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夏的下阙写什么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我的图书馆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名称】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
  【创作时间】1954年夏
  【创作年代】
  【类型】
  【韵脚】“燕” “天” “船” “见” “边” “年” “鞭” “篇” “间”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泽东
&&& &&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1953年夏,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事件。1954年2月,在()上,进一步揭发批判了高、饶的反党分裂活动,一致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A.中央政治局会议
B.党的七届四中全会
C.中共中央关于高、饶问题的座谈会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1949年&1954年
B.1953年&1957年
C.1952年&1956年
A.1951年2月
B.1952年8月
C.1954年6月
A.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B.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学院
C.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王国维的“阙疑”精神李学勤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论文集《观堂集林》,开卷《生霸死霸考》、《高宗肜日说》、《洛诰解》,一直到《〈书〉顾命同瑁说》等好多篇,都是关于《尚书》的,可说达到了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他却再三声明《尚书》有许多地方“不能解”。《观堂集林》卷二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其中王国维先生自述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失儒亦不能解也。”王国维坦承他对《尚书》好多文句“不能解”,并且指出前人的解释“不可通”,是“强为之说”,他不能与之苟同。1924年夏,王国维先生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首先引用孔子讲的“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认为:“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接着他讲到《易》和《书》的“难解”,并说:“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于孔氏阙疑之义。”他于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曾专讲《尚书》,确实体现了“阙疑”这一点。据当时听课的学生吴其昌先生的《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和刘盼遂先生的《观堂学〈书〉记》,他上课先讲述历代《尚书》传流和注释的历史,其间便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他讲授《尚书》各篇,于各家学说择善而从,同时结合自己甲骨金文研究的心得,提出很多新颖见解。例如讲《高宗肜日》,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类似的精彩之处,不胜枚举。王国维指出前人注解《尚书》多“强为之说”,许多文句“终不可通”,并不是抹杀历代学者的成就。相反的,他认为《尚书》的研究不断前进,各时期的著作都有应当肯定之处。这从他最后一篇有关古代研究的作品《〈尚书覈诂〉序》可以看得很清楚。《尚书覈诂》的著者杨筠如先生也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学生。他听了王国维的《尚书》课,编著《覈诂》四卷,得到王国维,还有也任导师的梁启超的奖励,经修改后,从南方寄给王国维,王国维给他写了序。这个时候是在1927年的农历四月,离王国维的去世已经没有几天了。这篇序文,把历代《尚书》之学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伏生到欧阳、大小夏侯章句,是今文之学;从孔安国到贾逵、马融、郑玄、王肃,是古文之学。“今古文诸家之学并亡,然传世之伪《孔传》,殆可视为集其大成者也”。第二阶段始于北宋欧阳修、刘攽,苏轼、王安石、林之奇等“皆脱注疏束缚而以己意说经”。蔡沈受朱子之命所编《书集传》,“可谓集其大成者也”。在这以后,王国维历数清代阎若璩以来各家成绩,一直讲到俞樾和孙诒让,“惜未有荟萃而画一之如孔、蔡二传者”,希望杨筠如“异日当加研求,著为定本,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乡人之相与语,而不苦古书之难读,则孔、蔡二传又不足道矣”。 (摘自《中华读书报》)小题1:下列不能表明王国维“笃实矜慎”的一项是
)A.尽管王国维先生在《尚书》研究方面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但他仍声明有许多地方“不能解”。B.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王国维首先引用“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C.在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时,王国维讲述历代《尚书》传统和注释的历史,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D.在讲授《高宗肜日》时,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自己严谨治学的同时,也告诫友人做学问须谨慎,不可“强为之说”。B.对于《诗》《书》的难读,他也坦陈自己“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C.王国维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这样的《尚书》研究状况来劝慰友人。D.在为《尚书》作注时,王国维以“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作为编纂思想。小题3:下列有关《〈尚书覈诂〉序》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篇序言是王国维应学生杨筠如的请托而写的,杨的四卷编著深受王国维治《尚书》的影响。B.在序言中,王国维把历代《尚书》之学分为分别以西汉、北宋、近代为起始的三个重要阶段。C.王国维认为《孔传》和《书集传》是有关《尚书》研究的前两个阶段的集大成者。D.王国维认为“古书之难读”是因为《尚书》本身深奥难懂,他希望杨筠如有所突破。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王国维的“阙疑”精神李学勤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论文集《观堂集林》,开卷《生霸死霸考》、《高宗肜日说》、《洛诰解》,一直到《〈书〉顾命同瑁说》等好多篇,都是关于《尚书》的,可说达到了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他却再三声明《尚书》有许多地方“不能解”。《观堂集林》卷二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其中王国维先生自述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失儒亦不能解也。”王国维坦承他对《尚书》好多文句“不能解”,并且指出前人的解释“不可通”,是“强为之说”,他不能与之苟同。1924年夏,王国维先生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首先引用孔子讲的“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认为:“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接着他讲到《易》和《书》的“难解”,并说:“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于孔氏阙疑之义。”他于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曾专讲《尚书》,确实体现了“阙疑”这一点。