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食用菌的文学作品推荐,诗词歌赋等

题记:这是我13年前采访八卦掌名家诸葛家葆先生时写的一篇纪实文章,现在读起来还觉得很受鼓舞的。重新发表一下希望对广大传统武术爱好者能起到一些激励和启发,与大家共勉。 &——张全亮诸葛家葆先生是梁式八卦掌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郭古民先生的早期弟子 , 作为一位有数十年纯功的八卦掌名家 , 在梁式八卦掌门中德高望众。一天 , 我有事去《武魂》 , 和编辑部的同志谈起了诸葛家葆先生的情况 , 编辑同志希望我能协助编辑部采访一下诸葛先生 , 主要是想了解当年那些八卦掌前辈是怎样教功和练功的 , 他们的功夫都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武魂》给出的这个题目 , 对挖掘、继承、宏扬中国传统武术很有意义 , 于是欣然从命。 & &2003 年 2 月 7 日下午 , 我和王洪升师弟一起 , 叩开了诸葛先生的家门。我们的敲门声打断了诸葛先生的午睡 , 他披着衣服来到我们面前 , 诸葛家葆先生中等身材 , 体型偏瘦 , 眉清目秀 , 皮肤白净 , 风度文雅 , 看不出是一个练武之人。虽然已 84 岁 , 但是步履轻捷 , 精神矍烁。他家住的是独门独院 , 东西房各三间 , 他和老伴往在东房。老伴今年 83 岁 , 她坐在轮椅上 , 满脸笑容 , 给我们让坐 :“对不起 , 我腿脚不好 , 你们请坐。 ” 原来诸葛先生的老伴是北京六中的老师 , 五十年代就因病退休了, 曾连续三次住院 , 做过三次大手术 , 肺病、心脏病、脑血栓一直折磨着她 , 但她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 , 虽然长期病痛在身 , 但她每天都叫诸葛家葆先生扶她坐在轮椅上摘菜 , 到水池边洗衣物等。由于经常坚持运动 , 精神状态很好 , 也很健谈 , 如果不是坐在轮椅上, 单从她的谈吐笑容上看 , 真看不出她是一个多年卧床的人。老俩口虽然都是耄耋之人,孩子们都上班 , 不在一起生活 , 但室内却收拾得朴实整洁 , 空气清新 , 可见诸葛家葆先生的精神气质非同一般。寒暄后 , 我说明来意 ,诸葛家葆先生谦虚地说:“ 我没有什么可宣传的 , 说起来不过是一个八卦掌的‘票友’,多年伺候老伴, 功夫也扔了。” “我从来就不支持他练武 , 我是学文的不喜欢练武术 ”, 诸葛先生的老伴插话道。我说 : “武术是我们的国粹 , 是传统文化, 您应该支持诸葛先生宏扬传统武术。”“得了,我们就求能平安的过日子 , 别再受到什么牵连就行了”。老人耐人寻味的话语 , 隐约使我感到他们在以往岁月中的沧桑。但这不是我今天要采访的内容 , 于是我岔开老人家的话题 , 问诸葛先生 :“您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 有什么见解 ?”他答: “ 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先不用谈国家应该怎么办, 应该先研究一下我们现在的民间传统武术组织应该怎么做。比如每年春节团拜会 , 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都把我们这些老同志请去吃一顿 , 今年春节也去了。 这当然是对我们的关爱。但是平心而论 , 我觉得这样破费没有必要 , 而且意义也不大。我建议今后这种形式改为大家一起切磋武技 , 交流心得体会 , 挖掘不同流派的拳理拳法 , 技击精华。做为一个武术研究会 , 就得要定期开会研究武术”。诸葛先生坦诚无私、语重心长的话语和我们产生了共鸣 , 也正切中我要采访的主题。