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种非常强调独特的文学家居门类公司取名,以下哪一项不是这种独特性的内容

梁鸿谈袁凌新书《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土”是一种世界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是袁凌的忠实读者,从他的《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到这本书,我一直非常喜欢袁凌的文字。《我们的命是这么土》跟他之前的几本非虚构著作不一样,是一本小说集。我先读他的散文,后读到他的小说,觉得他的散文和小说既有不同,也有相通之处。我读他的散文的时候有种感觉,袁凌这个人心思是非常缜密的,他对世界的观察已经到了一个毫发毕现,看得清晰,也能够叙述出来的程度。并且他的语言虽然写的是乡村,是古老的土地,但文本一点不显得是一个传统的写作者,他非常现代,他的语言是对现代汉语非常好的表达。同时我在读他散文的时候发现,他对人的观察、对生活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比如说他不会放过火车站外一张破旧的、差点被风吹走的寻人启事,他能够从中寻找到一个生命的痕迹,并且追寻下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读这本小说我是另外一种感觉,觉得里面不但蕴含了袁凌对乡村的看法,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这本书里第一篇小说就叫《世界》。写一个盲人,在下矿的时候出了事故,眼睛瞎了,回到家乡重建生活世界的故事。读这个小说的时候,你不觉得土,不觉得这个作家在愤怒地控诉这个社会的不公。但作家不是从这个角度着手,他写的这个主人公刘树立,内心非常非常安静,静到你能够感到这个盲人在细微地捕捉外面世界哪怕一点点的动静,当然这也是作家在捕捉。这种捕捉是非常感人的,因为你能感受到这个盲人他想“看”到世界,想理解世界,理解他的亲人是怎么在活动。你能看到即使他瞎了,他依然在努力地生活,你觉得辛酸,又觉得温暖,同时非常有力量。这样一种书写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人。很多人也写过矿工生活,但袁凌笔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矿工,他是一个人,他在双目失明的艰难处境下摸索寻找,试图找到仍然作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袁凌文字的细密,不单单是对外在现实事物的把握能力,他确实是安静的把握者,一个心静如水的人。在写作时,他沉到了主人公的身心里面,这样才能作为一个正常人,传达失明矿工不可见的内心,以及其它小人物的内心世界。袁凌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感觉的作者,他上半年出了一本书《在唐诗中穿行》,通过李白杜甫等人再现了唐代的长安生活与诗性。袁凌对历史有感知,他能够进入史料,同时又能通过想象填充历史鲜活的细节,赋予其血肉。在这部小说集中,有一篇也是用《诗经》作为引子,把诗经中的古代生活和当下农村的生活和生命形态联结到一起,读的时候一面觉得是现在的中国,一面又觉得是在历史之中,扩张了小说文本的空间,使现在的人性溯及了历史的河流,使他有所归依,生命有了一种更深远的层次渊源。袁凌小说的意义在于发现,给我们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细微的乡村,更加富于血和肉的人类的生命形态,不单单局限于乡村。正像袁凌自己说的,他的文字还具有一种难得的可靠性。什么是可靠的生活?这是有非常大疑问的一个词,文学要写得可靠,似乎是会被人质疑的。但这种可靠性不是说现实生活中一定发生了,而是说在我们的生活内部可能包含着这样一种逻辑,这是一种可靠,一种可能。譬如袁凌说一个农民信誓旦旦地跟他说自己老婆生了个癞蛤蟆,如果以一种科学主义的心态,我们会觉得这怎么可能呢,但你又不能说这个人肯定是在说假话,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他的一种世界观。袁凌用了“我们的命是这么土”这个书名,需要勇气,我们今天在说土的时候,一般指的是陈旧,一种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但我觉得袁凌有一种野心,想把这个土字重新洗刷,重新清理出来一种新鲜的、更具本原意义的一种气质。可能在这个土的里面,确实包含着一个巨大的世界,包含着农民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结构。当一个农民像刘树立那样摸索求生,感到小路的坎坷和妻子肩膀的消瘦,他是一个人,他不能仅仅被一个农民的符号所界定。当我们在重新理解乡村,重新理解农民,重新理解土这样的词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这恰恰是我们灵魂最深处的一种存在,是存在的压舱物。从袁凌这么多年的创作轨迹来看,他一直在关注一种“重”生活,我们一直在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袁凌却一直在写重的生活,不管是写矿工,还是《我的九十九次死亡》,那本书里写了九十九种死亡,每一种死亡都是一次生命,让人在有痛感的同时感到珍惜,让人珍惜的还有袁凌的文字,他把每一个生命印刻在了文字当中。除了人和动物,还包括物的生命,并且有一种言外之意的传达。袁凌的作品里还体现出了他自己谈到的一个重要概念:物性。物,是物质的物。我们通常说小说要写人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袁凌还要写物性,人与物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互动之中两者的表现形态,把人与物作为平等主体来写。他并不只是想写一个真善美的人性,或者真善美与恶复杂交织的一种人性,人在现实中的一种受限性,这个受限的过程是他想要表达的形态。这个对我特别有启发。我们在说到人性的时候,确实特别容易把它拔高到一种无物质性里面,但是物性的确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也就是人的受限性,人与环境的一种互动。这看上去并不算是一种特别新鲜的观念,在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里有源头,但在今天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很多小说太过讲究人性,太少关注物性,使得我们的很多小说飞得太高,飘得太远,没办法去抓住某一种核心。而且在袁凌这里,强调的还不止是批判现实主义中作为人物生存环境的物,而是拥有主体性的物,物性和人性交互作用,呈现出更丰富深层、立体的世界。这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有限性的认识。从对物性的看重出发,袁凌特别着重现实内部的一种纹理,一种状态。他的小说没有多大的情节冲突、戏剧冲突,比如你读他的《世界》,这篇小说从头到尾,情节发展特别缓慢,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撕心裂肺、欲罢不能的冲突,它就是一种自然的形态。但在这种自然形态之中,或者说物性的氛围中,人的精神形态在发生变化。刘树立的眼睛瞎掉后,他要适应,适应之后他要挣扎,拓展,试图走得更远,从家门后走到后院,从后院走到坡地,从坡地走到更远,他在不断地去试探这个世界,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是和外界事物的沟通,每一个微小的困难的克服,譬如上一级楼梯,也就是和身边事物、和楼梯的一级打破障碍达成交流的过程。你说这里面有意义吗?肯定是有意义的。有情节冲突吗?好像没有。袁凌就这样慢慢地一步步地去写,很多时候看似没有在写刘树立本人,是写到他接触到、感觉到的物,对他发生着制约和影响的物性,实际上已经把人性写出来了,如果一定要说人性的话。这是我最受启发的一点。袁凌是一个有悟性的作家。他有扎实的现实经验和书写能力,他的小说书写能够做到既有飞翔的层面,又有落地的可能。我经常说一个好的作者就像一个秤锤拴着一个气球,既飘在空中,同时又是稳定的,有一个稳定的形态,能够让你触摸到它的重,同时又有轻的成分,这样一种轻,不是一种轻灵,语言优美什么的,而是让你感知到它所表达的世界之外的世界,世界观之外的世界观,这是轻的方面。重的是说它又是跟现实相关的。读袁凌的非虚构作品,你能看到一种特别沉重的现实,特别扎实的现实的细节,他是完全进入到这个人物的世界里面,这是轻与重的一个非常好的结合,既是现实的,也是美学层面的一个存在。我也处于摸索之中,一个作者他总是在探索一种边界,遇到很多障碍困难,中间有一段袁凌的小说是不被发表的,我反而觉得这非常好。一个好的作家需要沉淀的过程,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有成果,如果中途就退场或改换轨道,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这样一种承认。小说要求一种情节性,一种戏剧性,但是,就像萧红所说的,谁能说小说只有一种写法呢。为什么我不能有另外一种写法,我觉得一个好的小说家,他一定有勇气发出这样的疑问。也一定有勇气去探索这样的边界。好的文本,不管是散文,小说,非虚构也罢,它一定是在探索边界,一定能够超越边界,因为边界是固有的,大家约定俗成的,你超越了它,颠覆了它,你才可能有你自己的声音,这可能是最终的一个目标,我也会慢慢朝这个目标前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何可人 PN033]
责任编辑:何可人 PN03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您的位置: &
我看散文诗人体的独特性阅读答案
人体的独特性阅读答案
