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评价是什么?

学习弟子规跟朱子家训之后写一篇题目自拟的读后感关于怎么为人处世的作文_百度知道《朱子家训》的读后感
《朱子家训》的读后感一:《朱子家训》的读后感(1892字)
暑假学校布置必读《朱子家训》,先前觉得很是奇怪,后来才知道这是南医大的传统,心里觉的有点佩服。《朱子家训》是集为人处世多方面道理的经典著作,学校的安排可谓是颇费苦心!
这篇一百多字的《朱子家训》原来只是听说过,却从未看过。原来以为是很枯燥的文言文,读后才发现全篇以偶句连成,读来如金玉落地,颇具韵一律之美,不仅不觉得枯燥,还令人一爱一不释手。反复吟读,更觉得蕴涵丰富,深意绵长。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从第一句我便有一种亲切塌实的感觉,进而似乎看见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与世无争,恬然自若,每日清晨,趁着清露沁人的凉爽,持着扫帚将庭院打扫干净,把自己也收拾清爽,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天,当最后一束一一光被收走,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紧紧的大门将烦扰关在门外,宁静的是梦中人。这是一种让人向往不已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需要一份怎样的心情去经营呢?君子的如水心态才能享有这样的安宁吧!
粥饭思不易,丝缕念维艰。这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正如那古诗所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物质已有很大发展的今天仍须大力提倡。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现在石油煤炭的储蓄量已所剩不多,更需要我们合理利用,节约资源,使得人类的发展可以延续下来。
《朱子家训》中主张人要温和理智正直,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对贫困的人不得落井下石,而要雪中送炭。这种脉脉温情在古代和现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对人刻薄,自己也总究会受到别人的反击,不守伦理乖僻古怪,很容易为人所弃,在对贫富上,讲求&富贵不能一一H一一,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对争诉,讲究温和甚至有点息事宁人的味道,但讲究的也不无道理,与人争诉,难免要结怨,结怨又易招祸灾即&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此话也有道理,但细想,似乎又有点古代士大夫明哲保身的味道: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朱子理学,儒家孔孟之道让&明哲保身&这个词成了一个中一性一词。但为人不搬弄是非,不说三道四就是一种道德一操一守,现在有些杂志和八卦,又有研究说明,八卦也是现代人压力释放的渠道,所以不八卦,不多言,相当不容易,是要人有很高的自觉,非同一般的自律,否则是很难管住自己的嘴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书中有一句&勿念口腹,而恣杀生禽&,这一句是指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念而随意地宰杀生禽,这句颇有环保意识。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句讲的是交友,与那些为人不一良的恶少交往,长久必会被其所累,与老成有德人交往,危急的时候可以依靠,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交友之道。这句对我的启发很大,对我而言。现在是一个即将跨入大二门槛的大学生,在交友方面有一种困惑,亦觉交友不易,&千金易寻,知音难求&啊!
其实,在处世为人方面,书上给我启发很更大。&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P诉,当忍耐三思&这是教人不要轻信流言,要想到着也许是别人的陷害呢,要懂得三思而行,正所谓&兼听则明&嘛!&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这句就是要人学会反省自己,不要一味怨天尤人。待人方面,&财诗惠勿念,受恩莫忘&对人好不要想得到回报,施恩不求报才是真善。但受到别人恩惠切不可忘记。所谓&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才是君子所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待人要学会宽容,学会给别人机会,&宽容&一直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个宽容的人胸怀必定如大海一样宽广,这样的人才是平和的人,他的心才会常有安宁。为人不可存有妒忌之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人永远生活在妒忌的箭熬里,这不仅会伤害别人,更会伤害自己,所以&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在对待功名利禄的追求中,朱子提醒我们: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家身。读书是为了求学问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当官是为了家国天下,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这样的追求现在已经很难实现了,现实总是无情改变人的初衷,再纯洁高尚的初衷在现实面前也在无数次的碰壁后变的面目全非。所以坚持自己的初衷是很难的事,而这种艰难必须由坚定的信念克服,道理讲千遍万遍不假,但是要把道理贯彻下来,那是不容易的事。时时追念自己的初衷,监守内心的阵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吧!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对于一个尚且稚一嫩的大学生,在对成一人的世界探索中,来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坚守。总之,受益非浅!
