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地图时期学术文化繁荣原因及影响

中国古代史知识表解-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高中政治试卷-试卷下载
当前位置: - -
中国古代史知识表解
中 国 古 代 史 知 识 表 解
社会发展特征
朝代、都城、时间、君主
政治经济制度
商业与城市
社科、思想
元谋人170万
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采集狩猎生活
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享用
北京人70、20
山顶洞人18000
使用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爱美观念
?进入母系氏族,妇女主导; ?原始公有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半坡7千―5千
造房定居、磨制石器、原始农业产生(南稻北粟)、制陶(半坡彩陶)、纺麻织布
河母渡7―5千
磨制石器、黑陶白陶、玉器文化、养蚕缫丝
?进入父系氏族,男子主导; ?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原始社会瓦解; ?部落联盟实行禅让制
在部落联盟融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华夏族
传说时代年
奴隶社会形成
夏朝:阳城(豫西晋南) ?B2070―B1600 ?大禹、启、桀
?大禹建夏 ?启继王位 ?夏桀亡国
?三代农作物品种丰富(五谷) ?耕作技术进步(集体耕作、木器石器、青铜农具少、用粪肥、草木灰、绿肥) ?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拉车、祭祀)
?青铜铸造发达号称青铜时代(夏少、商繁盛、西周生活化) ?玉器加工发展(商妇好墓玉器) ?纺织业发展(西周平织物、斜纹提花、刺绣) ?陶瓷业(商周原始瓷器) ?制漆(河母渡红漆碗、商周用漆饰车)
?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 ?商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 ?商都成为繁华都市 ?西周修筑大道,设有旅舍、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三代都城是政治交通中心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设立国家机器,实行奴隶主阶级专政
是中华文明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天文历法:夏小正、商朝干支纪日法、夏商日月食记录 ?医药学:商周分科治病、商朝出土石砭镰 ?生物学地理学知识丰富(周易提出地理概念)
?文字: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河南殷墟、六书、意义);西周金文
?历史:尚书是最早官方史书 ?周易是最古老的占卜用书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艺术:商朝青铜器有平雕和浮雕技术、作品有四羊方尊和司母戊,西周青铜器有大量铭文,三星堆出土商朝青铜铸像
奴隶社会发展
商朝:亳―殷(河南安阳) ?B1600―B1046 ?汤、盘庚、纣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商纣暴政
?人祭、人殉(奴隶制的残酷性) ?炮烙之刑
奴隶社会鼎盛
西周:镐京(陕西西安) ?B1046―B771 ?周武王、厉王、幽王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厉王无道国人暴动 ?犬戎破镐幽王丧国
?井田制(目的、含义、权利与义务、生产方式、性质、发展过程、作用、瓦解原因与标志) ?分封制(原因、目的、内容、诸侯国、实质、作用、历史局限、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奴隶社会瓦解
东周春秋:洛邑(河南洛阳) ?B770―B476 ?周平王
?平王东迁建立东周 ?诸侯争霸的原因、目的、性质、评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推广 ?水利事业发展(中原桔槔、春秋楚孙叔敖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都江堰、郑国渠)
?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2000年) ?青铜铸造(莲鹤方壶、金银错技术、雕铸技术) ?制漆(夹贮技术、长沙战国麻布残片) ?煮盐(山西池盐、四川井盐、山东海盐) ?酿酒(用曲造酒) ?手工业专著考工记(齐国官营手工业工艺)
?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交流(南象牙、北马、东鱼盐、西皮革) ?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齐临淄、赵邯郸、楚郢)
?生产力进步(铁器、牛耕出现与推广) ?生产关系变化(私田产生―初税亩用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地租剥削―产生新的阶级对立) ?上层建筑的变动:新兴地主的变法运动(魏李悝、楚吴起、秦商鞅) ?商鞅变法(重点: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成功原因、作用、局限、认识)
?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民族分布、融合方式、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影响 ?百家争鸣的原因、意义
?天文(《春秋》记载最早哈雷慧星记录;历法形成固定系统,19年7闰;战国出现最早天文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墨经有大量物理知识) ?医学(战国扁鹊创立四诊法)
?春秋思想家(老子、孔子的思想与评价) ?战国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的思想与评价) ?学术、教育下移
?文学(诗经、屈原与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绘画成为独立的艺术、长沙楚出土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青铜装饰四川出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音乐湖北随州出土青铜编钟)
封建社会确立
东周战国:洛邑 ?B475―B221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评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齐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
封建大一统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
秦朝 ?咸阳 ?B221-B207 ?秦始皇嬴政、二世
