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的名字带平,女的名字带秀,求结婚对联集锦

古代名人经典对联秀
古代名人经典对联秀
对联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学形式。我国古代奇联、趣联很多,这里介绍的,是从历史名人中,选出六人,把他们撰成一联,你读后,一定为之叫绝。联文是:& & &&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 & &&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上联中“邹孟子”,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吴孟子”为鲁昭公夫人,娶于吴国;“寺人孟子”是《诗.小雅.巷伯》的作者,系宫中阉人,故称不男不女。&&&&&&下联中:“周宣王”即姬靖,西周国王;“齐宣王”指由辟疆,为诸候,故为臣;“司马宣王”指司马懿,魏时谥为宣王,晋时又说为宣帝,故称之为不君不臣。&&⒈传说古时一河岸渡头有一艄公,平时喜与人对诗。一日,岸边来了两上京赴考的秀才欲过河,艄公正欲启锚摆渡,忽有一孕妇叫等等,也欲上船来过渡...艄公见此妇人长得有些颜色,起了嬉戏之心.于是对船上的三人说:我们来做诗,谁做得好,我就不收他的船钱。做得不好,不予摆渡。两秀才说:这有何难,唯孕妇面有难色。于是艄公先做一样:&&&&&我篙儿尖尖,船儿圆圆.渡头讨生活,往来都挣钱。   秀才甲:我笔儿尖尖,砚儿圆圆。下笔如有神,定是文状元。   秀才乙:我箭儿尖尖,弓儿圆圆。操场夺魁首,钦点武状元。   随后三人都用怪怪的眼光盯着孕妇说:该你了...   只见孕妇不慌不忙,一脚跨上小船,说:   我脚儿尖尖,肚儿圆圆.一胎生三子,文武二状元.老大不争气,河边撑小船。   到岸,孕妇上岸走了.两秀才也低着头上了岸.只艄公一人蹲在船上生闷气,一分钱未收到.反被孕妇嗘落一场...... &&&&&&⒉相传,古时有位教书先生,学识渊博,其七个弟子都中了进士。为了给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选择佳婿,他出了一个上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厘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要求七个学生应对招亲,条件是下联倒序嵌入十个基数。众人冥思苦想,从上午直到月出,终未成对,其中六位先后悒悒而归。最末一位百思不解,正欲离去,忽闻更鼓声声,顿时触景生情,悟出下联:&&&&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选。&&&&终于成就了一桩文字姻缘,师生皆大欢喜。&&&&后来,也有人对为:&&&&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倍娇&&&&十学士,九进士,八家文豪七家贤,六国五霸四公子,三鼎二汉一统晋&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诗、文、词、书法都有极高的成就,传世楹联也不少。&&&&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考官&&4,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 5,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6,乾隆38年(1773),风调雨顺,国富民丰,天下太平。乾隆皇帝下诏,收天下遗书,开“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有人推荐纪晓岚为总纂官。当年纪晓岚已经50岁了。乾隆皇帝打算试一试纪晓岚,看看他的才能,然后再作决定。&&&&这一年的除夕,大雪纷飞,遍地皆白,只有梅花傲放枝头。乾隆皇帝突然说了一上联:&&&&老叟扶枝赏梅花,唉!青春已过;&&&&说完,马上要纪晓岚对出下联。乾隆皇帝这一突然袭击,使纪晓岚不由一愣。纪晓岚心中明白,这上联,是对着他们的年龄而出的。正在思考如何应对,传来一阵阵爆竹声,纪晓岚灵机一动,脱口对出下联:&&&&幼童侧身听炮声,哟!又是一年!&&&&乾隆皇帝听后,心里暗暗高兴。接着,又出一上联:&&&&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上联又以年龄为题,60为花甲,题意是141岁,纪晓岚一听就明白,于是立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再凑一度春秋。&&&&“人活七十古来稀。”下联也是141岁,而且对仗工整。乾隆皇帝高兴,他从两句下联中,看出纪晓岚的思维能力,以及才智均不减当年。于是决定,封纪晓岚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注:乾隆当年63岁。7,纪昀(——)字晓岚,河北献县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学办大学士,总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阅微草堂笔记》等,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擅长联语,是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楹联大师。&&&&纪晓岚小时候就是一个对对子的能手。一天中午,吃过了午饭,还不见哥哥回来,于是纪晓岚手舞着一根牛皮鞭子去学堂找哥哥。原来哥哥正因对不上老师出的对子而犯愁,纪晓岚对严厉的守在一旁的先生说:“您别生气,我替哥哥对行吗?”先生看了看聪明可爱的纪晓岚点头答应了。上联是:&&&&苇篾织席席盖苇&&&&纪晓岚思考了一会,摇摇手中的鞭子说出了下联:&&&&牛皮拧鞭鞭打牛&&&&先生大惊,&& & 8,某年仲秋,纪晓岚去福建督学,途中渡江乘的是摇橹的船。此时,一只帆船乘风追了上来。帆船的人得知幸遇纪晓岚时,便传过来一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此联运用了谐音和双关。“橹速”即三国东吴名臣,“帆快”西汉初大将。联语“橹速不如帆快”意含文不如武,讥讽纪晓岚。纪晓岚久久未能对出。到了福建,在院试大典上,乐声四起,纪晓岚灵感忽现,对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何&&&&“笛清”宋代武将,“萧何”汉初丞相,当然,纪晓岚也不会忘了反驳“文不如武”。&& & 9,纪晓岚长年在京城伴君为官,日子久了,不免思念家乡,因此闷闷不乐。乾隆皇帝看出了纪晓岚的心事,一日,散朝后,乾隆对纪晓岚说“爱卿这几日气色不好,朕出一上联,猜猜。”&&&&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纪晓岚连忙跪下,对道:&&&&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乾隆皇帝只好顺水推舟地准了纪晓岚的探亲假,也留下了这副巧妙的合字联。相传,纪晓岚曾夸口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句”。他的妻子听后,在一个月夜指着纱窗难他:&&&&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 10,诸葛亮,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此联借他的姓名和字描绘了月光穿透纱窗所呈现的图景。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当时居然被难住了,最终未能对出。直到近代,才有人解答了这一难题:&&&&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 11,梅兰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字畹华。此下联借他的姓名和字描绘梅兰怒放,香气袭人的妙境,可谓巧妙。但,战某以为下联比出句太过斯文,是为微瑕。