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叹人间乏信任,而叹乏真诚英文这句是什么意思

蔼蔼红尘?唐玄宗的红颜实录
引子?谪仙人神仙本是多情种,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尘缘倥偬,忉利有天情更永。不比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金枷脱,玉锁松。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这一曲永团圆摘自《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素来是后世文人墨客热衷的创作题材。在洪昇的《长生殿》里李隆基前世是仙界的孔升真人,而杨贵妃的前世则是蓬莱仙子,两人皆因小过贬至凡间,几经坎坷之后又重返仙境并结为永世的夫妻。当我第一次读《长生殿》瞧见开篇引子提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瞬时,我的脑海里不知怎么地冒出了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也因此对唐明皇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艺作品中李隆基是风流的帝王,亦是多情的才子。而追本溯源,丹书青史中的李隆基则是一位功过参半的君主。他一手打造出美轮美奂的开元盛世,将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皆推上了顶峰;一手又炮制出了腥风血雨的安史之乱将一切的美好化为乌有。生活在唐玄宗时代的人,如杜甫回忆昔日盛景的时候,他留下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的诗句。然而,活于乱世的杜甫同样用自己的诗句与后人述说着那些乱世飘零、生活疾苦的百姓故事。有人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若生于开元年间,纵使做了太平犬,到天宝末年也逃不了做乱世人的命运。
唐玄宗的时代是壮美的,亦是糜碎;一如创造他的主人李隆基既英明又昏聩。唐中宗景龙末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李隆基和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联手通过唐隆政变破灭了韦后的女皇梦,将自己的父亲推上天子的宝座。先天元年二十八岁的李隆基从父亲李旦的手上接过了大唐皇帝的印玺,次年他通过先天政变一举歼灭了太平公主的政治集团。由此,彻底结束围绕大唐数十载的红妆梦魇。时代进入开元,一个华丽的词儿又重新回荡在人们的耳畔——贞观!唐太宗时代是辉煌的,是完美的。贞观之治就像是一座参天巨塔。在它的廊檐下,有无数倾慕的五陵少年,还有我们年轻的天子。为了那让个久违的治世重现人间,这时李隆基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并且启用姚崇和宋璟,也于后人留下了前有房杜,后有姚宋的佳话。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后站立在时代顶点的李隆基志得意满地看着自己努力打造出来的治世,他的心态开始日益渐骄。渐渐地,李隆基变得好大喜功,疏于朝政。到最后李隆基变成一个听不得半点坏话的老人。于是,蜜口腹剑的李林甫成为了他的重臣,主宰起了朝事;极会说话的杨国忠成为李林甫的继任。而懂得献媚卖乖的安禄山更是博得李隆基近乎全部的信任,范阳起兵之初,李隆基甚至都不相信安禄山会背叛他。直到叛军差不多要渡黄河了,李隆基才恍然大悟,急急找来众臣议事。但一切都晚了,潼关失守后,中原破尽,年迈的李隆基不得不带着家眷弃都出逃,中道又被自己的儿子策反
李隆基大起大落的一生应魏征说得一句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若非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叛得力,大唐的江山终究是保住了。李隆基怕是还要应魏征说得另一句话,“亡国之君,多有才艺。”论及才艺,李隆基恐怕可以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名列前茅。书法、演奏、曲艺、诗歌等等,李隆基就没有不会的。确切地说他不是会,而是精通。论书法,李隆基以八分书见长,窦臮在《述书赋》说:“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窦臮是唐代人,差不多是唐玄宗时的人物,遣词难免夸耀些。诚然,清代的王澍《竹云题跋》云:“唐人隶书多尚方整,与汉法异。唯徐季海《嵩阳观碑》,明皇《纪泰山铭》为得汉人遗意。《孝经注》肉重骨柔,弗及也。”论诗,李隆基的时代是一个大诗人辈出的时代,李隆基本人也是唯一诗作收入于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论演奏,李隆基的羯鼓打得连职业乐师李龟年都自叹不如。李隆基在音乐方面,他基本上是全部开花。除了演奏,他还改编创作了《夜半乐》、《小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乐曲。至于曲艺更是不用多说,作为梨园行供奉的祖师爷,李隆基可算是专业票友了。真实的李隆基不仅多才多艺,更是样貌堂堂,仪范伟丽的佳公子。若属于李隆基的时代只有开元,那么李隆基是一位近乎完美人物。因为你很难从他的身上找出什么瑕疵。这并非因为他没有瑕疵,而是因为他身上的光环足以掩盖一切。作为开元天子的李隆基首先是一位年少得志,政治极有作为的帝王,其次他是一个多才多艺,风度翩翩的俊男。试问,有多少女儿心不会为这般的人物倾倒呢?
