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回忆录穿的是什么军装

聂荣臻:曾经手为4位元帅和邓小平分配工作(图)--安徽频道--人民网
聂荣臻:曾经手为4位元帅和邓小平分配工作(图)
&&&&来源:&&&&&
  日,聂帅(右一)与周恩来总理在武汉机场欢迎金日成访华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供图
  武昌黄鹤楼街乾福巷,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
  聂荣臻之女聂力中将 记者陈卓 摄
  位于武昌彭刘杨路附近的黄鹤楼街乾福巷6-13号,有4栋二层砖木结构的老宅,欧式建筑风格,四周高耸的商品房将它团团围在中间。记者蒋太旭
  党史专家、武汉革命博物馆原馆长周斌指着这栋近百年老宅告诉记者,87年前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所在地,当时身为湖北省军委书记,兼任中央军委工作的聂荣臻就是在这里,为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朱德、陈毅、刘伯承、林彪,及邓小平分配工作。
  扒着沙包钻进武昌城门
  “革命军占领汉口、汉阳之后,大军包围了武昌。叶挺独立团又是攻打武昌的主力。我到了武昌城下,就住在叶挺团部,我那时经常来往于武汉三镇之间,保持和各部队的密切联系。”关于自己在武汉的这段经历,事隔半个多世纪后,聂荣臻在他1983年由战士出版社出版的个人回忆录里,作了描述。
  1926年9月上旬,北伐军占领汉阳、汉口,“武昌守敌遂孤悬江东”。此时,聂荣臻的身份是广东区党委军委特派员。
  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城,北伐军攻克武昌。聂荣臻随先头部队进城,他回忆道:“城门还没完全打开,我就扒着堆积的沙包钻了进去”。
  聂荣臻进城以后,很快就找到湖北省军委,通过他们,“找到了一个弄堂,叫中和里,是一条死巷子,全是逆产,没有老百姓,我把整条巷子全部号下了。”
  周斌介绍,进入武昌城后,聂荣臻担任湖北省军委书记,他把省军委设在了这里。当时这里也是湖北省委的办公所在地。聂荣臻曾回忆道:“一时间,这里的人相当多,成了一个不小的机关。”“叶挺连家眷也带到这里来了。”
  在中和里工作近10个月
  1927年初,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这年春天,中共中央机关也从上海迁到武汉,时任中央军事部长的周恩来也来到武汉。中共中央军委曾分别在武汉江北江南设立军委机关和办事机构。聂荣臻兼任中央军委的工作。
  关于这一细节,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中央机关到武汉后,为了工作上的方便,(军委)的工作分成了两个摊子,一个仍在武昌中和里,另一个设在汉口友益街,友益街的这个机关多是高级的领导同志。一般的对外接头,还是在中和里,我则经常来往武昌、汉口之间。”
  据党史专家、武汉革命博物馆原馆长赵晓琳介绍,在中央机关迁来武汉前,中和里也是中央军委武汉办事处所在地,中央军委机关迁至汉口后,办事处仍然行使职能。
  根据聂帅回忆,从1926年10月随北伐军进城,到次年7月中下旬离汉去九江准备“八一”南昌起义,中和里一直是聂荣臻工作和生活之所。这期间,聂荣臻曾有短暂时间去上海,很快回到武汉。
  当时的军委办事处事务繁忙。聂荣臻回忆:“在机关,来找我们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都要工作到夜里两三点钟。好在我们都很年轻,不到30岁,能顶得住”。
  那一年,不满28岁的聂荣臻风华正茂。
  经手为4位元帅分配工作
  “黄埔第四期学生毕业,林彪也是其中的一个。他们来武汉,就由军委分配,林彪被我们分到叶挺的独立团当见习排长。”聂帅晚年回忆,他当时作为周恩来的助手,工作重点是向国民革命军派遣党的干部。
  根据聂荣臻的回忆,在武汉的时候,他还经手分配了朱德、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工作。
  1926年,朱德从莫斯科回来,党派他到四川军阀杨森那里开展工作。蒋介石反共后,朱德来到武汉,被分配到南昌的朱培德第3军,任第3军军官教育团长。
  1927年7月,刘伯承在泸州起义失败后,转道陕南来到武汉,找到军委报到,与聂荣臻见面,几天后,他被分配“秘密奔赴南昌”准备起义。
  邓小平则是在蒋介石发动政变后,被冯玉祥“礼送”出境。1927年6月,他来到武汉后,经军委介绍,在中共中央担任秘书工作。
  1927年4月,陈毅从四川脱险抵武汉。他先找到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组织部的同志叫他到叶挺部队当兵。后来,他在街上碰到中共中央军委干部颜昌颐,颜听说派他这个留法学生去当兵,回到军委办事处后,给聂荣臻说了这个情况。聂荣臻立即把陈毅请到军委,分配他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做党的工作。