我们目前的民间武术组织的状态 , 正如诸葛先生所说的 , 除了少数拳种研究会还经常有些实质性的武术研究活动外 , 不少研究会就是一年收一次会费 , 年节搞一次聚餐,一年搞一两次表演赛,会员普遍觉得不解渴。还有少数研究会 , 就是有一个虚名 , 什么活动都没有。这种状态不改变 ,研究会的存在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我和诸葛家葆先生的谈话就从这儿开始了 , 下面是我们的谈话纪录 :问 : 您原籍是哪儿人 ? 什么时候怎样师从郭古民先生学练八卦掌的 ?答 : 我家祖籍是浙江省绍兴 , 祖父那代迁居北京。 我父亲特别喜欢京剧和武把子。 他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著名武术家郭古民先生等都是要好的朋友。我 1920 年 3 月出生 , 家庭比较富足。 16 岁也就是1936 年时 , 经我父亲介绍 , 拜到郭古民先生门下 , 学练梁式八卦掌。问 : 您每天跟郭老在哪儿学练 ? 每天练多长时间 ?同在一起练功的师兄弟都有谁 ?答 : 当时郭先生住在他的大弟子杜云亭家。杜云亭在打磨厂有一个电料行 , 院子比较宽敞 , 我和师兄苏申、焦永贵等有时到杜云亭电料行找郭老学练。有时我也和郭老一起到李子鸣师叔家去练。李子鸣师叔是党的地下工作者 , 他当时在陶然亭黑窑厂开办了一个大可酱油厂 , 以此为掩护做地下工作。因为他那儿地方大 , 还有两根大杆子 , 郭老教我们练滑杆。有时跟郭老到曾省三先生家去练 , 曾省三先生十八罗汉拳功夫很大 , 跟郭老是莫逆之交。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天安门广场南端的刺梅丛前面学练。因为我白天去读书 , 平时只有早晚有时间练 , 早晨练两个小时 , 晚上练两个小时 , 节假日整天去练。问: 郭先生开始教您练什么,有何要求?答 : 开始就练转圈 , 走定式八掌。先走下蹋掌 ,要求在走圈时两手掌根下沉 , 掌指上翘。走三个月左右再走托天掌 , 要求在走圈时两臂向两侧斜前上方平展。走三个月左右 , 就改走转掌 ( 亦称推磨掌、单换掌、青龙返首掌 ), 以后就一直以练转掌为主。转掌要求沉肩坠肘 , 膀尖内扣 , 含胸拔背 , 掌根前顶 , 虎口撑圆 , 掌心后吸 , 掌指上竖 , 前掌食指回指眉梢 , 中指指天 ,中指、无名指分 开 , 无名指小指内旋 , 肩要拉出一个酒盅似的坑来 , 后肘要掩住胸口 , 手指要贴近前肘内侧 , 腰身极力内拧 , 两手虎口要对向后足跟 ; 两脚沿圈摆扣走转 , 脚要平起 平落 , 不准 “揭蹄 ”( 提足跟 )、“ 亮掌 ”( 翘脚掌 ), 行走要屈膝随胯 , 走起来要稳如坐轿 , 形如推磨 , 步若趟泥 ; 舌顶上腭 , 气沉丹田 , 自然呼吸 , 头顶项竖 , 身如拧绳。 按规范要求走一个小时 , 一换方向 , 身姿不准走样 , 每日早晚最少练两个小时。我就是这样坚持走了三年。问 : 上述要求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答 : 凡是要求做到的 , 都要求顺其自然, 不要勉强 ,比如 “后肘先叠肘掩心” 、“ 涵胸拔背 ”、 “头顶项竖 ” 等等要求 , 都不要机械地从形体上找 , 要从神意上找 , 这样就不会进入误区。如果只追外形 , 特别是初练的时候 , 就容易练横了 ( 闭住气 ), 练出毛病来。问 : 你和郭老都学了些什么套路 ?答 : 郭老的东西很多 , 光剑术套路就有十几路 , 但我学得不多 , 除了定式八卦掌外 , 我还学了老八掌、六 十四散手掌 ( 即推、托、带、领、刁、扣、搬、钻一招八式共计六十四式 ) 和部分七十二散手 , 比如醉打山门、牧童指路、巧女纫针、子胥过河、金勾挂玉瓶、横打铁门闩等等 。 都是老师高兴的时候 , 想起哪一手就说哪一手 , 没有系统地教练 , 师兄弟之间学的内容也不一样 , 有时也在一起互相交流。器械套路主要是练双人滑大杆子 , 另外 还学过降魔剑、昆吾剑、飞虹剑等。