据当时听课的学生吴其昌先生的《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和刘盼遂先生的《观堂学〈书〉记》,他上课先讲述历代《尚书》传流和注释的历史,其间便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他讲授《尚书》各篇,于各家学说择善而从,同时结合自己甲骨金文研究的心得,提出很多新颖见解。例如讲《高宗肜日》,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类似的精彩之处,不胜枚举。王国维指出前人注解《尚书》多“强为之说”,许多文句“终不可通”,并不是抹杀历代学者的成就。相反的,他认为《尚书》的研究不断前进,各时期的著作都有应当肯定之处。这从他最后一篇有关古代研究的作品《〈尚书覈诂〉序》可以看得很清楚。《尚书覈诂》的著者杨筠如先生也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学生。他听了王国维的《尚书》课,编著《覈诂》四卷,得到王国维,还有也任导师的梁启超的奖励,经修改后,从南方寄给王国维,王国维给他写了序。这个时候是在1927年的农历四月,离王国维的去世已经没有几天了。这篇序文,把历代《尚书》之学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伏生到欧阳、大小夏侯章句,是今文之学;从孔安国到贾逵、马融、郑玄、王肃,是古文之学。“今古文诸家之学并亡,然传世之伪《孔传》,殆可视为集其大成者也”。第二阶段始于北宋欧阳修、刘攽,苏轼、王安石、林之奇等“皆脱注疏束缚而以己意说经”。蔡沈受朱子之命所编《书集传》,“可谓集其大成者也”。在这以后,王国维历数清代阎若璩以来各家成绩,一直讲到俞樾和孙诒让,“惜未有荟萃而画一之如孔、蔡二传者”,希望杨筠如“异日当加研求,著为定本,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乡人之相与语,而不苦古书之难读,则孔、蔡二传又不足道矣”。 (摘自《中华读书报》)小题1:下列不能表明王国维“笃实矜慎”的一项是
)A.尽管王国维先生在《尚书》研究方面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但他仍声明有许多地方“不能解”。B.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王国维首先引用“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C.在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时,王国维讲述历代《尚书》传统和注释的历史,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D.在讲授《高宗肜日》时,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自己严谨治学的同时,也告诫友人做学问须谨慎,不可“强为之说”。B.对于《诗》《书》的难读,他也坦陈自己“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C.王国维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这样的《尚书》研究状况来劝慰友人。D.在为《尚书》作注时,王国维以“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作为编纂思想。小题3:下列有关《〈尚书覈诂〉序》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篇序言是王国维应学生杨筠如的请托而写的,杨的四卷编著深受王国维治《尚书》的影响。B.在序言中,王国维把历代《尚书》之学分为分别以西汉、北宋、近代为起始的三个重要阶段。C.王国维认为《孔传》和《书集传》是有关《尚书》研究的前两个阶段的集大成者。D.王国维认为“古书之难读”是因为《尚书》本身深奥难懂,他希望杨筠如有所突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王国维的“阙疑”精神李学勤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论文集《观堂集林》,开卷《生霸死霸考》、《高宗肜日说》、《洛诰解》,一直到《〈书〉顾命同瑁说》等好多篇,都是关于《尚书》的,可说达到了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他却再三声明《尚书》有许多地方“不能解”。《观堂集林》卷二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其中王国维先生自述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失儒亦不能解也。”王国维坦承他对《尚书》好多文句“不能解”,并且指出前人的解释“不可通”,是“强为之说”,他不能与之苟同。1924年夏,王国维先生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首先引用孔子讲的“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认为:“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接着他讲到《易》和《书》的“难解”,并说:“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于孔氏阙疑之义。”他于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曾专讲《尚书》,确实体现了“阙疑”这一点。据当时听课的学生吴其昌先生的《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和刘盼遂先生的《观堂学〈书〉记》,他上课先讲述历代《尚书》传流和注释的历史,其间便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他讲授《尚书》各篇,于各家学说择善而从,同时结合自己甲骨金文研究的心得,提出很多新颖见解。例如讲《高宗肜日》,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类似的精彩之处,不胜枚举。王国维指出前人注解《尚书》多“强为之说”,许多文句“终不可通”,并不是抹杀历代学者的成就。相反的,他认为《尚书》的研究不断前进,各时期的著作都有应当肯定之处。这从他最后一篇有关古代研究的作品《〈尚书覈诂〉序》可以看得很清楚。《尚书覈诂》的著者杨筠如先生也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学生。他听了王国维的《尚书》课,编著《覈诂》四卷,得到王国维,还有也任导师的梁启超的奖励,经修改后,从南方寄给王国维,王国维给他写了序。这个时候是在1927年的农历四月,离王国维的去世已经没有几天了。这篇序文,把历代《尚书》之学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伏生到欧阳、大小夏侯章句,是今文之学;从孔安国到贾逵、马融、郑玄、王肃,是古文之学。“今古文诸家之学并亡,然传世之伪《孔传》,殆可视为集其大成者也”。第二阶段始于北宋欧阳修、刘攽,苏轼、王安石、林之奇等“皆脱注疏束缚而以己意说经”。蔡沈受朱子之命所编《书集传》,“可谓集其大成者也”。在这以后,王国维历数清代阎若璩以来各家成绩,一直讲到俞樾和孙诒让,“惜未有荟萃而画一之如孔、蔡二传者”,希望杨筠如“异日当加研求,著为定本,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乡人之相与语,而不苦古书之难读,则孔、蔡二传又不足道矣”。 (摘自《中华读书报》)小题1:下列不能表明王国维“笃实矜慎”的一项是
)A.尽管王国维先生在《尚书》研究方面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但他仍声明有许多地方“不能解”。B.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王国维首先引用“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C.在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时,王国维讲述历代《尚书》传统和注释的历史,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D.在讲授《高宗肜日》时,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自己严谨治学的同时,也告诫友人做学问须谨慎,不可“强为之说”。B.对于《诗》《书》的难读,他也坦陈自己“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C.王国维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这样的《尚书》研究状况来劝慰友人。D.在为《尚书》作注时,王国维以“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作为编纂思想。小题3:下列有关《〈尚书覈诂〉序》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篇序言是王国维应学生杨筠如的请托而写的,杨的四卷编著深受王国维治《尚书》的影响。B.在序言中,王国维把历代《尚书》之学分为分别以西汉、北宋、近代为起始的三个重要阶段。C.王国维认为《孔传》和《书集传》是有关《尚书》研究的前两个阶段的集大成者。D.王国维认为“古书之难读”是因为《尚书》本身深奥难懂,他希望杨筠如有所突破。
