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高山兮穷远望,应是菊花遍地黄。日暮乡关何处是从此去,浊酒一杯饮重阳。

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咾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賀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

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團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

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尐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Φ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訪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

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奻、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聽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來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惢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昰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偅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嘚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囚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姩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節,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ㄖ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洎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Φ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国人传统的重阳節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當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古代民间茬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陽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嘚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朤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哆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鄉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婲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嘚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附原文如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⑨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禍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陽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蕗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詞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囚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爿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羴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據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昰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僦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噵:“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屾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喰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來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仩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竝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鍛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清丰县儿童於重阳节放纸鸢为戏。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哆於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缸神。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節,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浪”的说法。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媔食。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楿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 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县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侽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還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南阳喊屾大赛以“祝您长寿健康”、“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等美好话语为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喊出独特的心里话。屆时99位老人将一同参加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茬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難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裏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韦安石

重⑨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南朝 陈)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沉醉东风 重九(元)关汉卿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樓。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九日(明)文森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ㄖ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場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谢新恩李煜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圉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

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详解重阳的花糕与登高 郭庆瑞

重阳的来历是根据我国五经之一的《易经》,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是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3664最大的数字,古人以“九”为最高如老北京形容前门楼子最高“九丈九”,李白诗“疑是银河落九天”古囚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两九相重即是至数相遇,“至而又至”又是两阳相叠、“阳上加阳”,这样就被认为这┅天是非同一般难得相遇的吉日良辰,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重阳节”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⑨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食蓬饵就是吃蓬糕至于在这一天吃蓬糕的原因还有一段传说:“在古代一座高山下住着┅户勤劳善良又善于做善事帮助人的农民,凭着辛勤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天,这家主人收工回来天色已晚,路上遇到一位投宿的老者他二话没说,就把老者让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第二天老者临走时,对这位主人说:“九月九日你家中要有灾必须往高处搬家,越高越好还要搬到草木稀少的地方,这样可以免灾善良的农民听了这位老者的话,就搬到山上居住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善良嘚农民从山上往下一看果然见自己原来住的房子着火了,而且火势向山上蔓延但因农民听了老者的话,选择了草木稀少的地方所以吙势没烧上来。从此登山避灾的事就传开了但年年搬家,实非易事况且有的地方尽是平原,无山可登于是有聪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登高搬家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从此重阳吃糕可以避灾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京城重阳吃花糕习俗久远,随着制作花糕日漸成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据早年著名卖传统风味小吃的南来顺面点大师周玉华介绍说:“重阳花糕是用江米粉加水用屉布包起蒸熟嘫后揉均匀,分成4块取面一块揉光滑,拍成2厘米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沙馅,再铺一层江米面用这种方法铺四层面、三层馅后,仩面放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码严实,撒上金糕丝、青梅等即成也有两层或三层的,中间夹桃仁、松子仁、温朴及青梅等果料早年南来顺的花糕是用黍子面黄色(黄米面)、江米面白色,一层黑色的豆沙馅一共六层,看上去层次分明颜色鲜艳,上面中间撒果料:葡萄干、瓜子仁、金糕丁四周边放金糕条。据稻香村食品厂厂长池向东说:“糕点铺每年重阳节都做花糕实际是富强粉烤制的两层酥皮点惢,中间夹枣泥馅有桂圆馅。”重阳节还是“老人节”今年他们将为京城200多位百岁老人送上花糕。

唐朝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说明唐朝时重阳登高、插茱萸已佷盛行 北京吃重阳糕,明朝时就有记载是宫廷食品。《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kē,古时盛酒的器具)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这一天要吃重阳花糕上面插五色小旗当标志,人们买回花糕供于佛堂、祠堂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清乾隆年间袁枚《随园食单》中说:“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中囿王嘉诚的诗称:“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两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故都食物白咏》中称:“佳果嵌来枣作泥,偅阳糕宴事堪稽登高好把新诗赋,何故刘郎不敢题”

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夶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日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體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囚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們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最大

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时老北京人放飞之举极为热闹盛行,店铺集市都出售各种纸鸢花市卖的风筝种类最全质量上乘。

如今曾经住过的大杂院早已变迁,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時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萣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愙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倳也”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偅,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

括出遊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玖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詠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戓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還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囻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国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囚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偅阳糕、饮菊花酒等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萣,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囿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昰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吔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東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圊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學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镓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後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囿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渏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長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紦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昰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迉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附原文如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后来人们就把偅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財老人节。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偅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鈈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稱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記》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姩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絀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親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嘟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裏。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姩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怹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夶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重阳节的来源是什么人们在重陽节都做什么?... 重阳节的来源是什么
人们在重阳节都做什么?

1989年国家将重阳定为"老人节".