《朱子家训》的读后感二:《朱子家训》的读后感(666字)
弹一性一思维,不管跌的再深,始终不要怀疑自己,年轻人机会多的是,但要懂得舍得的智慧。不管爬的再高,有得必有失,要懂得在高处当思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挥霍无度。
一个人不管贫富,不能忽视知识的作用,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许多事情需要汲取社会经验才能有所体现,有所提升。贫富,无非是运势好坏,与个人能力其实不全相关,不要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成功不靠擦边球,机会来时,我们要赢就要赢的漂亮。
社会鱼龙混杂,对于朋友,伴侣的选择不可以貌取人,以穿着取人,一时的落魄不代表一辈子的落魄。一个人的品一性一,一性一格,不会简单的就凭借身外之物来判断。如果男朋友或者老公事业不顺,不能打击毁损,更不能弃之。而是应安贫乐道,努力营造温馨的氛围,促进交流和理解,一起寻找办法才能解决问题,好好教育下一代,家庭的和睦,夫妻的感情,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用钱可以换来的。总之,始终相信,一爱一情,不是靠激一情维系,哪怕没有了激一情,相濡以沫也可以度过难关。友情,难得的是相互理解,互帮互助,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
一性一格不容易改,但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开关,不要太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容易产生不一良情绪,懂得倾听。如果感觉不到来自对方的一爱一,需要及时交流和沟通。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一爱一好,多看好书,好书的定义是适合自己的就是好书,趁着年轻,可以多学习,慢慢的就会发现自己喜欢的,然后坚持下去。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沉淀自己,发掘自己。
生活,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不过分夸大寂寞这个词,孤独,是一份财富,非宁静勿以致远。未来有很多的可能,只要好好的走着,人生永远是我们想不到的一精一彩。
曾经沧海,悠悠往事,明天的明天。
《朱子家训》的读后感三:《朱子家训》的读后感(1053字)
读《朱子家训》是南医的一大特色,本来我不明白为什么到了大学还有作业,而且是背书,背诵《朱子家训》,可是当我读了《朱子家训》后,我终于明白了学校的良苦用心。《朱子家训》是一种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它意在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其实,《朱子家训》不仅仅是家训,而应该是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学习的训则。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秉持着&取其一精一华,去其糟粕&的一精一神,而《朱子家训》得以流传,可见其深远的意义,它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它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子家训》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它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诠释了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让我们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这样恬静的生活让人神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一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一精一,园蔬愈珍馐。&这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值得我们所有现代人去学习,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去践行这种价值观。如果在当代,它的这种思想不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朱子家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它告诉我们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正如&事倍功半&向我们诠释的道理一样。对于我们个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应该有所计划或安排,或许有人会说,世界上的事都是千变万化,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一个有准备的人永远比一个没有准备的人要来的自信。对于社会而言,有所准备和计划更能推动其前进与进步,这或许就是国家会每年制定经济规划,财政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原因吧。
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牺牲他人的利益,欲一望让人类变的更加自私。从轰动一时的三鹿一奶一粉到时下蒙牛检出强致癌物,各种各样的食品问题出现在我们身边,迫使我们对中国的食品安全倍感失望。&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勿贪意外之财&&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古人都能学会知足,为什么我们却总要为了名利奔走,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呢?
当然,《朱子家训》也有其时代的偏见,那就是对女一性一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我们除了要看到它对现世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不合理地方,取其一精一华,去其糟粕。
身为医学生的我们,要不断地训律自己,规范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更加严谨,有道德的医学人士。
《朱子家训》的读后感四:《朱子家训》的读后感(2038字)
今天,我们读完了《朱子家训》, 深有感触。
读了整篇《朱子家训》,我懂得了整篇文章都是写朱子教人怎么做人的。如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就是教人:人要是有犯错,如果是小错误,就可以小事化了;如果是大错误,就应该依法惩处。如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是教人:处事要公私分明。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是说:人有困难一定要互相帮助,勿必要懂得尊敬读书人
《朱子家训》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就像是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我的不明之门,我一定会记住它的,并且把它利用在我的生活之中。现在,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读了《朱子家训》这一篇教育的文章后,我思绪万千,不由得拿起笔写下这篇读后感。
《朱子家训》,是古代朱家培育子孙的经验之谈。它读起来像绕口令,读了以后又让人明白了深刻的道理,真让人回味无穷。
其中,我对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和勿损人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这两句特别感兴趣。生活中有的人,犯了错误也不改,还欺骗,甚至愈演愈烈。有长处又长埋于心中,不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与现在的社会是格格不入。我想对这些人说:不错应该改之,有长处应该善于表现、展示自己的才华。还有的人,自己的成绩不好,他委嫉妒有才华的人,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来。我想对他们说:你这样做只是徒劳无功,你最应该做的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加倍努力呀!
