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临死前为何不推荐鲍叔牙包容管仲为相 鲍叔牙包容管仲怎么死的

博客访问: 84764
博文数量: 113
博客积分: 3650
博客等级: 中校
技术积分: 1160
注册时间:
IT168企业级官微
微信号:IT168qiye
系统架构师大会
微信号:SACC2013
分类: 网络与安全
史记》上记载“管仲论相”:&&& 八十多岁的管仲病的不能动了,齐桓公赶去问他,仲父,你不能死呀,你死了,我可怎么活?群臣之中,究竟有谁可以你的相位呢?请仲父务必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出来。&&& 管仲已经有气无力,只缓缓说了五个字:“知臣莫如君。齐桓公想了想,问道:“仲父,你看易牙这个人怎样?我曾经开玩笑说没吃过人肉,他就马上把儿子杀了给我尝鲜。这么忠心的人,天下少有。&仲摇头:“这个人不行。
爱自己的儿子,是人之常情,他居然不惜杀死儿子来迎合国君,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会真的忠心于你!桓公又问:“卫开方这个人怎样?为了追随我,他连自己可以继承的君位都放弃了。管仲摇头:“他抛弃了自己的双亲来迎合国君,父母死了也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才真正可怕。”桓公又问:“那,竖貂这人怎样?为了来侍奉我,他竟然把自己给阉了管仲还是摇头:“阉割自己,来迎合国君,这还是人吗?这是史记上的说法,管仲否决了齐桓公身边最亲近的三个小人,他没有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来接替他的位置。记载最详细的,是比《史记》更早的《吕氏春秋》,上面也有一段“管论相”管仲有病,齐桓公去探问他:“仲父,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寡人将把国家托付给谁?管仲缓缓问道:“那您打算用谁呢?齐桓公说:“鲍叔牙,您看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最了解鲍叔牙了。鲍叔牙这个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若是不得已的话,我看那个隰朋大概还行吧。”&&&管仲是鲍叔牙全力举荐的,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但在管仲得势之后,却一直不肯推荐鲍叔牙,甚至到他临死的时候,还在说鲍叔牙这个人不行。因此,不免留给后人诸多猜疑,传说中的“管鲍之交”真有书上写的那么好吗?&&& 那么,管仲为什么至死也不肯推荐鲍叔牙呢?关于这一点,《史记》上有一段话特别值得留意,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认为,鲍叔牙是最能理解自己的人。就连司马迁老先生也说,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能干,却赞美鲍叔牙能够了解人。&&& 那么,鲍叔牙究竟怎么理解了解管仲呢?管仲自己一共说了五1. 我原先很穷的时候,和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我老是瞒着他私自多分些钱,他发现后也不怪我贪婪,因为他知道2. 我常常为鲍叔牙出谋划策,想些发财的点子,结果却变得更加贫困,他也不说我笨,因为他知道人有走运的时候也有背运的时候3.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领导开除了,但他却不认为这是我的问题,而是时运未到。&&4. 我曾经打过三次仗,三次都临阵逃跑了,他却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还有个老妈要养活5. 后来,公子纠被小白打败了,召忽死了,我却不肯自杀,甘愿受辱,转而又改换门庭,投向小白,鲍叔牙却不认为我无耻。管仲的这5件事,在一般的世俗之人看来,件件都是无耻之事,但管仲自己却不认为这些是无耻,为什么?因为他的衡量标准与俗人不同。&&& 在管仲看来,这些小节都算不得什么。他心中有着自己的标准:一个人,如果不能功名显耀于天下,那才是真正无耻的人!&&& 这个标准,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不能够也不愿意认同的。但唯有鲍叔牙认同了他,所以,管仲说:“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是知管仲的。管仲以前老是做些对不起鲍叔牙的事,鲍叔牙从不计较,因为他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现在,他不举荐鲍叔牙,鲍叔牙同样也能理解,并不计较。&&& 而管仲也是知鲍叔牙的。知道他不会计较这些,更知道他这个人其实不行,才能不够用,处事不够圆。管仲怎么可能因为自己和他私交关系好,就毫不负责的把国家大任托付于他呢?&&& 所以,管仲临终的时候,并不向他的国君举荐鲍叔牙为相。&&& 这就是“管鲍之交”,真正的朋友,是在相互看清对方的短处,甚至看透之后,依然还选择继续交往的人。&&&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了,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顿时就像失去了支柱一样。&&& 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北方晋国的二公子重耳,为躲避亲兄弟的追杀,从很远的地方流亡到齐国时,已经花光了他身上最后的一分钱。他是最后一个投奔齐桓公的外国贵族,他很希望齐桓公能够应聘他为齐国的宰相,正好可以接管仲的班。&&& 齐桓公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只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简直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被迫无奈的浪迹天涯,朝不保夕的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阅读(2345) | 评论(0) | 转发(0) |
