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为了绿色魔兽世界安全提问问题怎么做进行提问

为了绿色崛起--江西日报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为了绿色崛起
大江网-江西日报
【字体:&nbsp
&nbsp 】&【】&
  演讲嘉宾:
  傅修延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授
  王晓鸿 江西省科技厅副厅长、省山江湖工程办公室主任
  卢福财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马雪松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主持人:
  汪玉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时间:
  地点:
  江西师范大学实验剧场
  主持人:崛起是江西人民的期盼,崛起是江西人民的憧憬。什么是崛起?崛起不是简单的GDP的增长,不是传统工业化的再现。在21世纪,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全球实施、全球兴起的背景下,江西人民对崛起有了新的理解,这就是生态与经济平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崛起是绿色的崛起。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一个崭新的发展战略正在江西出现,这就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讨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江西绿色崛起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石油可以替代,而水没有任何替代物。算生态账优先于算经济账
  傅修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是特点,发展是核心。有些人把“生态经济区”理解为生态区与经济区的相加,实际上生态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国际上已经提出生态经济是一级学科,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何谓生态经济?以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是谓生态文明,以符合生态文明的方式要求经济,是谓生态经济。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则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转变发展与消费方式,部署高效生态的产业。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在2001年出版了《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其中第一章有专节“中国的启示”。布朗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出“石油可以被替代,但是水却没有任何替代物”。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上就是落实中央领导保护一湖清水指示的具体举措,是要在中国最大淡水湖周边,搞好我们的经济建设。规划中说: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责任,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
  水利部一位专家这样评价鄱阳湖生态枢纽工程:这项工程完善了50多年来的中国水利发展思路,如果建设好,将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次算生态账优先于算经济账,真正实现了水利工程为生态,为经济发展服务。
  绿色GDP是考量生态经济双赢的“中国发展模式”标准。建立绿色GDP的社会考核体系,是发展过程中体制创新的重大变革
  主持人:江西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在新世纪以来谋求崛起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对极为深刻的矛盾,这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江西人民在2000年是怎样带着尴尬和焦虑走进新世纪。那一年江西的经济总量只有安徽的66%,湖南的54%,福建的51%,浙江的33%。江西被人们称为“中国经济的盆地”,也就是说,江西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周边省份。我们落后的原因从经济上说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工业化程度低。
  因此,江西提出了“以工业化为发展核心”,怎么来实施工业化呢?新世纪的江西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机遇,这就是,东部沿海地区把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部地区转移。而江西地处非常独特的区位,我们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相毗邻。因此,江西可以大规模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这些产业都是国际产业链条上的低端环节。因此,江西新世纪以来加速推进工业化,而且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国际产业链条低端环节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承接东部地区被淘汰的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产业,这就必然对江西的青山绿水这种独特的生态优势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从低端产业开始加速工业化,与保护江西生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我们一定还需要有一个新的工程,新的路径,新的构想来统领江西的发展,以实现一方面推进工业化,另一方面要保护绿水青山。
  王晓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取得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局面。
  江西“山江湖工程”,是一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著名的实施生态经济的典范工程。山江湖工程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先驱与探路者,后者是前者的拓展与必然,都是走生态经济的路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我们坚信,有了山江湖工程的传奇佳话,赣鄱儿女举全省之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定能实现江西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绿色GDP是考量生态经济双赢的“中国发展模式”标准。建立绿色GDP的社会考核体系,是发展过程中体制创新的重大变革。绿色GDP泛指一个国家\(地区\)的范围内由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扣除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之后的有效最终结果。
  创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中国发展模式”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二是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人才建设的关系。必须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关系。必须深化和拓展山江湖工程,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低碳与生态经济试验示范基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模式。四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工程的关系。必须调动全体社会资源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不断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根据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低碳化是必然趋势,后危机时代区域发展的竞争,在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竞争
