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甫的诗有哪些李白的诗

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鉴赏
首页 上一页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中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他如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小李杜等,虽也是山岭巍峨,比起李、杜两座高峰的伟岸险峻,终是逊色了些。后世的诗人,距离小李杜尚且十万八千里,更不要说与大李杜相提并论了。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两位武林高手对决,只要时间不加限制,总能决出一位最终的胜者。两位文章高手过招,很难说谁的文章天下第一。文字是一种很个性化、情绪化的东西,对写作者来说如此,对阅读者来说也是如此。两篇锦绣文章放在一起,阅读者的性格、阅历、喜好、品位不同,感受会有很大不同。李白与李商隐的诗放在一起,是李白的诗总体上好;杜甫与杜牧的诗放在一起,是杜甫的诗总体上好。李白与杜甫的诗放在一起,谁的更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见仁见智了。  清人沈三白与妻子陈芸谈论李杜。陈芸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沈三白说:“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独取李,何也?”陈芸答:“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也,令人可爱。非杜之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  读《浮生六记》时,特别喜欢陈芸的这段点评。陈芸四岁丧父,生活贫寒,没时间读书习字,只幼年时背熟一篇《琵琶行》,后来在书箱中找到该诗,按照背熟的诗文逐字对照,学会认字,既而学会作诗。作诗常有佳句,评论诗文亦很有见地。这次评论李杜,不过夫妻闺房私语,正因如此,心中无顾虑,语言无顾忌,不取媚,不邀宠,反而比文人著书立说时的评点更平和、公正。  很多喜欢李白诗歌的人跟陈芸一样,并不是认为李白的诗歌比杜甫的诗歌成就高,只不过李白的诗天然纯真,自由活泼,一副漫无遮拦的孩子气。读他的诗如骑在大鹏背上遨游,倏忽上天,倏忽落地,充满新奇、自由的感觉,心里完全放松,没有杜诗的负重感。女人和孩子往往喜欢李白的诗,因为女人和孩子心理脆弱,情绪化,承受不起杜诗的沉厚。  杜甫一生都是崇敬李白的。天宝三年,李白、杜甫洛阳相遇,携手同游,此后又同游宋梁等地。别后十多年,李白一次次出现在杜甫的梦中,相比杜甫的依依深情,李白要淡然得多,在他的诗中,很少见到对杜甫的牵挂。这里面有年龄因素,李白年长杜甫11岁,杜甫在他面前是小字辈。还有性格因素,李白像个孩子,目光总被新鲜奇特的人和事吸引着,浑金璞玉般的杜甫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杜甫却是羡慕李白的,与李白同游的一年多,是他艰难困顿的生命中难得的一段欢乐时光。  李白祖籍陇西,生长于四川,青年时期出川漫游,一度在今山东济宁安家,城中有他饮酒的太白楼。杜甫的父亲也曾在鲁西南为官,杜甫探望父亲时曾到济宁游历。济宁是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明清两代,十分繁华。乾隆皇帝下江南,济宁是必经之地。一座城市同时留下诗仙、诗圣活动的遗迹,喜欢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自然不会错过,他多次游览太白楼和南池,写了多首吟咏李杜的诗。  他在诗中是如何评价李杜的?且看以下几首:  “李杜由来伯仲行,吾云旗鼓异相当。应知学杜克念圣,学李防其罔念狂。”  “诗仙诗圣漫区分,总属个中迥出群。李杜优劣何以见,一怀适己一怀君。”  “诗仙虽具出尘体,诗圣原多忧世心。问我二人优劣者,试看七字定评吟。”  这几首诗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有诗之形式,无诗之韵味,难怪乾隆写了一辈子诗,也没见谁把他列进诗人行列。乾隆在诗中对杜甫大加赞赏,对李白也流露赞赏之意,更多的还是批评。他认为李白太狂妄,心中只想着自己,不像杜甫那样怀着君王和天下苍生。这样的点评也不是没道理,可问题是,乾隆自己也不谦逊。若论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他在清朝皇帝中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位。