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80周年资料流淌的记忆

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青山绿水间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11:13:53 来源:
核心提示: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踏着红军先辈们的足迹,来到桂北这片红色的土地,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同时切身感受到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桂北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开篇语:80年前,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重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考验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战略大转移&&长征。在无比的艰险和艰辛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以弱克强,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1934年初冬,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而出,跨过湘桂边境,由湘入桂。从日至12月13日,中央红军长征过桂北历时19天,途经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自治县),行程290多公里。他们艰难跋涉的光辉足迹和鏖战湘江的英勇身躯,成为整个长征史上一段刻骨铭心的印记。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踏着红军先辈们的足迹,来到桂北这片红色的土地,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同时切身感受到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桂北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告慰革命前辈最好的方式,就是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奋勇前进,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铸就新时代的光辉,化为我们努力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巨大力量,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据当地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凤凰嘴渡口附近河水较浅、露出沙洲的地方就是当年红军渡江之处。由于河面开阔,红军在此遭到敌军的阻击,伤亡惨重。当时的红八军团渡江前11000人,渡江后仅剩1200多人。
  桂林日报记者秦紫霞 李慧敏/文 记者李慧敏/摄
  地处湘桂走廊的全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1931年至1934年,红七军东征、红六军团西征、红军长征均先后经过全州。
  1934年11月初,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必沿着红六军团的行军路线,进入桂北横渡湘江,再去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于是,调集近30万军队,以桂北湘江为屏障,设置第四道封锁线,企图&聚歼红军于湘江以东&。
  11月25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已突破国民党军队3道封锁线,进入广西抢渡湘江。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先后从全州县的大坪、屏山渡、凤凰嘴和的界首四大渡口渡过湘江,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
  重走长征路的首站,记者来到全州。
  一座青山:觉山铺之战 播撒红色星星之火
  红色记忆: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汽车行驶在322国道全州才湾镇路段的时候,党史办主任蒋廷松向记者介绍,如今的柏油马路在当年还只是砂石路,两旁是稻田,公路北侧一段连绵起伏的群山就是当年红军与敌人展开激战的地方。
  位于全州县才湾境内的觉山铺,南距中央机关所属的军委纵队过江的界首渡口30余公里,两侧绵延山岭交叉成十字形。在米花山下、公路旁,有一座觉山铺阻击战纪念碑,将当年的那段战争向后人娓娓道来:
  日至12月1日,红军主力在灌阳、兴安、全州分左右两翼阻击追兵,确保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安全渡江。于是,新圩&光华铺&脚山铺,构成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三大阻击战场。
  11月27日晚,红一军团前锋占领从全州县屏山渡至界首的湘江所有渡河点,在觉山铺地域构筑工事,阻击欲沿桂黄公路南下封锁湘江的湘军。29日早上,湘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红一军团前沿阵地发起波浪式进攻。由于阻击任务艰巨,30日拂晓前,连续急行军100多公里的红一师2个团赶到觉山铺投入战斗,战况惨烈。30日晚,为免遭敌人包围,红一军团退守全州绍水的珠兰铺、白沙至夏壁田、水头一带,以白沙河为屏障组织第二道阻击线。当夜,红军三分之二的部队还未过江,而敌人的口袋愈收愈紧,情势危急。12月1日拂晓开始,红一军团的两个主力师在第二道阻击阵地与湘军反复争夺厮杀。正午时分,红一军团各部队交替掩护,退入西边山地。
  据资料显示,觉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惨重的一场血战。红一军团一、二师与湘军激战三天三夜,红军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筑起了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
  冒险救助红军政委 最是鱼水情浓
  长途艰辛征战的红军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演绎了一段段感人的军民鱼水情。红军与群众的故事,在觉山铺当地居民中代代相传。
