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冢自由女神像的来历历

五女冢村发掘一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_新闻中心_洛阳网
新闻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五女冢村发掘一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来源:
洛阳晚报&& 08:35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LYD 到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712 到
遗址发掘现场
  日前,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配合一基建工程中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与同乐寨新石器石代遗址隔涧河相望,距今已有5500多年,但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
  置身宏大而空旷的发掘现场,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几千年前,古人类在这里依山傍水而居、打猎捕鱼汲水的生活场景,仿佛看到这里升起的袅袅炊烟。
  5500多年前,古人类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此次发掘的聚落遗址位于西工区五女冢村。据介绍,该遗址是在1984年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今年7月,为配合基建工程,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工作人员开始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经过2个多月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的灰坑、窖穴100余座,房址3座,瓮棺(尖底瓶葬)6具,墓葬2座,还有商周时期围沟1条、汉代沟1条、汉代长方形坑20个、唐以后沟状遗迹4条。通过清理,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
  市第二文物工作队考古部主任吴业恒介绍说,该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2100平方米。从发掘情况看,该遗址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可初步推断该遗址距今5500多年,是一处大型的古人类生活遗址。
  大量生活遗迹“再现”古人类生活场景
  19日下午,记者随吴业恒来到该遗址的发掘现场――西工区五女冢村一建设工地,几名考古工作者正在对其中一个椭圆形的坑进行二次清理。
  让人好奇的是,这个坑内放置着两个两头尖尖的陶制器物,它们之间相隔不足一米,其中一个保存完好,另一个有破碎痕迹。这两个器物形状为何如此独特?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听吴业恒介绍后,我们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原来这居然是两具小棺材,也叫瓮棺!瓮棺由两个尖底瓶对接而成,多用来安葬夭折的婴幼儿。吴业恒说,在这次发掘中,类似的瓮棺共发现了6具,按照当时人们的墓葬习俗,通常情况下婴幼儿夭折后都会被安葬在自家的住宅区域内,由此可判断该遗址应属于古人类一处日常生活的场地。
  同样能证明古人类曾经在这里生活的还有几处房址遗址。在吴业恒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处:该房址位于整个遗址区西北部,呈半地穴式构造,平面略呈方形,底部不平,有垫土夯实迹象,初步推断应为古人类睡觉的地方;房址内有火塘、烟道等遗迹,四角还有柱洞遗迹。吴业恒说,根据遗址内房屋的分布状况推断,这一聚落遗址曾经是一个房屋密集度较高、居住人口较多的居住区。同时,该遗址与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同乐寨新石器时代遗址隔涧河相望,两个遗址同属一个时期,更能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此区域是一个大型的生活区域。
  古人类为何选择在此处生活?吴业恒笑着说,虽然这个地方在今天看来属于城市的偏僻地区,在古代却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说,根据有关资料推测,此地地势平坦,北依邙山、西靠涧河,在这里生活,既能在森林狩猎,还能到河边取水,足见古人类在选择居住区时的智慧。
  置身宏大的发掘现场,听着吴主任的介绍,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几千年前古人类在这里依山傍水而居、打猎捕鱼汲水的生活场景,仿佛看到了一座座房屋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多种器物展现古人类生活状态
  遗址所处的时代为何被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吴业恒说,这主要是因为在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具有明显新石器时代特征的尖底瓶。
  据介绍,多年考古研究成果显示,尖底瓶是一种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如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遗址中的器物,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尖底瓶的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质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此次,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尖底瓶均为陶制,有红陶也有灰陶,其中一瓶的腹部两侧还有一对环耳。
  对于尖底瓶的具体用途,吴业恒说,目前学术上主要有汲水和祭祀两种说法。之所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通常认为尖底瓶具有一种特殊的原理: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灌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虽取满水而滴水不漏。因此,多数考古工作者推断尖底瓶应是古人用来取水的器物。但后来通过实验,人们逐渐发现,许多尖底瓶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因此有人推断它可能是一种祭祀用品。
  此外,学术上目前还有一种新观点:尖底瓶做暖水瓶用。据介绍,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尖底瓶最突出的功能是比平底器物更容易插进松软的物质中,古人类为了在冷天或者夜里也可以喝到热水,可以把装了水的尖底瓶插进灰烬中,需要饮水时取出来,喝完再插进去。