  主持人: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连续3次召开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座谈会,温总理指出,中国能否最终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关键看我们在科技创造方面能够不能够有至高点,能够不能够有主动权。在新兴战略性发展问题上能否占到先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卢福财:根据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低碳化是必然趋势。后危机时代区域发展的竞争,在本质上也是发展方式的竞争。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什么是低碳竞争力?从宏观层面上看,低碳竞争力就是未来低碳发展方式下,各国为其人民创造物质繁荣的能力。从微观层面上看,低碳竞争力就是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生产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其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培育低碳竞争力,不仅为企业或地区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动力,而且更将为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企业和地区提供发展的后发优势,为企业和地区逆势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不竭动力。虽然大多数低碳行业尚未走到市场化和商品化的阶段,真正的消费需求尚未出现,但从政策里可以嗅到前瞻性的机会。如日本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遏制能源消费的政策,其汽车企业与电子制造企业敏锐地把握到这个机会,生产出省油的汽车和低耗能耗材的电子产品,成功进军欧美市场。
  我们应该站在战略高度来看待低碳经济。从企业发展来看,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企业的一种竞争力。从地区经济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最大的优势是环境和生态,我们要将生态优势和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竞争力,转化为低碳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实现进位赶超的战略目标。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低碳竞争力
  卢福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要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全面推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经济的发展,培育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低碳竞争力。如果我们从竞争力的视角来理解经济低碳化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怎么样来培育这个低碳竞争力呢?这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的事要做,这里我想着重讲一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培育低碳竞争力的作用这个问题。国家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两点考虑的,第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第二是为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储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然要走生态经济之路,也一定要培育低碳竞争力,培育绿色竞争力。一定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会,去布局我们的产业,去布局我们的技术和研发,这样才能够达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发展。
  我们江西有哪些战略性产业呢?简单地来说,有十大产业。第一个就是新能源产业,在江西目前新能源产业有这么几块,一是核能发电,二是太阳能光伏产业,三是新能源汽车用的动力电池,特别是锂电池,四是节能、照明用的LED照明技术,此外还有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等等。除了新能源以外还有很多,总之,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机遇,去努力培育我们的低碳竞争力,我们就能破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所以我们思路要转换过来,这样才能实现绿色崛起。
  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监测断面为劣五类水质。把鄱阳湖建设成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主持人:江西的地理三面环山,一面伴水,南高北低,东高北低,西高北低。赣江、饶河、修河、抚河、信江等五条江河汇入北部的鄱阳湖,鄱阳湖汇入长江。在这么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体系中,湖是库、江是流、山是源,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保护好鄱阳湖,保护好鄱阳湖流域,就保护好了江西的生态体系。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目的就是要紧紧抓住鄱阳湖和鄱阳湖流域的保护和治理,进而形成江西生态环境、生态优势的保护,实现江西可持续发展。
  马雪松:在哥本哈根人类为地球降温召开大会之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5.12万平方公里规划为生态经济区,不仅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向哥本哈根与会各国、向全世界传达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种决心和一种承诺。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特别是水污染治理任务进展缓慢,重点流域“十五”时期污染治理任务没有全部完成。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监测断面依然为劣五类水质,失去了生态功能。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把鄱阳湖建设成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确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文明;是人与人的和谐与文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具体地说,就是各级领导要有生态全局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摆正生态观与政绩观的位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企业要有生态社会观,始终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全社会要有生态参与观,全省人民不断增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整体合力,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立法进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尽快制定或修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互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将相关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等上升到法规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倡导生态文明的政绩观。通过考核,普及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考核,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目标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通过考核,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落实到具体的生态文明指标上。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经济区的社会建设。包括:实施提高生态素质教育工程;对因生态经济区建设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群众,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根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需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创设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充分就业提高区域内居民收入水平;采取措施,用5-10年时间在鄱阳湖地域实现“有螺无病”的血吸虫病控制目标;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区域内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步伐;倡导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我们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精神实质。
  内涵虚化要防止,减排控污有要求,创新体制为关键