我理解全文后,觉得应该把《朱子家训》广为流传,成为《世界训言》,成为每位公民做人、做事的准则。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一精一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当然其中封建一性一的糟粕如对女一性一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孔老先生也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足见家庭教育、家风、家庭氛围对下一代对我们自己和对国家的重要一性一。当然,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教育,但家庭教育毕竟是基矗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通常称为家训,自周以来至清仅目前可见的就有262篇、部之多,如周公的《诫伯禽》、管仲的《弟子职》,春秋时孙叔敖的《临终诫子》、孔子的《庭训》,三国时曹一操一的《诸儿令》、刘备的《遗诏敕后主》、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颇负盛名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曾国藩的《谕纪泽纪鸿》特别是《曾国藩家书》更为近代政治家所青睐,一毛一泽东祖先的《韶山一毛一氏家训家戒》也很为时人所重。可以说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珍贵遗产,研究、筛癣吸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朱子家训》通篇以对偶句一气呵成,言及卫生、安全、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嫁、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诚信、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盛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等诸多内容。大体上政治上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一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将追求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惟一目的,而朱柏庐主张的为官目的却是这么的一一光。他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正是那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心理解读。要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种的高度自觉,就是心存君国的真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高度的自觉,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扬了凛然的民族正气。
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蠹蠹无馀,自得至乐。提出了家和虽贫而有乐,还有先国后家家乃乐的观点和认知。他主张教育子女的教子要有义方,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痴心父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一爱一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一爱一?是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留给子孙把清白留给子孙,还是仅仅把钱财留给子孙,甚至是把恶行留给后人,值得每一个为人母为人父的去三思。若说处世为人我最欣赏的是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做领导的尤其要如此,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传媒,那么怎样对待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的波涛?矛盾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对于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样处理?那么我们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庐这句话吧!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周阅读榜《朱子家训》原文及解读
《朱子家训》原文及解读
[清]朱用纯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清扫院落,把室内室外打扫干净整洁。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亲自检查。
一句写“勤”,一句写“谨”。清晨起来就要将庭院、台阶扫干净,里里外外要使它保整洁,这是“勤劳”的好习惯,也是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日出而作、闻鸡起舞,都有一个“勤”字在。日落而息,要亲自检点门户,这样能做到处事“谨慎”。 从礼子开始,儒家对勤俭治家和谨言慎行都有很高的要求。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这是告诫子弟要知足,要认识到吃、穿、用都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时,昆山一带连年灾荒,不是旱灾,就是水涝,有一年还闹蝗灾。这两句正是柏庐先生忧民之心的体现,现今食堂的语录牌上经常引用。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来掘井,平时就要作好防备工作以备不测之时。
这句话是说,应当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先修缮好房屋门窗;不要到了口渴想喝水时,这才去挖井。绸缪,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两句是告戒子弟做事情不能“急来抱佛脚”,一定要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很值得我们今天处事时作借鉴。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这句话是说,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时间上也不能无休无止。朱柏庐没有子女,过继兄弟的儿子作嗣子,取名导诚。他一直教导导诚不要专学那些挥霍的纨绔子弟。朱柏庐曾说过:俭,一要平心忍气,二要量力举事,三要节衣宿食。他写过一首教子诗:“四儿六岁五儿三,莫与肥甘习口馋。清白家风无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三餐饱饭何须酒,一箸黄韭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如果用的器具干净整洁的话,即使是瓦做的也比金\玉为材料的要好,如果吃饭吃的少而精的话,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珍馐美味。
这是说家常用的器具,不求华美,只求质地坚实,并且经常洗刷干净。这样的话,就是瓦罐也会有超过金器、玉石。家常的菜肴,不必贪多,只要足够下饭,烹调得当,即使是园地里自己栽种的菜蔬,也比山珍海味来得好。这两句进一步强调节约。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不要盖奢华的房屋,不要谋取肥沃的田地 。
这句话对今天的都市人仍然有着莫大的意义。现代都市人总是感觉累,这种累不是别人加给你的,是你自己加给自己的。物质的增长永远没有贪欲的增长速度快。有了房子还想要车,有了小房子还要要大房子,永无止境的欲望才会带给自己压力。早在明代朱先生就告诉你: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下面的话隐含其中:这样你就会活得简单而快乐。
三姑六婆 实淫盗之媒;
三姑六婆那些人,她们实在是荒淫和盗贼的媒人(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象水浒里面的王婆).