  当年7月中旬,聂荣臻被军委任命为南昌起义前敌军委书记,离开武汉赴九江准备南昌起义。
  日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江津市)。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聂荣臻参与指挥了平型关大战。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领导了华北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日病逝,享年93岁。
  武汉足迹
  1919年11月下旬,从重庆乘船至上海,途经汉口短暂停留登岸,首次来武汉,逗留数小时后离汉。
  1926年9月中旬,随北伐军来到武汉,10月10日攻进武昌城。作为湖北省军委书记,兼任中央军委工作在武昌中和里,即今天黄鹤楼街乾福巷6―13号中央军委武汉办事处工作,至次年7月中下旬离汉。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来汉,日,曾与周恩来在武汉机场欢迎金日成访华,并留下照片。
  (记者蒋太旭整理)
  链接>>>
  与蒋介石、陈独秀谋面
  在武汉负责军委工作期间,聂荣臻曾先后与国共两党要人蒋介石、陈独秀见面。在回忆录中,聂帅作了细致清晰的回忆。
  见到蒋介石是北伐军占领了汉口、汉阳,正在围攻武昌之际。有一次,在武昌南湖,聂荣臻偶遇蒋介石。当时蒋介石坐在轿子上,前面有两个灯笼引路,后面有两个灯笼跟着,四个人抬着轿,和聂荣臻碰了个对面。“我是一个人,他从轿子里伸出头来,看了我一眼,我没有和他打招呼,他也没管我。”聂帅回忆。
  与陈独秀的见面也让聂荣臻印象深刻。当时,陈独秀担任中共总书记,在汉口办公。聂荣臻去见陈独秀,并把军委工作及军队的情况向这位总书记作了汇报。
  “讲到军事,他(陈独秀)一言不发,这使得我想到初回国时,我们在上海相见时的情景,那一次我们汇报莫斯科学习军事的情况,他也是一言不发,很不耐心,这一点,给我印象很深。”
  这次见面仍然如故,谈了半天,陈独秀只说了个“那好”,扯其他的问题,就是不谈军事问题,东拉西扯了一会,聂荣臻只好告辞出来。(记者蒋太旭)
  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将建成历史陈列室
  日前,记者来到武昌黄鹤楼街乾福巷6―13号,探访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发现此处已人去楼空。这套由4栋两层楼房构成的建筑群,历经百年风雨已残破不堪,墙面电线纵横交错,石灰脱落,裂痕斑斑,厚实的木质大门朱漆斑驳。
  在10余米高的拱形大门旁,墙上镶嵌着两块新旧不一的“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文物保护铭牌,显示了此处历史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升级”的历程:1988年12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2008年3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
  据知情者透露,在旧城改造中,此处老宅曾被划入拆迁范围,经专家呼吁得以保存。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曾经居住于此的30余户已于数月前悉数搬出。
  在一扇木门上,记者看到武昌区房地产公司黄鹤楼房管所于今年2月24日张贴出的一则搬迁公告,大意是说,该建筑群由于建成年限长,使用功能不全,设施老旧,已被鉴定为危房,亟待改造,但因该建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范围,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应保留历史风貌,不能拆除改造,故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房屋隐患,搬迁后将对之进行全面维护和修缮。
  据黄鹤楼房管所介绍,旧址经过修缮后将建成历史陈列室。
  (记者蒋太旭)
  一张油画:
  与周恩来在叶挺独立团
  聂荣臻元帅生前秘书周均伦少将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大革命时期聂帅与武汉相关的实物及照片。
  同时期所见最多的老照片是一张北伐前,聂荣臻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任政治教官时,与军校政治部全体职员的合影。照片中的聂荣臻未穿军装,着西装领带,英气勃发。
