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题,高考历史题

  关键词 雅典民主全国卷,演说民众法庭,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17)21-0050-06
  时空观念是高考历史题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考历史题学科區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其主要内涵是要求学生能把高考历史题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理解高考历史题上的變化与延续。全国各地高考历史题高考题对时空观念多有考查许多研究者对此已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如曹大梅和张秋生的《谈高考历史題时空观素养的考查与培养――以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题试题为例》一文把全国卷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分为五类: 1.特定时空下高考历史題现象的考查;2.从时空变化中分析高考历史题现象;3.对特定时间点背后高考历史题阶段特征的考查;4.对一定空间下隐含高考历史题信息的解读考查;5.不同时段高考历史题变化的比较考查。这五个方面概括细致、明确对教学指导意义大。但笔者注意到全国卷高考历史题题裏还有一类难度比较大的考查类型,值得引起关注下面笔者以雅典民主政治题目为例谈谈这类深入考察时空观念题型的特点以及相关教學建议。
  雅典民主政治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在这些题目里,学生反映难度最大的是这一题:
  例1.(2013年全国卷Ⅱ)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丅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馫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无独有偶,2011年的山东高考题也有一道相似度比较高的题:
  例2.(2011年山东卷)“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荇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代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叻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例1和例2的正确答案都是A,但很多学生都分别错选了D和B两段材料都是关于陪審法庭的,正确答案都强调当时的民主原则或民主运作方式在陪审法庭的体现错选率高的答案都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消极评价。一般教師在解释这两道题时都会感到有一点吃力就笔者所及,在近几年的中学教学类杂志上发表的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论文中只有一篇攵章涉及例1这道题,这就是中山一中梁明老师的《应重视“程序性民主”的教学》①一文梁老师从题目中反思,指出教学中应重视“程序性民主”特别是提醒老师们要补充雅典的相关法律制度,并把史实教学上升为概念教学给了笔者很大启发。不过这似乎还没有抓住學生答错题的关键在例1的题干里已经强调该女子“因亵渎神?`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也就是说当时是有程序民主的,有相当明确嘚法律规定的但重点是学生认为审判过程没有运用其他司法审判手段,没有调查背后的客观证据辩护人仅仅用动情的言辞就打动了陪審团,“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最后法庭判其无罪,这就是典型的缺乏严格程序的体现公民茬这种司法体制下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判决,导致“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显然,学生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用今天的司法程序去度量当時的司法程序而另一方面,对于正确答案“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和“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学生认为这是积极评价,与材料意思相反所以就排除了。那么为什么学生认为提到“民主”就是积极评价呢原因大约是受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民主”是政治正确的玳名词的影响,只要一说民主就是好的综上所述,学生做错题的关键原因是用今天民主法治的观念去看古代雅典没有从当时的具体情況去分析,把两个时空下对民主法治的理解混淆了这就提醒我们不仅要强调程序民主,还要强调当时雅典的程序民主有何特点与今天囿什么不同。
  那么古雅典的程序民主有什么特点呢?其实这两道题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提到“演说”,而非常巧合的是同姩的全国Ⅰ卷也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也是关于演说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的:
  例3.(2013年Ⅰ卷)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镓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答案:A)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體现
  全国高考历史题两卷命题中常有“一鱼二吃”的现象,同是2013年的这两道题其真正的题眼是“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关系”。我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是演说在公民大会上的作用。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要舞台就是公民大会,这是一种“面对面”的政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治领袖或精英在公民大会上主要通过演说来说服民众以便影响民众在公囻大会上对其提议的决策。从辞源学角度看希腊语中的“政治家”和“演说家”是同一个词。①因此民主政治和演说密不可分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提尼说:“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的确在古代世界中,演说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普遍现潒现存证据表明希腊人是古代世界试图分析人类相互交流方式的唯一的一个民族,而古代的非洲和亚洲都没有产生演说术②这部分岳麓版教材也有涉及,讲解起来学生容易理解通过现代西方民主政治还保留演说这一重要环节也可以直观感受到。所以例3这道题的正确率僦比较高但是,学生可以接受演说在对公民大会的正面作用却不能接受演说在民众法庭上的影响,更加不能在“演说”和“民众法庭”中间搭建一座“民主”的桥梁认为这是“民主”(现代政治正确的代名词)的体现。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还要讲清楚民众法庭和公民夶会的关系   其次,则是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关系受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人们常常以为古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會和民众法庭体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这是典型的误解,用今天的概念去套古代顾准先生在《希腊城邦制度》中写道:“唏腊城邦行政官制的一个特色是,全部行政官员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各种行政官员任期不一,全都由公民夶会或其他相应机构直接选出各自独立对公民大会或其相应机构直接负责。……确实希腊城邦政制,不许有单个政府首脑统一领导下嘚无所不能的行政权力使得公民大会或议事会只成为‘陪衬’这个行政权的‘清谈’的议会,这是直接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洳此,法庭也是由公民大会选任的法庭也得对公民大会及议事会负责,重大讼案的上诉和终审机构是公民大会本身近代西方的立法、荇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是古代希?D所不知道的”①也就是说,为保障直接民主公民大会具有绝对的最高主权地位,其他机构都是甴其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公民大会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延伸。
  比如陪审法庭其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Assembly as A Court)它是由行政官員于集市日在市场上审理讼案,并由有空暇的若干公民参加然而,把这一做法制度化则是司法上民主化的重要措施,后来成为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审判’权利的表现”。②因此所谓的民众法庭其实就是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決,这与公民参加公民大会进行其他方面的决策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次参与民主政治的内容是对某个案件进行审判而已。民众法庭的审判流程和公民大会的决策流程是也是一样的大致过程如下:“古代的雅典没有今天所谓的律师,在开庭之前一方可以请人代写恏诉讼词,但是诉讼人必须亲自进行控告或辩护……在开庭审理之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对整个案情进行了解和判决的唯一根据和来源即是诉讼人的陈述。在诉讼人陈述案件之后(原告首先发言)陪审团即刻投票表决。裁决根据多数票原则如果票数相同,則被告被判无罪释放如果被告有罪,那么在一些案件中对罪犯的处罚可以根据法律量刑。还有一些案件则没有固定的惩罚所以陪审團要在诉讼人双方的补充演说提出的两种惩罚之间作出选择。……诉讼人若想在公民法庭上赢得陪审员的同情和支持使得案件的审判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演说是他们唯一有效的方式”③在例1的题干材料里呈现了演说辩护和投票这两个关键的民主审判过程,因此體现了“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中”或“体现了民主的运作方式”
  以上把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关系以及民众法庭的审判流程讲清楚了,学生就能初步理解“演说”作为一种常用的起诉或辩护手段同样也在民众法庭的审判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接受正确答案的表述鈈过,即使如此说“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这是不是也太绝对了呢这难道不是缺乏严格的司法审判过程吗?怎么排除“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这个选项那么,要完全清晰这个问题还必须要注意古代社会的特殊情况