婢美妾娇 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美丽的婢子漂亮的妾,这并不是家内的福气。童子和仆人不要选面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浓装艳抹
这一条道出传统中国人的思想:作什么事情都不要招摇,低调一些,实用就很好。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祖宗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是祭祀的事情不可不诚心.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只有我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没有间断过,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便是对祖宗的崇拜。中国人心中没有上帝,但是却有祖先。对祖宗的崇拜便是对血缘的认同,便是民族的凝聚力。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子孙即使是愚钝,经书也不可不读,平常做人修身一定要品质淳朴简约,教育子孙一定要用好的方法
两句都是写育人。也许在你的眼中你觉得你的子孙非常愚笨,但是作为他们的长辈你不能不要求他们去仔细品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育人的基本要求,所谓知书明礼。推广到现在就是你的子女虽然先天的条件不足,但是你仍然要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居身务期质朴”区别于“自奉必须俭约”是指“持身”而言,即自己的一举一动,不能欺诈,而要发自内心的待人诚信。心术要好,一言一行,循规蹈矩,勤俭安分,诚信无欺。教育子弟,一定要本乎道义,方正行事,并且要讲究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要有“义方”。今天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不要贪图以外得来的财富,不要喝过量的酒。
这两句解读了对欲望与享乐的态度,如果不遏制,人对欲望与享乐在追求是无止境的。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与那些挑着扁担做小生意的人做买卖,不要占人家的便宜.见到贫苦的亲戚或者是邻里,要多加体恤安抚
小商小贩,肩挑贸易,冒严寒酷暑,十分辛苦,资本很小,获利甚微,仅足糊口,你再占他便宜,于心何忍?因此要公平待人,不占小便宜。看见穷苦的乡亲邻里,你应该多加关心照顾,尽力救济体恤,对弱势人群应该有一颗同情怜悯之心,有助人为乐、关爱奉献之行。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如果为人刻薄主持这个家的话,天理是不会让你九享福气的.如果违背伦常,乖戾叛逆的话,马上就会消亡.
前半句写“为人谦和”,后半句写“人伦常理”。待人接物,与人交谈,冷酷无情,过分刻薄,也不会生活得安乐、美好;违背了人与人相处的各种准则,就如父子、兄弟间的长幼关系等,就要立刻纠正。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惜我们小天地,永远充满着太平。相亲相爱同相敬,家庭才会有温馨。谦虚人人都仰慕,礼让个个受欢迎。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对于兄弟 叔侄,要多多安抚贫寡,长幼内外,应当家法严格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听从妇人的言论,溺爱骨肉,这哪里是大丈夫的作为.作为家长,一定要有主心骨,哪些话该听就听,不该听的不要听。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偏重钱财,不孝顺父母,不是人的子孙的行为.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
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嫁女儿要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要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方的淑女,不要计较厚重的陪嫁。这两句话都是让后人在嫁娶时,重德而勿重财。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看见富贵的人就生出陷媚之心的人,是最可耻的.遇到贫穷的人故意作出不可一世的人,是最卑贱的。
写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和层面的人所绝不应有的两种不同的心态和神态。意思是说:自身贫穷,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就露出一副点头哈腰、奉承拍马的卑贱神态,这种向人讨好的人,是最可耻的;而富贵的人如果遇到贫穷的人,就露出一副不可一世,傲视对方的神情,这种人的人格就是最低贱的了。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主持家道一定要防止争吵讼告,如果 讼告会导致凶险的祸患.处世为人要戒除多说话,言多必失.