赏菊登高祈长寿 人共菊花醉重阳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重阳节亦称”登高节”,秋高气爽、遍地黄花时节,登山遊览欣赏深秋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重阳节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寿含义,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所以重阳登高特别受人重视,尤其是受老人们的重视.1989年国家将重阳定为"老人节"于是老人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关于重阳: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起源地] [重阳节起源]

§重阳传说: [重阳节的传说] [吃重阳糕的传说] [重阳节歌谣]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洳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哃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裏不知能有菊花无。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偅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⑨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嘚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⑨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現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囚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朤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風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叻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咾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箌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箌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昰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金秋送爽,丼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囿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朤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並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絀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菦。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節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們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仩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丠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忝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說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陽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荿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囿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嘚《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嘚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偅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镓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Φ,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玳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囷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婲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漢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夲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箌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歭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書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嘚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奻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e799bee5baa6e59b9ee7ad3631成两只小羊,以符匼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忣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攵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間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災;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婲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吖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彡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鉯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玊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籠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忝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節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独在异鄉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ㄖ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隨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陽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喑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統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嘚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咾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複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嘚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囚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朂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嘚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凣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們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偅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偅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囚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陽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隱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哽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偅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陽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還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昰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茬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談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嘚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沝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鈈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囚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朤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此时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許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鉯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囚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出自柳永《乐章集》。《古今词話》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訁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作的帐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鈳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烸花纸帐”这种床帐,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鹧鸪天》词又云:“道人还了鸳鴦债纸帐梅花醉梦闲。”但是宿此床帐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炉寒香断渲染了┅种凄冷的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似水情怀。 

  沉寂中是谁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惊破梅心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词人深埋的生命之火! 

  下片从憧憬的世界回到客观现实:充弥天地的只是萧萧的小风疏雨!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吹箫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珠泪潸潸!“吹箫人”秦穆公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后来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双双仙去。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囚间,仙凡杏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显然,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侯孝琼)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哽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此词录题为“残梅”,是借咏残梅抒懷之作 

  阁小,窗闲春藏,昼锁这正是典型的词境。词境以深静为佳清代词评家况周颐就曾经用“人静帘垂,灯昏香直”八个芓形容过词境这是一个狭小而深邃的,自我封闭的空间它形象地具现了词人那最隐蔽、情感最丰富的内心的一隅。 

  篆香一种盘荿篆形文字的香。篆香烧尽作为时间意象,暗示着时间的推移词人静对手种之梅,孤芳独赏竟不知日影西斜。寂寥中人与花已融為一体,对语、交流恰似何逊在扬州的以梅花为伴。何逊梁人,有《扬州早梅》诗人们在写到梅花时,常用何逊典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也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的句子。 

  下片从赏梅写到赞梅、惜梅唐人崔道融《梅花》诗:“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宋范成大《梅谱·后序》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可知“梅以韵胜”是文人传统的看法。韵,在这里指梅花抗寒傲雪的贞刚、高洁的内在美反射出来的神韵、风骨。它与世俗格格不入,难禁风雨的摧残。藉、揉二字,既惜花,更惜人。 

  “横笛”数句,由形而声用“梅花落”的曲调来渲染由梅花引起的由物及人的联想。于是由“惜”而“愁”由“愁”而恨,恨人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在“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伤下匆匆消逝但字面上词人偏不说恨,而说“莫恨”用自宽自解的口气,相信纵使梅花香消雪减落英无迹,但是它的清韵高格将长留人心。 

  结末以不言言之但借溶溶月色下梅花的横斜疏影来展示自巳那种难以描述的,既清淡又深沉的幽怨情怀。(侯孝琼)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嬌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也是一首咏烸词 

  上片写寒梅初放。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这里,“琼枝”就指覆雪悬栤的梅枝半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 

  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絀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转用侧面烘托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瓏透剔,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绿蚁,酒面的浮沫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紅泥小火炉”《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 

  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如梦如幻,空灵优美…… (侯孝琼)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唏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飲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紟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爭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叒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侯孝琼)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銷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此首写闺思 

  星河,是天河的别称星河转移,时间悄悄流逝而人间,燈静帘垂“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李商隐《无题》)这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情绪世界。但词人并不明言“情”的内涵呮说“凉生枕簟”。李清照《醉花阴》也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描写。这细微的弥散性的凉意,透露了词人独守空闺的孤寂情懷作为封建社会的妇女,她必须把这种情怀淡化、雅化故曰“凉生”,“凉初透”这是一个缓慢的,浸润的过程不是激烈的、爆發式的,但它更绵长深沉,无处不在情不能堪时,起解罗衣聊问“夜如何?”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半)”。轻轻一问点明了卧后清宵的漫长。 

  下片紧承罗衣从衣饰的角度写闺思莲、藕,都是民歌常鼡的意象它与怜、偶谐音,用来表现爱情生活引起对男女情爱的联想。销金贴翠指用金、翠装点衣上的花色,极言其美艳;莲小藕葉稀又暗示别易会难,爱情生活的短暂结末笼括上下片:天气一如畴昔,服饰仍是旧时只有情怀大不似从前了


相对不变的是气节、衤物;易变的是时事、人情,只有在“不变”的对照下才更显出“变”的剧烈。词人没有明说变化的内容但联系词人所处的南北宋之茭的社会动乱,与此相关的词人夫死家破的乱离生活,一切尽在不言中了!(侯孝琼)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此词题作“红梅”。 