人说美人惧迟暮。其实男儿亦如此。有多少英雄汉到迟暮之年,还是壮怀激烈,宝刀未老呢?纵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又有多少风流人物可以真正做宝刀未老,风姿不减当年呢?天宝时代的李隆基是一位迟暮的天子,他身上的光环早就随着光阴流逝变得黯淡无光。安史之乱,则让他彻底变成一个晚节不保的老人。那个昔日意气风发,坐拥天下,欲重现盛世的李隆基早就死了。被唐肃宗拘禁在太极宫里的,仅仅是没有任何抱负,在孤寂中等待死亡的老人。就是这样的老人,唐人依然钟情于他。终唐一代对唐玄宗的评价并不低。作为中兴之主的唐宪宗也曾感慨地叹道:“太宗之创业如此,玄宗之致理如此,既览国史,乃知万倍不如先圣。”也许正因如此,生活在唐宪宗时代大诗人白居易才会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写出那首荡气回肠的《长恨歌》。《长恨歌》里杨玉环不在是李隆基的儿媳,她只是李隆基挚爱的女人,两人的爱情伴着安史之乱的洪流,终究以天人一方的悲剧收场。那绵绵无绝的遗恨,让后人为之悱恻。清代洪昇所著《长生殿》,取材于《长恨歌》,并将李杨爱情故事进一步升华,原本天人一方绵绵无绝的遗恨变成生生世世的神仙眷侣。然而,关于李隆基与杨贵妃前世传说并非全然是洪昇的臆想。早在五代时,杜光庭就在所著《仙傳拾遺》里提到道士杨通幽奉李隆基之命去寻杨玉环的芳魂,他在东海的蓬莱山顶的一处仙居遇上杨玉环。而后,杨玉环则对杨通幽说:“我本是太上老君的侍女,隶属于上元宫。而陛下原是太阳朱宫真人,因为他思凡心重,所以玉帝让他下凡到人世,我则遣到人间去侍奉他。不久后,我们就会相见了,希望陛下珍重,多多保养圣体,不用过分思念我。”至于《仙傳拾遺》里的太阳朱宫真人缘何到了《长生殿》里变成了孔升真人,这得归功于另一部唐人笔记。晚唐郑处诲《明皇杂录?逸文》说李隆基临终前,对左右的人说:“上帝召他到仙界去做孔升真人。”总之,李杨二人的神仙形象早在唐代就已经生成了雏形。后世人或褒或贬,演绎出了许多版本。可无论哪一种版本,李杨的爱情故事总给人几分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的意味。那前世今生的宿缘成了李杨爱情故事中不可少的元素。明末清初的褚人获不单在《隋唐演义》里写李隆基与杨贵妃三世奇缘,还给李隆基多添了一位宿世前缘的静怡佳人梅妃。在褚人获的演义里,梅妃前世则是蕊珠宫仙女。谪至人间的仙人又岂会只有一段姻缘,文学作品中的李隆基除了有倾国倾城的杨贵妃,还有清雅脱俗的梅妃。历史中的李隆基身边更是不乏佳人。杨贵妃,可以说是李隆基晚年最挚爱的女人。但这显然不是李隆基人生的全部,在他的青年时代,他有患难与共的王皇后;在中年时代,他有异常宠爱的武惠妃。中间也不乏有如赵丽妃那样能歌善舞的美人,如文艺作品中梅妃那样的才女,如杨贵嫔那样出身高门的千金,甚至还有西域出身的“胡旋女”等等。
从先天到天宝,李隆基光辉的人生好似太阳从初升到西沉。这中间最值得说的姻缘,莫过于那三个在不同的时段给于李隆基最大关怀的女人。王皇后是李隆基的发妻,如温和的晨光般见证了李隆基是如何从一个名不经转的郡王奋斗到开元天子,又是如何重振大唐。而比李隆基小十四岁的武惠妃则宛如午间明媚娇艳阳,她见证了开元神武皇帝如何攀上时代的顶峰。最后,生于开元死于天宝的杨贵妃,她身上的光芒既如娇阳般耀眼,又如夕阳般暗淡;她见证了盛世的顶峰,也见证了王朝的日落。因此,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后世传诵的最多。然而,要真正地了解唐玄宗的红颜往事,我们得从旭日东升的晨光说起。
题记: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到底意难平———唐玄宗王皇后一、娃娃亲武周,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在万象宫举办了一场浩大的祭拜仪式。作为女皇的武则天自然是仪式的初献,亚献和终献则分别由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担任。此时,武家人得意地成了这场祭礼的主角,连出场机会都没有的李家人则失意地成了祭礼的陪衬。时转世易,江山已然换色。五年前永昌元年的正月初一,在万象宫举办过同样的祭礼,那时李旦作为傀儡天子还是仪式的亚献,终献则是皇太子李成器。时年九岁的李隆基也许未必能察觉出大人们异样的变化以及周遭潜藏的危机。