?秦统一(历史条件、过程、意义) ?开凿灵渠的目的、地理位置、意义 ?秦疆域四至 ?修筑长城(目的、评价) ?秦末农民战争(原因、过程、特点、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目的: 2、内容: ?政治:皇帝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制、郡县制、秦律 ?经济: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弛道 ?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意义: 4、局限:
?统一越族、西南 ?击匈奴,收河套,筑长城
?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繁荣的原因(政、经、民、外、文) ?意义: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文历法(汉武帝制订第一部完整历书太初历、西汉最早记录太阳黑子、东汉张衡解释月食、制作地动仪1700年)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是世界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汉末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1600年;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造纸(西汉有天水放马滩出土世界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非洲)
?哲学(西汉董仲舒的主张、核心;东汉王充的主张、作品和意义)
?宗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东汉明帝建白马寺;东汉道教形成、太平经)
?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文学(赋:西汉气势恢弘,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现实感强,如班固两都赋;乐府:形式自然、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雕塑(秦始皇兵马俑、东汉成都说唱俑和洛阳杂技俑、秦汉瓦当)
?绘画(马王堆出土帛画等)
西汉 ?长安 ?B202―9 ?高祖刘邦 ?文帝、景帝 ?汉武帝
?楚汉战争(目的、过程、性质、胜败原因、结果) ?高祖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目的、措施、作用、实质) ?文景之治(措施、意义) ?汉武帝大一统(原因、措施、意义)
两汉经济发展的特点: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 意义: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两汉制度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沿革:汉武帝以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汉末州牧成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职能:由西汉地方监察机构逐渐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县二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年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度,王国实际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享有租税,无治民权;分封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推恩令、附益之法,意义: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选官制度―察举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演变过程:西汉有察举、征召、东汉注重孝廉、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经济制度―编户齐民(目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保证国家税收;征税标准:根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人民的负担:田租较轻,人口税更赋重,还有田亩附加税,杂役)
民族关系的特点:边疆民族发展较快;少数民族与中原的交往联系加强 原因:(政、经、民族政策、外、文) 意义:
?与匈奴的关系(匈奴的生产生活、统一;西汉初被迫和亲、评价;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条件、性质、评价;昭君出嫁呼韩邪的评价;东汉初匈奴分裂;东汉出击北匈奴,彻底解除对汉的威胁) ?与西域的关系(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意义;设立西域都护,正式归属中央;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与西南夷的关系(汉武帝设郡、意义) ?与百越的关系(汉武帝设立南海等九郡、意义)
?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途径、意义
外交特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非 原因:政经民外文 意义:
?与朝鲜的关系(政治关系:三韩使节会见汉武帝、光武帝;经济关系:输入檀弓果下马、输出铜镜漆器铁农具;文化:辰韩引进中国文化称为秦韩) ?与日本(政治:派遣使节会见汉武帝光武帝、光武帝赐印;经济:输出铁器铜镜丝帛) ?与越南(经济:输入象牙犀牛珍珠、输出铁犁牛耕水利技术) ?丝绸之路(陆路:西汉以前就有、张骞沟通;输出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输入佛教。海路:从广东出发到达印度半岛南端、意义) ?与西亚安息(安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转手贸易) ?与欧洲大秦(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后汉书记载安敦派使节到达东汉是正史中关于中国与欧洲直接来往的最早记载)
?农具改进牛耕推广(铁器传到西域珠江、犁壁1000年、西汉赵过耧车、二牛抬杠、一牛挽犁) ?水利发展农耕扩大(黄河灌溉渠六辅渠、白渠;江淮修陂池;东南排水筑堤;西北坎儿井) ?稻麦推广成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有双季稻、汉水稻麦轮作) ?耕作管理技术(西汉干旱地区代田法、水稻育秧移植技术) ?农学研究(西汉汜胜之书、东汉四民月令)
?丝织业(陈宝光妻、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禅衣、新疆棉纺织业、会稽葛布、贡品越布)
?冶铸业(西汉用煤冶铁、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冶铁中心宛巩、低温练钢)
?制漆业(马王堆出土漆器)
?煮盐业(汉武帝盐铁专卖)
?造船业(橹舵帆锚)
?商业繁荣(商路、设立市、与少数民族贸易)
?货币(以黄金、铜钱为主、汉武帝五铢钱)
?城市繁华(长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号称五都)
东汉 ?洛阳 ?25―220 ?光武刘秀