只不过他掌握着最高权力,一个人握住权力的魔棒,看问题就跟平常人不一样了。在自命不凡的帝王看来,他们的狂妄根本不是狂妄,而是作为一位伟大帝王的魄力和魅力。做臣子的狂妄就不行了,大逆不道,死有余辜。  古代帝王之中,对读书人下手最狠最重的,除了朱元璋父子,就数乾隆皇帝。秦始皇坑儒,还有个原因,是听说儒生背地里骂他。朱元璋和乾隆皇帝是对读书人鸡蛋里挑骨头,哪怕他们著书立说时毫无恶意,只要一字不合圣意,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还不是把人杀掉就算了,而是祸及族人,牵连无辜,每每酿成血雨腥风的惨案。  乾隆年间,我家乡有位很有名望的士绅魏塾,读晋人江统的《徙戎论》之后写了点评论,竟以“悖妄”之罪,全家处死,祖坟被挖,坟头上的树都被锯去树头,箍上铁箍。这个“树砍头”的恐怖故事在当地流传二百余年,到我幼年时,还时常听老人们说起。魏塾被杀后,族人四散而逃,全城笼罩在惶恐不安的气氛之中,有人散布谣言,说官府要把全城之人流徙,竟把全城人吓跑,一座县城几乎成了空城。  一篇简短的读后感,竟引发如此惨剧。  若按乾隆年间的标准审查李白的诗歌,李白死一百次都不止。乾隆皇帝赞赏的杜甫,若是生活于乾隆年间,只怕也要死上几十次。只他的《丽人行》、《兵车行》两诗,就可以灭族了。他从京城去奉先,不是歌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美景,而是在几具冻死骨上大做文章,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皇上开疆拓土,他不但不赞美,反而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在石壕村遇到官府征兵,对逃避兵役者不加谴责,反而同情。这要放在乾隆时代,都算得上居心险恶,不死也要流放或罚苦役。不独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杜牧一干人等,若生于乾隆年间,哪个也难逃一死。  可我们知道,上面那些诗人,有老死的,病死的,贫困落魄死的,就是没有人是写诗触犯忌讳,被皇帝抄家灭门死的。  清朝人口比唐朝人口大大增加,诗歌总量也大大增加,乾隆皇帝一人就写了几万首诗,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语言环境十分相似,可是,我们既想不起几位清朝诗人,也想不起几首清人的诗歌,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吟咏唐诗宋词。这其中有个原因,清代文人埋头于四书五经,写诗只是业余爱好,不像唐代诗人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可是诗歌不同于长篇小说,写诗耗费不了太多时间,一位受过格律诗训练的读书人,骑马时、行路时、静坐休息时,只要有所思有所感,几分钟就可以吟成一诗。根本原因是,唐朝诗人的天空是广阔的,思绪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他们写诗,赞美可以,哀叹可以,讽刺可以,发牢骚可以,抨击时政可以,吟咏宫廷秘闻可以,几乎没什么不可以。白居易的二十首新乐府,大多是政治讽刺诗,若是放在清朝,让乾隆皇帝看见,等待白居易的只有死路一条。《长恨歌》揭先皇隐私,也够上灭门大罪。可人家白居易在唐朝活得好好的,从没有哪个皇帝在文字上找过他的麻烦。他死后,唐宣宗还作诗悼念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一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而清朝前期,除了歌功颂德,没有一种题材是安全的。  从唐宋到明清,人们的生活状况差别并不大,可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差异。我们感受各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差异的重要途径,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文艺作品。我们喜欢唐诗,是从唐诗里,可以读到最美好健全的人格。比如送别诗,是最容易哀婉凄凉的,唐人的送别诗却坦荡豪迈,有时流露出几分担忧和思念,也不过是高天上抹过几丝微云,基调仍是明朗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无不如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在外漫游的时间长,结识的人多,写下的送别诗也多。