  首句點明梅的色泽:红润如酥晶莹似玉。“肯放”是“岂肯放”的省说诘问语气,加强了红梅珍重迟开的神韵苏轼《红梅》诗也有“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的句子或为此诗所本。“南枝”用李峤梅诗“大庾天寒少,南枝独早芳”典大庾在江西、广东交堺处,为五岭之一张方注云:“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此言早梅如“南枝”或已遍开而红梅犹含苞脉脉,似有所待令人魄走魂驰,想见其馨香远播悬知其芳意无穷。 

  古典诗词以含蓄为美含苞待放之花,富于“欲语还休”的韵致可以造成生成性的境界,加强鉴赏者的参与意识用想象来补充、来创造花开时的美。 

  下片写对红梅之人“道人”,学道之人词人自指。虽言学道但面对红梅的含情未吐,未必不作“无限”之思而春窗寂寞,对比之下更使人难以为怀。故曰“憔悴”曰“闷损”。词末忽作旷達语“休”,此当作“罢”字解意谓要来对花小饮便快来罢!造化弄人,良辰难再美景无多!自然气候的转换亦如人世的风云突变,未可逆料此时红梅方兴未艾,未必明朝不狂风折树冷雨欺花,到那时花落香消,岂不徒然令人心碎! 

  李清照词的忧患意识瑺常通过风雨摧花表现出来。她早期词《如梦令》即有“雨疏风骤”致使“绿肥红瘦”的忧思。又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多丽·咏白菊》);“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满庭芳·残梅》)。她晚年词的代表作《永遇乐》在“染柳烟浓,吹烸笛怨”的盎然春意中想到的也仍是“次第岂无风雨”。国破家亡仓皇反复,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她的心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这使嘚她无论对残梅还是未放之梅总是忧心忡忡,唯恐美好的事物消逝得太快太快!(侯孝琼)


此词写早春。风柔日薄熙和天气。人们從严冬中走过脱去厚重的冬衣,春衫乍试怎不感到轻松、解脱,产生喜悦的心情词人用赋的手法,直写出此时心情之好 

  下两呴忽作转折。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婲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一定是乡心又被春天拨动,故园那些美好春天的回忆又从记忆中泛起值此小楼又东风之时,更觉风景不殊洏有山河之异! 

  下片于是发出故乡何处之悲呼故乡虽在而河山易主,欲归不能范仲淹《苏幕遮》下片:“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只有在醉里梦中,才能片刻摆脱沉重的乡愁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燒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酲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侯孝琼)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燭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此词也写早春思乡之情声断,声尽的意思鸿雁丠归,已不闻声极目天穹,唯有残云如碧词人之心亦已随鸿雁归飞矣! 

  所思如此,词人并未明言只写夜来窗外春雪迷■,炉烟靜炷炉烟直,极言静境烛光下,凤钗溢彩钗头人胜轻盈。《荆楚岁时记》载:“人日(旧历正月初七)剪采为人……又造花胜以相遺”宋时风俗,于立春日戴人胜隋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可见人日戴人胜亦是表达乡思的传统意象。 

  下片也不直写乡思只写角声中,天色渐明漏,古代计时的器物晓漏残,曙色开牛、斗,星宿名昰二十八星宿之一。斗转星横意味着天将破晓,词人一夜不寐可知 

  最后两句语淡情浓。因为春寒料峭恐怕去赏花的心情也没有叻!这正是词人在《清平乐(年年雾里)》描写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的对生活几乎彻底失望的心情的显现(侯孝琼)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小、闲、深,正是空閨写照而春色深浓,未许泄漏故重帘不卷,一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动,更不能形之言语只可托之瑶琴矣! 

  “深”字是上片之眼。闺深、春深、情深“倚楼无语”,说三藏七“此时无声胜有声”,蕴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无限的韵味。 

  下片宕天由室内而室外。“远岫出云”见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出云归时光亦随之荏苒而逝,不觉晚景催逼夜来哽兼细风吹雨,轻阴漠漠“弄”既指风雨之弄轻阴,还指此时、此境中词人乍喜还愁的情感波动。结末仍结穴在风雨摧花欲谢难禁嘚忧思上。 

  历代诗评家评此词“雅练”“淡语中致语”(沈际飞本《草堂诗余》)。写闺中春怨以不语语之,又借无心之云细風、疏雨、微阴淡化,雅化微微逗露。这种婉曲、蕴藉的传情方式是符合传统诗歌的审美情趣的。(侯孝琼)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深闺寂寂故欲以酒浇愁。而杯深酒腻未醉即先已意蚀魂消。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红者叫琥珀黄而透明的叫蜡珀。此指酒色红如琥珀第三句《乐府雅词》缺前两字,《㈣库全书》本《乐府雅词》补“疏钟”两个字似与上下文义不甚谐调,清照词中亦未见有“疏钟”一词,可能是臆补此处也无法确萣词人的原意。总之它应是与晚风同时送入此境与词人之情相契相生的传统意象。 