  &我父亲当时才15岁,看到一些红军情况比较惨,就给他们送了几次水和饭。当时红军战士死伤惨重,不断有穿着灰军装的战士被抬下来。光是在我们觉山铺这里就死了几千名红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还时不时听说附近村子里的人在山上发现当时战士的遗骸。&唐春林是觉山铺村人,他的父亲唐功文和其他村民一起冒着炮火的危险,收容、救助了许多红军士兵。
  据唐春林回忆,百姓们之所以愿意帮助红军就是因为红军进驻村庄时秋毫无犯,与国民党军宣称的凶神恶煞、喜好抢夺人民财物的形象大相径庭,因而给村民们留下了好印象。
  &从小我父亲就经常对我们说当时的经历,我现在也经常给后生们说。&唐春林告诉记者,在救助红军的过程中唐功文还发现了一个身负重伤、一息尚存的红军战士,他与村民一起把伤员抬到村边一间房子旁边,再去探视时,发现他已经死了。为了防止敌人找到,村民将这个战士的遗体掩埋在入村小路旁的一处树林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父亲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直到1987年左右,广州军区派人来我们这调查当年红军的情况,我们才终于晓得当年他掩埋的就是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
  1934年11月,易荡平为掩护主力抢渡湘江,率部连续浴血奋战5个昼夜,多处负伤,腿被打断,仍顽强指挥战斗,直至中央和军委纵队安全渡江。&为了不成为俘虏,就叫警务员给自己补一枪。警务员不肯,他就趁警务员不备自己开枪,最后壮烈牺牲。&全州党史办主任语气沉重地道出了这一段惨烈的历史。
  此外,在觉山铺阻击战中,唐功文和村民还救助了腿部负伤的四团政委杨成武。唐春林说:&根据我父亲的回忆,当年他和村里的另一个人一起用一个简易的担架,连夜把杨成武送到资源与红军的大部队汇合。&多年以后,曾受救助红军的后人们特地找到唐家人表示感激。&上世纪90年代,为感谢当年父亲的救命之恩,杨成武曾委托他的警卫员来家里看望。随着年事渐高,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日,易荡平的家人也特意来过一次,两个月后,也就是7月份,我父亲就去世了。&唐春林说。
  唐春林告诉记者,唐家老宅里收留过红军的屋子至今还在,父亲临终前还叮嘱后辈们老屋一定不能拆,因为它寄托着老百姓和红军战士们的情谊。
  一条江水:凤凰泣血 滔滔江水淹忠骨
  红色记忆:四大渡口 冲破重重封锁
  缓缓流淌的湘江在阳光下显得宁静平和,在凤凰镇至今还有一处摆渡船在两岸每日来回不下百趟,不停不歇地运送着往来的村民和过客。日,国民党军队发动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红军经过整日血战,阻止住敌军的猖狂进攻。至当日17时,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大部队渡过湘江,一举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界首、凤凰嘴、大坪、屏山渡也成为湘江战役中为红军长征重点突破的渡口,在青山绿水间闪耀着红色的光辉。
  据资料显示,红军在全州抢占的第一渡在大坪。
  11月27日凌晨,作为全军的前锋,红二师第四团趁桂军南撤之际,最先到达湘江边,从大坪渡口一带涉渡过湘江,沿桂黄公路南下,抢占全州与兴安交界的湘江古渡界首。紧随红四团之后,红五、六团也从大坪过江,红六团负责控制界首以北至大坪的湘江,红五团受命抢占军事重镇全州城。但由于湘军先一小时占领了全州,并在鲁板桥与红五团前锋发生遭遇战,红五团退回觉山铺地域,在桂黄公路两侧山头布置阻击阵地。随后,军团长林彪、军团政委聂荣臻率领军团部及红二团也从大坪涉渡过湘江。
  据了解,红一军团前锋部队和军团指挥部是湘江战役中最早渡过湘江的部队,而大坪渡口也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
  第二个渡口屏山渡,距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场之一的脚山铺仅2公里多。11月28日,红一师日夜兼程急行军100多公里赶往脚山铺参战。30日凌晨,红一师到达屏山渡,乘夜幕从屏山渡下游堰坝处涉渡过湘江,进入脚山铺阵地,与红二师共同阻击湘军。而红一师两个团是唯一一支从屏山过湘江的队伍。
  中央红军长征抢渡湘江,界首渡口是最理想的渡口之一。渡口水深流急,两岸山林便于隐蔽,且渡河后西行两公里就是桂黄公路,横过再行二三公里就能进入安全的越城岭地域。11月27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抢占界首渡口后,工兵部队在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下,用木船、毛竹和美孚油桶等在湘江上架设浮桥并多次将被敌机炸毁的浮桥修复。30日,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从浮桥过江。据资料显示,至12月1日晚,中央红军除红八军团之一部被击溃,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被敌切断无法过江外,其余部队都已渡江。
  提到渡江,不得不提凤凰嘴。在《红军长征过桂北》纪录片中,摄制组人员经过四处寻访,多方核实,证实了所谓的四大渡口,即屏山渡渡口、大坪渡口、界首渡口及凤凰嘴渡口,其中红军抢渡位于全州县的凤凰嘴渡口时的遭遇最为惨烈。由于当时其余3个渡口都相继失守,这里成为了红军退往湘江唯一的一个涉渡点,而江面开阔、水流平缓的凤凰嘴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国民党的飞机狂轰滥炸,红军无处躲避,渡江的红八军团1万多将士锐减至1200多人。所谓的&红军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就是发生在凤凰嘴渡口。
  据史料记载,11月30日,国民党桂、湘军南北夹击,急欲封锁湘江,湘江战役进入到最关键时刻。由于中央和军委机关组成的两个纵队辎重缠身,导致行动迟缓,中央红军12个野战师中还有8个师仍未过江,未能实现全军在30日全部渡过湘江的原定计划,形势十分危急。为抢时间,12月1日凌晨1点30分,中央红军第九军团、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红八军团先后急行至江边涉渡过江。红五军团第十三师政委李雪山在回忆录《紧急渡湘江》中用了&凉气袭人&、&冰凉入骨&等字眼。但&冰凉入骨&不是问题,最大的危险是涉渡时遭到陆地敌人的&半渡而击&和敌军飞机的&低空轰炸&。据了解,在下午过江的红八军团损失特别惨重。红八军团长征出发时有一万余人,渡过湘江后,只剩1200余人,后改编成一个团,编入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建制撤销。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水日夜不息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民,滔滔江水仿佛仍在低语诉说着那惨烈的战役。据了解,硝烟之后,当地百姓含泪在江边掩埋红军英烈3天,而更多的烈士则沉入江底。其惨烈空前,沿岸百姓不忍,传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80余年的风雨中,那些亲历过长征的人渐渐隐没在历史里。80年来军民情谊血脉不断,仍然在这崇山峻岭中绵延。在战役期间,全州两河乡并(改)田村村民当时已被国民党军队欺骗、威逼上了山,农民廖秀甫走得匆忙,家里的几十斤糯米糍粑来不及带走,田里的50只母鸭也来不及赶回,到了山上,他很不放心。第二天趁红军出发之后,他立即跑回村旁田里找鸭子,发现50只母鸭还在田里觅食,转身回家,又见糯米糍粑一个不少,还多了几十个鸭蛋,原来是母鸭头天晚上下的蛋,红军帮他拣回家了。