?光武中兴(原因、措施、作用) ?外戚宦官专权(原因、实质) ?党锢之祸(原因、性质、评价)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原因、形成过程、特权、性质、影响) ?黄巾起义(原因、特点、意义) ?汉末军阀割据混战(原因、影响)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 ?魏:220―266、曹丕、洛阳 ?蜀:221―263、刘备、成都 ?吴:222―280、孙权、建业
?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促成三国鼎立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性质、评价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低;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原因:政经民文人
民族融合途径: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联合斗争;友好交往;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原因: 三次高潮: 实质: 意义:
?少数民族内迁:内迁民族(匈鲜羯氐羌);过程(东汉魏晋开始、西晋末内迁加快);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民族之间的混战的影响与客观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客观趋势、内部问题、游牧民族威胁、目的);内容(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意义;评价孝文帝 ?民族大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实质、意义;南方西南和西北的民族融合(诸葛亮治理南中、吴国征服笼络越族)
文化发展的特点:充分反映了本时期社会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特点;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科技文化继续领先于世界 原因(经、政、民、文化基础、人民劳动) 意义
?江南农业开发:过程(东吴开始、东晋大规模、南朝赶上、唐安史后开始南移、两宋超过);特点(范围广、各地发展不平衡);原因(政经民等);作用(为经济中心南移打下基础) ?北方农业的恢复:特点(中原农耕缩小畜牧扩展环境缓解、周期性的破坏与恢复);表现(农具有曹魏马钧翻车、水椎水磨;水利;开发边疆如河西走廊与辽东)
?丝织业:曹魏在襄邑洛阳设织造机构;吴有八辈之蚕;蜀锦行销吴魏 ?冶炼业:北魏相州军刀;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灌钢法 ?制陶业:南青北白 ?造纸业:纸张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中心有洛阳长安建业扬州
北方商业遭到破坏委琐;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西晋的短暂统一 ?266―316、司马炎、洛阳
?晋武灭吴统一南北 ?八王之乱(原因、性质、影响) ?永嘉之乱匈奴灭晋(灭亡原因)
?数学:魏晋刘徽提出圆周率的正确算法;南朝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早1000年;祖冲之的缀术
?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黄河中下游农牧业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地理学: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道教: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为统治者服务;南朝陶洪景吸收佛教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道教神仙体系 ?佛教:盛因(宗教的欺骗性、适合统治需要、百姓精神解脱);危害(愚弄百姓、浪费社会财富、与官夺税人民负担加重);作用(文化方面) ?反佛思想家范缜的神灭论:形神统一;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与意义
?文学:建安文学(曹操蒿里行、王桀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东晋田园诗人绦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园诗;南北朝民歌(南方缠绵婉转如采桑度;北方慷慨激昂如喇勒歌、木兰辞) ?书法:东汉书法成为艺术,如蔡& ;曹魏钟繇把隶书转为楷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黄庭经;王献之 ?绘画:有宗教色彩;三国槽不兴是佛像画始祖;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东晋和十六国 ?东晋:317―420、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
?东晋巩固统治:加强内部团结;安抚流民休养生息
南朝和北朝 ?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建康、刘裕、陈后主 ?北朝:439―581、北魏、东西魏、北齐周
?宋武帝刘裕赋轻役稀民殷国富 ?北周武帝改革:内容(政、经、军)、作用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隋朝 ?581―618 ?长安 ?隋文帝、隋炀帝 ?评价隋朝的历史地位(5方面) ?秦与隋的异同
?589年隋灭陈 ?统一的原因(政、经、民、人民、趋势、陈衰、主观);意义(政、经) ?经济建设: 兴建两都(宇文恺建大兴城、洛阳城);广设仓库(洛口仓、含嘉仓);开通运河(时间人物;三点四段五河六省;开凿运河的原因、目的、评价);修筑弛道(目的、作用) ?隋炀帝的暴政(徭役、兵役、大兴土木、严刑峻法)与隋末农民战争(原因、爆发、典型、结果)
隋唐经济发展特点:空前繁荣 原因:政治、政策、经济、民族、外交、科技、人民
?三省六部制 沿革(隋文创立、太宗完善);组织机构与职能(中书草拟颁发、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吏部考核任免官吏、户部管理户籍和赋税、礼部管理国家礼仪、兵部管军政、刑部管刑罚、工部管工程建设);特点(分工合作、牵制监督);评价(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科举制 原因(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沿革(隋文分科考试、隋炀创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一 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创武举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进步作用(抑制门阀、扩大基础、提高官吏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唐诗发展);局限(忽视实际学问) ?