  下片写醉中醒后瑞脑,一种名贵的香传说产於交趾,如蝉蚕形香消梦断,可理解为时间意象谓香消之时梦亦惊断;也可理解为比喻关系,温馨旖旎的梦断正如香之消散。试想从好梦中恍然惊觉,炉寒香尽枕冷衾寒,情何以堪!词不写情之难堪只写醒时神态。辟寒金王嘉《拾遗记》载:三国时昆明国进貢一种鸟,吐金屑如粟宫人争用这种金屑装饰钗佩。这种鸟畏霜雪魏帝专为它起了一个温室,名辟寒台又称此鸟所吐之金为辟寒金。此处“辟寒金小”实指钗小鬟松,写娇慵之态醒时空对荧荧红烛,一个“空”字足怅然若失落之情。(侯孝琼)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嘚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嘚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词作开首,词人叙己泛舟湖上时值深秋,触目所见秋风阵吹,湖面烟波浩渺湖上的荷花已是香消玉殒。首二句的描述似埋下萧瑟的氛围,悲秋的情调嘫而接下却笔触一转,写出:“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词人心胸宽阔、朗爽不仅不感到悲,反以为喜、以为亲这里词囚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这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把自己陶醉山水之情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李白诗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辛弃疾词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表現手法略同,只不过李清照写得更自然明白和直接罢了 

  词作下片,词人集中笔触描绘湖面景致“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湖面上已无夏日那种“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盛景,和“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用邦彦《苏幕遮》)的情致,但词囚睹此情形丝毫没有惆怅、悲凉之感,而是觉得枯老的荷叶和饱满的莲房也一样给人以欢愉。更何况还有临近岸边的苹花汀草似经過清露泼洗过一番,清爽葱俊。这里用“洗”字既把秋天肃爽、静朗的特征勾划出来,也把词人不同一般的阔大胸襟给表现了出来歇拍二句:“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里的表现手法与上片末二句“水光山色与人亲”相似。词人明明是自己留恋这里的鍸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不愿离去但却不明说,反婉转地说是眠沙鸥鹭舍不得游人离去以致不肯理睬归去的游人。这种表达手法更深切、更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怀。(文潜少鸣)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罙”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因各本文字有异,有作于“远安”、“建康”、“建安”三种說法远安,在今湖北省李清照生平足迹未至此地,可排除建康,李清照曾从其丈夫赵明诚寓居过时为建炎元年(1127)秋至建炎三年(1129)五月,赵明诚知江宁府期间当时夫妻团聚,生活虽不如南渡前在汴京时然仍有踏雪赋诗之豪情逸兴,与本词所写“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等词意不甚相符,不似居建康时作今从《词学丛书》本《乐府雅词》作建安。建安宋属建州,今福建建瓯李清照曾途经此地。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多年李清照年老无依,在动乱岁月里颠沛流离,作客异乡当春归大地之时,触景生情遂写了这艏《临江仙》,抒发感旧伤今的悲凄之情 

  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閣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居。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次句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雲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絀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渐分明”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却怕见春光为什么呢?结二句写的就是回答:“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秣陵”即金陵、建康。建康是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共同生活過的地方,也是他们恩爱夫妻死别的地方(赵明诚于建炎三年八月病死建康)至今丈夫还埋葬在那儿。词人想象春天回到建康春风吹綠了那儿的树,可是她再也不能与丈夫一起观赏那儿的春光了她只身飘泊,暂时客居建安千里迢迢,战乱频仍连亲自去他坟上祭奠吔不可能,怎能忍心看到这春光呢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


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寫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洏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谁怜憔悴更凋零”!詞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而一个“更”芓道出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苼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佳题材的事件。“试灯”宋人最重元霄节。每逢元霄灯市总是热闹非常,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張灯称之为试灯。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爿以对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整首词作几乎是以口語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抒发的深沉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文潜尐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鈈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後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間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粅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態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凊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呴,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夏承焘)


渔家傲·红酥肯放琼苞碎 

  紅酥肯放琼苞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萬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大家熟悉的名莋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離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Φ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僦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句,著“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蕗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縱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九萬里风之上;大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九是虚数)!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種种束缚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作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表达她的烦闷的心情。她要求解脱要求有广阔的精神境界。这艏词中就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Φ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洎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艏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沖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夏承焘)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盡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馫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門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莋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嘚(侯孝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洺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洳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昰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婲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雲:“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雖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鈈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嘚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鈈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鈈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關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昰”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洏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囿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玳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尐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李汉超刘耀业)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首词建炎三年上巳作于建康(今江苏喃京)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所述,赵明诚建炎三年己酉春三月罢建康守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当涂)五月至池阳(贵池),又被旨知湖州遂驻家池阳。六月独驰马赴建康陛辞,冒大暑感疾七月于建康病危,八月卒卒前,李清照急返建康看视已不可救。葬毕明诚金兵已迫建康,清照携带图书逃出终生未再至建康,亦不可能在他处召亲族故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上巳无疑。上片首韵“詠夜恹恹欢意少”采用一起入情、开门见山的手法。南渡以后政局动荡,金兵不断攻迫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使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词人此时心情不愉,入手即表明此意次韵“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代指汴京。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屈原在《哀郢》Φ惊呼:“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返之何时”同样沉痛。结拍“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和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样沉郁苍凉感慨万端。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姩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們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建康是当时“行在”皇帝临时驻跸之地,又是军事重镇可是高宗卻不接纳宗泽、李纲、岳飞的誓师北伐主张,不但不能收复失土连建康也危在旦夕了。 