  周均伦向记者透露,1997年曾安排艺术家,以北伐时聂荣臻和周恩来在叶挺独立团作动员大会为题材创作了一幅油画,油画中的聂荣臻戴着军帽,一身戎装,他和独立团团长叶挺分别站在周恩来两侧。该油画现陈列于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馆长刁福久介绍,油画的创作者是著名油画家高虹,曾任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
  周均伦少将透露,新中国成立后,聂帅多次来武汉,日,聂帅曾与周恩来总理一起在武汉机场欢迎金日成访华,并留下了照片。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收藏了这张照片。这是记者目前所能看到的唯一一张聂帅在武汉的照片。
  (记者蒋太旭)
  84岁的聂力是聂荣臻元帅唯一的女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女中将。1927年,聂力的母亲张瑞华在与中央军委办事处不远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去年,聂力随上百位“黄埔后代”参观武昌实验小学,踏访军校旧址,曾接受记者采访。
  日前,记者联系上聂力将军,她通过秘书转告记者:关于父亲的一切,她都写在回忆录《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一书里了。
  女儿聂力:
  父亲是一座山
  总能发现好风景
  记者蒋太旭
  “爸爸的车不能坐”
  日,88岁的聂荣臻写信给余秋里:建议军队高级干部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聂荣臻传》编写组副组长、聂帅生前秘书周均伦少将告诉记者,聂帅对家人及孩子的要求很严格。
  “父亲对家人的用车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不准我们(包括母亲)随便用公家的车,我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母亲总是每天一大早就赶公共汽车到中组部上班,还自己带饭。有一次乘车时,太拥挤了,母亲被挤下来摔在马路边,额头肿了一个包,可她仍然坚持乘公共汽车。她对我说:‘你爸爸的车,不该我们坐。我们坐上了,心里也不踏实’。”聂力在回忆录中说。
  “在家里,父亲对我们这些晚辈,一贯要求严格,他对某些高级干部子女为非作歹而家长又百般包庇纵容,十分反感,曾大力呼吁‘今后考核干部时,也把他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列为德才表现之一,认真考核。把这一问题看得重些,才能引起足够的注意’。”聂力深深记得父亲说过的这句话:如果不正之风在家庭代代相传,那就不要多久,我们民族的精神,党的优良传统都将荡然无存,岂不可虞!
  父亲让别人做事,都要说“请你”
  毛泽东曾不止一次评价聂荣臻“是个厚道的人”。日常生活中,聂力也能深深感受到父亲的厚道作风。
  “父亲和母亲经常教育我,对人要诚恳厚道,讲信义。”聂力回忆:“每每谈起高级干部的家风,父亲赞扬过陈毅、陈赓两家,说他们两家家教好,孩子们懂礼貌,忠厚传家。意思是让我们学习人家。”
  聂荣臻厚道惯了,全家人都受他的影响。在聂力眼中,父亲的厚道表现在诸多方面,他对党,对领袖,对战友,对下级,对同志,对普通人,都是一样的厚道。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哪怕是面对一个普通护士,面对一个普通战士,说话时他也非常注重礼貌,不管让别人做什么事,他都要说"请你",从不颐指气使,指责别人。
  “聂帅从不占公家便宜,结余的工资存在银行里,开的是不要利息的户头;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时喝龙井茶,自己支付茶叶钱;报刊杂志寄来的稿费一律原数退回;钓鱼时,钓多少斤鱼就当时的市场价付多少钱。”周均伦记得。1961年,聂帅总共钓了600多斤鱼,让秘书用自己的工资支付了300多元鱼钱。
  聂帅享年93岁,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他晚年说,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没受过一次伤;搞过地下工作,没被捕过,算是福大命大之人。在睡梦中去世的聂荣臻,人称“福帅”。
  在聂力眼中,正是因为父亲是个厚道人,所以在他去世之后,才有那么多的人怀念他,念叨他。“人们怀念他,为他落泪,并不是因为他当多大的官,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元帅,而是因为他具有让人感动的品格。从他身上,我还悟出:一个人必须多做事情,为民族为国家多做事情,做出好事情,人民才不会忘记他。”
  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里,聂力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父亲是一座山,无论从哪个角度走近,都能发现美好的风景!