范文一:?人体的独特性⑴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⑵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⑶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 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 且效果通常很好。⑷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⑸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⑹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⑺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⑻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 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原文有改动)29.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3分)30.第⑹段划线句子“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1.第⑸段加点词语“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32.阅读选文,写出文章是从哪六个方面介绍人体的独特性的?(3分)33.文中说“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人体的独特性除了用来破案,还具有哪些功能?(写出一条即可,可以合理想象)(2分)答案:29.说明了人类个体具有独特性(1分),交代说明对象(1分),引出下文(1分)(共计3分)30.举例子(1分)具体有力地说明了(1分)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1分)(共计3分)31.不能删去,“至少”是不少于的意思,起限制作用(1分)说明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不少于或超过90%。(1分)去掉之后就变成90%了,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1分)。(共计4分)32.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长相;指纹;步态;耳朵的形状;心跳。(两点1分,共3分)33.示例:一、可以用指纹开门开锁。二、用脸谱签到。 (2分)原文地址:?人体的独特性⑴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⑵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⑶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 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 且效果通常很好。⑷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⑸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⑹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⑺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⑻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 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原文有改动)29.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3分)30.第⑹段划线句子“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1.第⑸段加点词语“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32.阅读选文,写出文章是从哪六个方面介绍人体的独特性的?(3分)33.文中说“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人体的独特性除了用来破案,还具有哪些功能?(写出一条即可,可以合理想象)(2分)答案:29.说明了人类个体具有独特性(1分),交代说明对象(1分),引出下文(1分)(共计3分)30.举例子(1分)具体有力地说明了(1分)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1分)(共计3分)31.不能删去,“至少”是不少于的意思,起限制作用(1分)说明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不少于或超过90%。(1分)去掉之后就变成90%了,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1分)。(共计4分)32.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长相;指纹;步态;耳朵的形状;心跳。(两点1分,共3分)33.示例:一、可以用指纹开门开锁。二、用脸谱签到。 (2分)
范文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景色的句子。作者描写景色是为了:3.“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为什么?阅读答案:答案:解析:1.《挖荠菜》;张洁;2.“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突出了“我”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3.是怕看见妈妈那双被贫困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
范文三: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李春红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就写作的语言表达而言,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追求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要遵守概念内涵的明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说理推论的逻辑性。文学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如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兴味、风骨、虚静等,现代文论中的形象、典型、风格、文本、情结等,只有恰当选择运用这些术语,才能使文学批评规范化,具有学术性。除了科学性之外,文学批评的对象毕竟是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写作活动,所以批评写作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因此,好的批评家应该在批评的写作中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正确的文本阅读方法,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直接面对文本,忘记它的作者、写作背景、流派归属以及所有关于它或褒或贬的论述。如果不能斩断这些“情丝”的话,很容易在进入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会成为走进文本的阻碍。在这点上,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方式可以借鉴。这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但新批评对语义、语境以及文本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段的深入挖掘,更适合诗歌这类短小精悍的文体。在经过遗忘式的第一遍阅读后,对作品就有一个从零散到整体的把握,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关于作品的初步印象。建设性的批评,还应该谋求批评家之间的“递增型发展以建立一套有生命力的批评思想”,要达到批评的这一目的,我们不仅需要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印象派批评的独特体验,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所以阅读的最终任务就不仅仅是文本的细读,而是要读出具体文本在整个作家创作之中的序列,作品的研究情况,甚至与作家创作相关的其它因素都应成为阅读所要关注的内容。因此,好的阅读应当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既要遗忘关于文本的种种既定结论,以便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由这个内部联系到相关的内容,更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冷静审视,在这样的基础上,批评写作的学术性才有保障。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学批评写作的一席话值得借鉴:“我必须在灯下正襟危坐:第一遍,凭感觉采撷印象;第二遍,用批评的眼光去分析判断,作笔记;然后读第三遍,重新印证、检查已作的价值判断。然后,我才动笔去写这篇一个字三毛钱的文章。”就立意而言,批评写作对立意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批评写作立意的新颖深刻与否决定了它的价值高低。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纵然是再华丽的词藻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最多也只是拾人牙慧的重复之作。文学创作需要独创性,批评写作同样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不仅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的研究,形成某种独创性的观点,再用来解释同类的文学现象。除此之外,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没有理论思想的批评写作,往往是单薄的。而在文体风格的要求上,它主要是一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虽然也会涉及说明、叙述描写等,但这些表达手法的运用要服从于说理的需要,观点和例子的简单叠加不能形成深度,令人信服。 5.下列对文学批评“文本阅读”的要求,理解全面的一项是(