毕竟在孩子们的心里这些成人世界的纷争并不重要,重要得是如何把节日过得好。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过年的那几天都该是高高兴兴的。年幼的李隆基应该也不会有多么的例外。然而,他的高兴只维持了一天,次日就有一桩不幸的祸事突如其来地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事由是因一名叫卢团儿的户婢单相思地看上皇嗣李旦。而李旦全然不领情,这姑娘则因爱生恨。于是,卢团儿在武则天面前诬陷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说她们用邪术诅咒女皇。结果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和皇嗣妃刘氏刚在嘉豫殿朝见完武则天,尚未出宫门就被杀害了。李旦则忌讳母亲,干脆明哲保身在武则天面前,提都不提这事,就当没有发生过,一切生活照旧。在别人合家团圆、欢欢喜喜过节的时候,小小年纪的李隆基心里怕是五味杂陈。在失去母亲后不久,李隆基便从楚王被降为临淄郡王。他的兄弟也挨个被降为了寿春郡王、衡阳郡王、巴陵郡王、彭城郡王并重新召入宫中,生活又回到了原先的幽禁状态。长寿二年对于李隆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人生至悲至喜的事情都不约而同在这一年降临到了他的身上。悲,前面已经说过;喜,是现在要说的。长寿二年,李隆基丧母之后,不知道是李旦为了在母亲掩盖自己或家人的情绪而刻意安排的,还是武则天出于怜悯小孙子随意安排的。九岁的李隆基竟然娶一位年纪相仿的小娘子为妻。这位小娘子来自五姓七望的太原王氏,但是她和唐高宗的王皇后并非一家。小王姑娘的家族和初唐的名臣王珪倒是同宗,祖上都源自南朝梁刺史王神念。不同的是王珪祖父王僧辩是王神念的次子,而小王姑娘的祖上王僧修是王僧辩的弟弟。这支王氏笼统地可以说是太原王氏,准确地说是乌丸王氏。因为王神念初在北魏任潁川太守,后来举家南迁。按《旧唐书·王珪传》他们家在北朝为乌丸氏,南渡后复为王氏。唐人由此称这支王氏为乌丸王氏。说到乌丸王氏,唐睿宗李旦的王德妃和王贤妃也出自乌丸王氏。不仅如此,唐代宗时期名相王涯同样出自乌丸王氏。日后,李旦为太上皇时在《册皇帝妃王氏为皇后诰》中说:“皇帝妃王氏,冠荩盛门。”用冠荩盛门来形容乌丸王氏也算得恰当。虽然乌丸王氏并非正宗太原晋阳王氏,但是这支王氏自南北朝开始就出了不少人物。
至于小王姑娘的家世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曾祖父王诠在唐朝爵为歙县男,后来被追赠汾州刺史,祖父王文洎,在世时的官爵没有记,只知其被追赠右仆射。就追赠的官职来说,品级还是挺高的,汾州属于上州,唐代的上州刺史为从三品。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一直都是从二品,但是这个称谓在唐高宗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匡,之后又改两次直到天宝元年才改回来。相比先人,小王姑娘的父亲王仁皎嫁女儿时,官职虽不高仅是正八品下的晋州司兵,但总归顶了一个高门出身。宫门一入深似海,小王姑娘出身和那些寒门白衣出身的女孩比,当然算是很好的。宫门之外,唐代的五姓女不愁嫁。因为有大把暴发户乐意通过向高门卖婚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门第。可宫门之内从来都不少五姓女,小王姑娘所谓高门的出身就显得很平常了。这么看嫁给李隆基的小王姑娘像是平步青云,交了好运,实则不然。小王姑娘进门的时候,正是李氏皇族最为艰难的时期。武则天的儿媳不好当,李隆基母亲窦氏和李旦正妻刘氏就是鲜活的例子。武则天的孙媳妇又会好当到哪里去?两个八九岁的小孩成亲,与其说小王姑娘是李隆基納娶的王妃,不如说是被安排到李隆基身边,陪他一同幽禁的人。然而,在宫中幽禁的日子好不好过呢?答案肯定是不好过的。一同被幽禁邠王李守礼日后对这段生活的回忆相当灰暗,一年到头,挨打是时常有的事。因为常常挨打,李守礼捞不少的旧伤,每次快要下雨的时候,他的背脊旧伤就会隐隐酸疼。他用这方法预测天气每次都很准。搞得大家都以为他有奇术。李隆基问他原由,他回答:“我没有特别的方法,只是因为以前幽禁在宫中长达十几年,时常挨打,搞得伤痕累累。现在只要快下雨时,我的背脊就会酸痛;到了晴天,就自然好了。我就是靠这个预测天气的。”此言一毕,四座涕零,李隆基也很有感触。兴许是因为李守礼那个灰色的回忆,《新唐书》和《松窗杂录 》共同记载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王皇后因后期失宠,曾向唐玄宗哭诉说,“陛下难道您一点儿不念及往昔共同度过得困苦岁月吗?想当初我的阿翁曾脱下自己的紫半臂衫才换来一斗面,为您的生日做汤饼贺寿!”李隆基听后,勾起往昔的回忆。于是,暂时打消了废后的念头。