  除尖底瓶外,遗址中发现的典型器物还有小口平底瓶、曲腹盆、曲腹钵、杯、罐等。这些器物多为一种颜色,部分器物上虽有一些彩绘,但多为黑色。绘画的内容有圆点、弧线三角、树叶纹等,有的上面有装饰线纹等。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石器和骨器等,如石刀、石斧、石铲、石弹丸、石陀螺、骨锥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石陀螺,它和今天孩子们玩的陀螺大小、形制十分相似,直径约5.7厘米,高约7.7厘米,重不足300克。看到它,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在55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大人们一丝不苟地学着制作玩具,供孩子们玩耍……
  助力河洛文明探源工程
  发掘该遗址,了解古人类的生活对今天有怎样的意义?吴业恒说,该遗址虽然发掘面积较小,但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根据对本次出土的典型遗物的分析,它与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王湾一期等文化类型相近,有本土特征,也有外来基因,是伊洛河流域的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为研究伊洛河流域史前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在地理位置上,它与洛阳同乐寨、王湾遗址及史家湾遗址均分布在涧河下游的两岸台地上,文化面貌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对该遗址的科学发掘,为深入认识涧河流域史前文明的分布情况、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将有助于河洛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开展。
  据介绍,为使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得到更为全面的认识,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还采集了所有发现的人、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的植物炭样等各类检测样本。考古工作者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该遗址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科学研究,以得出更多的结论。(记者 李燕锋 见习记者 崔晓/文 记者 张晓理/图)
  ■相关链接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南临伊厥,背靠邙山,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且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资料显示,洛阳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洛阳市区及周围各县发现了不少旧石器遗址,如凯旋路遗址、北窑遗址等,出土了古生物化石和石制生产工具。新石器时代遗址更多,据统计,洛阳市区有60余处,举世闻名的仰韶村距洛阳仅50余公里。
  2010年10月,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龙科技园一建设工地发现一处大型原始社会晚期聚落遗址,考古工作者初步推断这一遗址所处时代为龙山文化晚期,这座遗址是我市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原始社会晚期聚落遗址。
【】  【】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洛阳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洛阳网X月X日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洛阳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洛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 & 联系方式:5 
&&&&&&&&&&&&&&&&&&&&&&&&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诚聘英才 |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豫ICP备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1608238
网络服务:(6
业务咨询:(8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中冶律师事务所 张彦立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0无女冢村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无女冢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纱厂西路以北,陇海线以南,涧河以东,占地约一平方公里,村党支部有五人组成,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8名,全村总人口1281人,耕地315亩,农业的中受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全村共有企业30余家,主要有石墨、钼铁、氧化锌、钢管、水泥制品、机械加工、玻璃钢制品等,其中实石墨、钼铁为出口外汇产品,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全村年产值76810万元,年利润876万元,上缴税金467万元,人均纯收入3876元,村1999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其后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文明村”“治安模范村”“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按新农村建设标准,村有两委办公室、卫生所、多功能学校,便民服务大厅、文化大院、连锁超市、室外健身活动场所。新农村建设村总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给村民装上了自来水,建设健身活动场所600余平方米,建垃圾中转站一个,对村中卫生死角、空闲地有危观瞻的设置,全面集中治理,拆除违章建筑3000余平方米,铺人行道砖约9000平方米,清运垃圾5000余方,粉刷墙体7000余平方米,硬化道路约6000平方米,是一个“脏、乱、差”的旧村庄,变为“净、靓、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节的来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