“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这样的送别诗,只能出现在唐代。唐代中前期的送别诗,很少灰色沮丧的。他们并非背井离乡,而是走出家门,天地广大,今日别旧朋,明朝有新友,心里装着明媚的希望,四海之内皆朋友,人间处处是故乡。唐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这样壮阔达观的情怀。  清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可我们心里,总觉得“大唐”这个称谓名至实归,“大清”这个说法名不副实,因清代疆域辽阔,人们精神卑弱,没有唐人的雍容、豁达、乐观、自信,这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泱泱大国风范。  李白与杜甫同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之所以说因为李白,感谢唐朝,而不说因为杜甫,感谢唐朝,是因为李白比杜甫具有更明显的唐代特色。杜甫内心的边界感很强,他牢牢把自己界定在儒家许可的范围内,思想观念上,他是符合正统的。李白豪迈、奔放,有着强烈个性色彩与自我倾向,与正统观念格格不入,他生长需要的社会空间比杜甫要大很多,这个空间稍微压抑,他就有可能异化,成为人们眼中不可理喻的异类。  唐代以前无李白,那时诗歌的土壤还不够肥腴,没有支撑他生长的养料。唐代以后,空气太沉闷,阳光不充足,李白还没有成为李白之前,就被清除了,修剪了,矮化了。只有唐代的李白蓬蓬勃勃地生长,“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唐诗中有许多“反战”的题材。  众所周知,米国凡战大多有N多人反战,至今有许多反战题材影片。可见反战是民主社会的特征。  所以唐朝是民主社会。:P
  这样的送别诗,只能出现在唐代。唐代中前期的送别诗,很少灰色沮丧的。他们并非背井离乡,而是走出家门,天地广大,今日别旧朋,明朝有新友,心里装着明媚的希望,四海之内皆朋友,人间处处是故乡。唐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这样壮阔达观的情怀。  =========  跟今日的中国留学生有点像。^_^  写得酣畅!拜读。。。申精。
  赞!  李白好,难怪杜甫百忙也要给他送水;  可恨蒋勋  把他发配吉尔吉斯去了。
  也赞!
  杜甫内心的边界感很强,他牢牢把自己界定在儒家许可的范围内,思想观念上,他是符合正统的。  ----------------------------  其实也不很牢,有时会向佛向道。  儒冠多误身。
  李白诗就象他自己所写那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冲动啊,表现力120%啊,明明不适合小孩儿、女儿看的。其实适合那种在别人身上找感性的人看,自己过得平淡如水,看看人家的激烈人生也不错。  过得太规矩了,享受一下他人的恣意也不错。分清“享受”不是“学习照搬其人生”就成。  哈哈。“儒冠多误身”。。。好。。。
  乾隆年间,我家乡有位很有名望的士绅魏塾,读晋人江统的《徙戎论》之后写了点评论,竟以“悖妄”之罪,全家处死,祖坟被挖,坟头上的树都被锯去树头,箍上铁箍。这个“树砍头”的恐怖故事在当地流传二百余年,到我幼年时,还时常听老人们说起。魏塾被杀后,族人四散而逃,全城笼罩在惶恐不安的气氛之中,有人散布谣言,说官府要把全城之人流徙,竟把全城人吓跑,一座县城几乎成了空城。  ---  这段可取
    一提唐代总以为三百年盛世,人们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印象  实则强盛也仅只一百二三十年,与康雍乾三朝时间上差不多,天宝时已入衰境,安史之乱后更是衰世(了解历史的知道,回纥人挽救并延续了唐命,唐政府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很屈辱的)  楼主的杜甫活跃于乾隆时代会遭大祸的假设没道理。杜甫的车辚辚、朱门酒肉臭唱的确是衰世歌,他若身处乾隆时代是不会积蓄出这样的感受的,或许有感,也是引发不起普遍共鸣的  我觉着楼主这一段写得牵强,不好
  @纯心捣乱  20:07:19  唐诗中有许多“反战”的题材。  众所周知,米国凡战大多有N多人反战,至今有许多反战题材影片。可见反战是民主社会的特征。  所以唐朝是民主社会。:P  -----------------------------  唐朝虽算不上民主社会,确实是比较开明的。握手。
  @豆蔻梦乡  20:08:20  跟今日的中国留学生有点像。^_^  写得酣畅!拜读。。。申精。  -----------------------------  感谢!