这则故事咋一看很有可信度,有李守礼挨打的故事前,李隆基在生日挨饿也没什么不可信的。何况武则天既然可以在正月初二处死了李隆基的母亲,为什么不可以在李隆基生日的那天饿他一顿。其实吧,这则故事不可信的地方不在于武则天会不会刻意地饿李隆基,在他过生日的时候连碗汤饼都不给吃。而是武则天真的要刻意地搞饥饿教育,恐怕小王姑娘的父亲王仁皎根本不可能托到什么人给李隆基送吃的,因为没人会为了一个处在幽禁状态的小皇孙得罪女皇,更别说他自己进宫给女婿做汤饼了!再者,汤饼又不是什么昂贵食物,只是主食而已。制作汤饼需要的材料也贵不到哪里去。王仁皎虽然官职不高,但也不至于穷到一斗面都买不起,要用自己的衣服换面粉。最后,李隆基幽禁生活虽然不好,但应该比李守礼要过好一些。主要原因两个,一是李隆基身边有父亲,李旦当时身份怎么说也是皇嗣,物质待遇还是可以的,身边乐工都配备了不少。二是李旦和李贤相比,对武则天来说同样是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明显手心的肉比手背多些。相比处处与自己做对的李贤,当然是识时务的乖儿子李旦更加讨人喜欢了。李隆基和李守礼相比,也是李隆基更加讨武则天喜欢一些。原因也是两点,一来是他们父亲的关系,二来是李守礼要比李隆基大十三岁,武则天对李家成年人要比儿童相对严厉一些。
虽然汤饼的故事不真,但是小王姑娘陪伴李隆基渡过幽禁日子亦是不好过的。只是这种不好过不是物质上,而是精神上的。本来幽幽深宫就是一个需要言行谨慎的地方,尤其是处在劣势被幽禁的状态下。同样是长寿二年,前尚书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为私底下拜谒皇嗣李旦,被腰斩于市。从此公卿大臣都不敢去见皇嗣李旦了。可就是这样还是有人诬告李旦谋异。幸好李旦身边乐工安金藏剖腹替他鸣冤,这事震惊到武则天,诬告的案子才不了了之。说实在,武则天的儿孙不好做。但是做武则天的儿孙身边人更加难做。武则天就算不喜欢与其作对的李贤,但逼死了李贤后,武则天还是会在洛阳显福门为李贤举哀,并追复其王爵。因为李贤终究是她的亲生儿子。而做武则天的儿媳就没这么幸运了。李隆基的母亲窦氏和皇嗣妃刘氏被武则天下令处死后,连尸首都不知道埋在哪里。即便窦氏的儿子后来成了至高无上的大唐皇帝。作为皇帝,她的儿子可以开创盛世,却掘地三尺也没有办法找到她的遗体。武则天狠辣的手段,似乎也就只有在面对自己的子女时候,才会些许的温情。然而,对外人则完全是挡我者不得好死。同样处在幽禁的状态,武则天儿孙的精神压力大,儿孙身边人的精神压力更加大。纵使武则天心太狠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儿孙都逼死。相比李隆基,小王姑娘就如一朵无根落在皇家庭院里的小花,她没有依仗,所能够依靠只有那个年纪与她差不多的男孩。可男孩的生活本就过得忧心忡忡。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有时陪人读书和陪人幽禁在这点上是一样。在禁宫之内,李隆基再怎么样都是皇孙,命运还是有一小半在自己手里。只要祖母面前表现的足够顺从,性命还是无忧的。小王姑娘,不仅自己要更为小心谨慎,她的命运还有一部分在自己的小丈夫身上。此二人的童年生活,虽未见得有李白诗歌里那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轻松惬意,但倒多了几分患难之情。