(责编:钱玉杰、张磊)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您当前的位置:&>&&>&&>&&
齐欢《聂荣臻》携手林永健军装飒爽
时间: 15:13 来源: 新浪娱乐
作者:齐欢
  新浪娱乐讯正在热拍的电视剧《聂荣臻》在北京举办发布会,该剧改编自聂荣臻女儿聂力创作的作品《山高水长――我的父亲聂荣臻》,会上聂力与该剧导演周友朝、主演林永健、齐欢等共同出席。在剧中,齐欢饰演聂荣臻的亲密战友、革命伉俪张瑞华夫人,在现场两人以一身军装亮相发布会,显飒爽英姿。
  根据聂荣臻元帅真实事迹改编的二十八集同名电视剧《聂荣臻》源于该剧改编自聂荣臻女儿聂力创作的作品《山高水长――我的父亲聂荣臻》,剧中,同样来自部队的林永健与齐欢分别饰演聂荣臻元帅与他的亲密战友、革命伉俪张瑞华夫人。作为剧中聂荣臻元帅的另一半,齐欢与林永健饰演的聂荣臻元帅对这部戏非常重视,此次更双双军装出席,尽显英姿。在拍摄现场,两人不但常在回放中研究自己的表演是否合适,还经常询问对方的意见和建议,上演了一场情深意切的“革命情感”。
  电视剧《聂荣臻》以聂荣臻元帅为主要人物,其生平的英勇事迹和丰功伟绩为背景,讲述了聂荣臻元帅一生的革命生涯。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齐欢出演的张瑞华夫人,同样是有血有肉,从她的青年时期到老年时期,贯穿全剧。同样来自部队的齐欢表示,此次能够饰演张瑞华夫人是自己的荣幸,也是自己身为一名军人的荣幸。齐欢说,“我一直特别敬佩聂荣臻元帅的为人和事迹,此次能够有幸饰演他的革命伴侣张瑞华夫人,演绎跨度这么大,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经历,不光在演技上尝试了新的突破,也借此片向聂荣臻元帅及张瑞华夫人致敬,表达我身为一个军人的崇敬之情。”
  虽然在拍摄期间条件非常艰苦,但齐欢仍然呈现出了与此前她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们的80年代》《雪花那个飘》等剧中或柔美、或狠毒的李白玲、丁慧茹、陶自然等角色截然不同的飒爽风采,与林永健联袂上演聂荣臻元帅及其夫人的精彩一生。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  传真: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  |  |  |殷希彭_百度百科
殷希彭(1900年-1974年),河北省安国县人,1938年参加,1942年加入。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任立医学院病理学主任教授,军区卫生部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第一军医大学校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
殷希彭人物生平
1900年,殷希彭出生在安国市小营村普通人家。他从小苦读诗书,发奋学习,二十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医科就读,毕业后被留母校任外科助教。
1928年,被送往日本东京庆应大学医学部,成为医学川上渐病理学研究室研究生。
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他是立医学院的创始人,编著了《病理学讲义》、《病理学实习手册》。病理学教学
1938年,失守后,伪政权就上门邀请他参加安国维持会;不久,又有人上门拜访他,以优厚待遇邀他出任国民党政府教育厅厅长。殷希彭教授先以“做学问者不闻政治”,“才疏学浅不堪大任”为由予以拒绝。后受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邀请参加。
1942年,加入。殷希彭以“教课认真,督导严厉”著称,白求恩卫生学校培养了一千多名医疗干部,成为战争年代我军著名的医科学校。殷希彭不但自己投身抗日战争,他的两个儿子也参加了抗日队伍。
1943年,殷希彭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他的长子殷子刚在前方战斗部队牺牲,不满17岁的次子殷子毅在反扫荡中遭敌机轰炸阵亡。他的妻子带着幼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沿街乞讨度日。
时期,殷希彭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
建国后,殷希彭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医学院院长。他首先在华北军区所属医院推行责任制和保护性医疗制度。他创办了《卫生建设》,编辑出版了《华北军区卫生建设史料汇编》。
1954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校长。1958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开国少将中,1938年参加、新四军或1938年参加中共,1955年授少将衔者,仅、殷希彭、、、、6人。
1966年,殷希彭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文革期间受到怀疑和打击。
日,殷希彭将军去世,元帅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
已故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殷希彭同志,是我军有名的医学教育专家。1900年他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小营村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原名殷同寿,希彭是他的字。他因不肯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中学毕业时下定决心不考政法科,而选考了医科。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毕业后被留在母校——保定河北医学院担任助教。一年后,他又被学校送往日本一所大学公费留学,毕业时考取病理科医学博士,回国后任河北医学院病理科教授。