相关热门文章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请登录后评论。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管仲临死前为何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管仲临死前为何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发布时间:编辑:苏邦俊
 现如今的社会只要涉及到利益,就算是亲人也可能在利益面前而变得六亲不认,而在千百年前的春秋时期, 以下就是小编收集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管仲和鲍叔牙两个身份各异,地 位不同的人却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利益上即使不是对等关系,也没有丝毫纠葛,感情一如既往,管仲凭借才华闻名于史册,而鲍叔牙 则因为诚实做人,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得到了世人的称赞。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 信任的关系。春秋时期的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颖上人。也被人称为“鲍叔”、“鲍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同为颖 上人的管仲,家里条件就没有鲍叔牙好。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这两个身份地位差别巨大的人, 在最后却能够成为挚友,历史见证了他们的情谊,以“管饱之交”作为对他们友谊的见证。   鲍叔牙对管仲很好,他能够包容管仲很多缺点。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 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 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仲一口气列举了自己所能想到了愧对鲍叔牙或是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管仲做的这五件事,在一般人看来 ,件件都是无耻之事,但管仲自己却不认为这些是无耻,他认为成大事的人是不需要计较这些东西的。  在众人眼里,合伙做生意“坐支”,上战场“临阵脱逃”等等,这些事情都是为人所耻的,而做这些事的人更为人不齿,但在鲍叔牙眼里, 管仲是个人才,唯有鲍叔牙认同了他,因此管仲才会说:“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鲍叔牙恐怕是天下 唯一一个懂管仲的人。因此,鲍叔牙才会无数次的包容管仲,为管仲求情说好话,甚至不惜在自己的主子齐桓公面前举荐他。  齐桓公不计较管仲的“一箭之仇”,反而听了鲍叔牙的保举,重用管仲。齐桓公不敢相信,自己竟然重用了一个曾经想要杀死他的人为相, 管仲也受宠若惊,在公子纠死后本以为必死无疑,却通过好友鲍叔牙的举荐,成为了齐国的丞相。一切的不可思议都是因为有鲍叔牙从中斡 旋,若不是鲍叔牙为管仲说情,恐怕管仲早就成为了铡刀下的断头鬼了。  管仲是个治理国家的人才,对内大力发展经济,他主张改革以 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只要国家发展好了,天下人自然会归附于齐国。管仲 的重商政策,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 营而致富成了强国。管仲被任用当了齐国的宰相后,齐国大治,齐桓公称霸诸国,九次会合诸侯,辅佐周朝天下,最后成功将齐桓公送上了 霸主的地位。  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管仲当了丞相后,鲍叔牙甘居其下,默默在背后辅佐齐桓公,但在管仲临死前,他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要知道当初要 不是鲍叔牙的举荐,管仲是无论如何也没有今天的,为何管仲不举荐鲍叔牙?  管仲回答说:“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管仲临终时对齐 桓公说鲍叔牙的确是一个正人君子,但过于较真,不会圆滑做人,如果让这样的人来做大官,今后一定会得罪很多人,对朝廷的团结是不利 的。因此也就没有举荐他,鲍叔牙对管仲的做法同样也能理解,并不计较。而管仲也是知鲍叔牙不会计较这些,更知道他这个人管理国家其 实不行,如果因为私交好就举荐他,岂不是害了他更害了一个国家。所以,管仲临终的时候,并不向他的国君举荐鲍叔牙为相。
本文已影响人
相关历史故事推荐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管仲临死前为何不推荐鲍叔牙为相》网友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用户名 / 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请先登录再发表
已发表到最新回复
下次自动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
在线投稿邮箱:
值班电话:工作日 010-:00-18:00)Copyright (C)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10164号 京ICP备号铁血聚合阅读 &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
晚清的洋务运动,是近代工业的开端,搞了几十年也搞出来个同治中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快四十年了,从一个吃不饱传布的时代一跃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改革的成果,改革成功的结果。在史书上第一次有详情记载成功的改革就是管仲改革了。
  管仲改革的结果使齐国成为当时最为富有的...