二、愿同尘与灰坊间流传的歌谣像是时代先知。在战乱纷纷的隋末,李唐尚未受命于天的时候,天下人就已经传唱起了《桃李子》。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李花结果自然成。伴着《桃李子》悠扬的歌声,李氏皇族成为了新时代的主宰。随着光阴流逝,坊间传唱的歌谣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武媚娘》,很快武则天便成为旷古唯一的女皇。韶华易逝,当女皇老去之时,天下人开始歌起了《英王石州》。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四日,五王政变之后,曾经的英王李显正式从武则天手中接过皇权,李唐王朝复辟了。禁宫中的李花早已随风四散,离开幽禁的深宫,李氏皇族似乎迎回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那年的冬天,昔日不可一世的女皇武则天在东都洛阳的上阳宫孤独地离世了。可先知的寓言并没有结束,天下人又传唱起了《桑条韦》。伴着《桑条韦》的曲声,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开始照葫芦画瓢学了自己的婆婆武则天。而李显则因昔日与韦氏相依为命的旧情,对韦后母女百般纵容。武氏家族便通过勾结韦后又重新回到了权力的中心。此时,刚刚复辟的王朝仿佛是武周时代所延续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缩影里,天子是李家人,天下权柄却并非属于李氏。李氏皇族的命运依旧像扬尘中飘零的李花一般浮生难料。真正属于李氏的时代,又何时会到来?神龙三年七月初六,因为庶子出身,长期被韦后、武三思、安乐公主等人厌弃、奚落的太子李重俊终于抑制不住心中日积月累的愤恨,发动一场如同儿戏的政变。政变之初,他就本末倒置地将政变的中心放在武三思那里。为了泄愤,他先是矫制发动了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攻进了武三思父子宅邸。处死了武三思父子后,他才想起来率众逼宫。这时,唐中宗李显早就和自己的皇后躲到了玄武门的门楼上。姗姗来迟的李重俊最终成了玄武门前的失败者。而他的头颅不仅成为了武三思父子灵柩前的祭品,最后还在朝堂悬首示众。
看着那颗高悬于堂的前太子首级,二十三岁的李隆基心里滋生了出一个宏大的志向——复兴李氏。而这个宏大的志向并非源自青年的勃勃雄心,仅仅是环境所迫。自神龙元年复唐以来,李显对外戚一直没什么抑制措施,相反韦后、武三思恃宠专权时期,李显不但下旨恢复了先前所废得武氏的崇恩庙和昊陵、顺陵。同时还将韦后父亲酆王韦玄贞的酆王庙改称为褒德庙并阔其墓为荣先陵。太子兵败后,韦后虽然少了武三思相助,但其势力并没有消弱。之前武三思的幕僚基本过度到她的门下。同一年,韦后先是自己下表请求李显加尊为‘应天神龙皇帝’,之后又让宰相宗楚客率领百官上表请求加封韦后为‘顺天翊圣皇后’。韦后的这个做法和当初武则天的做法如出一辙。不同的是,现在的李氏皇族不可能通过避让免去祸端来生存。武则天的时代,李旦、李显和他们的儿子能通过避让免去祸端,甚至在物质生活上过得也还可以。客观的是因为他们都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亲孙子。反之,唐高宗其他的儿孙就没这么幸运了。燕王李忠被贬至房州,因为惧怕武则天,常着妇人装以求避祸,麟德元年他照样因为被人诬告与西台侍御上官仪谋反而赐死;许王李素节是在武则天临朝时,被武承嗣的诬告,最后在洛阳的龙门驿被缢杀;泽王李上金得知许王的死讯后,干脆自己吓得上吊了,但就是这样他的七个儿子并没有因此得以保全,都死在了发配显州的路上。如果韦后成功复制了武则天的神话,那么等待李旦父子的命运可想而知。不打算坐以待毙的李隆基所能选择的只有迎刃而上了。机会,总是与风险同在。此时,在李隆基身边第一个支持他,第一个愿与他共进退的人,正是他的妻子临淄王妃王氏。从青梅竹马到生死相随,王氏的选择正如李白《长干行》中的小妇誓与丈夫白首不相离,愿同尘与灰的想法一般。王氏清楚地知道自己丈夫的远大志向,可能带来的结果是覆灭性的。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支持李隆基。
这是没有的选择吗?是,也不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作为临淄王妃的王氏,若只是为了生存,那么出卖她的丈夫,她一样可以活下来。可王氏不仅仅是李隆基的发妻,更是在一起成长的发小。过去的十多年里,她和李隆基相依相伴渡过了灰色而漫长的幽禁生活。在危难中,所建立的感情是深厚的。现如今的王氏又怎么忍心舍弃自己的爱人,而独活?同不打算坐以待毙的李隆基的一样,无法舍弃爱人的王氏,所能选择的只有追随。复兴李氏的背后,自然是要剪除韦后党羽。然而,这免不了得用一场血雨腥风的宫闱杀戮来做洗礼。壮志满怀的李隆基,在现实中仅仅是名郡王,他不可能像太子李重俊那样一呼百应。因为他并没什么出众的声望,他一切的政治资本都源自他的父亲相王李旦。