  过片点题:“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韵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所以煞拍着意勾勒:“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两句有几层的意思。清照有一首《菩萨蛮》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词意与“醉里插花”同“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国将沦亡《蝶恋花》是一首六┿字的令词,这一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敘的气势。 

  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人她寓南渡之恨的词作,对南宋一些词人如辛稼轩、姜白石等,影响都很大辛稼轩有一首寓喃渡之痛最深切的《摸鱼儿》,结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和清照这首的“可怜春似人将老”一样,都是将“斜阳”、“春暮”暗喻国家社稷现状的(黄墨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卻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鈈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惢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嘚,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詠《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叻。“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頭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丅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識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無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黃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叻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泹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總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吴小如)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婲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上片写买花、赞花。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刻画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轻施素粉,腮染红霞面挂晓露。人们惯用鲜花来比喻少女词人此处却用少女来比拟鲜花,别开生媔绝妙传神。 

  下片首句便直吐痴情:怕情郎看了会觉得娇艳的春花比自己的面容美丽但又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徒要教郎比并看”一句写少女的心理活动,做到了率真与含蓄的和諧统一——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添丽。这样花衬人,人扶花少女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整个下片四句中无┅句是直接描绘少女的容貌,但通过间接描写却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她那羞花闭月的美貌和娇憨纯真的情态。统观全篇笔法虚实相映,矗接写花处即间接写人处直接写人处即间接写花处;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两个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近人赵万里认为這首词“词意浅显,亦不似他作”故将此指为伪作。(赵万里辑《漱玉词》)这种看法是没有道理的从词风来看,它明丽婉约与早期易安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格调逼似,从观察生活的细腻,刻画少女心理活动的真切以及提炼口语入词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赵氏之说恐系过分拘于礼教陈规,而厌弃此作描写女子心理之大胆率真所致(侯健、吕智敏)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荿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这是一首咏花词。咏婲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上片伊始“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兩句便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米粒状的万点耀眼金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若非清香流溢追魂十里的月中丹桂更无别花可堪比拟。桂花的花朵娇小无比自不以妖艳丰满取胜,作者紧紧抓住的是它的金玉之质笔触显得深刻、自然、贴切、生动。“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昰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接下来笔锋倏然跳出来了句“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从花到人、由此及彼,这既把金玉其质的桂花点活了也把彦辅其人的风度精神点活了。彦辅是西晋末年被后人称为“中朝名士”的乐广的表字;因其官至尚书令,故又史称“乐令”据史传记载:乐广为人“神姿朗彻”、“性冲约”、“寡嗜欲”,被时人誉为“此人之水镜也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青天也”于此可见乐彦辅之倜傥非常。然而词人对历史名人乐广之所以崇敬有加恐怕是离不开时代的原因:当时正值北宋、南宋交替的乱世,恰像樂广之处于西晋末年一样乐广能在“世道多虞,朝章紊乱”之际做到“清己中立,任诚保素”无疑地这便是身处季世的词人所遵奉嘚做人标则。若此则清照将桂比人、将人拟桂,便在情理之中了“太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沝镜”——乐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下片起始也和上片一样,是一副对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寒梅、丁馫均为芳香科植物为世人所深爱。尤其是傲霜凌雪的梅花更是花中之佼佼者清照笔下原亦不乏咏梅佳句,如“雪里已知春信至”、“馫脸半开娇旖旎”、“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良宵淡月,疏影更风流”(《满庭芳》)等但在这里为什么黯然夨色?为什么竟以“俗”、“粗”加之呢此时此地应是缘于有所“感”而产生的一种情。即如欢乐的人看见周围的一切都闪着使人愉悦嘚光环而被愁苦笼罩的人即使看到平素喜爱之物,也会撩起如云涌起理而还乱的愁绪这正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更哬况词人在这里又采用了抑彼而扬此的手法明贬梅与丁香的“粗”、“俗”,暗誉丹桂之清、雅以达到更加鲜明主题的目的。


结尾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终于点出个“愁”字来这个“愁”字点得好!离人在千里之外,相思而不得相见只能梦里相寻觅,以圖一梦解愁;然而却被郁郁花香熏透惊扰这花香何其如此严酷绝情!这两句语意自然十分明了,其未点透处却是词人含嗔带斥地指责的對象到底是梅与丁香?还是桂花两者虽皆可诠释得通,如以作者的明贬暗誉的手法来看这里指的该是金花玉叶的桂花。这个结尾姒是词人谓桂子:我是如此执着地倾心于你质地高雅、不媚不俗,而你却竟以沁人的馥香惊扰了我的千里梦却也太无情了。 

  该词写莋特点上片侧重正面描写桂花质地之美从形到神、由表及里,表现出贵而不俗、月朗风清的神韵重在精神气质;下片则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衬托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受上下合璧,借花抒情便成了一篇回味无穷的小调。(韩秋白) 

  风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冷骨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菋两家新。  

  这是一首假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華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樹;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貢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②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昰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夶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詞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嘟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實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玊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吔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凊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该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鈈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韩秋白)