  @林黑  20:09:57  赞!  李白好,难怪杜甫百忙也要给他送水;  可恨蒋勋  把他发配吉尔吉斯去了。  -----------------------------  呵呵,李白的出生地迷雾重重。
  @吴小手-27 20:50:42  也赞!   -----------------------------  谢谢。
  @西辞唱诗  21:24:45  其实也不很牢,有时会向佛向道。  儒冠多误身。  -----------------------------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中,专有一章论述杜甫的宗教信仰。我觉得杜甫虽然有时向佛向道,总起来说,还是儒为贯穿一生的主线。  其实儒与佛、道,也并非界线分明,其中有模糊交接的地带。隋唐以后的中国文人,很少有不带一丝一毫杂质的儒家信徒。  我原文中那句话有点问题的,我考虑修改一下。  谢谢西辞。
  @巷底臭椿
22:59:34  乾隆年间,我家乡有位很有名望的士绅魏塾,读晋人江统的《徙戎论》之后写了点评论,竟以“悖妄”之罪,全家处死,祖坟被挖,坟头上的树都被锯去树头,箍上铁箍。这个“树砍头”的恐怖故事在当地流传二百余年,到我幼年时,还时常听老人们说起。魏塾被杀后,族人四散而逃,全城笼罩在惶恐不安的气氛之中,有人散布谣言,说官府要把全城之人流徙,竟把全城人吓跑,一座县城几乎成了空城。  ---  这段可取  -----------------------------  “论理不斩魏塾”,在我们家乡是句俗话,我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过,不过我们年龄小,听讹了,以为是“论理不见麦熟”,每当麦熟时节,我们一边在地里找野菜,一边广义“论理不见麦熟”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是那句俗语后面是一段血雨腥风的惨案。  老人们说的“树砍头”,也是那桩惨案中的一幕。
  @怀乡病者
23:48:15  一提唐代总以为三百年盛世,人们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印象  实则强盛也仅只一百二三十年,与康雍乾三朝时间上差不多,天宝时已入衰境,安史之乱后更是衰世(了解历史的知道,回纥人挽救并延续了唐命,唐政府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很屈辱的)  楼主的杜甫活跃于乾隆时代会遭大祸的假设没道理。杜甫的车辚辚、朱门酒肉臭唱的确是衰世歌,他若身处乾隆时代是不会积蓄出这样的感受的,或许有感,也是引发不起普遍共鸣的  我觉.....  -----------------------------  杜甫若生于乾隆时期,是不会写出车辚辚、朱门酒肉臭的句子的,便是李白,生于斯时,也会收敛他的不羁与狂傲。不过,假设既然是假设,只能以李、杜现存的诗为基础。  大唐盛世时间虽仅一百多年,但后来的百余年,虽夕阳晚照,末世迹象,其开阔大气的遗风犹存。  谢谢怀乡。
  因为母亲生病和一些其它原因,这篇文字写了两周多,拉拉杂杂,竟违背初衷,写成了闲话李白。只好把一些文字删去,才收了尾。  现把删去的几个成段落的文字附上来。  姑妄写之,也姑妄读之吧。
  喜欢杜甫诗歌的人大都有着相近的性格,平和,稳重,循规矩,守秩序,这也是人为什么年龄越大越喜欢杜诗的原因,随着一个人年龄增长,他性格中飞扬、浮躁的部分渐渐沉淀,心境越来越厚重,温和,悲悯,与杜诗中的境界越来越契合,理解杜诗变得容易了。喜欢李白诗歌的人呈现两个极端,一种人与李白性格相反,个性压抑、背负着沉重生活压力,他们在李白的诗里得以放松,解脱,故而喜欢。一种人与李白性格相似,豪迈奔放,蔑视规则,他们在李白的诗里读到自己心中相似的感觉,因此喜欢。  杜甫的诗格律谨严,锤炼精纯,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后世之人纵然学不来他的精髓,也能学一点皮毛。李白的诗相反,并无显而易见的技巧,只是上天入地,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永远学不来的。唐代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琐屑,思维越来越逼仄,僵化的脑袋里很难生出想象的翅膀。李白学不来,学诗之人,只能以杜甫为宗。