出现了产能过剩怎么办?萨伊先生讲:“别瞎操心,供给自然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凯恩斯先生讲:“别着急,这好办,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投资就行了,大不了就先挖沟,然后在填上”。但早在2000多年前,齐国的管仲管夷吾老先生却另有妙计,那就是,为供给创造需求。
据《管子·轻重丁...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一系列的文章来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变法,一天一篇,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戊戌变法”。今天是第一篇,我们要介绍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变法。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诸葛亮没有出山曾经,常常把自个比作是管仲、乐毅,这一点,史书和小说说法基本是共同的。管仲萧何都是前史名相,两自个地点的年代尽管不一样,却是各有千秋,都为年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地点年代和所辅佐的君主来说,刘备有点儿和他的祖上刘邦更挨近一些。
刘邦当汉王前,一直是受...
现如今的社会只要涉及到利益,就算是亲人也可能在利益面前而变得六亲不认,而在千百年前的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两个身份各异,地 位不同的人却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利益上即使不是对等关系,也没有丝毫纠葛,感情一如既往,管仲凭借才华闻名于史册,而鲍叔牙 则因为诚实做人,宠辱不...
管仲被认为是 中国 历史上一个成功的改革家,也是商人从政的成功代表。在他的主持下,齐国进行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改革,使偏于一隅、不占优势的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然而,齐国“一世而衰”,管仲创造的奇迹未能像商鞅变法那样使一个国家持续强盛。
当齐国出现内乱的时候,国民迫切希望在外面的公子小白或者公子纠回到国中继位。当时的局面是,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是新一代的国军。
公子纠的老师是管仲,计谋颇多,拦住公子小白的去路,趁其不备,射了一箭。但是,小白太聪明了,假装丧命,最后早于哥哥回到齐国,继承王位。
管仲设女闾七百,是迎合了人性的卑劣。管仲是什么人?一个坑害伙伴的商人,一个战场上的逃兵,正是因为够精明够卑劣,才更能在政治上获得成功。《战国策.东周策》里说:“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女闾七百,为一万七千五百家。她们是自愿的吗?不,这些 女支 女的主要来源...
他跟张居正一样,人亡政息,没有任何体制遗产。。完全是匹夫之勇。。老毛对管仲和张居正的评价都不高。。却对商鞅的评价很高。。毛泽东历史感那可是非同凡响的吧!原因很简单,管仲在位时,其统治堪称完美,因为此人太聪明了,是少有的天才,所以他所打造的国家机器是为天才准备的。但是天才...
管仲的身份有很多,他是出色的政治家,历史上管仲相齐,辅助齐桓公公子小白,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是精明强干的商人,和鲍叔牙一起合伙经商,赚得衣钵满盆。家财万贯是个成功的商人,高居相位又是一个成功的丞相。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连孔夫 子都感叹道,要...
普通百姓,不以粮食为盈利工具,因此在没有商品意识的时候,也就缺乏危机意识,很容易受粮食生产形势的牵制,管仲以行政手段鼓励他们存粮,让他们觉得存粮有利可图,进而自觉地储粮,在无形当中加强了齐国的粮储,稳定了米价。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发展经济,壮大军事,使齐桓公...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
齐桓公之所以选择管仲,历史上的记载,是因为他的重臣鲍叔牙的劝谏,而鲍叔牙劝说中,最打动齐桓公的,却只有一句话:“大王要只想治理好齐国,用我就足够了,要想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对于志在天下的齐桓公来说,原本不想用的管仲,就成了不得不用。
齐桓公不得不用管仲,原因很简...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第二》
  中国古代一提到经营管理,就必...
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
  桓公宴群臣
  管仲耍脾气
  齐桓公的霸业,离不开...
第六届管子后裔“管仲纪念馆”祭祖大典暨宗亲交流活动,由山东淄博管仲纪念馆主办和淄博管仲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将于7月19日—21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管仲纪念馆举办。据了解,此次活动主要是“缅怀先祖护佑后人”的祭祖活动和“广结宗亲凝聚血脉”的宗亲联谊,积极继承和发扬...
[b][face=宋体][size=18]
周惠王十四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救,齐恒公、管仲率军救燕,击败山戎,并在追击中灭了令支、孤竹两国,开辟疆土500里。
本来,既然是救燕,燕国当然应当割让领土以答谢齐国,至少也应当奉上大批财物,可是奇了怪了,管仲不但不要燕国的领土、财物,还慷慨地把夺来...
热点图文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仲和鲍叔牙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