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统治以后时的州及其统治的人

三国时期的六大城市:长安不是第一
导读:第六名:建邺
建邺处在今天的南京地区,在三国历史上,建邺成为孙权称帝后的都城。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南京地区长期是南方割据势力的都城所在地。但是在三国时期,建邺虽然政治和军事意义十分重要,但是因为三国时期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中原地区,加上南方人口相对偏少,所以其经济、文化等综合水平落后于中原地区的大城市。
第五名:成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巴蜀之地就以成都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在秦汉之际,成都地区也得到了汉高祖刘邦的大力经营。在东汉末年,成都地区在刘焉、刘璋父子的统治
第六名:建邺建邺处在今天的南京地区,在三国历史上,建邺成为孙权称帝后的都城。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南京地区长期是南方割据势力的都城所在地。但是在三国时期,建邺虽然政治和军事意义十分重要,但是因为三国时期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中原地区,加上南方人口相对偏少,所以其经济、文化等综合水平落后于中原地区的大城市。第五名:成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巴蜀之地就以成都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在秦汉之际,成都地区也得到了汉高祖刘邦的大力经营。在东汉末年,成都地区在刘焉、刘璋父子的统治下成为益州首府。可以这么说,长期远离战火的成都地区,成为中原百姓避难的场所之一,也因此促进了成都经济、商业、文化上的繁荣。第四名:许昌许昌的历史可以追尧舜时期,彼时的这块区域被称为“许”。魏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在三国历史上,曹操将汉献帝迎往许昌,在魏国将都城搬迁到洛阳之前,许昌是北方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并且,因为许昌本身就处在天下之中,加上曹操推行屯田制,许昌的人口和经济持续繁荣,成为三国重镇。第三名:襄阳在北方中原经历曹操、袁绍等诸侯大战的时候,刘表镇守的荆州地区则相对安定。对于荆州的襄阳城,在地里位置上是水路交通的要道,向北可以到达洛阳地区,东西则是江东和巴蜀。换而言之,关羽后期镇守的荆襄之地,可谓三国的汇集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襄阳的繁荣,一方面要归功于刘表的苦心经营,另一方面,北方战乱也让很多精英到襄阳地区避难。由此,名士往来,商旅不绝,襄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一座商业和军事重镇。第二名:长安在西汉时期乃至秦朝,长安地区作为当时的核心统治区域,除了是政治上的中心,也是军事、经济、文化上的中心。不过,在东汉时期,因为国都迁到洛阳,长安的繁荣局面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三国时期,长安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乱的摧残,比如曹操和西凉的马超之间的战斗等。由此,至少在三国时期,长安虽然是军事重镇,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略低于洛阳。第一名:洛阳在东汉时期,洛阳的繁华无需赘言,其人口之稠密,经济之强盛,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领先的。虽然在东汉末年,洛阳也是饱受战争的摧残。并且当时的都城和政治中心也搬迁到了许昌地区,但是在曹丕称帝之后,魏国继续将洛阳作为都城,乃至司马炎统一三国后,西晋也是将洛阳作为都城。文/情怀历史(漫谈三国:一百五十五)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 ID:qinghuailishi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03/31] [新服] [火爆] [火爆]
例行维护时间: 待定
《卧龙吟》一款大型战争策略型网页游戏,将带你回到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感受最纯粹的战争游戏。此款绿色页游能让你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战斗体验,既无商城道具,也无宝石合成,只要你有毅力,普通玩家也能称霸。一骑当千的历史名将,彼此克制的各系兵种,属性随机的神兵利器,都将是你争霸天下的制胜筹码。
客服电话:400-889-0606
在线客服:
微信客服:
充值客服:QQ:
投诉电话:
在线投诉:QQ:8955352
客服邮箱:
玩家论坛:
密码找回:
修改密码:
客服时间:7x24小时服务
卧龙吟玩家QQ群
怀旧版群①:(推荐)
卧龙吟群②:(推荐)
卧龙吟群⑤:(推荐)
卧龙吟群⑩:(推荐)
卧龙吟群⑾:(推荐)
怀旧版群②:(推荐)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对于三国时期人口问题的分析
&三国的年段我们知道有两种说法,一是220年到280年三分归晋说,二是220年到265年魏灭亡说。
但是我们还是以到265年的说法为主,也就是第二种。
要说人口,我们目前最确切的数据只能追溯到最早为公元105年,也就是东汉永兴元年,那时的兵力为5325万。而如果要追溯到相对较近的时代,那便是公元156年,亦东汉永寿二年,那是的人口达5649万。
以下是一段汉朝人口综述&
两汉时期汉代的人口调查皆为户数和口数并列。口赋(算钱)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户赋则指定为列侯、封君的收入。《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元始二年103郡国户口数总共为户万,人口万。如以秦岭淮水为南北界线,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强。如以汉武帝时所置14个监察区来划分,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过5百万的有司隶和豫、冀、兖、青、徐五州,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和黄河下游的冀、豫、鲁和皖、苏的淮河以北地区。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关中平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长安附近,密度约达到每平方公里千人,为全国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东平原地区,除了鲁中山地、胶东半岛和滨海地区外,人口密度估计也在每平方公里百人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条人口比较密集的带状地区。东西向的是自京兆(长安)&河南(雒阳)&陈留&济阴(定陶)&山阳&东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内、河东&河南&颍川&汝南。这种分布显然与交通路线有关。长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和太湖平原,这无疑是由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促成的。&