  &红军是从我们这里往界首去的。他们纪律很好,穷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我哥哥蒋授理跟红军去了,那时他才17岁。红军来时,他正在放牛,丢下牛鞭子就走了,一去就是几十年。现在他在云南省林学院工作。&蒋福琪老人是全州县凤凰镇学里村人,在他62岁接受中共桂林地市及党史部门访问时这样说道。
  一番新貌:传承红色精神,打造新农村
  湘江水日夜不息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民,当年的战场现在已是瓜果飘香,换了模样,而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至今流传。
  &红军当年行军时也经过了我们这里呢。听爷爷说,在隔壁的龙门口村还有一个小红军掉队了,就留在了村里生活。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的。&才湾镇南一村委的村支书王新明向记者回忆。南一村委和觉山铺阻击战的发生地觉山铺村同属于才湾镇,村民通过种植优质提子、葡萄发家致富,南一村委中的毛竹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毛竹山村是全县优质提子葡萄种植基地,连片面积达960多亩,挂果面积超900亩,亩均可产4000多斤。&王新明说,&毛竹山是我们才湾镇这片红色土地上新农村建设颇有成效的一个村子,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0人次,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万元。&
  记者走进葡萄园中,看见村民廖禾秀正在和丈夫采摘提子,两个大竹筐里硕果累累。&后来镇里、村委想带领大家致富,就由党员带头,开始引进优质的品种种植葡萄、提子。2002年的时候,感觉效果还不错,我们家也开始尝试着种了一两亩,然后逐渐扩大规模,如今我们总共种了11亩了。&廖禾秀说。她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的葡萄、提子品种每亩的年收入在8000元到1万元左右,即使今年的价格不是特别好,依靠种植葡萄也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她告诉记者,收完了这一季的提子,她和丈夫打算把一部分提子藤拔掉,种上更优质的品种,家里的收入也会迈上一个台阶。
  同样是&党员创业做示范、群众致富跟着干&,咸水镇人和村委打造了万亩柑橘种植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果树背后,是国家农业部首批柑橘标准化果园创建基地。&我们的优质柑橘统一使用&湘源牌&商标进行销售,产品销往国内各省份和东南亚各国。&咸水镇党委书记邹祎芹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毛竹山村与人和村并不是个例,正如80多年前长征的队伍留下了革命之火、渐成燎原之势那样,现今党员们带动着普通村民、富裕村带动着贫穷村,现代化的新农村致富思路也在发挥着示范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村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小康之路。
  桂林大情小事,吃喝玩乐尽在桂林生活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yangyl
社会娱乐国内国际广西桂林
48小时点击排行榜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优秀篇)
当前位置: >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优秀篇)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毛泽东对长征的重大意义给予的诗话般的高度评价。以下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优秀篇),来看看吧。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优秀篇)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敌人的围剿算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
  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
  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毛泽东对长征的重大意义给予的诗话般的高度评价。
  还记得那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么?为了挽救党、挽救革命、挽救红军,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召开遵义会议,把红军的领导权从&左&倾路线代表手中夺过来。
  这一次的工作体现出了党内的高度的团结。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等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同志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他与毛泽东同志的合作是很成功的。毛泽东都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周恩来积极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红军,林伯渠当时抒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己无歧&的诗句。这诗句既反映出他热诚拥护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的激动心情,又赞颂了当时全党全军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