    毛泽东和郭沫若都是与李白性格的某些相似而喜欢他。从他们的诗文里,我们不难读出这种相似性。  毛泽东跟李白一样,诗歌中都喜欢用夸张。  毛泽东喜欢把自然事物缩小。高山雪原,在他笔下是银蛇和蜡象,五岭和乌蒙山,在他笔下是细浪和泥丸。他的诗词是缩小性夸张的典范,再没有人比他把这种手法用得更信手拈来。在他的笔下,大自然中的巍峨山岳变得微小而驯服,像花匠手中的石头盆景一样,可以按照人的意念,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象。  他是乐于改变,也相信能够移山填海的。虽然经过亿万年时间形成的大自然,有着人的微渺短暂生命无法理解的神奇力量,可以通过轻微的颠覆,恢复到它固有的状态。  李白喜欢把自然事物夸大。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在他眼中都是神奇造化。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难行,是“难于上青天”,一片雪花,在他眼中都是“燕山雪花大如席”。他蔑视人世间的等级与秩序,但在大自然面前,他是恭谨的。他从未有过改天换地的想法,也从未想过支配芸芸众生,他只是渴望摆脱形体的束缚和人世的规则,投入瑰丽而永恒的自然怀抱。  郭沫若早年的诗歌与李白的诗歌一样,有着充沛的感情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语言上失于直白而不是晦涩。郭沫若晚年作《李白与杜甫》,上篇写李白,下篇写杜甫,写李白多颂扬之辞,写杜甫多诛心之论。一般认为他是为迎合当时的文化氛围而作此书,我却觉得与其说他迎合,不如说他是受当时的文化氛围所影响,看看那时的诗歌,无不是感情充沛,浪漫夸张,直白浅显,这种顺口溜型的文字根本算不上诗歌,但在表面上,是跟李白的诗歌有较多相似性。郭沫若与李白性格上的相似性,也使他更容易理解李白,他跟李白一样有着孩子的本性,率直放纵,浅显外露,缺少防范心与自制力。
  李白是真正意义上的赤子,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大自然的孩子。凭着孩子般的心性,他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大事业怎么干,他心中并没有具体筹划,无论怎样大的事业,都要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都要处理琐琐碎碎的细节,他没有这样的耐心。做事业需要与许多人配合,需要揣摩和操纵别人,需要各种阴谋和阳谋。这些,他都是不屑的,他因此不可能在政治上成功。政治必须是内心阴暗或洞察人性阴暗的人才能玩的。他太直白,阳光无遮无拦得照进他心中的每一个角落,他心里没有潜伏和迂回的空间。  他的人生算不算成功?按传统的观点,他不算成功。两三千年的专制把文人逼进死胡同,除了投身仕途没有别的出路,也把人们的思维带进死胡同,人们习惯于把一个人仕途上的成功当作人生的成功,忘记了人生还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李白除去政治上不成功,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他凭借一支神来之笔,写出了至今被人们吟咏不绝的美丽诗歌,跻身于最伟大诗人的行列;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漫游了许多名山大川;他结交了形形色色的名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接待他、膜拜他;他除了晚年落魄,一生没有受钱财之困,走到哪里都有醇酒美人;他娶过宰相孙女为妻;他在山里隐居过,在宫中居住过,在皇帝面前醉过酒,在杨贵妃面前赋过诗;他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远古之人湮没无闻,未来之人遥不可知,有文字记载的这两三千里,没有一个人活得比他更精彩。
  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不远万里赶来顶贴
  楼上,你不远万里跑来,就扔这么句话?