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届时,李唐宗室中只有李旦的声望可以与太子相比,一来李旦是做过天子的人,二来当年李显的太子之位是他让出来的,李显复辟之初曾有意立他为皇太弟。李隆基那复兴李氏的壮志,是无论如何绕不开自己父亲的。景龙年间,李隆基开始以匡扶社稷为由,打着相王的名义,不动声色地结交各路的豪杰。景龙三年,迫不及待做女皇的韦后毒弑了自己的丈夫李显,拥立年幼的庶子李重茂来做傀儡皇帝,自己临朝称制,并将年号改为唐隆元年。而李隆基这边早就和太平公主联络好了,那场预谋已久的宫廷兵变如长弓上的利箭一般蓄势待发。素来以父之名的李隆基在事到临门之际,并没将自己的全盘计划告诉父亲李旦。而对于妻子王氏,他一如既往地没有任何保留或隐瞒。此时此刻的李隆基对王氏是真诚,没猜忌的。默默支持丈夫的王氏,同样用那颗无比真诚的心来回报自己的爱人。在六月某个流星散落如雨的夜晚,李隆基率众攻入玄武门,诛灭了韦后及其党羽。当曙光驱走了昨夜的黑云,宫廷内外形势具已稳定,李隆基来到父亲的跟前,叩谢先前的不启之罪。李旦则一把抱住儿子,喜极而泣地言道:“谈何罪过,社稷宗庙得以保全,这是你的功劳。”韦后的女皇梦破灭了,作为韦后傀儡的李重茂,他的皇帝宝座也坐到了头。年近五十的李旦又重新做回了天子,皇权终于完整地回归到李氏的手中。人说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凭借唐隆政变的功劳,庶子出身排行老三的李隆基连升三级,当上了平王不说,还力压了自己的哥哥宋王李成器成为了太子。而夫唱妇随的王氏也跟着自己的丈夫从做上了太子妃。这时,呈现在李隆基夫妇面前的未来仿佛一个无限美好的画卷。只是画卷才展开一点点,就受到了外力冲击。李隆基入住东宫不到四个月,太平公主因为忌惮李隆基的英果,会妨碍她的擅权。于是,她放出了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说辞,并且四处散播。伴着流言蜚语,新一轮的皇权争夺的好戏拉开了大幕。这一次李隆基的对手是他的姑妈和父亲,而他的妻子王氏依然是他坚定的支持者。
才女好文,马克一记
三、四序佳园物候新光阴似箭,转眼又是新的一年。阳春三月,风光绮丽的曲江湖畔,那千株柳百株梅早已披上绿衣红裳。络绎不绝的马蹄声伴着游人的欢颜笑语回荡在绿荫道上。在密密麻麻的游人中,来了一位着紫衫的青年郎君,他俊朗的笑容好似和煦的春风。这不由得引来了曲江畔女游人们的瞩目。正值兴头,紫衫郎君又即兴作一首诗,并气宇轩昂地吟道:“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这下他引来曲江畔近乎所有人的瞩目。可谁都不会想到这位紫衫的青年郎君便是当今太子。在上一轮的姑侄斗法中,因为宋王李成器坚决的避让,加上姚崇、宋璟等人积极在唐睿宗李旦面前为李隆基辩护,这让太平公主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景云二年二月初二,李隆基顺利拿到了太子监国的权力。但凡是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以及对犯徒刑罪以下罪犯的审核等事宜均由李隆基全权处理,不必在过问李旦。李隆基可谓是有惊无险,渡过一劫,他的心情在同年三月自然是极好的。一如他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满是朝气和憧憬。可惜世上没有万年不变的春景,春光虽好,终是留不住。次年七月,彗星现于西方。太平公主趁机唆使术士对李旦说:“彗星显现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又是在帝座前,这意味着太子当做天子。”李隆基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对姑妈的挑拨,他能做也就是极力地为自己辩护。而处在妹妹和儿子斗争中间的李旦,似乎已经厌烦了。这次李旦干脆以“避灾”为由,把皇位传给李隆基。其年八月初三,二十八岁的李隆基戏剧性的继位成了天子,李旦自然而然被尊为了太上皇。然而,这次的姑侄斗法表面上太平公主看似和上次一样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实则不然。因为李旦这次的禅让是让位不让权的。李隆基说是做天子了,但是不能称“朕”,只能自称为“予”。他手上呢,也就只有三品官以下任免权。三品以上大臣的任免权以及重大行政决定权依然在李旦手中。李旦的禅让,不过是他平衡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两方势力的手段。李旦禅让之前,双方算是势均力敌。禅让之后,李隆基看似压过太平公主一头。其实,有着太上皇李旦庇护的太平公主远比李隆基这个天子过得要顺风得意,是当时宰相七人之中有五人都是由她举荐上来的。而李隆基身边之前一些心腹,如刘幽求、张说等人都陆续调离了京城。