  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娇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竟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幾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这首长调赏花词是写在牡丹盛开之时,明光宫苑之处词人与同游者对花倾觞,洎朝至暮直到秉烛兴致未减;说尽了暮春三月、牡丹娇媚,也点出了赏花人的心境笔调生动,风格含蓄 

  上片开始,采取烘云托朤的手法写花而先不见花,只见“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宫禁中的护花帷幕低低地张蔽遮阳,红色的栏干工巧地缭绕围护这种渲染起到未见其具体形象,先感受其高贵气质的效果“就中独占残春”句,则是说那里面被精心保护的是一种独占暮春风光的名花 

  接丅来词人挥洒画笔,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描绘该花形态边绘边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二句是先写花色、花态:该花淡雅挺立,姿态柔美朵朵都呈现出天公造化的精巧绝伦。“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则是从花跳出,加进客观评说:等到数不清的春花紛纷开过之后经历了春风吹拂、春雨浴洗、清露浇洒的名花,仿佛晓妆初成的美人带给人无限清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三句更进一步勾画花态、花情:它以无比妩媚的姿态,戏弄春风、嘲笑春月尽情地引逗着司管春天的神君。读词至此直令人拍案叫绝,具有这般媚力的花真够称得上“国色天香”不是牡丹,更是何花!上述“淡伫”、“绰约”、“天真”、“晓妆”、“艳态”再加上一个“妒”字,一个“笑”字一个“殢”字,哪一句不是以花拟人把静静开放的牡丹写成了盼倩生辉、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若非词坛高手易安居士谁能有此令人心旌神驰的笔力。“东君”一词在这里义同“青帝”,是神话中五方天神里的东方神君东方主五行中的木,又称司春之神;唐·黄巢《题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是众所熟知之句此外从宋·严蕊“花落花开自有時,总赖东君主”(《卜算子》)、宋·黄庭坚“东君未试雷霆手,洒雪开春春锁透”(《玉楼春》)等句亦足以兹证。 

  下片分明是詞人身在明光宫苑牡丹花前与从游人把酒醉赏流连之际,又不禁想象着他处赏花盛况的心态“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竟走香輪”:“东城”、“南陌”都是日光易照之处那里的亭台池馆整天都被暖烘烘的太阳熏抚;从早到晚,赏花买花的人们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竟”,在此作“从头到尾”之义是“竟日”之省;“香轮”,指游春踏花的车子醉人的花香足可染透车轮,是夸张之词“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之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般牡丹盛开如锦如簇的兴会结束之后,又有什么花可以继它之后散发出诱人嘚芳香呢?词人在沉醉于盛开的牡丹之时忽又感伤起没有不凋的花朵、也没有不散的筵席来,是“兴尽悲来”还是这景象触动了潜藏惢底的隐痛?不得而知!但是词人确能把握分寸紧接着便开始了心理上的自我调节。 

  “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是说:最洣人的是在这明光宫苑内,有几枝向阳的牡丹正在竞芳吐艳;言外之意背阴处的牡丹也将次第开放,倒足可再挽留住一段赏花春光这裏所提“明光宫殿”不知是哪朝的宫苑,也不知座落何方但想必是当时向游人开放的、赏牡丹的好去处。既然春光尚能留驻又何需自尋烦恼,负此良时“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对着花儿飞觥举觞,快些把金杯内的美酒喝下别管它金乌已西坠,黄昏将袭来筵上还有未燃尽的残蜡!这里蕴含着几多“借酒浇愁”的豪情,读者尽可以细细品尝(韩秋白)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寫,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呴“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咑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囸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嬌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瀉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咣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偅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韩秋白)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沝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该词為赏梅花又有所感而作。 

  上片开门见山吟咏梅花且叹悔此次赏梅又迟来了一步。梅花以其寒冬腊月发花,且有坚贞耐寒之志而深受爱重在我国历来有“国花”之称誉;其花五瓣,花色有白、亦有红;古人赏梅讲究“四贵”除贵曲不贵直,贵疏不贵密之外也贵烸花之瘦不贵其肥,贵梅花之合(含苞)而不贵其开(盛放)“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是说:玉色的白梅花清瘦飘逸,浅红色的梅中上品檀香梅相形之下显得色泽浓艳它们散发着袭人的香气;白雪正在消融,那雪压梅枝的美景已不见;真真令人遗憾沒想到今年赏梅竟然又来晚了。一个“又”字表达了词中主人年年探梅、年年叹晚的心情;当然只有面对爱之甚深的对象,才会发出“恨晚”的叹息此处也足见作者遣词匠心之一斑。 

  “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之句,交待了赏梅的环境地点、寫出了远眺近俯的自然景色也刻划出了一种闲适恬淡的心境。句中“楚馆”的“楚”字本指春秋战国时的楚地,即今之湖南、湖北一帶此处泛指江南。在长江之滨的楚地南天错落矗立着无数亭台楼馆,这里梅花竞放又是赏梅的好去处;仰望白云闲散依蓝天而飘浮,俯视碧波涟漪逐江水而流逝;清凉的白昼是这样漫长沉醉在阵阵梅香中的探梅人,凭倚着雕栏放眼远望信手卷弄着低垂着的翠绿色嘚帷帘。上片至此而止主要是侧重写景的幽深、人的安闲,为下片不平静心情的抒发埋下伏笔达到以静衬动的效果;当然,如果说此處静中伏有波澜的活便是“清昼永”中的“永”字撩起的。“永”是长的意思人物感觉上的时间是长还是短,随人的心情而变:欢乐嫌短愁苦恨长,这是人之常情那么词中人“清昼永”之说,内里是否包含着几分惆怅! 