  我们喜欢唐诗,是从唐诗里,可以读到最美好健全的人格。比如送别诗,是最容易哀婉凄凉的,唐人的送别诗却坦荡豪迈,有时流露出几分担忧和思念,也不过是高天上抹过几丝微云,基调仍是明朗的。  -----------------------------------------------------------------------  赞同你这里所说的好的诗歌所应有的格调。  我也希望能够多遇到这样的中国古典诗歌,可是好像挺难找,每个诗人这样类型的诗歌,没有几首的。
  虽然李杜不是俺的最爱,不过俺还是喜欢李白的性情。
  文字是一种很个性化、情绪化的东西,对写作者来说如此,对阅读者来说也是如此。两篇锦绣文章放在一起,阅读者的性格、阅历、喜好、品位不同,感受会有很大不同。
  挺好的文章,看完了··
  @枯荷雨声
15:34:00  虽然李杜不是俺的最爱,不过俺还是喜欢李白的性情。   ----------------------------  你喜欢李商隐嘛 ^-^  这也要感谢唐朝,李商隐这样的诗人也只能出现在晚唐。
  郭沫若也敢和李白相提并论?
  唐朝的前1一百五十年,是前所未有的强盛,任何朝代不可比拟,清朝康乾盛世,完全是文人意淫,这段时间最多的社会安定,远谈不上强盛。。。  文学的繁荣是一个朝代繁华的直接标志  日本就是中国 朝代强盛的风向标,明清时期,日本人已经远不憧憬中国了。。
  拜读楼主好文,顶之.
  唐诗、宋词、元曲。
  make 找时间慢慢看
  感谢唐朝
  写得很好呵,写出了“所以然”。
  @hzlongguo
10:04:10  郭沫若也敢和李白相提并论?   -----------------------------  当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千年之后,我们仍记得李白,千年之后,大约没几个人记得郭沫若这个名字了。
  @耶书亚
11:04:12  拜读楼主好文,顶之.   -----------------------------  感谢。
  @孟斜阳
13:09:58  写得很好呵,写出了“所以然”。   -----------------------------  谢谢。
  李白的诗通俗易懂!
  假使一个人出生在南北朝末期,死于隋朝,这个人一定会认为中土是毫无前途的地方。  假使一个人出生在贞观,死在高宗时期,这个人一定会认为中土是人间天堂。  就差一步,就差一步啊~~
  我很喜欢陶潜的诗,唐诗也不见得超越了前诗,只是唐朝的诗歌最繁荣罢了。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得好,要学就学李太白和陶渊明的,都是性情中人啊。  
  比如建安七子的诗赋,很多都写得很好。就像曹操曹植父子 ,风格迵异,但我都很喜欢。  
  古圣先贤中最喜欢和崇拜的就是李白和诸葛亮!
  李白,最爱!