家庭成员之间,千万不能因互相争吵而引起诉讼,因为这样做,最终对家庭没有好处;待人接物,话不能过多,以免说话多了,必然会顾此失彼,或疏于考虑,有失分寸,得罪人又给自己惹上麻烦。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不要依仗着势力就去凌辱威逼孤弱的人.不要贪于嘴上的享受就恣意屠杀牲畜
前一句是写人际交往中,不应仗势欺人,尤其不能欺虐孤儿寡妇。后一句讲不能因为贪嘴而去无休止的残杀禽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不能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性格乖僻自以为是,后悔的事情和失误肯定会多.颓废懒惰自甘现状,家道是难以成就的
乖僻的人往往是有聪明才智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趾高气昂,好胜性强,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来“治家”,肯定使人望而生畏,做出许多日后要后悔的错事来。另一种人则贪图安逸,消极颓废,也很难把家治好。勤则成,惰则败,凡事都是这样。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与那些恶少交往,久而久之一定会被他们拖累.与老成的人交往,如果碰到急的事情可以依靠他们
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连。屈意敬奉老练有德的人,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靠他指导或扶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要想象是不是别人的污蔑,应当忍耐多思考.因为事情互相争吵,要想象是不是自己的不是,要平心静气再想.
这两句格言一句写听话,一句写做事。一个人决不能急燥,不能轻信,不能意气用事,而应冷静分析,深思、三思。两句充满了辨证的思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帮助别人的事情别再整日耿耿于坏,受到别人的恩惠一定不要忘记.做什么事都要留出余地,取得成功就要适可而止
前半句是讲给别人做了好事,比如经济上接济了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一件好事,就不应该一直去记住它。否则就好象是吝啬、心痛了。相反,受了别人的周济,就应当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无力回报,也应记住人家的恩德。这是从对人、对己两方面谈施惠与受惠应有的正确态度。
后半句讲用钱不留余地必穷,用力不留余地身必病。因此,真正的聪明人,做事一定留有余地。少壮时要为暮年留余地,祖辈、父辈要为子孙留余地。今天来说,就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而当财富、事业等方面春风得意之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顺风蓬扯得过足,要“见好就收”,不能贪得无厌,否则,事物将走向其反面。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别人有了吉祥可贺的事,不可生出妒忌心理;别人有难或有了灾祸,不可生出幸灾乐祸的心理。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有善心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心.有恶心怕别人知道,这就是大恶
这是提出了衡量善恶的两条标准——欲人见、恐人知,一非真善,一是大恶,很有见地。一个人真正的做好事,是无须自己多张扬的。而恶不敢声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已成大恶,二是日渐将酿成无药可救的大恶。佛家说善恶皆由心生。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不是看他在人前作了什么,而是看他一个人的时候是怎么样怎么作。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见到美色而起淫心,报应就会在妻子女儿身上.藏匿怨心而暗箭伤人,祸患就会延及到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yong)飧(sun)不继,亦有馀欢;
国课早完,即囊(nang)橐(tuo)无馀,自得至乐。
如果家中人人关系融洽,即使是吃不上饭,也有高兴的事情.不欠国家的租税,即使口袋里面没有什么钱,也自得其乐
家道富厚,家庭关系往往容易和顺;家境贫苦,家庭关系往往比较紧张。朱柏庐则提出了和顺治贫的方法:一家人只要生活得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即使上顿不接下顿,也会有家庭的欢乐,有天伦之乐。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了,苦一点也算不了什么。
“国课”是指百姓应当上缴给国家的租税。早完成国家的钱粮课赋,不欠租税,没有了思想负担,即使口袋里没有盈余,身无分文,自己也能自得其乐。这句话的要旨是告诉我们人人为要建设营造一个和顺欢乐的家庭出力;同时更不能忘记我们的大家——国家,时时处处为国家着想,国家在先,要有为国家服务的争先意识,幸福感。
读书志在圣贤,徒非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读书是以学习圣贤为志向的,不是仅仅为了科举考试.作官的时候心里要有国君和国家,哪里仅仅计较自己的家庭
这是说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圣贤之心的高尚的人。
古人强调一个“圣人”,应当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官一定要为百姓、为国家着想。这是朱柏庐先生提出的做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做圣贤,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守住做人的本分安于命运,顺从时令听从天意如果做人是这样的话,可以说很完美了。
通篇《朱子家训》,充满了朴素的、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熟读朱子家训,谨遵朱先生的教诲,你可能得不到荣华富贵,你却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的生活。
【作者简介】
《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昆山现有柏庐小学),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今天读来,依然是朗朗上口,感悟至深。
发表评论:
馆藏&77412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