,凯旋高唱东方红。阅读详情:
范文十:陆游爱国诗论文江西科技师范大科研训练题目(中文):
浅谈陆游的爱国诗
院(系):
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李娟老师2012年 5
31 日学目录摘要 ···························关键词 ··························1、引言 ··························2、陆游生平简介 ······················3、陆游爱国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4、陆游爱国诗的艺术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3
12 12论陆游的爱国诗汉语言文学(3)班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陆游的诗歌充分触及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充满了现实主义,内容丰富。爱国御侮是陆游的主题,以身许国恢复中原是诗人的理想。 从他的诗集中可充分看到陆游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关键词:陆游 爱国诗人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1.引言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无数,今存有九千多首,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导思想,主要表现在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这类题材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沉郁悲壮,是最能反映南宋时期爱国热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他有高洁正直的品格,他是忠贞爱国的志士。他渴望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毕生为之奋斗;他用自己的诗词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投降卖国的和戎政策,表达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呐喊,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坚贞,至死不渝。2、陆游生平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爱国诗人,也是史诗上最多产的诗人,今传诗九千三百余首。陆游生活在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百姓苦难深重,江山支离破碎。陆游的诗歌充分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前期,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富有学术和文学传统的地主家庭里,儿时经历了“万死避胡兵”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耳闻目睹了金兵的烧杀掳掠的种种暴行,父亲陆宰和其朋辈们都是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陆游自幼就受到抗金复国思想的影响。因此,陆游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一一五三年,陆游进士考试,名列第一,但在第二年复试时,因为“喜论恢复”,为掌权的主和派所不满,被秦桧所黜免,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被起用。一一六二年孝宗赵昚继位起用老将张浚,图谋恢复,主战派悄悄抬头,陆游被赐以进士出身。但孝宗主要着眼于陆游的诗才,对诗人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并不重视,张浚北伐不久失利,陆游也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职还乡。为了施展抗金复国的报负,陆游在山阴多次上书求职,直到四十六岁,才得一职。后随王炎到抗金前线,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上是一个极为开阔,极为舒畅的阶段,诗人在这里接触了抗敌的人民,勇敢士兵,英雄的将领,也间接了解到中原的情况,思想受到很大的鼓舞,坚定了抗金必胜的信念。诗人铁马戎装驰骋 在边疆上过着艰苦而有意义的生活,走遍了以南郑为中心的西北边防一带,他考察汉中地理民情,提出以此为根据地进取中原的策略。“我昔从戎清渭策,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1]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在苟安求和的南宋王朝统治下,陆游的振奋只是暂时的,不久朝廷把王炎调走,恢复中原的计划全部落空,乾道九年(1175年),陆游从南郑调任安抚使衙门参议官,后改任蜀州通判,摄知嘉州,这对志在抗金的陆游是一次很大的打击,他的心情极为闷闷不安。“逆胡未灭心不平。孤剑床头铿有声”正是这时心情的流露。陆游本来就不拘礼套加之他正处于极度苦闷之中,更加借酒浇愁,甚至“脱巾漉酒”,“柱芴看山”因而又被忌为“恃酒颓放”,知嘉州的官职也被取消了,诗人索性自号“放翁”,以示反抗。后被招东归,几经落职,一直到去世。他在故乡度过了悠闲而又贫困的20年,这时他与普通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写下了大量表现农村风光、农民生活的词。嘉定三年(1210年)86岁的老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的是国家。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遗嘱,虽然篇幅不长,但份量却十分沉重,拿它作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很合适,而且在其他诗人中是不多见的。