郭老对弟子并不要求学多少套路 , 主要强调转圈的功夫 , 转圈的功夫练好了 , 拳械套路可随心所欲。问 : 您练的滑大杆子是多大规格的 , 怎样练法 , 有何要求 ?答 : 李子鸣师叔的那两根大杆子有一丈四五长 , 粗有一虎口四 ( 即一虎口加四横指 ) 。滑大杆子就是练一挂一扎 , 即对方扎来我就挂 , 我复扎对方, 他再挂 , 反复练习。开始一气练二百次 (一挂一扎为一次 ), 后来一气 练四百次 , 天天如此, 除了练转掌就是练散手和滑大杆 子。郭老说一年圈胜过三年拳 , 一年杆子胜过三年圈。滑大杆子非常吃功夫 , 它全面锻炼腰腿和手把劲 , 出功夫快 , 也扎实。我虽然已多年不练滑大杆子了 , 但我的虎口仍然很有力 ( 说着当场进行实验 , 他用虎口握住我的手腕 , 一用力感到像钳子一样 , 骨肉灼痛) 。问 : 郭老每天当着弟子练功吗?答 : 他主要是看着弟子练功 , 要求极严 ,转掌稍一走样就用烟袋锅子捅你 ,示意你纠正过来。他有时也和弟子一起转圈做示范 , 但很少看到他当着弟子练功。问 : 郭老师平时好和谁在一起切磋 ?答 : 他除了经常和李少庵师伯、李子鸣师叔在一起切磋外 , 还经常和磨官张、吴俊山在一起切磋。磨官张是开粮食作坊的 , 功夫相当大 , 他伸出一个手指头叫你随便撅 , 你也撅不动。当时北京有一位练杂技的叫王四把 , 是个回民 , 劲非常大 , 能托着好几个人在空中表演。有一回一个俄国大力士和他比试 , 叫王四把一把抓起来就给扔出去好远。这位王四把提出和磨官张掰腕子 , 磨官张说 :“ 甭说掰腕子 , 就是给你一个手指头你也掰不动。 ” 王四把非要试试 , 磨官张说 :“试可以 , 得赌点什么 ?” 王 四把说 :“我要输了我给你当儿子 , 你要输了呢 ?”磨官张说 :“我要输了我就离开京城 , 不在北京干了。 ” 说完两人就比了起来。只见磨官张伸出一个食指 , 叫王四把撅, 王四把撅了半天怎么也搬不动。但磨官张手腕一转 , 轻而易举地把王四把提了起来 , 一下子扔到桌子下面。 王四把爬起来 , 就给磨官张鞠躬认了干爹。磨官张教了他一套昆吾剑。问 : 那吴俊山的功夫到什么程度 ?答 : 吴俊山的功夫就更大了 , 他是李文彪的徒弟 , 手腕和他的胳膊根一般粗。他当时在汇文中学教书 , 上下班总是一手提一个绍兴酒的酒坛子 , 给学生上课的时候 , 提着来 , 放在教室的门后 , 下课再提着走。他混身像有电一样 , 不能碰他 , 一碰就把你打出老远。问 : 他们在一起切磋技艺的时候叫你们看吗 ?答 : 不让看。有一次我去天安门广场练功 , 去早了 ,看到郭老和李少庵师伯一起切磋 , 见我去了就停了。李少庵师伯带手特别好。 有一个叫张国祥的 , 是刘斌的学生。八卦功夫很好。一次他叫李少庵带他一下 , 李说 :“你经不住 ”, 但张非要试试 , 二人一搭手 , 只见李先生肩头一动 , 张就飞了起来 , 落在炕上 , 一头撞在墙上 , 差点撞晕了。李少庵当时在打磨厂巾帽胡同开万福居饭馆 , 练转掌一天早、中、晚三次 , 每次转两个小时 , 一天练六个小时 , 风雨不停 , 多年坚持不懈 , 老先生们练功都十分刻苦。问 : 上述几位老先生的功夫和郭老相比能分高下吗 ?答 : 他们都很敬佩郭老 , 郭老也很敬重他们 , 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切磋 , 没见他们之间比过手。问 : 郭老的功夫您亲眼见到的有多大 ?答 : 郭老的功夫很大 , 而且出神入化, 一触即发 , 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我亲眼见到的 , 找他比武的高手都是一搭手 , 就折服于他的很多。有一个叫宋兰波的 , 铁沙 掌练得很有功夫 , 还有一个叫张文英的也是练铁沙掌的 , 他知道郭老的厉害。有一次三人见面 , 张文英撺掇宋与郭老过招 , 宋并没有把郭老放在眼里 , 当胸就向郭老拍了一掌 , 只见郭老不躲不搪 , 用一个金钩挂玉瓶之势 , 手腕向上一提一抖就把宋摔了出去。