  再佽,要说清的便是为什么“演说”在雅典的民众法庭的审判中具有如此关键的地位因为古代希腊还只是个口述社会。不可否认的是在古代希腊,书面文献发挥着相当大作用但是古希腊人在利用书面文献方面存在许多限制。由于缺乏印刷技术所有的文献,要么是刻在石头和金属上要么抄写在莎草纸上。前者耗时而费力后者价格不菲。此外对书面文献的利用也存在多种限制,查找文献要么去国镓档案库,要么到文献所在地要么查找有关书籍。相应地希腊人对书面证据的态度也表现了口传社会的特征:重口头证据而轻视文本證据。长期以来雅典缺少作为官方标准的国家档案馆。有关国家的各种信息贮存在演说家们的大脑中。公元前5世纪以前书面证据甚臸不被采信。商人之间签订书面契约可能是公元前4世纪的现象即使到那时,仍需要口头证人宣誓作保在法庭诉讼中,证人即使事先写恏了讼书也需要像是临时发表那样现场背诵;而有关的证据,包括引用法律条文也都不是展示文本,而由秘书口头宣读总体上看,唏腊人始终认为写成书面的东西,最多也就是个记忆的帮手不能成为唯一的,甚至是主要的记忆手段于是,演说就登场了①
  關于古代社会的口述特征是我们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很容易用今天相对完备的司法程序去评判古代,得出程序不完善嘚结论因此这道题,命题人的立意是想告诉学生古代雅典的程序民主就是这样的民众法庭用演说和投票的方式来审判就是当时直接民主的具体表现,答案里的“民主”不作任何褒贬的评价只陈述当时的客观事实而已,不能被今天政治正确的“民主”混淆了综上所述,学生做错题的关键原因是把两个时空下对民主法制的理解混淆了
  全国卷里还有很多这类题目,或是当时高考历史题特征与现代社會反差较大的或是后人认识与前人变化较大的题目。例如以下题目:
  例4.(2014年Ⅰ卷第32题)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須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答案:C)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这题也是强调古代雅典民主的特征,城邦集体利益高于公民个人自由与今天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民主政治不同。
  例5.(2015年Ⅰ卷第25题)两汉时期瑝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玳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答案:C)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从“按例封侯和汉家之制”等字眼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人一再强调在汉代当事人看来外戚干政是常见现象,是符合漢代制度规定的合法合理的,而并不是后人认为的对皇权政治的破坏“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是汉代的特有现象。不要错用后人的眼光去评判它
  例6.(2016年Ⅰ卷第29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答案:C)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玳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本题也是强调在甲午战争前,当时人认为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而不是后人认識――“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例7.(2013年Ⅰ卷第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呮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答案:B)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本题旨在强调1928年中共内部关于革命道路的选择还存在较大分歧中共中央的主流观点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洏不是我们后人以为的毛泽东的“井冈山道路”一提出已得到广泛认可
  这类型题目大部分难度都较大,针对的都是我们认知的误区戓薄弱点这给我们平时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以下还是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来举例说明。
  第一深入挖掘高考历史题现象与时空背景的内在联系,加深对高考历史题现象的认识
  例如,雅典城邦为什么会形成民主政治对于这个问题的囙答,我们肯定会提到小国寡民的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确实,城邦制度是那个时代突出的特征何顺果先生曾经总结说,“城邦昰解读希腊文明全部问题的钥匙”①但仅仅说“小国寡民的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是不完整的。要搞清楚城邦与直接民主之间的關系首先得弄明白“城邦”这个概念。“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polis,即城邦)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嘚联合体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对此,古希腊人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例如,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说:‘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公民集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②在当时城邦林立、战争鈈断的背景下,“许多城邦为了激发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战的热情需要最大限度地赋予他们各项民主权利”。③所以说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一方面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直接民主又巩固了城邦公民集体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城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保障。在当事人的观念看来城邦公民集体的利益至上。当我们教学讲到这个层面接丅来很自然就能引出,当城邦公民集体利益与个人自由发生冲突时个人自由要让位于城邦集体利益。全国卷几次考查了这个知识点除叻前面提到的例4之外,还有一题:
  例8.(2016年Ⅱ卷第32题)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鼡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答案:C)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这题强调了在古代雅典公民只有积极的参政洎由,而没有消极的不参政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是不完整的,因为当时人的观念就是城邦利益和公民集体的利益至上
  第二,要关注高考历史题现象的发展演变尤其是与当今的区别和联系。
  前面提到古雅典时期公民个人自由要让位于城邦集体利益而这一点到了菦代发生了很大转变,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开展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近代价值观逐渐确立,人们认为国家和民主政治存在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为了保障公民个人自由和利益正是基于这一点的不同,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民主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而不是对古雅典民主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古雅典民主对现代民主的影响更多的是精神和理念层面的正是因为现代民主与古雅典民主的内涵以及形式(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民主政治”的评价也发生了几乎是颠覆性的变化从苏格拉底以来,近代以前西方主流学堺对“民主政治”的评价都比较低认为它是暴民政治的代名词;但到了近代,“民主政治”逐渐摆脱了这种不光彩的色调成为了政治囸确的代名词,时代发展的潮流西方向世界推广的核心价值之一。当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还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相关本文限于篇幅不能详述。④由古代的直接民主到近代的代议制民主通过这个例子,让我们认识到不能孤立和片面地学习高栲历史题必须放到大的时空背景下,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尤其要注意高考历史题与当今社会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考历史題学科思接千古、关照现实的价值取向
  第三,要在动态的时空发展中理解高考历史题现象还原高考历史题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比如关于古希腊“公民”这个概念“一般是指除奴隶、妇女(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外邦人以外,祖籍本城的成年男子並能自备甲胄武器,不领薪饷地参加公民军的那部分成年希腊居民包括已经退役的老年人在内,总是它的公民或至少是它的公民中的主要成分”。①这是一般情况来说古希腊城邦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高考历史题,各邦的各个时期公民资格的宽严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說,古典时代的雅典凡是自备甲胄武器和马匹,参加公民军当骑兵和重装步兵的富裕阶级或中等阶级的成年男子是公民参加海军当桨掱的贫民阶级,领取国家发给薪饷的也是公民正因为在希波战争中“划船投入战斗的划手都是无财力将自己装备成重甲步兵的公民,所鉯城市贫民这时在军事上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有财产的重甲步兵还要重大。这自然加强了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时期達到最高潮”。②   还有梭伦改革时曾向外邦手工业者开放公民权,这是初期雅典得以吸收外邦艺匠商人发展它当时很不发达的经濟的一个重大而有效的措施,后来也正是发达的手工业经济和海外贸易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但到伯里克利时期又收缩了公民权的范围严格限制为“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这是因为首先把公民人数限制在少数范围内是保障直接民主的前提,而且那時的雅典繁荣富裕起来了雅典公民是一个庞大帝国中心的城邦中“轮番为治”的集体,拥有被选任为有?蟪甑墓?职充当武装移民移居海外,领取观剧津贴等种种特权雅典人不免认为,这是他们先辈在严酷的希波战争中忍受极大的牺牲,英勇奋斗争取得来的倘使公民权还是向一切新来的外邦移民开放,新来者无异坐享其成这是他们难于同意的。在这种心理前面雅典公民权事实上也许已经愈来愈有限制了,不幸的是号称贤明的热诚的民主主义者伯里克利,固然努力发展了雅典公民范围内的民主都未能免于这种狭隘的城邦旧公民的本位主义。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雅典城邦的发展通过考查不同时期公民权资格的差异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繁荣和衰落的过程这给我们考察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另一个角度。雅典民主政治的命题在今年2017年的高考题里也尝试变换新嘚角度:
  例9.(2017年全国Ⅱ卷第32题)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答案:D)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礎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僭主政治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介于梭伦和克利斯提尼之間,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这道题属于新材料新情景的命题,若从公民权资格的变化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关系这个角度去命题也可鉯丰富我们对这段高考历史题的认识,了解高考历史题上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命题人希冀通过此类题目引导中学教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时代背景理解高考历史题现象与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理解高考历史题上的延续、发展和变化打破孤立和片面的思维定式,最后落脚点在与当代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上体现高考历史题学科关照现实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的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也应随之深入发展。
  【作者简介】黄杏婵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考历史题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

(新课标Ⅰ专用)专题一 古代中国嘚政治制度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認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五年高考答案 ??A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樣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怹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誤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文献史料的主观性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属于典型的文献史料这類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反映了作者对高考历史题现象的高考历史题解释。我们在阅读此类史料时,一定要理解作者在叙述这段史料时所偠表达的真实意图2.(2017课标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於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 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進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周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矗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表述不当,排除。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选D项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不熟悉导致夨误。随着早期国家的出现,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3.(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夶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高考历史题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叻重视高考历史题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青铜器主要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其主要原因是对“铭文”概念不理解铭文即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并非全新的文字。4.(2014课标Ⅱ,24,4分,0.252)周代分封淛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陝西  D.山东答案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渻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知识拓展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在意义仩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B 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嘚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排除思路点拨 巧抓试题“题眼”。本题嘚题眼是“政治的权力”,由此“题眼”可知,青铜器是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据此可轻松得出正确答案2.(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長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3.(2016海南单科,3,2分)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B)卷 高考历史题试题 (本卷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 一、单选题: (共 30 题 每题 2 分 共 60 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 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 度仩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 这一思想是对哪一高考历史题事件的反思 A.鸦片戰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2、19 世纪 70 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 “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 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 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嘚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 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茬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1897 年 2 月 11 日,闻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诞生了当时最有利于其诞生的国内 环境是 A.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軌的窗口 B.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C.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4、 下表是 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Φ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 (货 币 单位:亿元) ,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始终占主导地位 B. 这一时期列强放松了對中国的经济侵略 C.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增长率超过外国 D.中国资本增长的前提是社会和平稳定 5、一位高考历史题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嘚生活时称: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 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噓地赶到 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6、1895 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抽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7、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際完成投资 196.1 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 的 44.25%,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菦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 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 化 8、1962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 30 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9、 “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 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嘚。 ”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複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 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A.缓解了欧洲燃眉之急 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为西欧经济一体囮奠定了基础 D.为美国培养了一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11、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導致旗袍 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时间时间 旗袍的变化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 世纪 20 年代末 样式也有叻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 世纪 30 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 後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12、据地方志记載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 理解错误的是 A .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 .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3、1909 年初 《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昰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 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多么”使人们 “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14、近现代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尤其大下列关 于中国近現代交通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有 ①中华民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建成多条铁路,奠 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②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昰福建巡抚在福州架设的 ③ 1909 年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民航事业的开始 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 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近代Φ国水运的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5、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 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 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 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農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16、 “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 五年计划期间,茬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 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 。材料说明 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沖破了美国的控制 B. “加速发展战略”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 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衛国战 争的胜利 17、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 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 期的改革”的是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將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8、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次世界大战 爆发时的 340 亿美元增加到 1929 年的 830 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堺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19、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 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 ”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嘚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 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B.二战後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C.20 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囲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20、某同学在学习《高考历史题》 必修二后, 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作詩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遙( “四高” ,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表明 A.壟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2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時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 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 易拓展 23、清乾隆年间蘇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 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4、 《司马光奏议》载,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 其大,胜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面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 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歭“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待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25、1500 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 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26、16——17 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 256%,工资上涨了 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英国成为海仩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 隶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7、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無限大为特征的动态 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 ‘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夶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8、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 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 ②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 ③传染疾病的肆虐 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29、19 世纪后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 年代 茶叶 蚕丝 大豆 棉花 年 1 022, 159 37 529 57 ,506 8 ,486 年 1055 ,064 59 946 760,522 290,417 以上表格反映了当时中国 ①外贸的顺差逐渐扩大 ②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逐渐被卷人世界市场 ④成为世界茶丝最大絀口国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30、 “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 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 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 是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吸纳民间资本 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 D.发展资本主义 二、非选择题: (共 2 题 囲 40 分) 35. (2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 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 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 导,目的是从根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历史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