[2]全诗二十八个字极其朴素平淡,但蕴含的感情极其深厚,悲壮慷慨,使后世读者看到了一位光照千秋的爱国主义者的光辉形象。一个在病榻弥留之际的人,想到的不是自己,自己的家人,而是国家,这样博大的胸襟,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最后的意愿。对于这首诗的评价有明代学者胡应麟:“悲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清代诗人贺贻孙:“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二、陆游爱国诗的主要思想内容:陆游的《剑南诗稿》中保存了9300多首诗,在这众多的诗作中,爱国御侮是一个基本的主题,那种为多难的祖国而歌唱,而呼喊的一贯到底的精神,不仅远远的高出了他同时代的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少有的,抒发以身许国,恢复中原的理想,表达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是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重要内容。陆游从十几岁开始写诗,直到八十高龄还是“无诗三日却堪忧”,辛勤而持久的创作劳动,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产量最丰富的一位诗人。陆游诗歌最主要反应南宋社会的各种矛盾,自始至终贯穿着抗金复国的强烈的爱国思想。首先,反映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统一而斗争的雄心壮志与爱国精神,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侵入中原的女真部族同汉族相比,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女真贵族对宋王朝的侵略,给中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人民奋起抗击。这种斗争,不仅直接打击了入侵的女真统治者,而且激励和鼓舞着南宋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人的抵抗决心。陆游对中原人民斗争精神是深有感受的。他不仅把抗金的希望寄托在抗战派的将领身上,而且寄希望于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他在诗中曾经表彰了北方人民为南宋军队传送情报的行为:“关辅遗民意可伤,蜡封三寸绢书黄。 亦知虏法如秦酷,列圣恩深不忍忘。”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 他的《登程》诗更直接歌颂“遗民世忠义”歌颂忠义民军的勇敢斗争,表示愿用自己的诗去鼓舞坚持斗争的人民,“系箭射我诗,往檄武陵侠。”他坚信只要“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3]对北方民心的高度评价,坚定了诗人对北伐的胜利信念。陆游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同他对人民的这种认识相联系。陆游的战斗诗篇,在表达人民抗金意志的同时,常常贯穿着诗人以身许国的雄心壮志,展现了诗人自身的崇高的爱国者的形象。“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这是诗人三十二岁写的;“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 这是诗人四十八岁时写的;“老病虽疲甚,壮气颇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夜读兵书》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4]这是六十四岁时和八十二岁时的诗句。这些分别在不同时期写作的诗句,足以说明诗人一贯的精神状态。时时怀念被金国占领的中原,渴望战斗,愿意为祖国的统一献身,这种饱满的战斗热情,构成了陆游诗歌慷慨激昂的基调,也是诗人陆游给人的最突出最鲜明的印象。“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的这句话,的确概括了陆游性格的基本方面。但是,在投降,妥协的风气经常弥漫着南宋小朝廷的现实情况之下,诗人的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报国欲死无战场”,在诗人的一生中,除了极短的时间曾经心情舒畅地为恢复中原而奔波以外,大量的岁月是在投闲弃置中消磨掉的。“心如老骥常千里,身似春蚕已再眠。”内心的要求与现实的处境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我们在陆游诗中虽然常常看到诗人渴望战斗的雄姿,但随之出现的却是壮志莫酬的深沉的忧忿。如《金错刀行》诗中所展现的诗人形象,是豪迈的,乐观的,但是诗人这时已是五十岁的人了,依然“功名未立”,只好一个人提着宝刀,站在旷野上,顾望着八方荒远的远方,他的内心的忧忿都得到很好的艺术表现。在《楼上醉书》中,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突出: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岂知蹭蹬不称意,八年梁益凋朱颜。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日茵席留余潸。
益州官楼酒如海,我来解旗论日买。酒酣博簺为欢娱,信手枭卢喝成采。