宋爬起来就磕头拜师 , 他比郭老大十来岁 , 这是郭老当时收的年龄最大的徒弟。还有一个叫张宝善的 , 臂力很大 , 他挑水不用扁担。1967 年他拜郭老学八卦掌 , 郭老教他平地插香一招时 , 提上扔下 , 像耍小孩子一样。 1940 年时, 有一个日本 武人听说郭老功夫好 , 经人介绍要与郭老比手, 郭老当时就答应了,约定在东兴楼见面。那个日本人见郭老大肚子 , 就说我可以打你的肚子吗 ? 郭老说 :“可以。” 那日本人就嗵嗵嗵连打了十来拳 , 见郭老纹丝不动 , 就向后连退了几步向前跑步冲打 , 只见郭老借着对方的拳力 , 向前一挺小腹 , 就把那日本人弹了出去。那个日本人站起来挑大拇指说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功夫。” 当场表示要拜郭老为师 , 说给郭老立一个折子 , 答应给丰厚的报酬。郭老说 :“我最近要出门办点事 , 等我回来再说 。”就这样婉言拒绝了。他去了山东 , 他山东有很多弟子。郭老当时的做法是出于爱国 ,不愿把中国武术传给异邦。一次郭老带我去一个姓程的弟子家中 , 他家住在护国寺对面的宝禅寺 , 他父亲当过司令 , 后又任禁烟局局长。到程家以后有一个叫崔茂林的副宫 , 一米八的个子 , 长得很粗壮 , 据说也有很好的功夫。他听说郭老有功夫 , 就说 :“ 郭先生 , 我要是抓住你的手腕 , 你还能打我吗 ?” 郭老乐了 ,说 :“我不用打你 , 我就打我自己的手怕你也接不住。” 崔副官说:“ 有这事?”说着上前一把抓住郭老的手腕。 郭老说 :“ 你可抓住了,抓不结实打你不算。” 崔副官说:“抓结实了我看你怎么打。”只见郭老用另一只手向自己被抓的手上一拍 ,对方“蹭!”的一下子就跌了出去,尾巴骨磕在茶几上,痛得直咧嘴。崔副官爬起来就说:“哎呀!真是名不虚传,我再给你介绍一个徒弟吧。”后来他就把一个钱庄经理刘金山的儿子介绍给郭老了, 一个月给郭老 20 块大洋 , 郭老去世时穿的斗蓬还是刘金山家送的呢。给董先师迁坟时我用郭老这一手 , 在万安公墓给好几个人试,都很有效,当时在场的除李子鸣师叔外还有王桐、张兆龙等好多人观看。问 : 您的功夫练到什么程度了?答 : 我不行 , 我按郭老的要求苦练了三年 , 以后因种种原因,特别是老伴一病 ,练的就少了。但我确实得益于八卦掌,我今年84 岁了 ,耳不聋 ,眼不花 ,吃得香,睡得熟 , 腰腿灵活轻健 , 周身各部机件和各项生化指标都很正常 , 而且原来学的东西还能练,自觉还有把子劲。要不是练八卦掌,恐怕不会有今天。要说功夫,我们一起练的师兄弟他们练得都不错,比如师兄杜云亭的功夫就很大 , 他也是早、中、晚练三次转掌 , 每次练两个小时 , 一天练六个小时。有一天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南头刺梅丛前练功 , 一个著名的武术前辈带着他一个得意弟子来找杜云亭 , 说 :“云亭 , 你跟我的徒弟试试。 ”杜云亭刚一伸手对方就用了一个捋手撞膝 , 用的又快又狠 , 一般人非撞吐血不可。但见杜云亭收腹转腰 , 双手向前一扑 , 就把对方打出一丈多远 , 摔倒在刺梅丛中 , 扎得浑身是伤。那人起来就和他老师急了 , 说道 :“你怎么教的我 !”诸葛先生很谦虚 , 总说别人不说自己 , 但是在谈话中我几次向他请教一些散手的用法 , 他不但毫不保守 , 而且发现他技巧很高 , 功力仍然很大。问 : 八卦掌治病的效果怎么样 ?答 : 八卦掌在治病方面有奇效 , 我所知道的师兄弟中有好几个都是患重病来学八卦掌的 , 都练好了。比如前面说的钱庄经理刘金山的儿子拜门时 , 患有很重的哮喘病 , 练了一段时间以后 , 不知不觉就好了。还有一个在东华门开沙发店的姓冯的师弟 , 他入门时患的是吐血病 , 结果练了一段时间也不知不觉的好了 , 非常神。问 : 八卦掌要求站桩吗 ?答 : 八卦掌练的就是桩功 , 一个是行桩, 一个是立桩。