)A.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B.文本阅读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其次是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C.文本阅读不仅仅是“遗忘式”细读,还要读出与文本相关的一切内容。D.文本阅读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作冷静审视,批评才有保障。6.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学批评写作独特规定性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语言,又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语言,其语言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B.文学批评的文本阅读既要“入乎其内”,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又要“出乎其外”,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C.批评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D.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写作要恰当地运用古代和现代文论中的一些术语,使之规范化且具有学术性。B.建设性的批评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那种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往往不够科学。C.文学批评写作上的立意是它的灵魂,语言上拾人牙慧,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词藻,毫无价值。D.文学批评属理论研究,它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从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文学创作。 参考答案:5.C(A项是对阅读与文学批评关系的解读,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是“遗忘式阅读”的结果。D项属于“文本阅读”要求的一部分。)6.C(文学创作也需要独创性)7.A(B项个性化的体验强调其独特性,但并不排斥科学性;C项,作者强调的是“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才是“拾人牙慧”;D项于文无据。)
范文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①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②就写作的语言来说,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要遵守概念内涵明确、语言表达准确、说理推论符合逻辑的原则。文学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如古代文论中的意境、风骨、虚静等,现代文论中的风格、文本、情结等,只有恰当选择运用这些术语,才能使文学批评规范化,具有学术性。除了科学性之外,文学批评的对象毕竟是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写作活动,所以批评写作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若把对一篇可圈可点的关文的批评变成一堆干巴巴的术语,这就背离了文学批评的初衷,因为批评的目的是使作品更完善、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理论的渗透是为了更方便地言说作品,而不是将作品完全地拆解开来印证某种理论。因此,好的批评家应该在批评的写作中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③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正确的文本阅读方法,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直接面对文本,忘记它的作者、写作背景、流派归属以及所有关于它或褒或贬的论述。如果不能斩断这些“情丝”的话,很容易在进入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会成为走进文本的阻碍。在经过“遗忘式”的阅读后,对作品要有一个从零散到整体的把握,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关于作品钓初步印象。不过,这种印象容易形成批评者审美的“独特印象”,打上非常个性化的色彩。但建设性的批评,不但要有个性解读,还应该谋求能够建构有关文学的审美价值判断。要达到批评的这一目的,阅读就不仅仅是文本的细读,还要读出具体文本在整个作家创作之中的序列,作品的研究情况甚至与作家创作相关的其它因素都应成为阅读所要关注的内容。因此,好的阅读应当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要遗忘关于文本的种种既定结论,以便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更要由这个内部联系到相关的内容,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冷静审视,在这祥的基础上,批评写作的学术性才有保障。④文学创作需要独创性,批评写作同样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不仅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的研究,形成某种独创性的观点,再用来解释同类的文学现象。除此之外,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没有理论思想的批评写作,往往是单薄的。而在文体风格的要求上,它以议论为主,虽然也会涉及说明、叙述描写等,但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要服从于说理的需要,观点和例子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深度,令人信服。(取材自李春红《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批评有自己的概念系统,文学批评的写作遵循这个系统的要求,才具有学术性。B.文学批评的目的是通过某种理论研究来完善作品的写作和对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C.忘记作者、写作背景、流派归属以及褒贬论述的“遗忘式”阅读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D.在“遗忘式”阅凑、个性解读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对作品的建设性批评。15.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规定性是什么?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参考答案:14.(3分) B15.文学批评写作的语言应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文学批评的写作应通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阅读来保证学术性;文学批评的写作要有独创性的观点;文学批评的写作要有理论思想做基础;文学批评的文体风格以议论为主。【评分参考】本题5分。五个要点,每点1分。