牛背烂烂电目光,狂杀自谓无非狂。故都九庙臣敢忘,祖宗神灵在帝旁![5]壮志未酬,年华消逝,收复河山的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诗人的内心感到深沉的痛苦。诗中深夜凭床大叫的举动,梦醒时的潸潸泪痕,豪饮纵博以强作欢娱的表现,都是这种内心痛苦无法排遣的结果。这里所表现的虽是个人的感情,实际上概括着当时许多爱国志士的思想,这也是陆游诗歌所以震撼人心的原因,尤其可贵的是陆游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他的思想境界远远超出某些抗战派的将领,他内心的爱国激情,始终不曾为人的蹭蹬失意的遭遇所熄灭,也不会因年龄老大而减弱,在这方面诗人晚年所写的一些绝句是感人至深的。如他六十八岁罢职闲居在山阴乡间写的《十一月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 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又如他的临终歌《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虽然这里也有深沉的失意的悲愤,但更感人的却是他那永久不衰竭的战斗的渴望和至死不渝的胜利信心。其次,深刻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现了诗人主张国内各民族和睦共处的进步思想。陆游诗歌深刻揭露了南宋统治阶级的腐朽。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抛弃广大的中原地区而和女真贵族订立丧权辱国的和约。陆游对此感到无比义愤,他在《醉歌》中沉痛地写道:“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对于一小撮官僚贵族只知结党营私,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一味荒淫享乐的丑行,诗人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有感》)“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6]正是这一小撮腐朽堕落的统治者压在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的头上,使南宋的形势江河日下,正气始终得不到伸张。随着每一次合约的签订,恢复中原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人民的苦难也就愈益加重。随意在陆游的作品中,对投降政策的揭露,往往是同表现爱国者的抑郁,人民的失望同时尖锐对比的表现的。这也在他的代表作品《关山月》中表现得非常清楚。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7]诗人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概括了三方面有典型意义的形象,组织在一首诗里,统治阶级在和戎影响下出现的文恬武嬉的情况同爱国志士的内心痛苦,中原人民失望的泪眼,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艺术的反映了长期存在于南宋统治者与广大人民在恢复中原上的矛盾态度。其他如:“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等等,在形象的构成上都具有这种特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虽然那样坚决主张抗战,却反对狭隘的民族报复。 “不须绝漠追败亡,亦勿分兵取河湟,但令中夏歌时康,千年万年无馈粮”。(《观运粮图》) “尽诛非无名,不足烦戈延,还汝以旧职,牧羊辽海边”(《长歌行》)。[8] 这种主张各民族和睦共处的思想,是陆游的诗歌内容的精华部分。三、陆游爱国诗的艺术特色陆游的诗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南宋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从艺术成就讲,在同时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陆游在诗歌创作上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而他摆脱了江西派某些瘦硬生涩的特点以平易流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抒写着爱国之情。陆游主要继承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许多诗也象杜诗一样,善于通过个人生活经历和见闻中的典型事例去反映时代的风貌,使人们能够从生动真实的形象描绘中认识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陆游生平诗作逾万首,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与尤(亵),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诗坛四大家。其诗表达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并抒发自己立志报国但壮志未酬的悲愤。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中,对农民的痛苦寄予深深的同情,常与爱国精神联系,其诗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诗史”,当时人称其为“小太白”。爱国诗,也可称政治抒情诗,诗人将自己一腔的爱国热血全部真实的寄予作品之中。陆游的爱国情怀,是十分值得一提的。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对祖国的赤诚,至死不渝。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首绝句,作诗时,陆游已六十岁,虽然年迈力衰,独居孤村,但心怀壮志,思报国,戍守边防。[9]虽不得志,但尚不自衰,以至积思成梦,在睡梦中实现救国杀敌之志,可见诗人的报国之情是何等强烈。(以梦来写真实的情感,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浪漫主义激情)首先,陆游的诗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但在现实主义的描绘中又往往浸透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融合着一些浪漫主义的幻想。从这点上说,他的诗又显然受到李白的影响,并曾有“小李白”的称号。陆游诗歌的雄伟阔大的气象,同盛唐边塞诗人,特别是岑参也有相通之处。但陆游诗中的浪漫主义同李、岑的浪漫主义是不同的,他不象李白那样主要是追求摆脱庸俗世态的羁绊,也不象岑参那样歌颂雄伟壮丽的边塞河山,陆游诗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英雄业绩在幻想世界中得到实现。现实生活给诗人渴望胜利的心情带来的只能是失望,而诗人却坚信北伐中原恢复国土的壮举是完全应该而且可能实现的,因此,诗人只能驰骋美丽的想象来满足自己同时也是人民的合理的愿望。