行桩就是转掌 , 立桩就是把转掌的姿势停住不动, 很难站。问 : 郭老平时多喜欢练什么功夫 ?答 : 主要是转圈和散手。梁式八卦的老前辈都爱练带手、穿掌、挑掌、揉身掌等散手。带手难练, 但长功快 ,要求练时动肩不动身 , 两肩错动时两手要相差一尺远 ,两肩伸开要出现酒蛊大的坑。带手练好了功效极大。梁振蒲先生大闹马家堡时 , 恶棍金镖赵六手下有两个武功最高的 , 其中一个就是让梁老使用带手一下子带倒在面前 , 跟着就是一脚 , 把脑袋踢开了花。穿掌、挑掌、 好练好用 , 穿掌是穿鼻刺目 , 是梁式八卦掌的代表性掌法 , 有好汉怕三穿之说。挑掌也叫张手雷 , 刘凤春、李文彪等已故八卦掌名家都爱练挑掌。揉身掌也很难练 , 但长功快 , 实战用处很大 , 梁振蒲先生大闹马家堡时 , 打死的第二个武功高强的歹徒 , 就是得益于揉身掌的腰功。据说当时对方一枪向梁老胸腹部扎来 , 来之极快 , 根本来不及躲闪 , 梁老就是以揉身的功夫把腰身吸闪躲开枪头 , 枪头穿在衣服上 , 对方抽枪时 ,梁老顺势一鞭把对方脑壳打碎 , 当场毙命。梁老如果没有这种高超的腰身快速揉闪之功 , 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问 : 听说梁老走圈时小辫能旋起来 , 是走的速度快吗 ?答 : 不完全是速度问题 , 还有秘密。梁老的辫子上 常系着一个大铜钱 , 走起来头一甩 , 辫子就跟着旋起 来 , 这也是梁老的一个暗器。老八掌第三式背身掌在用 法上梁老就有独特的创造 , 对方一抓他手腕 , 他腕子向外一旋 , 找自己另一侧的肩背 , 同时转身变脸 , 小辫子上的大铜钱就跟着旋起来 , 正好打在对方的太阳穴或眼上 , 出其不意 , 防不胜防 , 非常厉害。他大闹马家堡时 , 这一招也派上了用场。问 : 您在学练八卦掌时 , 郭老是不是也强调两手负 重或两脚腾空走等一类辅助练法。答 : 负重行、腾空走 , 那都是个人的私功夫 , 八卦掌先辈在提高走圈的功夫上 , 用什么招的都有 , 有双手持物走的 , 有胳膊上挂铁镯子的 , 有手指插泥巴的 , 有走砖的 , 有走桩的 , 有走筐箩的 , 但是八卦掌正统的教练就是转圈 , 转圈到一定程度功夫就上身了。八卦掌练的是灵巧劲 , 是游击战术 , 不是练拙力。个人设定一些辅助方法 , 如负重行 , 腾空走等 , 也是为了提高灵巧劲的难度。千万不能练拙力。“时间不早了 , 我该上班了 , 今天就谈到这儿吧!”郭老恢谐的话语把大家都说笑了。我抬头一看天色已晚 , 大约快六点了,诸葛先生该去做饭了。诸葛先生多年如一日 , 每天要做三顿饭 , 要上街买菜买面, 料理家务 , 照顾病人 , 作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 , 实在是不简单。我的采访给他增加了负担 , 内心感到不安。但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 为了这一点我们应该都是欣慰的 。我由衷地祝愿、诸葛家葆先生和他的夫人福寿康宁。回来的路上 , 我和王洪升师弟回味着和诸葛家葆先生一下午的谈话 , 议论着我们在诸葛先生家所见所闻的一些情况 , 心中都有无限的感慨。像诸葛先生这样经过名师 , 得过真传,下过苦功 , 德艺双优, 经验丰富 , 阅历广阔的老武术家 , 在武术界各门派中都不乏其人。在他们身上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武术精华 , 这是我国武术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武术组织、团体应该全面地了解他们,热情地关心他们,诚恳地尊重他们,虚心地向他们求教,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余热,这样才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承前启后顺利发展。(本文原标题为《走进诸葛家葆,了解武林先贤》)武缘人生(wushucom)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WtouTiao文章网立场