    人格的高度。。。。。  不是诗
  楼主的见解可不可以说说小李杜。非常期待。
  楼上,其实,俺要说的是唐代开明的社会风气,李杜,仅是引子而已。
  披衣好字,谈杜甫、李白总是深而博,让人叹服。  不过,有一天看见人说,中国自唐诗宋词之后,诗词再无可谈,却是令人诧异。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似乎给人那样一种错觉,又似乎那些文学体式自彼时不再发展了似的,呵呵。  但须承认的是,撇开成就论,单说唐诗里那种气象,后世确乎难再。李白诗里的气质,文学史上更无第二人。
    杜甫的一些诗也是很豪放洒脱的……
  因为披衣数寒星,我喜欢李白。
    作者:@清扬婉兮阿湄 回复日期: 18:24:30  回复
  披衣好字,谈杜甫、李白总是深而博,让人叹服。  不过,有一天看见人说,中国自唐诗宋词之后,诗词再无可谈,却是令人诧异。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似乎给人那样一种错觉,又似乎那些文学体式自彼时不再发展了似的,呵呵。  但须承认的是,撇开成就论,单说唐诗里那种气象,后世确乎难再。李白诗里的气质,文学史上更无第二人。  ---------------------------------------------------------------------  作者:@薛衣人2000 回复日期: 18:59:16  回复
  杜甫的一些诗也是很豪放洒脱的……  -------------------------------------------------  不知道李白杜甫,有没有天体营过?  但俺肯定知道,他们不必为油价烦恼。
  赞!谢谢楼主  ...........................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mark 等时间充足再认真看看
  围观。马克。冒泡。
  儒冠多误身
  写得很好,文化强国是要有气度的
  3月好帖真不少啊,回头翻看自有乐趣,希望这种良性状态持续下去,如此,悄没声地做个小小清洁工也会感到开心。  推荐置顶,希望看到披衣更多好字!
  转来转去,又转到朝廷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上来了,这回还拿的李白和唐朝说事,真是狗屁一样的文人思维。  中国的知识分子产出少,和什么外部社会政治环境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是档时没东西,自己个混吃卖丑所致。  中国的朝廷再昏聩,比西方的政权要文明进步的多吧,中国的百姓再愚昧,还把秀才叫老爷呢,这在世界上其他文明哪里有?  依我说,中国知识分子不出成果,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从政权到百姓太把读书人当东西看了,供的时间太长了,搞的这帮人连是自己是什么玩意都不知道了。
  后面李与毛,与郭比较,非常出采
  好  
  @晓暮  15:36:53  假使一个人出生在南北朝末期,死于隋朝,这个人一定会认为中土是毫无前途的地方。  假使一个人出生在贞观,死在高宗时期,这个人一定会认为中土是人间天堂。  就差一步,就差一步啊~~  -----------------------------  这话有道理,确实如此。  比如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就是茫然的,以后,也许是繁荣富足,也许是动荡混乱,这是我们无法感知的。  有时,差一步,对一个人来说,就是永远。
  @我爱故乡的杨梅  21:03:50  我很喜欢陶潜的诗,唐诗也不见得超越了前诗,只是唐朝的诗歌最繁荣罢了。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得好,要学就学李太白和陶渊明的,都是性情中人啊。  -----------------------------  唐朝诗歌的繁荣是此前千百年里一代代诗人探索铺垫的结果,隋唐完成统一之后,南方诗歌和清新妩媚与北朝诗歌的雄浑质朴合流,又恰逢疆域广大,政治开明,遂有唐诗的繁荣。是一棵树在最好的季节最好的温度里灿烂地开花了,想想,真是幸运。。
  @华仔龙  21:49:35  古圣先贤中最喜欢和崇拜的就是李白和诸葛亮!   -----------------------------  我也非常喜欢这两人。
  @清扬婉兮阿湄  18:24:30  披衣好字,谈杜甫、李白总是深而博,让人叹服。  不过,有一天看见人说,中国自唐诗宋词之后,诗词再无可谈,却是令人诧异。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似乎给人那样一种错觉,又似乎那些文学体式自彼时不再发展了似的,呵呵。  但须承认的是,撇开成就论,单说唐诗里那种气象,后世确乎难再。李白诗里的气质,文学史上更无第二人。  -----------------------------  说“唐诗宋词之后,诗词再无可谈”,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意。  唐宋之后,经济益发发达,技术益发进步,文学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若是春秋战国之时纸张像现在这般廉价,人们早写小说去了。呵呵。
  @薛衣人-05 18:59:16  杜甫的一些诗也是很豪放洒脱的……  -----------------------------  是的。未写杜甫,非厚此薄彼之意。