同学们有兴趣,何妨一试。&&12,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住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13、李调元幼年趣对&&&&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 14、八岁孩子“封”秀才&&&&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甄广才接口就答:&&&&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炉捧胸前暖;&&&&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风吹背后凉。&&&&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15、南生考神童&&&&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南生打听到这个神童上下学都要从一家酒馆门前经过,于是来到这家酒馆,要了一蝶菜,烫了一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让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天上沥沥下着春雨,过不多时,鱼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店小二告诉他,来的就是赵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少爷,原来是个穷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翘起二朗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指着赵南星摆摆手说:“过来,过来!”&&&&赵南星一愕,见一个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门钱,深鞠一躬说:“先生,有何指教?”&&&&“你是赵南星?”&&&&“正是学生。”&&&&“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句?”&&&&“神童不敢,对句倒无妨。”&&&&南生一听。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不小。于是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对不出,须得从桌子底下爬过去,怎么样?”&&&&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并不生气也不还口,住是微微冷笑。&&&&南生见他偶不答话,哈哈大笑地:“怎么样,不敢吗?”&&&&赵南星眉毛一扬,高声答道:“好坏有别,何言不敢?”&&&&“一个小叫花子,竟没有一点服气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钻桌子不可!”于是脱口年出上联:&&&&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赵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对:&&&&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南声听罢,火冒三丈,连声说:“不好,不好!”&&&&赵南星说:“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西东。”&&&&南生一时惊呆,但依然强词夺理说:&&&&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赵南星针锋相对:&&&&尔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象话!&&&&南生一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注:(1)赵南星(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还多故事流传于世。& & 16、出口成对结朋友&&&&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刘秀才立即对上:&&&&&&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出门远观山山翠;&&&&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朋友相送月月亲。&&&&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 17、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乐有余。(1)&&&&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悲伤。&&&&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 18、穷秀才妙对夺魁&&&&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 19、愧添门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 20、“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 21、老笋不如心笋尖&&&&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新姜哪有老姜辣;&&&&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老笋哪有新损尖。&&&&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 22、意哥巧对众秀才&&&&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当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博士拜时须拂地;&&&&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哥对道:&&&&&&群侯宴处幕侵天。&&&&“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末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冬瓜霜后频添彩;&&&&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意歌一笑,顺口道:&&&&&&木枣秋来也著绯。&&&&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双鱼入深巷;&&&&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尺素寄谁家。&&&&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鸣,小女自不敢不从。”&&&&太守出了上句:&&&&&&朱衣使,引登青障;&&&&意歌略一思索对道:&&&&&&红袖人,扶天下白云。&&&&太守喜道:“好,对得好!”&&&&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 23、单人独马一杆枪&&&&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就是他作的。