范文五: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李春红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就写作的语言表达而言,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追求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要遵守概念内涵的明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说理推论的逻辑性。文学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如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兴味、风骨、虚静等,现代文论中的形象、典型、风格、文本、情结等,只有恰当选择运用这些术语,才能使文学批评规范化,具有学术性。除了科学性之外,文学批评的对象毕竟是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写作活动,所以批评写作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因此,好的批评家应该在批评的写作中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正确的文本阅读方法,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直接面对文本,忘记它的作者、写作背景、流派归属以及所有关于它或褒或贬的论述。如果不能斩断这些“情丝”的话,很容易在进入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会成为走进文本的阻碍。在这点上,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方式可以借鉴。这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但新批评对语义、语境以及文本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段的深入挖掘,更适合诗歌这类短小精悍的文体。在经过遗忘式的第一遍阅读后,对作品就有一个从零散到整体的把握,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关于作品的初步印象。建设性的批评,还应该谋求批评家之间的“递增型发展以建立一套有生命力的批评思想”,要达到批评的这一目的,我们不仅需要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印象派批评的独特体验,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所以阅读的最终任务就不仅仅是文本的细读,而是要读出具体文本在整个作家创作之中的序列,作品的研究情况,甚至与作家创作相关的其它因素都应成为阅读所要关注的内容。因此,好的阅读应当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既要遗忘关于文本的种种既定结论,以便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由这个内部联系到相关的内容,更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冷静审视,在这样的基础上,批评写作的学术性才有保障。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学批评写作的一席话值得借鉴:“我必须在灯下正襟危坐:第一遍,凭感觉采撷印象;第二遍,用批评的眼光去分析判断,作笔记;然后读第三遍,重新印证、检查已作的价值判断。然后,我才动笔去写这篇一个字三毛钱的文章。”就立意而言,批评写作对立意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批评写作立意的新颖深刻与否决定了它的价值高低。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纵然是再华丽的词藻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最多也只是拾人牙慧的重复之作。文学创作需要独创性,批评写作同样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不仅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的研究,形成某种独创性的观点,再用来解释同类的文学现象。除此之外,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没有理论思想的批评写作,往往是单薄的。而在文体风格的要求上,它主要是一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虽然也会涉及说明、叙述描写等,但这些表达手法的运用要服从于说理的需要,观点和例子的简单叠加不能形成深度,令人信服。5.下列对文学批评“文本阅读”的要求,理解全面的一项是(
)A.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B.文本阅读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其次是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C.文本阅读不仅仅是“遗忘式”细读,还要读出与文本相关的一切内容。D.文本阅读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作冷静审视,批评才有保障。6.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学批评写作独特规定性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语言,又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语言,其语言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B.文学批评的文本阅读既要“入乎其内”,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又要“出乎其外”,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C.批评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D.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写作要恰当地运用古代和现代文论中的一些术语,使之规范化且具有学术性。B.建设性的批评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那种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往往不够科学。C.文学批评写作上的立意是它的灵魂,语言上拾人牙慧,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词藻,毫无价值。D.文学批评属理论研究,它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从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文学创作。参考答案:5.C(A项是对阅读与文学批评关系的解读,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是“遗忘式阅读”的结果。D项属于“文本阅读”要求的一部分。)6.C(文学创作也需要独创性)7.A(B项个性化的体验强调其独特性,但并不排斥科学性;C项,作者强调的是“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才是“拾人牙慧”;D项于文无据。)
范文六: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吴
炫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 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 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 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 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 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13.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14.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分)15.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本文由“书村网”整理提供12.(5分)C D (C作者认为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D.原文讲苏轼“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13.(3分)D (原文只是说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故说“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有误。)14.(4分)【参考答案】西方知识分子:对抗现实;(1分)中国知识分子:穿越现实(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1分)积极意义:①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1分)②与现实的关系会变得从容而大气,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1分)15.(4分)【参考答案】观点: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应该被特别强调,不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依据: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因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可以引导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问题”的视角下进行深入追问。(观点2分,依据2分)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吴