府兵制 沿革(隋文实行军民同籍,寓兵于农,促进了生产、增加赋税、扩大兵源、清除胡汉分治、利于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唐太宗健全府兵制,抑制了将帅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加重了农民负担;武则天时因均田制破坏、兵役沉重、府兵地位下降,到唐玄宗时崩溃) ?募兵制: 目的(加强军事力量);内容(招募兵丁、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评价(减轻农民负担、有利生产、军事力量加强、但导致地方藩镇军阀割据力量) ?租庸调制 沿革(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以庸代役但有年龄限制;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庸没有年龄限制);意义(保证了农时、减轻了赋役、增加了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两税法 原因(封建土地制―土地兼并―均田制废弛―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概况(时间、人物);内容(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夏秋两次收税);实质;作用(税种由繁杂到简化、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田亩资产为主、人身控制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局限(事实上承认土地兼并的合法性、大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加重)
民族关系特点: 原因: 作用:
?突厥 族源(兴于阿尔泰山、6世纪建立汗国、隋初分裂、是中原与中亚贸易的桥梁) 关系(唐太宗打败动突厥,俘& 利可汗、设都督府管辖;唐太宗征服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唐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回纥――回鹘 族源(7C居色楞格河、8C骨力裴罗统一、8C后期改名回鹘、是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祖先) 关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命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出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与回纥和亲;回纥人到中原经商定居) ?漠河 族源(居松花江、黑龙江、渔牧为主、7C中期黑水和粟末强大) 关系(唐朝在黑水设立都督府,划入唐版图;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忽汗州都督,划入唐版图) ?南诏 族源(彝族白族祖先、居云南洱海、8C皮罗阁统一南诏) 关系(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吐蕃 族源(藏族祖先、松赞干布统一、都逻些、学唐官制、建军事组织、定法律、创文字) 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长庆会盟)
对外关系特点:与亚欧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和容纳外国的先进事物;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原因:5+交通条件 意义:
?对外交通 陆路(长安东到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海路(登州扬州―韩国、日本;广州―波斯湾) ?新罗 政治交往(新罗参照唐朝制度) 经济交流(输出茶种、雕版印刷、制瓷制铜工艺) 文化交流(派遣留学生如崔志远、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喜欢唐诗等) ?日本 政治交往(互派使臣如遣唐使、仿照唐制推行大化改新、) 经济交流(贸易频繁) 文化交流(仿长安建都城、设立学校教授儒学、人物如吉备吉真、鉴真) ?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印度(天竺) 传播佛教;输入菩提树、郁金香;输出十进位记数法;高僧玄奘、义静 ?中亚:使节往来;波斯到中国求援;波斯商人; ?西亚:大食与唐高宗通使;造纸术传入大食 ?东罗马:使节往来;输入医术杂技、输出丝绸瓷器 ?非洲:史书有记载
隋唐文化的特点:辉煌灿烂、光照四邻;科技走在世界前列;诗歌进入黄金时代;艺术成就多姿多彩 原因:政治、经济、政策、民族、外交、继承、人民 意义:
?农业 江南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灌溉和农具改进(大运河灌溉、筒车、曲辕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生产规模大,政府征收茶税)
?手工业 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世界最大的海船、洪州造船);分工细品种多产品新(唐三彩、秘色瓷);技术水平高(冶铸业中的切削抛光焊接技术、战舰上的机械推进器);融入波斯等外来风格
?商业 交通发达(交通要道有私家店肆、运河和长江水运);货币(唐高祖铸开元通宝成为历代货币范式);市场发达(城市有交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房、柜房是最早的银行雏形、大城市出现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对市还有时间规模等限制);商人增多(外商、胡商);
城市: 北方长安(市坊分置)、洛阳(武则天引漕渠入市);南方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经济地位超过洛阳)、成都(扬一益二)
?雕版印刷 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书籍 ?火药 唐朝中期有火药配方;唐朝末期用于军事(火箭) ?天文历法 唐朝僧一行大衍历,历法体系成熟;一行最早测量子午线 ?医学进步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吐蕃元丹贡布四部医典;高宗编唐本草是世界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建筑成熟 隋朝宇文恺修筑大兴城;隋朝李春设计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重要地位
?诗歌 初唐诗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盛唐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白居易新乐府;晚唐杜牧李商隐咏史诗 ?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 ?绘画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用线条、山水花鸟成为绘画主题;隋朝画家展子虔、唐朝阎立本吴道子 ?书法 隋唐之交的欧阳询受王羲之影响;盛唐颜真卿的颜体、如颜氏家庙碑;中晚唐的柳功权的柳体,如神策军碑;草圣张旭和怀素 ?乐舞 隋朝九部乐,唐朝十部乐;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唐朝 ?618―907 ?长安 ?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疆域:东大海、西咸海、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南南海