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原人士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同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得到开发,人口显著增加。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永和五年(140)的版籍,全国有户933。6665万,人口万。秦岭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5百万的有豫、荆、扬、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余3州均在长江流域,其户数占全国的42。2%,口数占全国的37。26%。可见经过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显著变化。与西汉末年人口相比,扬州增加了1/4,荆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显著的南阳郡(南阳盆地),人口从194万(尾数不计)增至244万,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资、潇水流域)从14万增至100万,长沙郡(湘、资水中下游流域)从23万增至105万,豫章郡(今江西省)从35万增至166万,巴郡(四川东部)从70万增至108万。可见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还由于原来中原王朝势力不及的地区深入开发的结果。而黄河流域除了少数几个郡国外,人口普遍减少。
我们了解到公元157年东汉人口达五千六百多万,大乱后公元260-28O年,魏、蜀、吴三国人口可能总数才七百六十余万,不及原来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认为三国时人口虽然锐减,但应该不会低于1000万,因为有很多&部曲&是不计入官方人口统计的。& &
要谈及三国的人口问题,那实在是追溯的远了。而且难以考证。又难以一概而论。
我们知道,桓灵二帝之后,天灾人怨不断。因为各种自然原因,甚至战争因素,人口是在不断急剧下降的。比较严重的事件有哪些呢?我在网上查了查,有以下这些:和元年春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更有著名的&黄巾之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就不计其数了。司隶、豫州、冀州是东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司隶人口约三百万、豫州人口约六百万,冀州人口约五百七十万,占东汉人口约五千多万的四分之一强,但仅上述延熙九年的饥荒,司隶、豫州就饿死三四百万,其他原因导致户数的丧失,就更难以计算了。
之后董卓掌权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
而在面对关东州郡的联合讨伐下,董卓竟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以至于&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到汉献帝入关时,加上迁徙而来的人口三辅户口也不过才数十万,人口户数的丧失,可见一斑。也体现了董卓这个人的荒淫无度,肆虐破坏的本性.
再之后呢?再之后也许就更加可怕了,因为之后我们也知道,是群雄割据的局面,各个军阀之间有着不间断的战火,这个往往是最劳民伤财的,为什么?因为粮食往往供应不足&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到了什么局面?无敌自破这不胜数.还没有攻打敌人,自己的军队里就开始有士兵相继死亡了.更典型的则是在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时,&蝗虫起,百姓大饿&、&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曹操也不得不&罢吏兵新募者&以节约粮食.连人都开始吃人了.你说人口怎么能不急剧下降呢?
再之后其次是战乱,曹操征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李傕等在关中,&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颈。
再次,战争对于作为强壮劳动力的战士的摧残,也到了无所复加的地步。麹义与乌桓、鲜卑&合兵十万&进攻公孙瓒,由于粮食缺乏和战斗损失,在撤退时只有&余众数千人&。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战败,&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曹操在徐州以及官渡战后的屠杀行为,也令人发指,在数量上也是以万为单位计量的.从前到后,死者不计其数.统计下来,各种天灾人祸,是人口急剧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再说自汉桓帝到汉灵帝这40多年之间的天灾,以及之后二十年内的各种群雄割据的局面,死亡程度可以说是以几何倍数增长.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针对关于曹魏人口问题谈到&晋太康三年地记,晋户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户不能居半。以此言之,魏虽始承丧乱,方晋亦当无乃大殊。&---《三国志&魏书&陈群传》。这段话的原意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就是说
晋太康三年,全国统计民户有三百七十七万户。吴国、蜀国不能占到此数的一半,根据这来判断,魏国虽然是经历过战乱,但与晋也没有太大差距。可见魏国的人口数是相对十分旺盛的。但是人口数依然很少。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的人口数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最低潮,有一种说法,但是有些离谱,但是依然能够证明三国时期的人口数减少程度可以说是十分恐怖的。
怎么说的?我把他摘来看看(仅以参考):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
这个说法也是有人计算出来后的结论,当然确切度不是很高,赤壁大战后全国人口为140万?,人口仅仅为1%。这个天过离谱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用来证实一点,那就是三国时期的人口数实在是少。那少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官员是怎么描述的吧。
我们从曹魏的户口来延伸出去,曹魏时期分为早期和晚期两期。而在魏明帝的那个时候,杜恕说&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陈群则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蒋济也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即使我们按照杜恕的说法,东汉时豫州人口约六百万、冀州人口约五百七十万,魏国早期人口并不会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数字。
而关于蜀也有记载,也同样分为早晚两期。在《晋书&地理志》里有记载:章武元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景耀六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蜀国,户数为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三国志*蜀书三》
总计一百零八万二千人。