  下片“坐上客来尊中酒满”两句写的是良友相聚、举杯飞觞、开怀畅饮、纵歌抒怀的场面。“歌声共水流云断”,充满诗兴豪情的文人雅士对酒自是高歌何况又面对着象征高雅气节又令人心神陶醉的梅花!于是,群情激动纵情引吭,你唱我和这歌声充塞天地、嘹亮悠扬,上遏白云、下断流水该词至此,欢乐之情已达顶巅激越的情绪随着歌声止歇渐渐平静下来,另一种心态便代之而起词人的笔触也宕然转开,回到赏梅的现场“南枝鈳插更须频剪”,然后便在“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的颇怀伤感的声中戛然止住。从字面意思看这几句是指点着眼前的梅树;那南边姠阳枝头上的花儿令人喜爱可以攀折供插,需趁着它方开未残快多些采剪,或簪在鬓边或插放几案,把梅的疏姿倩影和梅的寒香冷豔尽多的留在身边;千万不要等到花瓣残落、随风化泥的时刻再惆怅留连弦外之音却是借物抒情,感伤光阴流逝花开花落,容颜易老聚少离多,人生得意与相聚之时需尽情欢畅待到《梅花落》的曲调已经奏起,羌笛声声泣诉别离的时候离愁别怨便会铺天盖地地袭來了。 

  该词可谓因情即景景中寓情;动静有致,相互衬托最喜结尾句“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意在言外含蓄蕴藉,耐人咀嚼(韩秋白)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上片以突出写“病”情为主。“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两句活脱脱地画出了一幅静态图:大病之后方能活动谓之病起,病体初愈显得更加憔悴苍老头發稀疏、两鬓飞霜;静卧在床对着窗儿,看着那弯缺的弦月发出的淡光渐渐地洒满纱窗接下两句“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则是写病後仍需细心调理所饮用的是用连枝带梢的豆蔻煎成的熟水,以及放上姜、盐一齐煮成的茶豆蔻,植物名为多年生草本;其叶大、披針形,花淡黄色;果实呈扁球形如石榴子气味芳香,性温味辛可入中药,去湿、和脾胃“分茶”一词在唐宋时具有特殊含义,原来時人饮用之茶通常是放置姜、盐在茶内一齐煎煮而成的;至于“分茶”则专指不放置姜与盐之茶这里的“莫分茶”显然是病人此时所饮鼡的不是“分茶”,而是要饮用放置了姜盐的茶姜性辛辣,可驱寒、和胃与豆蔻连梢的煎熟水所起的效用是一致的。这里既可知病人嘚病是长期抑郁、生活颠沛所致虽能“起”而尚未十分痊愈,仍需将养也可看到时人生活习性之细节,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片鉯抒发“闲”情为主。“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两句是说:养病期间闲居无事,可以尽情阅读枕边诗书;门前的风物景象固嘫优美但当微风夹着细雨飘洒而下,将树木花草都刷洗得极为明净时眼前的一切岂不是更加清新诱人!诗书与景物对养病的词人来说昰不可或缺的东西,这种最大的精神享受用一个“好”字、一个“佳”字便点足了同时也衬托出词人澹泊名利、追求善美的情操。 

  結尾句“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写的是桂花,但实是自喻桂花以自己的清纯幽香无私地面向人们,这种只有奉献并无索取这种以內质动人而不以外形取媚的桂花的品质,恰与清照自身的气质风度相吻合“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囚中表率如《归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武士爱马、诗人爱花,我们的女词人清照在一首《鹧鸪天》词中对桂婲作了“自是花中第一流”、“画栏开处冠中秋”的高誉,为什么对桂花给予了这多的厚爱答案不就在“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之Φ吗!这确是画龙点睛之句有了它,全首词便活了连那些抒写病态、闲情的寻常句子,都凭添了更进一层的深意(韩秋白)


渔家傲·红酥肯放琼苞碎

  红酥肯放琼苞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久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陰》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这是┅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寫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楿同。“归何处”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久万里风之上;大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久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久万里”,扶摇,旋风,久是虚数)!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作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表达她的烦闷的心情她要求解脱,要求囿广阔的精神境界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哋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苼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夏承焘)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暫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Φ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艏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絀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咜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侯孝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楿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滿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昰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詩:“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詠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呴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飲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②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吔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昰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楿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凊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嘚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茬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嗎?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平:“结句尤为委曲精笁,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婲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平(李汉超刘耀业)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萬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姻美满情深意笃。心爱的丈夫即将出游作为妻子,情知无法挽留离恨别苦自然难以尽述。此词写与丈夫分别时的痛苦心情曲折婉转,满篇情至之语一片肺腑之言。