  四川省副省长张作哈在讲话中说,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踏上凉山这决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发生了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两件大事:一是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团结一致、继续北上的方针;二是红军先遣军总司令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果基约达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彝海结盟不仅为红军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我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开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放后,古老的凉山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凉山各族儿女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彝海结盟所凝聚的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精神正在大小凉山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艰苦奋斗便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实现这种结合,就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永久奋斗&,是毛泽东同志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光阴荏苒,一晃70年过去了。长征故事或许在某些人的心里,已被记忆的浪花渐渐冲淡,但是长征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凭着长征精神,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蒋介石,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凭着长征精神,我国研制了原子弹、氢弹,东方红卫星上了天,宇宙飞船进入了太空&&
  中国古代的先哲说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当年,毛泽东同志曾用庄子的这句话激励大家,我们的事业绝不会因为开始阶段的弱小和条件的简陋,而影响其伟大。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
  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每个中国公民都具备长征的铁骨精魂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新、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以此告慰长征路上那20万不屈的英魂!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优秀篇)二
  &饥寒中的中国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面一捧雪/就爬过了位于宝兴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这个/历史性坎坷& &&詹永祥《雪山》
  小时候见过的&雪山&,在邀请到学校来作报告的老红军头上:苍苍白发象形的雪山,我怀疑就跟他所历经的长征有着因果。那时候,老红军嘴里的长征因为苍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时候,老红军被老师介绍成为&爬过雪山的老同志&;那时候,以为长征仅仅就是爬雪山,以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勋章,珍藏在老红军心窝里,随岁月的堆积慢慢提升,变成红领巾眼前一头耸立的白发。微型的&雪山&,跟二万五千里烽烟失去关联。
  后来,通过课堂上一首著名的诗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联的一句浪漫主义,岷山千里的积雪与三军过后的笑颜,成了牢固的历史逻辑。那时候心目中的雪山,仅仅是一种海拔,仅仅是一个路标,它指向红军的豪迈,指向革命的胜利。
  然而,雪山终究是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历史坎坷。当长征渐渐沉淀成后来创业者心中的一种鞭策和激励,雪山是一个坐标,标志着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岁月的回眸中,长征中的万水千山渐渐地低下去,而雪山,成为一首磅礴史诗中的词眼,渐渐在怀念和追忆中高大起来。当更多的功绩镀亮中华民族腾飞的翅膀,无数胜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温一幅历史图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断落在横放背包上的枪支上,金黄色的军号和猎猎作响的方面军旗帜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这群反穿着羊皮的南方籍农民,像一群战争年代的食草动物,他们的饥饿是一把从喉咙里长出的锄头,渐渐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处的草根与野菜&&&
  南飞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八十年后的小学课本,依然这样描写一个季节。如果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那个秋天,如果让一群迁徙的候鸟来描写人间的景象,肯定会有这样对应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队伍往北飞。&
  在历史特定时刻,南飞的雁阵与北上的军队构成立体的画面。方向相反的运动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写进历史永恒的记忆。