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殷希彭由保定返回安国县老家。后来,以吕正操为司令员建立起冀中军区抗日根据地。于是,殷希彭同志就参加了八路军。
他参军前月薪是300多元,生活十分优裕。入伍后,穿起粗布军装,和战士一起吃窝窝头、老咸菜或小米饭、白菜汤。这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确实是个突变。有人曾怀疑他是否能受得了,而他安之若素,工作热情,积极肯干,深受群众敬佩。
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卫生学校前身)成立后,殷希彭同志被调去担任教务主任。经聂荣臻司令员批准,卫校教员伙食标准按小灶待遇。但是反“扫荡”的时候,殷希彭跟大家一样,靠煮老玉米来充饥。
1942年,江一真和喻忠良介绍殷希彭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殷希彭同志的长子殷子刚在他参军之前就参加了八路军,很快入了党。1943年春季,殷子刚在一个独立游击队当政委的时候,同敌人作战时牺牲。
殷希彭的次子殷子毅,1941年14岁时,就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1943年秋,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实行秋季大“扫荡”。一天傍晚,卫生学校的队伍正集结在一个小山庄内休息,敌人的飞机突然超低空飞来狂轰滥炸。“轰隆”一声,殷子毅和另外三个同志的住房被敌机炸塌,殷子毅同志当场牺牲。一位教员发现后,立即向殷希彭同志报告。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掀开覆盖在儿子脸上的面纱,情不自禁地滴下热泪,默默地低下头,然后默默地离去。
前后半年时间,殷希彭教授连丧二子。同志们劝他不要过于悲伤,自己保重身体要紧。他说:“请同志们放心,我经得起这种打击。它只能使我更坚强,而不会削弱我的革命意志。在抗战中,牺牲是难免的。”
殷希彭进城以后,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艰苦朴素、雷厉风行的作风。1954年,组织上调他到长春第一军医大学担任校长。到任之前,他步行到我家里辞行。他高兴地告诉我,他的工作又调动了,要到第一军医大学办教育去。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6年组织上调他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搞科研工作,后来又调他到总后搞卫生行政工作。他始终是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直到1974年被癌症夺去生命为止。[1]
殷希彭人物成就
在卫生教育事业上的成就
1939年5月,晋察冀军区决定筹建卫生学校,根据白求恩同志的建议,从冀中军区抽调病理学教授殷希彭、微生物学教授刘璞、儿科专家陈淇园、眼科专家张文奇等到筹备中的学校任教。
日,军区卫生学校正式成立,江一真任校长,殷希彭任教务主任,以后又升任副校长,做校长达6年之久,他不仅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还对学生讲授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还对学校后来附属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病理专业给予了关注和指导,为后来的临床病理学奠定了基础。
殷希彭在担任教务主任时,面临着环境困难、人员困难、设备困难,他经常和江一真校长、白求恩同志研究克服困难坚持办学的方法,制定教育计划,自编教材,因陋就简,自己制作教具,根据抗日战争的形势,环境恶劣、时间紧迫、部队急需,他提出了“突出重点、适应对象、按需施教、急用先学”、“基础服从临床、临床服从战争”的办学特点,在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日本抗降以后,学校进驻张家口,殷希彭已被任命为军区卫生部部长,同时兼任白校校长。为使学校更快发展,他一方面做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吸收原张家口蒙疆中央医学院的医生、教师及其他卫生人员参加我军并到白校工作,一方面招收地方青年到白校学习。军区决定白求恩医科学校与张家口医学院合并,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殷希彭仍兼任校长。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方工作,有20多名日籍教师、医生、护士到合校后的学校工作,其中有著名病理学教授稗田宪太郎。
全国解放以后,学校从石家庄迁往天津,更名为天津军医大学,后改为第一军医大学,殷希彭同志调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长兼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不再担任学校校长。