?贞观之治:含义、原因、政绩(政经文)、认识;评价唐太宗 ?武则天统治:国号、政绩与评价 ?开元盛世:原因、政绩(政、经、佛兵、文)、评价、启示 ?比较汉唐长治久安的共同原因(从政、经、文、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方面分析) ?安史之乱:原因(政治、军事);概况(时、人、地);平定叛乱的原因、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朝后期三大乱象:藩镇割据(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宦官专权(原因、特点、影响);朋党之争(双方观点、性质、影响) ?唐末农民战争(原因、概况、特点、结果、意义)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 ?907―960 ?五代(北方):后梁(朱温)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相继 后唐都洛阳其他都开封 ?十国(南9北1):先后并存
?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南方相对安定 ?周世宗改革:背景(统一趋势、人民渴望、统治者要求削弱地方势力);措施(政经军);结果与意义
南方经济的发展 原因:政局安定、北民南迁、经济措施 意义:经济中心继续南移,日益先进,人口超过北方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1、辽 ?契丹:契丹兴起(辽河上游、唐末受汉族影响开始农耕);建国(10C阿保机统一、提倡农耕、汉化、916称帝、文字、耶律德光取幽云16州、改国号辽);番汉分治制(南面官、北面官) ?辽宋关系:战争(宋伐辽目的、结果、影响;辽攻宋结果);和议(原因、内容、评价) 2、西夏 ?兴起:族源、生活、建国(时间、人物、国号、都城) ?封建化:政治制度、科举制、创文字 ?宋夏关系:战争;和议(内容、评价) 宋金关系 ?金的建立:兴起(族源、统一、抗辽、建国);封建化政策(目的、猛安谋克制的性质、内容、作用) ?宋金关系:1125金灭辽;灭北宋(1127、北宋灭亡原因);南宋抗金(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岳飞抗金评价);和议(1141、内容、评价)
对外经济交流 ?北宋: 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输出丝绸瓷器茶叶,输入香料珠宝 ?南宋 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多;政府鼓励外商(番坊);泉州是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辽金 与高丽贸易,设立榷场;与日本波斯大食有贸易关系 ?元 与高丽日本贸易密切;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大都;畏兀尔人列班扫马是第一次访问欧洲的中国旅行家
文化特点:五代文化承继隋唐有所发展;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 原因: 意义:
?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筑海塘; ?圩田发展; ?种桑拓茶树等经济作物
?丝织业: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 ?制茶业:建州茶做贡品 ?造纸和印刷:印刷中心是成都和金陵
?商业城市:杭州扬州 ?南方贸易频繁:楚国商业是主要财政来源
?印刷术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4个世纪、东传朝日、西到埃及、欧洲) ?指南针 宋朝普遍使用;13C传入阿拉伯、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 唐末用于军事;北宋设立机构制造火器(突火枪);13C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建筑 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金卢沟桥;元大都有排水系统 ?科技著作 北宋沈刮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上的里程碑 ?历法 元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郭守敬创制简仪和高表,主持天文测量,编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宋朝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 哲学观(理一气二);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史学: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提通史(战国―五代)
文学 ?词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 宋词:繁荣原因(商业城市繁荣和市民队伍的扩大;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民族矛盾尖锐);北宋(豪放派苏轼的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婉约派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南宋(豪放派辛弃疾的书江西造口壁;陆游的钗头凤) ?世俗文学话本对后世的小说和戏剧有影响 ?元曲 是杂剧(综合性舞台艺术)和散曲(北方的流行歌曲)的合称;关汉卿的窦蛾冤
北宋、辽、西夏对立和南宋与、金对立 北宋 ?960―1127 ?宋太祖、太宗 ?东京 南宋 ? ?宋高宗 ?临安
?陈桥兵变(性质) ?消灭割据政权,实现局部统一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表现(土地兼并严重;三冗严重积贫积弱;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的威胁)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内容(严格官吏考核制;限制恩荫为官;加强官吏的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废止原因 ?王安石变法: 措施: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整顿太学、优秀者可直接为官) 作用;失败原因;评价王安石
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特点:农业重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加强、南宋时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 原因:
1、强化中央集权 目的: 措施: ?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立枢密院统兵和调兵权分开;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地方精壮选入禁军内外相制) ?集中行政权(中央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其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其财政权,加强了皇权;地方上派文官任知州,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集中财政权(设立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任命) 作用:铲除了割据的基础、维护统一安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局限:机构重叠开始庞大、军队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导致积贫积困 2、科举制发展 沿革:考试分乡省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作用:进一步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1、北宋: ?农业技术发展(圆头、尖头的犁铧;人力操作的踏犁); ?梯田; ?农作物推广(江南粟麦江北水稻;引进占城稻传到江淮;棉花推广到长江); ?经济作物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南宋: 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成为经济重心 3、辽 赐民耕牛、垦荒免赋税 4、西夏 河套与河西走廊灌溉系统完善,是粮食基地 5、金 迁汉人开发东北 6、元 设大司农司;颁发农桑辑要;棉花遍及南方
?矿冶业 北宋煤用于生活和冶炼;辽善于制作铁兵器;西夏竖式风箱;金黑龙江阿城遗址 ?丝织业 北宋以两浙四川为中心;辽墓刻丝夹被 ?棉织业 南宋江南棉布取代麻布;元黄道婆把黎族棉纺技术带回松江(棉织中心) ?制瓷业 北宋五窑(定汝哥官军);景德镇白瓷,到南宋元朝时成为制瓷中心;辽鸡冠壶、凤首瓶;金耀州青瓷 ?造船 北宋造船世界领先(江南、东南沿海发达,万石船,隔离仓);南宋造船中心是明州、泉州、广州
1、北宋 城市商业(打破市坊限制和时间限制;瓦子娱乐;行会发展;东京);农村出现固定市镇;交子(商业高度发展) 2、南宋 临安繁荣 3、辽 南京 4西夏 凉州 5、金 中都;银币流通;互市 6、元 疏通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隋运河的变化,评价);都市(大都、杭州、泉州)
元朝 ? ?成吉思汗、忽必烈 ?大都 ?疆域:
?蒙古兴起: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汉国;远征的性质和评价;征服中原; 建立元朝;灭宋统一 ?元末红巾军起义和元朝灭亡
健全统治机构 ?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设宣政院管宗教和西藏 ?地方:设立行省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在其他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出现高潮 ?进入黄河流域和契丹女真已经汉化 ?回族形成 ?西藏成为行政区;设立澎湖巡检司
明朝 ? ?应天(南京)―北京 ?朱元璋、明成祖
?靖难之役(朱棣1402、明成祖) ?迁都北京1421 ?明末政治危机 政治腐败:君主昏庸;宦官专权(王振、刘瑾、魏忠贤);土地兼并严重 ?明末农民战争] 原因:天灾人祸、统治危机 过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均田免粮;建立大顺;攻占北京 意义:推翻、打击、反映、标志
经济发展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政、经、民、外、文、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人民 意义
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官制: 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提高 地方:三司分权。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都指挥司(军政);相互牵制,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统兵),兵部(调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 ?大明律 经济立法;量刑原则 ?特务统治加强 目的:加强皇权 机构:锦衣卫(缉捕、刑狱、监视、侦查)、东厂西厂(宦官统领皇帝控制) ?八股取士 目的:严厉控制士人思想;内容:四书五经;文体:八股文;实质:极端的文化专制;危害
一条鞭法:张居正、1581: 目的(缓和矛盾);内容(合赋役税为一、折成银两、征收役银改按户丁为按人丁田亩的标准);评价(纳银代役减轻人民负担、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民族关系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中央与地方、边疆的关系空前加强;中国版图基本定型;民族关系加强,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 原因:
?与蒙古 明朝:草原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拉;明成祖册封大大瓦拉首领;明中期修筑长城,但不能阻止其南下;后期鞑靼俺答汗与明修好,被封义顺王,恢复封贡互市 清朝:分裂漠南漠北漠西;先后臣服清;1757平定漠西准葛尔部葛尔丹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1757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1771土尔扈特部渥巴锡回归 ?西藏 明朝:在乌思藏设卫所,用藏官;建僧官制,任免僧官 清朝:顺治封达赖喇嘛;康熙封班禅;雍正设驻藏大臣,加强管理西藏 ?对西南 明:土司制(设宣慰司、土知府);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派流官;但为数很少;设贵州布政使司) 清: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了统治、改变了闭塞、消除了割据、促进了民族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 ?台湾 1683施琅进入台湾;1684设台湾府,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开发、巩固了海防
对外关系的特点: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原因:
?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联系;寻求异域珍宝);概况(7次、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特点(规模大、历时九、航程远);评价(作用、局限) ?戚继光抗倭 倭患的原因(日本武士商人海盗骚扰沿海;东南沿海奸商勾结倭寇);概况(台州战役、俞大猷);评价 ?葡萄牙租占澳门 1553―暂居贸易―强行贸易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开发台湾 ?抗击沙俄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康熙 ?尼布楚条约 概况(1689) 意义: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