  @吴斯宁
11:35:19  后面李与毛,与郭比较,非常出采  -----------------------------  这位朋友是知音。我也觉得那段还算可以,所以删去不忍心,以跟贴的形式贴了上来。  其实是还有些话要说的,只是毛、郭这两个名字都太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最终背离文学目的,成为政治观点之争,所以落笔时尽量克制着的。
  @浮尘天气
11:13:02  转来转去,又转到朝廷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上来了,这回还拿的李白和唐朝说事,真是狗屁一样的文人思维。  中国的知识分子产出少,和什么外部社会政治环境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是档时没东西,自己个混吃卖丑所致。  中国的朝廷再昏聩,比西方的政权要文明进步的多吧,中国的百姓再愚昧,还把秀才叫老爷呢,这在世界上其他文明哪里有?  依我说,中国知识分子不出成果,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从政权到百姓太把读书人.....  -----------------------------  这位朋友从说话口气到思维混乱的程度,都跟关天书话大牛人尘砂姑娘有的一拼,不会是尘砂姑娘亲自披着马甲上阵吧?  话说,见过逻辑混乱的,可没见过逻辑这么混乱的。  您说,您这样的跟贴是让我回呀,还是不回?  回,我就太不理性。  不回,我又不礼貌。  真真把人愁S。
  迷雾梦中以为醒,误把时尚当自由。
  清人沈三白与妻子陈芸谈论李杜。陈芸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沈三白说:“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独取李,何也?”陈芸答:“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也,令人可爱。非杜之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  这段简直就是我的心声啊!  以前喜欢李白胜过杜甫,现在有点隐约偏向杜甫了,话说这是因为我老了吗……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这两句诗,不知为何,总让我觉得特别特别的悲凉特别特别的沉重……
  唐诗、宋词、元曲。
  @碧云冉冉蘅皋暮   我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喜欢杜甫了。  对李白的喜欢也没少减,唐诗是唐人留给我们的最美遗产,而李诗,是唐诗里的童话,总把我们带回天真烂漫的童年。
  中国思想的落后就在宋明时的理学广大,愚民,忠君,儒生坐而论道。
  @披衣数寒星  13:30:37  李白是真正意义上的赤子,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大自然的孩子。凭着孩子般的心性,他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大事业怎么干,他心中并没有具体筹划,无论怎样大的事业,都要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都要处理琐琐碎碎的细节,他没有这样的耐心。做事业需要与许多人配合,需要揣摩和操纵别人,需要各种阴谋和阳谋。这些,他都是不屑的,他因此不可能在政治上成功。政治必须是内心阴暗或洞察人性阴暗的人才能玩的。他太直白,阳光无遮无拦得.....  -----------------------------  这段写的太好了!天下谁人不识君
  @碧云冉冉蘅皋暮  16:16:35  清人沈三白与妻子陈芸谈论李杜。陈芸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沈三白说:“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独取李,何也?”陈芸答:“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也,令人可爱。非杜之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  这段简直就是我的心声啊!  以前喜欢李白胜过杜甫,现在有点隐约偏向杜甫了,话说这是因.....  -----------------------------  以前只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
现在大了开始喜欢杜甫了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什么样的心境啊!
  喜欢楼主的见解
你写的太好了
能看透这样一个唐朝
这样一个李白
我想作者也是一个思想博大
心胸广阔的人  
  深爱李白!
  李白是我的偶像,赞
  写的话,我也喜欢李白,杜甫无感
  李白是真性情,杜甫是大胸襟,大唐有自信,才能人才辈出!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李白的诗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