这个数据来源于后主刘禅投降之日,造册所得,蜀国投降于公元二六三年冬,可第二年二月,钟会之乱,导致西川无主军,一时间&众钞略,死丧狼藉。卫瓘部分诸将,数日乃定。&&《资治通鉴*魏纪卷七八》;&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三国志*蜀书三》。这一变化当使人口有减。但即便如此,到公元二八二年计算,相去一十八年,正好一代人,就算经过内乱,我们还是按增加了七万户算,那么蜀国有三十五万户。
再看看吴国时期的数据,吴的数据难以考证。在《晋书&地理志》里说:&孙权赤乌五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我们看看,这两组数据的文字描述大致相同,可以说差不多。说明这个数据一直在当时只被统计过一次,之后可能就没有在被统计过。
吴亡国于太康元年,公元二百八十年,投降时,造册为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三国志*吴书三》
总计人口为二百五十六万二千人。
根据上述数据,魏、蜀、吴三国末期时的总数是户146万6423,口767万2881(不包括官吏和军队)。《续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户口数是&户969万8630,口&,《晋书&地理志》则记载为&户,口&,三国的户、口数大约相当于东汉最高户、口数的七分之一弱。这个数据我们看到,三国末期总人口为767万。我们再回头看前面的东西: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不到60年的时候人口翻长近6倍,可见还不是很确切的。有可能在赤壁之战之后,很多士兵流荒在外,导致数据没有记载进去,而到最后登记了户籍之后又被算了进去,所以数据平衡度不是很高。
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以后魏蜀吴三家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如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继而曹既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5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于沿边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万余落。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
官方网站:
乐趣网 平台: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
经典三国游戏背景,玩法多样的战争策略,属性随机的神兵利器,彼此克制的各系兵种,此款绿色页游能让你体验最纯粹的战争游戏。推荐.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d
审批文号:科技与数字[号 浙网文【-115号 文网游备字[2011]W-SLG067号站内网址搜索
本页最后更新: 23:12:55
【香格里拉】
网站分类:
网站名称:
收录查询:
[44957百科]
网站标签:
44957导航申明:本站全部资料取之于网、均为免费,请大家参考使用本站资料时,谨慎选择、自辩真伪、后果自负。
网站简介: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惟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青藏高原南延地段,是举世闻名的香格里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区。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特殊地貌,是滇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迪庆有着悠久的历史。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的戈登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远在六七千年前,迪庆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德钦县永芝、纳古、石底等地出土的石棺墓及随葬文物显示,约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吐蕃先民已在这里创造了个性鲜明的土著文化。秦王朝时期,吐蕃统治势力已延伸到迪庆。汉朝,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东汉时,迪庆为牦牛羌地。三国蜀汉时期,属云南郡地。隋时为南宁州总管府地。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吐蕃在今迪庆境内维西塔城一带设“神川都督”。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回回亲军”挥师南下,西路军兀良合台经旦当(今香格里拉)、罗裒间(今维西)并于境内金沙江上“革囊渡江”,后平大理国。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设临西县,属丽江路军民抚司巨津州。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在今维西县设刺和庄长官司,直属云南都司管辖。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572年),丽江军民府土知府木氏染指藏务,经营康区,并以迪庆为据点,攻下巴塘、理塘、乡城等康南地区。这一时期,香格里拉称“中甸”,维西称“你那”,德钦称“阿德酋”。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准于中甸互市”,“遂设渡通商贸易”。清雍正四年(公元1276年),清政府将迪庆地区划归云南省,设中甸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维西厅。
千百年来,居住在迪庆这方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为争取和平与自由,同一切残暴势力进行顽强斗争。早在唐咸通十五年(公元669年),迪庆藏民就投入“洛金邦”奴隶平民大起义。公元1801年,傈僳族人民不堪忍受清王朝、土司、喇嘛寺的重重压迫剥削,爆发了震惊清王朝的“恒乍绷起义”。清光绪壬辰年(公元1905年),在德钦县爆发了有上万名藏民僧俗及其他民族参加的反帝斗争。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途径中甸(今香格里拉),与藏民和松赞林寺结下深厚情谊,贺龙**向松赞林寺赠送了“兴盛番族”的锦幛。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维西县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7月成立了维西县人民政府。1950年5月,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和平解放,成立了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随即德钦也宣布和平解放,仍称德钦设治局,1952年5月建立县一级的德钦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德钦县。1957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最新来访网站】
【相关点出网站】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模仿本站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版权所有(44957百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代统治时间最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