@上帝之鹰 12楼
22:17:36才女好文,马克一记-----------------------------谢谢。记得常来呀。
眼看着自己的势力被渐渐地削弱,李隆基的心情恐怕少不了苦闷。而在这时,陪在李隆基身边坚定不移支持他的人依然是他的发妻王氏。已然升为皇后的王氏在理解自己丈夫的同时,也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作为皇后母仪天下,自然要彰显妇德。正所谓“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先天二年三月,王皇后便恢复了亲蚕之礼。此外,知道丈夫难处的王皇后适时地将自己双胞胎哥哥王守一也拉入了李隆基政治集团一同谋划剪除太平的事情。事实上,九岁便与王皇后成婚的李隆基对妻兄王守一不存在陌生的问题,两人的关系一直很熟络。李隆基继位之初,就下诏把自己妹妹清阳公主嫁给了王守一。这在当时恐怕也是长安城中街头巷尾热议的一个话题吧。毕竟,那可是天子嫁妹妹,皇后的哥哥娶新妇。王家和李隆基的关系到了这份上,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先天二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权力争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疯狂的太平公主竟然与宫人元氏合谋,准备在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事情败露后,太平公主仍旧不罢休,继续和窦怀贞等人合谋预备再搞一次政变并重立新君。形势到此,对李隆基来说已经十分紧迫了。可李隆基的心中还有道坎跨不去。除去太平公主不难,难得是如何面对父亲李旦。大唐以孝治天下,如何能除去太平公主,又不惊动太上皇这成了李隆基心中的难题。
经过众人商议,在先天二年七月初三,李隆基带着王守一、王毛仲等人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直至朝堂。一路将太平公主的心腹悉数斩获。最后李隆基又回到父亲身边来谢先前的不启之罪。情节几乎和上一次政变一样,不同的是这一次李旦不会再一把抱住自己儿子,喜极而泣地说:“社稷得意保全,都是你的功劳。”过去的事情终究是过去的事情,同样这回的李隆基也不是单纯来谢不启之罪的,他真实的用意在请受制衡天下的实权!次日,无可奈何的李旦颁布了一道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从此,李旦移居百福殿,过上和唐高祖李渊一样真正的太上皇生活。失去羽翼和保护伞的太平公主则刚烈地选择了以自尽的方式来做最后的了断。二十九岁的李隆基如愿以偿地做上了名副其实的大唐天子,并且改年号为开元。围绕大唐数十载的红妆梦魇,终于画上了句号。又一篇新的史诗拉开了序幕,一如李隆基诗中所言:四序佳园物候新。开元,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崭新的时代里,李隆基继续他的复兴李氏的梦想。这一次,他打算效仿自己的曾祖父去开创一个盛世。而这时,隐没在时代序幕后面的王皇后依旧是李隆基身边的贤内助。
四、琐琐姻娅,则无膴仕《诗经?节南山》说:“琐琐姻亚,则无膴仕。”译过来呢,就是说那些资质平庸靠着裙带的姻亲关系上位的人,不应该被偏袒并委以重任。在上一个女人主宰的天下里,当政的女主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可避免会任用诸多的外戚。世上总是庸人多,奇才少,任用的外戚也是如此。武氏、韦氏的外戚,庸碌无能、甚至趋炎附势的小人远比有才有德的人要多得多。想要重振贞观之风的李隆基,对外戚不可能像唐中宗李显那样因为妻子曾经的患难与共就无底线去袒护妻子以及其亲族。对于此,不仅素来识体的王皇后理解自己的丈夫,就连她的父亲王仁皎也很配合自己的女婿。自打女婿当上天子,王仁皎的官位就从左卫中郎将上做上了大匠,不久又被转为太仆卿,并迁开府仪同三司,按着大唐惯例又被封为了祁国公。对突如其来的加官进爵,王仁皎反应很淡然。非但自己避职不事,还常常对自家亲戚说:“明明天子,择贤共理,琐琐姻娅,则无膴仕。不识不知,乐我而已。”这话译过来大体是:圣明的天子,当择贤者共理政事,裙带关系的姻亲,不该给被偏袒并委以重任。我的学识浅薄,做些自得其乐的小事情就可以了。