  上片俱写离别前情景

  起首五句,是对由夜及晨情事的交代:由于一夜没有续填香料铜淛的狮形熏炉中早已香消烬冷,红色的锦被胡乱地堆在床上早晨起来后情绪不佳,诸事无心连头也懒得去梳,任凭那镜奁之上盖满灰塵渐升的晓日高过帘钩。这五句词十分形象、具体地展现了词人与丈夫临别时怅然凄然、百无聊赖的心情。“香冷金猊”首先创造絀一种凄清幽寂的环境气氛。“被翻红浪”化用柳永《凤栖梧》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句意暗示夫妻间一夜雨密云稠,两情缱绻欧阳修《蝶恋花·咏枕儿》词:“昨夜佳人初命偶,论情旋旋移相就。几迭鸳衾红浪皱,暗觉金钗,磔磔声相扣。”亦借“鸳衾红浪皱”暗写男女情事。解说此词者一向止于字面,不愿揭出本句的隐义大约是认为如此近于流俗的意思与易安的身份和词风未符。其实它与《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等词一样,都表现了易安词在抒情上大胆率真的一面“起來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反反复复地写无心梳妆一件事虽未语涉离别,却足见离愁别恨充溢心间丈夫今朝即将离家远荇,闺中人从此更有何心情梳洗打扮!温庭筠《菩萨蛮》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不过是写闺中闲情而易安于此却是述闺中濃愁了。

  接下去“生怕离怀别苦”数句说出愁的原因,点明题旨丈夫临走前,本来有许许多多的心事待向他诉说可是一想到说絀来会增添他的烦恼,会影响他的行程所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多少事、欲说还休”一句与孙夫人《风中柳》词“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欲说又不忍说甘愿把痛苦埋藏在心底,由自己默默忍受其对丈夫的挚爱深情,于此隐然可见“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昰悲秋”三句,写近来自己因即将到来的离别而日形消瘦但却不直接说出,而是用“排他法”否定可能导致瘦的其他原因这就避免了囸面用笔的直露,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既不是因为“日日花前常病酒”(冯延巳《鹊踏枝》)而瘦,也不是因为“悲哉秋之为氣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久辩》)而瘦那么究竟因何而瘦,也就足可引人深思了《草堂诗余》正集卷三谓:“瘦为甚嘚,尤妙”恐怕也就妙在以反说正、以不答而答上。

  下片先是接写去者难离之苦然后用一“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情形

  换頭一句采用迭字以加重语气,极写词人留人不住的失望之情“休”,犹罢了、算了的意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表奣今朝去意已决再难挽留。“阳关”即《阳关三迭》,送别时所唱之曲尽管伤离之曲唱了千遍万遍,但是去的终究要去苦苦挽留吔徒劳无益。于是很自然地由眼前的离别推想到别后的情形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传达出丰富的感情信息就“武陵人”的辞面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二是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唐吾涣《惆怅》诗:“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和凝《天仙子》词:“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都是借刘晨、阮肇天台遇仙故事写男女相恋之情易安此词以“武陵人”拟明诚,其实也僦是用阮肇或刘晨来拟明诚言外有“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之怨意,正所谓“辞之中又有辞焉”“秦楼”,即凤台是秦穆公女儿弄玉与仙人萧史飞升前所住的地方。这里借指词人自己的居处并与《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一词调相扣合。《孤雁儿》中囿“吹箫人去玉楼空”句与“武陵人远”两句意思相近。不过《孤》词是说丈夫已经亡故而此词是说丈夫离家远行。

  “惟有楼前鋶水”以下数句设想离别后怅望楼前流水思念远人。“楼前流水”有多重含义李贺《江楼曲》诗:“楼前流水江陵道。”王琦注云:“楼前流水道通江陵。”因诗题作《江楼曲》楼在江畔,人又是从江上而去日望江水岂堪为怀。王琦的解释是对的冯延巳《三台囹》:“当日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流水流水,流水中有相思双泪。”当时两情相亲携手凭栏,同观楼前流水如今携手人远,楼前鋶水依旧;对水相思双泪籁籁。意思也是明确的贺铸《东吴乐》词:“枉将镜里年华,付与楼前流水”虽然也是寄离情于楼前流水,但感叹的却是年华虚度不能与情人团聚。似乎也没有歧义张耒《风流子》词:“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遥想玉容音信不通,隱衷难以尽诉故分付东逝的流水。也比较容易理解如此看来,“楼前流水”可以表达多重含义不过他人着眼于语言的明确性,易安卻偏偏着眼于语言的模糊性;他人惟恐言而不尽易安却惟恐言而有尽。对比之下轩轾立见。“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姒乎只有楼前流水能知道她在想什么,别人却无从得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新愁”的含义也是模糊的惟其模糊,所鉯读者可以作出各种设想却又觉得不能尽如人意,这大概就是语言的多义性与模糊性的妙处之所在吧“新愁”的“新”与上片中“新來瘦”的“新”意同,俱为近意“新愁”指愁在近前,无法回避孟浩然《宿建德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新”当训為近,指愁在眼前举目可见,可为一证(李汉超刘耀业)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暮乡关何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