  傅修延:“内涵虚化要防止”。由于对生态经济认识的模糊,导致在一些人心目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了一个内涵虚化的概念,成了一个只有地理概念的区域,可以任意充填进各种产业项目。在一些地区的方案中,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单位的“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计划中,一些非生态经济的内容被注入进来,一些与生态经济毫不相关、甚至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破坏的项目也被引入。个别地方这种“生态经济区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的做法,必须在起步之初加以当头棒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不能成为四个平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生态经济方面真抓实干。如果没有按规划安排大量生态经济的项目,鄱阳湖生态济区将是一句空话。
  “减排控污有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抓大事,首先要抓减排控污,要保住鄱阳湖这一湖清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当然要建成“改革开放前沿区”,但它最主要还是生态经济区,“减排控污”是其“质的规定性”之所在。极少数人为了个人的经济或政治利益,以牺牲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开排放绿灯,这种行为同样危害大,后果严重。
  发展经济不可能不带来污染,如何在发展中避免污染?为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有一条建议:“发展中国家政府,还应该注意到发达国家对抗污染设计和技术上的发展,对那些效果好、花钱少的方法,通过法令或合同使所有国内外新投资者采用这些技术……经过仔细的计划工作,当前的一部分工业增长可以绕过工业化污染的原始阶段,而把新工艺设备纳入最初的整体设计之中。”
  “创新体制为关键”。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需要加大机制创新的力度。当前鄱阳湖周边地区,对无序排污如何形成切实有效的威慑机制?如何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奖励机制,使那些为了生态平衡而从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中退出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和补偿?在奖惩二者之间,奖励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当前我们特别缺乏行之有效的奖励和补偿机制,有一些人不断地从污染环境的方向往下探底,看政府设置的底线在哪里,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必然是生态崩溃。要让人们把行为调整到维护生态的方向上来,需要建立奖励基金,把用于治理未来污染的钱拿出一点点用于现在。同时,还要建立对生态卫士实行精神奖励的制度,让江西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但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还让江西插上了未来腾飞的翅膀。随着发达地区环境危机的加剧,生态安全成为一些地方的民生首要问题,赣鄱大地的生态优势在此情况下日益彰显。在全民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的今天,鄱阳湖这“一湖清水”将赋予江西食品巨大的竞争优势。只要我们加大宣传的力度,鄱阳湖将成为帮助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最好品牌,历史将证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种适时适地的正确决策。
  在维护自然生态方面,前辈赣人有很强的责任感。但是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需要通过教育来传输。当前要大力灌输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经济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建议这些内容进入明年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这种教育首先要在公务员当中开展。其次是要求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理论联系实际,对环境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这样从细节和小事做起。
  应积极推进开展鄱阳湖二次科考,加强科技研发与技术集成,探索低碳与生态经济试验示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
  王晓鸿:策应创建生态与经济双赢新模式的具体行动包括以下方面:
  积极推进开展鄱阳湖第二次科学考察,摸清鄱阳湖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提出发展战略,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重大产业进行总体规划,规范和指导重大产业的发展。
  加强科技研发与技术集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着力培育发展江西省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主导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试验示范工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示范。根据“山江湖工程总体规划”及五年规划,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功的运作模式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总结、巩固和提高现有山江湖试验示范的经验与模式,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系统规范、类型多样的生态经济样板基地,形成集先导性、综合性、科学性、开放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试验示范网络体系,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鄱阳湖低碳与生态经济区。
  加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准确可靠的动态数据保障。
  主持人:在论坛10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和四位演讲嘉宾一起充满激情地走进鄱阳湖,走进鄱阳湖流域,走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我们去领略家乡美丽的生态风光,去分析家乡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我们为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决策而欢呼,为江西必将迎来山清水秀、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美好前景而充满信心。
  此时,我突然想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统领我们走向未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属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伟大的时代责任,在此我想特别请鄱阳县、修水县、弋阳县、临川区、德兴市、章贡区的同学上台来。这6位同学代表了我们故乡的母亲湖鄱阳湖,代表了我们江西奔流不息的五条江河,代表了我们的鄱阳湖流域,现在我请每一个同学用最简短的话,表达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天、未来的祝愿与期盼。
  饶帝(江西师大体育学院):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相信通过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李松兵(江西师大地理学院):我是上饶市弋阳县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要发扬方志敏精神,建设和谐生态可爱的江西。
  樊小琴(江西师大地理学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前景无限,江西的明天将更辉煌。我们修水老百姓愿意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为江西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王壬(江西师大地理学院):为了我们江西的绿色发展,更为了我家乡赣州的绿色发展,我们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份历史责任,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曹春燕(江西师大商学院):愿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马建廷(江西师大商学院):祝愿江西的山更青、水更秀,我们要为江西的绿色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现场互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陈艳华(江西师大07级地理科学1班学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将如何去处理好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的问题?像我的家乡该怎么去解决农村垃圾问题?