  然而,大地上艰难行进的红军,与天高云淡间自由翱翔的大雁,毕竟不是优美的映衬,而是一种悲壮的反差和对照:天空里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岭逶迤的阻拦;天空里没有险关和沼泽,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温暖和皮带虚拟的营养&&
  对于北上的队伍,&雁南飞&是心头回荡的一支久远的歌,一个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话别时何叔衡相赠的绨袍,依然是林伯渠征途中战胜风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华跨越世纪的沧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终都是一只行将南归的&大雁&。六盘山上的一支雁阵,是那位领袖&屈指行程二万&时的算筹。而那草地上两人爬着拖着、一人躺着望着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与南飞的雁群都一样,在征途中一点点积累胜利的曙光。
  南飞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给予了留痕史册的机遇。
  山丹丹花
  &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从赣南馥郁的桂花香,到陕北山丹丹花红艳艳的笑脸,有二万五千里。当《十送红军》的民歌犹在江西的秋风中飘荡,另一支陕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叶间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铁流的英勇,万里征途的风尘,将是这种山丹丹花一年间要红起来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征途终于延伸到山丹丹花扎根的土地。一支队伍饱尝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视作亲人遭遇的艰难。拥有革命的热情和纯朴的人民,&陕北&是长征篇幅里一个多么温暖的终端名词。是的,十一个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万水千山间的饥寒与泥泞,无数绑腿上的疲惫和坚毅,都可以在陕北卸下来,放在窑洞里,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陕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红军的旗帜来擦燃,历史的天空被照红了一角,长征的队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时都被温暖。
  山丹丹花,穷苦人民的花,站在陕北的土地上,见证着穷苦大众的革命与革命的穷苦大众互相拥抱的时刻。山丹丹花,热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说出了八十年后,人们依然纪念长征的根源。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优秀篇)三
  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1934年10月中旬,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怀着必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踏上了征途,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记下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有这样几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是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时,不因自然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不顾艰难困苦,抢渡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最终他们胜利了.这是他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因饥饿而晕过去了.这时,又来了一位老红军,看见孩子的样子,先给孩子灌了点水,等醒了之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分一半给孩子吃了,但看孩子还是没饱,犹豫了一会儿,又把最后一点干粮给孩子吃了.要上路了,他让孩子先走,说自己歇会儿,其实他是不行了,没有了干粮,没有了水,死亡就要降临在他的身上.一不小心,他掉进了泥潭,在挣扎之中,却愈陷愈深,但他还是不断的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他的.可当人们来时,他却已经只剩脑袋在外面了.人们呼唤着他,可他已经&&
  这是一个多么寒心的故事啊.在长征的过程中,饥饿、寒冷、沼泽、疾病&&威胁着每个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有了,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设想,假如我们这代人要是生长在那个时代,该会失去多少人命?
  回首向来风雨路,万里长征任疾驱.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哪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哪会有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哪会有我们充满生机的活力,欣欣向荣、走向富强的今天?
  行进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年代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20世纪,飘逸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壮歌?
  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渗透着红军战士的热血?
  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他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将伴随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下页更精彩:1
相关文章推荐
你可能兴趣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