听到夜晚的风雨声,诗人会想起“铁马冰河”的战斗生活,感到江南冬天的温暖,但也会忽然“坐想提兵西海头,万骑吹笳行雪野,玉花乱点黑貂裘”对着一张运粮图,诗人眼前就浮现出“马声萧萧阵堂堂,直跨井径登太行,壶浆箪食满道旁”的动人景象,甚至于醉中写作草书他也想象“酒为旗鼓笔刀槊”,“如见万里烟尘清”。而更多的场合则是借助于梦境。如《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和《五月十一日夜旦半,梦从大驾亲至,,,,》二诗,诗中所写都是浪漫的幻想境界,然而从场面的描绘到细节的刻画用的都是写实的笔法。它们既不同于屈原、李白的迷离神异的幻境,也不同于岑参的实际战斗生活的夸张。这种幻想境界和写实手法的结合,是陆游的带有浪漫主义倾向诗歌的显著特征,是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新的扩展。其次,陆游的诗,律绝古体,均有佳作,尤擅长七古、七律和七绝,语言明丽自然,属对工整而又流利畅达。清沈德潜称赞陆游的七绝“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这个评语是中肯的。陆游七律中的对仗,写战争是那样雄[10]劲有力:“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抒发郁闷时那样沉重苍劲:“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自然景物时,又是那样新巧细腻:“数蝶弄香寒菊晚,万鸦回阵夕枫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是一个渴望从事伟大事业的诗人,然而他的一生岁月又是闲置的多,这样的生活特点反映在他的诗歌里,就是许多日日常遇之事,处处常见之景,举凡饮酒高歌,登临眺望,山川花木,鸟兽虫鱼,都被他摄取到诗中,借以反映自己始终炽烈燃烧的战斗激情,使人们随处看到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激情的英雄形象。“山河兴废供骚首,身世安危入依楼”,这是登览:“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这是赏花:“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这是饮酒:“客心尚壮身先老,江水方东我独西”,这是行船;其他如“衰如蠹叶秋先觉,愁似鳏鱼夜不眠”它们都是借助日常事物从而抒写出诗人内心要求与现实处境的尖锐对立,虽然意境略有雷同,但他们形象各别,在不同的诗里,都圆润妥帖,现实了作者的高度技巧。上文讲过陆游晚年闲居故乡山阴,即使这时他仍念念不忘国家,这种爱国情怀难能可贵。在《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1] 诗人从一个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典型的场景着手,写了诗人脱离黑暗官场,置身于家乡的淳朴,清新的生活环境,倍感欣慰,虽是闲适的乡居生活,却流露出诗人未能忘情国家的胸怀。这又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手法。陆游的《诉衷情》表现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感,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它们在处境遇上有共同性,都写到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但骆宾王的重点在表现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压抑阻碍而陆游的《诉》则中重点在表现主观感情上的感慨,同样是壮志未酬,但他们的人生体验和感慨却各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既反映出他们处境遭遇的相同之处,也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个性。结语在我们对陆游诗词的爱国情怀及表现手法作了简要的研究之后,我们对陆游这位杰出的爱国诗人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被他的忠正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他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从他的诗词中的表现手法来看,陆游也是一位善于发掘生活的有心人,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从他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也明白了不仅陆游,还有许多古代诗人,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研究。参考文献1、朱东润著,《陆游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月第1版。2、齐治平,《陆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3、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陆游诗词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 版。4、 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5、张永鑫、刘桂林译注,《陆游诗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第1版。6、朱东润.《陆游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7.7、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巴蜀书社,1996.10.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o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11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国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