  马雪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有明确的规划,首先是由村收集到乡镇,再到县城,由县城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至少在规划期内完全可以实现。在城市实行的不仅是无害化处理,而且是垃圾分类。城市垃圾的分类已经在有的地方进行了试点。
  傅修延:治湖必先治江,治江必先治山,治山必先治穷,治穷必先治愚。环境问题专家有一个共识叫做环境曲线,倒U字型。他们的观点就是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一定会被污染,然后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环境的质量又开始得到恢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出最内在的意义就是,我们不是被动地躺在这个倒U字曲线上,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再修复环境,而是主动地有所作为,加快这根曲线拐点的到来。
  泰豪论坛话题备忘
  2001年江西,真的是2053吗?
  第一期:用世界眼光探求发展新路(本报5月18日)
  第二期:井冈山精神与江西经济创新(本报5月30日)
  第三期:江西工业化跨越式发展之路(本报6月11日)
  第四期:金融资本与江西经济(本报6月17日)
  第五期:加快江西城市化进程(本报6月27日)
  第六期:创新人才观念优化人才环境(本报7月11日)
  第七期:科教兴赣路在脚下(本报7月20日)
  第八期:发现泰豪(本报8月4日)
  第九期:江西呼唤现代企业家(本报8月15日)
  第十期:数字江西(本报8月20日)
  第十一期:环境革命(本报8月22日)
  第十二期:泰豪论坛冲击波(本报8月27日)
  2002年新人新路新江西
  第一期:新崛起呼唤新形象(本报5月10日)
  第二期:新形象设计(本报5月27日)
  第三期:以浙江为师(本报6月13日)
  第四期:窗口形象(本报7月12日)
  第五期:WTO与政府形象(本报7月29日)
  第六期:诚信就是生命(本报8月14日)
  第七期: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本报9月18日)
  第八期:清华精神与泰豪形象(本报9月25日)
  第九期:江西:走向2020(本报12月5日)
  2004年科学发展观与江西崛起
  第一期:人才强省(本报3月1日)
  第二期:新视野下的更快更好发展(本报4月27日)
  第三期:CEPA与赣港合作新机遇(本报5月10日)
  第四期:江西:寻求长三角互动空间(本报5月27日)
  第五期:9+2:搭建区域合作新平台(本报6月22日)
  第六期:探寻“三农”新路(本报7月26日)
  第七期:创新:创业的核心动力(本报8月31日)
  第八期:做中国的泰豪世界的泰豪(本报12月22日)
  2006年科学发展和谐创业
  第一期:让全民创业的主流意识奔涌起来(本报4月14日)
  第二期:干部要做百姓创业的服务员(本报5月25日)
  第三期:扬起创业的风帆(本报7月6日)
  第四期: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本报8月2日)
  第五期:从信心指数到幸福指数(本报9月12日)
  第六期:打造文化竞争力(本报9月18日)
  第七期:建言献策谋发展(本报11月24日)
  2007年创新创业共建和谐
  第一期:为了家乡新的跨越(本报3月30日)
  第二期:共建共享的辩证法(本报5月17日)
  第三期:勤政善治与全民创业(本报7月10日)
  第四期:在实践中成长(本报8月29日)
  第五期:奔向全面小康――纪念泰豪论坛6周年(本报10月24日)
  第六期: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产业(本报11月7日)
  2008年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
  第一期:深化省情认识加快江西发展(本报5月12日)
  第二期:解决突出问题实现科学发展(本报6月12日)
  第三期: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新的跨越(本报7月25日)
  第四期:加强人才建设加快江西发展(本报8月19日)
  第五期: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本报9月4日)
  第六期:从拾遗补缺到共同发展(本报12月30日)
  2009年科学发展加速崛起
  第一期:化危机为机遇加速江西崛起(本报6月9日)
  第二期: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建设努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本报7月8日)
  第三期: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本报7月14日)
  第四期:攻克国企改革难关提升经济整体实力(本报7月17日)
  第五期:提高机关效能创优发展环境(本报7月31日)
  第六期:创新人才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本报8月6日)
  第七期:期待SIANA(夏娜)(本报10月14日)
  第八期:呼唤中国动漫产业的春天(本报10月28日)
  网上查询:www.tellhow.com
  本期主办:江西日报社泰豪集团公司
  编辑:陶国芳 刘之海 李芳芳 熊凤玲
  录音整理:江西省速记学会 摄影:梁振堂版式:邓志刚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
江南都市报
新参考文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色剑侠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