&&&&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二河两岸双江口;&&&&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下联,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十一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下联:&&&&&&单人独马一杆枪。&&&&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写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 24、三元及第墨&&&&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双峰县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泽东等, 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九二O年留法。&&&&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老板出的上联:&&&&&&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 25、郭沫若幼年巧对&&&&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 26、智讨风筝&&&&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反袁将领。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呢!”&&&&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知府二千石,唯有公......&&&&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 27、鲁迅幼年对句&&&&鲁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独角兽&&&&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1)中的句子,对了:&&&&&&比目鱼&&&&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陷兽入井中;&&&&鲁迅又根据《尚书》(2)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受先生赞赏的下句:&&&&&&放牛归林野。&&&&鲁迅先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无题》中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28、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 29、渔璜联语三趣&&&&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一六六五一七一四年),名起渭,号桐野,贵阳青岩人。他年轻时,在一所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腊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上联:&&&&&&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疼爱渔璜。&&&&有一年,周渔璜任浙江主考。他第一次到杭州,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贵州人,认为贵州蛮子,不会有什麽真才实学,藉欢迎为名,将他团团围住,故意提出一些疑题去为难他。其中,有一个考生高声问道:&&&&&&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周渔璜凛然回答道:&&&&&&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莽撞的行为后悔不及。&&&&周渔璜有一次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一日闲暇,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就有点鄙夷他。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就放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接着,念了上联:&&&&&&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 30、和尚应考&&&&从前,有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考回来,有的中状元、进士,有的中举人,有的中秀才,荣宗耀祖,好不光彩,很是羡慕,乃决定去试他一试。&&&&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对。主考官出上联:&&&&&&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和尚答:&&&&&&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主考官点点头,认为还可以。又出一联:&&&&&&子曰:克己复礼;&&&&和尚想了想,回答说:&&&&&&佛道:回头是岸。&&&&主考官一听,心里有点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道:&&&&&&旗鼓!&&&&和尚用手做了一个敲的姿势,高声答道:&&&&&&木鱼!&&&&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佛手起身道:&&&&&&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和尚以为考试完毕,连忙合掌道:&&&&&&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主考官一看,和尚还站在那里,转身大喝道:&&&&&&快滚!快滚!&&&&和尚不知是什麽意思,以为还要对对,忙说:&&&&&&善哉!善哉!&& & 31、磊桥戏对&&&&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踏倒磊桥三块石;&&&&“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剪开出字两重山。&&&&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 32、兄弟巧联&&&&魏禧,明末清初文学家。曾隐居江西宁都翠微峰,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等人,结“易堂学”。三兄弟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以魏禧蜚声海内。&&&&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弟魏礼应对:&&&&&&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谁料魏禧却笑著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永修铜鼓万年万载;&&&&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新建石城乐安乐平。&&&&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对联讲究押韵、立意、对仗和工整,何况地名一气联成,就更不容易了。魏氏兄弟的巧联趣闻,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婚大门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