科目: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略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如斯书店1954年夏季江苏省扬州财政学校二年级学生生产实习总结1份
开&&&&&&本:16开页&&&&&&数:4页字&&&&&&数:I&&S&&B&&N:售&&&&&&价:50.00元 品&&&&&&相:运&&&&&&费:卖家未设置运费,请确认配送方式与运费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1件)微信购买商品分类:关 键 字:详细描述:暂无详细描述。
店主推荐11000.00元10000.00元20000.00元15000.00元7000.00元65.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元80.00元400.00元60.00元30.00元300.00元15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诗词赏析-聊城大学校报电子版聊城大学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诗词赏析
作者:  □聊城市司法局局长哈宝泉
  □聊城市司法局局长哈宝泉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杰出而伟大的诗人。无论是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青少年时期,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抑或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创作了大量诗篇,有四言诗、五言诗、五律、六言诗、七律、七绝、七言诗、七言残句、各种词和三言韵语、四言韵语等约计111首。除少数几首外,几乎每一首都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1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诗词赏析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共写有诗词24首。  其中1906年秋写的《五言诗?赞天井》是毛泽东一生中写得最早的一首诗。当时他只有13岁:“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该诗喻指尚处在成长时期的孩子们,被困在狭窄的“天井”里,只能“喝井里水”,营养有限,得不到适当的锻炼,那样是永远也不能真正长大的。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宇居观此诗发感慨:“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毛泽东诗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从他的第一首诗起便初露端倪。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走出韶山来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读书,行前写了《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渴望学习新文化、新知识,追求科学与进步。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同年,他在投考东山高等小学的试题《言志》的作文中,写了《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环境和它的形象及心态的描述,充满了无敌的霸气,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在少年时期就有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表达了少年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意识,是一种王者之风的最真实体现。  毛泽东1915年夏天写的《四言?〈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和1915年5月写的《五言古风?挽易昌陶》以及1918年4月写的《七言古风?送纵宇一郎东行》都表现了青年学子奋发起来拯救祖国,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诗中洋溢出的报国之志,献身之气,豪纵崇高,是那一时代先进青年壮怀激烈的典型代表,有着激励人们奋起图强的精神力量。1917年夏写的《七言?残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更是欢畅淋漓,气势豪迈,显示出诗人对事业、理想充满信心,读来令人振奋不已。约1917年秋至1918年春,他写了著名的《四言诗?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首诗是作者自励的人生箴言,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曾给予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以巨大的鼓舞与激励。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他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这首词包含了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面对当时多灾多难的祖国和处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重重压迫下的人民,青年毛泽东仰天长啸,发出“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革命青年“指点江山”的远大抱负、担当起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和破浪锐进、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整首词充满了一种力争上游的积极心态,充满了一种激情迸发的活力,一种勇主沉浮的拼搏精神。在该词中我们看到他写的景物如“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等都充满着活力,充满着竞争。而当时的青年更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真个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2 毛泽东革命战争时期的诗词赏析  毛泽东革命战争时期()共写有诗词40首。毛泽东描写革命战争的诗词,气魄宏大,气势奇伟,气概非凡,通篇充满了诗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豪迈情怀和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特择其井冈山时期、长征路上、到达陕北、解放战争等不同阶段的名篇述之。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写于1930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福建古田到江西吉安的行军途中:“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词的上阙描绘雪里行军的壮景,展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描写了红军高昂的战斗激情和行军的雄壮气势。下阙写行军所向,“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这两句词把工农红军指挥之英明,军心之统一,军民之团结,纪律之严明,行动之迅速,方向之明确,决心之坚定都充分表现出来了。这首词语言精练生动,一个“卷”字形象地表现出风力之猛烈,红军之倔强;一个“过”字,含意丰富,气势恢弘;一个“下”字,写红军势不可挡,犹如江河奔腾而下,很有鼓舞力量。  写于井冈山时期、长征路上的《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五首诗词都描写了红军不畏强敌、英勇顽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和进一步去夺取胜利的豪情壮志。