炫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 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 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 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 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 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13.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14.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分)15.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本文由“书村网”整理提供12.(5分)C D (C作者认为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D.原文讲苏轼“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13.(3分)D (原文只是说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故说“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有误。)14.(4分)【参考答案】西方知识分子:对抗现实;(1分)中国知识分子:穿越现实(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1分)积极意义:①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1分)②与现实的关系会变得从容而大气,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1分)15.(4分)【参考答案】观点: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应该被特别强调,不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依据: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因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可以引导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问题”的视角下进行深入追问。(观点2分,依据2分)
范文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吴 炫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 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 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 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 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 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小题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小题3】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分)【小题4】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4分)阅读答案:【小题1】CD【小题1】D【小题1】西方知识分子:对抗现实;(1分)中国知识分子:穿越现实(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1分)积极意义:①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1分)②与现实的关系会变得从容而大气,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1分)【小题1】观点: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应该被特别强调,不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依据: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因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可以引导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问题”的视角下进行深入追问。解析【小题1】C作者认为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D.原文讲苏轼“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小题1】原文只是说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故说“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有误。【小题1】根据“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可找出不同,然后再回答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的积极意义。【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观点2分,依据2分。
范文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吴炫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
《题西林壁》
《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
(见黄永玉《火里凤凰?画像一》),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得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 (选自日《文摘读书周报》)【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F.中国知识分子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不应一味盲从,而应一分为二地辨证分析。【小题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小题3】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分)【小题4】为什么对萨伊德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要持审视、批判态度?(4分)阅读答案:【小题1】CD【小题1】D【小题1】西方知识分子:对抗现实;中国知识分子:穿越现实(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各1分)积极意义:①能够让中国知识分子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1分)②能使知识分子与现实的关系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或:使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小题1】①因为他们的理论不完全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的实际;(答“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有观念差别”得1分)②因为他们的理论存在文化错位,从而带来“价值有限性”,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这种“有限性”就不可能得到弥补。解析【小题1】C D(C.作者认为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D.原文讲苏轼“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小题1】D (原文只是说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故“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有误)【小题1】略【小题1】略