明清文化特点:承古萌新(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产生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期,官方组织编撰的大型图书成就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传教士东来,中国了解到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原因:
?明朝棉花推广到江北 ?明朝引进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增,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清朝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专业的生产区域
?手工业 生产工具革新,提高了质量和生产效率(明朝嘉兴的纱绸机);生产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分工更细促进了新的社会分工;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大提高(广东佛山冶铁);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 标志:纺织业手工工场出现 过程: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的一些生产部门出现萌芽(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清朝萌芽继续发展(规模扩大分工细蜜、部门地区增多) 实质:雇佣关系 特点:稀疏、缓慢,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 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农民贫困市场狭小;资金回流到土地,影响扩大再生产;关卡林立,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闭关锁国,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商业继续繁荣 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入市场;区域贸易发展快;商贸城市众多(北京、南京等);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对外商来华贸易进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逐步落后
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一批科技巨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前的中国医药学,是东方医药巨典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建立了完整的农学体系。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泰西水法)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地理著作,对石灰岩溶蚀地形的记述早于西方2世纪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是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进步思想家 产生原因: 李贽:批判儒学;是反封建思想先驱,带有民主性色彩 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法治;工商皆本 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弊书,强调书本和实地调查结合;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唯物主义(气一理二);朴素辩证法(动静关系);历史发展观(趋时更新)
?西学东渐 概况:利马窦等传教士来华传教 目的: 评价:把西方的文化介绍到中国,把中国儒道文化介绍到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徐光启等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明清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神话小说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最早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类书与丛书 明解缙编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是最大的类书 乾隆时纪 的四库全书是最大的丛书,对保存古典文化遗产贡献很大,但禁毁数量也十分可观
清朝 ?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北京 ?疆域:西葱岭、西北巴尔克什湖、北西伯利亚、东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太平洋、东南台湾钓鱼岛赤尾屿、南南海诸岛(18省5将军2办事大臣,设理藩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
?满州兴起 族源(黑水漠河―女真―建州女真―满族) 统一女真(努尔哈赤、赫图阿拉、) 制度建设 修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八旗制度(内容、特点、作用) 建国:1616、后金、攻明、迁都沈阳、1636皇太极改国号清 ?入关与统一中国 入关(1644多尔衮、吴三桂); 顺治帝迁都北京 统一中国(消灭农民军、南明小朝廷)
?清初采用明朝制度: 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与内阁六部之上,限制了皇权) ?设军机处: 目的(加强皇权);职能(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影响(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文字狱 目的(压制、树立、加强) 实质(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 影响(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人民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社会进步)
?1669康熙实行更名田 内容(明朝藩王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意义 ?1712雍正实行摊丁入亩 内容(固定丁数;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意义(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人口增加;促进经济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