其中的名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更是催人奋进,鼓舞人心。  《沁园春?雪》写于红军到达陕北后的1936年2月,当时毛泽东亲率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到华北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带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词的上阙描写祖国北方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河山的无比壮丽,显示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的气魄。下阙评论祖国历史人物,借以鼓舞当今革命人民为祖国创造英雄业绩。结尾部分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两句,清楚地表明作者歌颂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为祖国统一、繁荣富强创造出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充分抒发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剧作家吴祖光曾评论这首词:风调独特,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之时。1949年初,解放战争已近尾声,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力。虽然国民党反动统治已面临崩溃的局面,但是反动派不甘心失败,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以便伺机反扑;一面又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当时的苏共领导人斯大林也反对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建议划江分治。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历史上项羽的教训,识破了敌人的阴谋。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既是对项羽失败的历史思考,更是鼓舞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消灭一切敌人、夺取全国胜利的冲锋号角,读来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3毛泽东和平建设时期诗词赏析  毛泽东和平建设时期()共写有诗词47首。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毛泽东诗词政治性艺术性的成熟期、完美期,也是他诗词中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展示最充分的时期。1954年夏写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就是一首借景抒怀的杰作,整首词创作出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赞颂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新时代,雄豪的诗风超越古人,显示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负。《水调歌头?游泳》写于1956年6月。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6年5月,毛泽东巡视南方,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了长江,这首词就是在畅游长江之后写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生动地表现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世界观和征服大自然的伟大革命气魄。  写于1961年的《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主要是赞美故乡及全国的大好形势,并有力回击敌对势力的反华叫嚣,坚定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勇前进。“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描写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冲天干劲和伟大的英雄气概,正如他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说的那样:“已经得到解放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从来也没有看见过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力量的无比信任,同时揭示出共产主义一定实现的必然规律,表达了诗人对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写于1961年12月的著名的《卜算子?咏梅》和写于1962年12月的《七律?冬云》两首诗词都写了梅花,都赞扬了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他笔下的梅花更是代表了一种精神,也就是毛泽东生平倡导的斗争精神―――一种积极面对困难敢于进取的精神,一种傲视群芳的霸气!《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写于1961年9月,是在我国遭遇自然灾害、原苏联赫鲁晓夫统治集团对我国极不友好、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又一起反华大合唱的背景下写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诗赞扬了在艰苦环境下仍能坚持斗争,顽强不屈、毫不气馁的崇高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要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必须像“劲松”(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那样有大无畏的精神,要经得起考验,立场坚定,敢于斗争,才能战胜重重险阻,赢得胜利,攀到顶峰,领略无限风光。  写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写于1965年秋的《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两首著名的词前者是一首诗情澎湃、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杰作,给人以希望与信心、勇气与力量,鼓舞人们树立凌云壮志,勇敢地攀登我们壮丽事业的高峰。其中的名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充分说明:只要有雄心壮志,世界上任何困难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可谓言简意赅,生动有力,催人奋进。后者塑造了“鲲鹏”(共产主义战士的象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化身)的形象,作品写它迎着暴风骤雨展翅翱翔,搏击长空,鸟瞰大地,扶摇直上九万里。它告诉人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战士像鲲鹏一样,正掌握着大好时机努力奋斗,而且坚信自己的伟大斗争是一定会胜利的。充分地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激越豪情,展示了共产主义运动鹏程万里的光明前途。
&本版其他文章
验证码: &
?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B2-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阅读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阅读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阅读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沁园春雪上阙扩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