范文九: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李春红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就写作的语言表达而言,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追求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要遵守概念内涵的明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说理推论的逻辑性。文学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如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兴味、风骨、虚静等,现代文论中的形象、典型、风格、文本、情结等,只有恰当选择运用这些术语,才能使文学批评规范化,具有学术性。除了科学性之外,文学批评的对象毕竟是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写作活动,所以批评写作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因此,好的批评家应该在批评的写作中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正确的文本阅读方法,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直接面对文本,忘记它的作者、写作背景、流派归属以及所有关于它或褒或贬的论述。如果不能斩断这些“情丝”的话,很容易在进入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会成为走进文本的阻碍。在这点上,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方式可以借鉴。这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但新批评对语义、语境以及文本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段的深入挖掘,更适合诗歌这类短小精悍的文体。在经过遗忘式的第一遍阅读后,对作品就有一个从零散到整体的把握,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关于作品的初步印象。建设性的批评,还应该谋求批评家之间的“递增型发展以建立一套有生命力的批评思想”,要达到批评的这一目的,我们不仅需要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印象派批评的独特体验,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所以阅读的最终任务就不仅仅是文本的细读,而是要读出具体文本在整个作家创作之中的序列,作品的研究情况,甚至与作家创作相关的其它因素都应成为阅读所要关注的内容。因此,好的阅读应当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既要遗忘关于文本的种种既定结论,以便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由这个内部联系到相关的内容,更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冷静审视,在这样的基础上,批评写作的学术性才有保障。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学批评写作的一席话值得借鉴:“我必须在灯下正襟危坐:第一遍,凭感觉采撷印象;第二遍,用批评的眼光去分析判断,作笔记;然后读第三遍,重新印证、检查已作的价值判断。然后,我才动笔去写这篇一个字三毛钱的文章。”就立意而言,批评写作对立意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批评写作立意的新颖深刻与否决定了它的价值高低。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纵然是再华丽的词藻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最多也只是拾人牙慧的重复之作。文学创作需要独创性,批评写作同样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不仅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的研究,形成某种独创性的观点,再用来解释同类的文学现象。除此之外,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没有理论思想的批评写作,往往是单薄的。而在文体风格的要求上,它主要是一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虽然也会涉及说明、叙述描写等,但这些表达手法的运用要服从于说理的需要,观点和例子的简单叠加不能形成深度,令人信服。1.下列对文学批评“文本阅读”的要求,理解全面的一项是(
)A.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B.文本阅读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其次是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C.文本阅读不仅仅是“遗忘式”细读,还要读出与文本相关的一切内容。D.文本阅读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作冷静审视,批评才有保障。2.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学批评写作独特规定性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语言,又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语言,其语言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B.文学批评的文本阅读既要“入乎其内”,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又要“出乎其外”,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C.批评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D.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写作要恰当地运用古代和现代文论中的一些术语,使之规范化且具有学术性。B.建设性的批评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那种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往往不够科学。C.文学批评写作上的立意是它的灵魂,语言上拾人牙慧,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词藻,毫无价值。D.文学批评属理论研究,它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从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文学创作。阅读答案:【答案】1.C2.C3.A【解析】1.A项是对阅读与文学批评关系的解读,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是“遗忘式阅读”的结果。D项属于“文本阅读”要求的一部分。2.文学创作也需要独创性3.B项个性化的体验强调其独特性,但并不排斥科学性;C项,作者强调的是“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才是“拾人牙慧”;D项于文无据。
范文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吴
炫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 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 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  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 里?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 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 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3.西方知 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阅读答案:1.CD 2.D 3.西方知识分子:对抗现实;中国知识分子:穿越现实(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  积极意义:①以现代东方式 形象去影响世界②与现实的关系会变得从容而大气,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4.观点: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应该被特别强调,不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  依据: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因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可以引导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问题”的视角下进行深入追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科门类及代码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