这里的不识不知,字面上说是学识浅薄。但是这词背后有两则很有意思的故事。话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晋国,遇上赵简子问他其师的为人如何。子贡回答说:“不能识也。”赵简子继续问他,你跟着孔子这么多年怎么连老师的人品如何都说不出来呢?子贡回答说:我就像口渴的人在江海边饮水,知道足够就可以了。孔子如同江海一样,我又怎么可能了解他?”之后,子贡出访齐国,遇上齐景公也问孔子到底有多么贤德。子贡则聪明地回答天下人都说天高,可没有一个人知道天到底有多高,所以我也不知的孔子到底有多贤。由此,不识不知便成了一则典故。其实说自己不识不知的人,并非是真的不识不知。这些人往往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子贡如此,王仁皎同样如此。从武周到先天,多少外戚弄权,最后都没一个善终的。现如今天子一心想要重振贞观之风,怎么可能去重用没有什么长处的外戚。人可以没有知人之明,但不能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是不是受父亲的影响,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因为跟随李隆基诛太平有功,被封为了晋国公。之后,他的表现也很低调。虽然两唐书里都说王守一为人贪婪,十分喜欢聚敛。但是从开元元年到开元十年,王守一倒也真没给李隆基惹什么麻烦。不过呢,姓王的人没给李隆基惹事,不等于王家的亲戚都安安分分。开元四年,王仁皎的另一个女婿尚衣奉御长孙昕仗着自己是皇上的连襟,一个从五品上的官竟然因私恨带着二十多人将从三品御史大夫李杰给暴打了一顿。事后,李杰愤然上表说:“臣被打得肤发皆损,不过就是皮肉之苦。但臣可是穿着朝服被打的。朝服衣冠受侵凌,这是让国家受辱。”事事以贞观作为榜样的李隆基,看了李杰的上表,当然是怒不可遏了。随即,下诏杖杀了长孙昕。李隆基为此还专门降敕安慰李杰道:“长孙昕是朕的亲戚,朕平日疏于训导,以至他胆敢如此。现在他已经伏法了。还望您日后继续以刚正之心,揭露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把这样的恶人放在心上。”
开元初年的李隆基绝对是一副明君做派。对于外戚中品行不端的,可以说是眼里不容沙。但是呢,对外戚中品行端正的人,李隆基一样是内举不避亲。王皇后的堂叔王仁忠为人博达诚厚,做事也很有分寸。李隆基继位后,王仁忠因为后族的关系,先后迁任太子仆、鸿胪少卿、太常少卿等职。后面李隆基又升任他为左千牛卫将军,并且对他说:“以前太上皇也曾做过这个差事,之所以特地将这个官职委任你,是因为你是亲族中的贤德之人。”开元七年,王仁皎病逝了,王守一上述书希望按昭成皇后的父亲窦孝谌的坟茔五丈一尺高的标准来建自己父亲的墓。李隆基为了宽慰皇后,批准王守一的上书。自武周以来,外戚的坟茔普遍都是这样修得很大。但是以贞观的标准来说,五丈一尺高是绝对越制的。于是,当时的宰相宋璟知道后,立马向李隆基进言:“按着规定,一品官墓高一丈九尺,陪葬先皇陵寝者的坟茔也不过就是高出三丈而已。陛下啊,当年您外公窦太尉的坟茔已经越制了。那会儿街头巷尾就有人非议这样做不合礼制。只是当时朝堂上无人坚持指出这个过失罢了。陛下,现在怎能重蹈覆辙!想当初太宗文皇帝的爱女长乐公主出嫁,所送嫁妆超过了长公主,魏征加以谏阻,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长孙皇后还请求太宗赏赐魏徵。要复贞观之风,哪能像韦后那样尊崇其父的坟堙为酆陵!再说了以皇后之父的尊贵,想要把坟茔建高些大些也没有什么困难的。之所以再三加以进言,那纯粹是为了成就王皇后的美名。更何况陛下今日的所行之事,当传之后世,永为后世子孙效仿,怎么可以不紧慎从事!”
又更新了,继续欣赏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诚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