1954年,第一军医大学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后,学校校址设在长春,命名第一军医大学,殷希彭又被任命为第一军医大学校长。他提出军医大学的任务就是为国防现代化服务,明确指出学校的办学方针是:培养政治坚定、具有军事素质和现代化国防卫生干部。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强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医学系,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防原子放射医学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医学人才和放射医学人才。在他和学校党委领导下,第一军医大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成为一支军事医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958年,学校奉命移交吉林省后,殷希彭调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副院长,1963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但他仍时时关心学校的发展。
一生的命运
1900年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1920年入医学院学习,1927年毕业,留校任外科助教。1928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他是立医学院病理学教学的创始人,编著了《病理学讲义》、《病理学实习手
册》。他是河北省立医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困居乡里。有人邀请他出任伪教育厅厅长和参加维持会,他拒绝了。1938年,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效刘备叁顾茅庐,邀请38岁的殷希彭参加,第一次见面,殷希彭就爽快地答应了。殷希彭参加,犹如树立了一面旗子。在他
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同事和学生纷纷参军。一时间冀中军区增加了许多医学教授和医大学生。白求恩到冀中军区,看到有这么多教授,十分吃惊。殷希彭历任冀中军区卫生部卫生训练队教务长、后方医院医务长、军区卫生部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华北医科大学校长。1943年,殷希彭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他的长子在前方战斗部队牺牲,次子在反扫荡中遭敌机轰炸阵亡。他的妻子带着幼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沿街乞讨度日。他虽身为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但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他经常拍案而起,终于心力交瘁,一病不起。他悲愤地说:总结我的一生,几十年中,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党。亲属中受我影响参加革命的有几十人,同事和学生就更多了。我抛弃了300元大洋的优厚待遇,毁家救国,为党工作几十年,最后落了个反党,我死而有冤,死不瞑目。殷希彭1974年去世,终年74岁。殷希彭病重期间,元帅两次到医院看望他,并指示熟悉他的在北京的老同志看望他。殷希彭去世后,元帅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
殷希彭人物品格
严于律己,一生清廉,体恤他人,品德高尚
殷希彭同志对自己要求严格,参军后,上级领导曾建议其夫人从家乡接来作为随军家属,但他一直拒绝,直到1945年10月,在司令员的关心指示下,才将家属接到张家口,但在1941年1月,殷希彭却向聂司令员提出:刘璞教授年龄最大,患有疟疾,体力差,如果把他的家属接来照顾,对他的健康很有好处,司令员马上同意,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努力,终于将在北平的刘璞妻子黄孟琴接到了刘教授身边。就是对同事、对下级、对战士、对保姆等人,殷希彭也总是关怀有加,体贴
殷希彭和援华友人在一起
1946年1月,白校决定招考地方知识青年,军区卫生部姜春贤政委,考虑到殷部长在抗日中失去了两个儿子,应该安排殷希彭女儿殷珍到白校学习,而殷珍确有考中的水平,但征求殷希彭意见时,他态度坚决表示说“殷珍是我惟一的女儿,由于当前战争形势还不明朗,学校决定对这次军医班招生不招女学员,我是军区卫生部长,应以身作则,秉公办事,不能这样做”。这样殷珍错过了到白校学习的机会。
殷希彭同志将两个儿子送到,长子殷子刚,1938年3月入伍,同年入党,曾任指导员、教导员、武工队政委,在山西一带活动,打击日寇,1943年春季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英勇牺牲。次子殷子毅,16岁参军,1941年春到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1943年秋季反“扫荡”在保卫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17岁,不到一年时间两个儿子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对他在精神上是很大的打击,但他深知要革命要抗日就会有牺牲,殷老为此更加坚定革命信心,更加热情饱满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人民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聂荣臻与美穗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