的最新文章
早在30年前,“余志伟洪拳国术馆”便已成为纽约唐人街武馆中的翘楚。相关链接:张修林先生,1929年出生,号合一楼主人,安徽合肥人,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四十余年,高级工程师,曾任九练习形意拳,必须先站好三体式桩。站桩既可固定身法间架,又可加强下盘的稳定性,同时也是净化意识、训练神经、转化力型和消除僵劲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放松。演武者简介:张克俭()甘肃兰州籍,回族。8岁起从事武术锻炼。先后得到马颖达、罗文渊、张群炎等多位武术名家传授和指导。在全国和省武术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1965年参加第二届全运会得优秀纪念奖,并选入国家出国集训队。郭仲勤老师演练的少林八挂片,刚柔并济,动静相融,节奏鲜明,已到古稀之年仍有着青年的精气神。岁月匆匆,物是人非,似乎只在恍惚之间。近日,有朋友发现我在20 世纪90 年代初,给一部梅花桩武学著作写的序 ,并从网上发给我。这不禁勾起我记忆底层许多人和事,而且基本都与武术相关。离开《武魂》杂志22 年了,浩叹之余,依旧为当年豪气……徐震,字浙东,是文学教授,太极拳理论家,曾跟随郝为真的儿子郝月如学习太极拳多年。《太极拳密门功法汇宗》目录温敬铭是武汉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新中国武术教育的开路先锋,被尊称为“一代武宗”。演武者简介:于承惠(日—日),出生于山东蓬莱,国家一级演员、武术家、编剧、武术指导 。从影30多年来为观众塑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演武者简介:杨澄甫,永年县人,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露禅之孙。字澄甫,人称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术中架子基础上,修定成型为杨式大架子,突出了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金庸正是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武打,通过武功,探讨了这个人生境界,他把这个武功哲学,提高到人生的方法论上来论述。而很多青少年也都是从金庸作品中,从练习武功中得到了人生方面的领悟。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我国戏曲历史文化悠久,是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也是我国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戏曲表演中,武功作为唱、念、做、打四功之一,在戏曲表演中是必不可少的。从历史上看,武学有两方面:一是一些名人高手大多出自佛、道两家,他们要求身心双修,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达到强身健体,积精养元,把握阴阳平衡,以清静无为积精养元为根本,使元精内守真气存之,达到天地人浑然一体,出神入化的境界欲习太极拳之运动者,其动机不出数点,约言之。有为多病体弱者,因求健康而学也;有为以防不备,为自卫计者而学也;有为震其术之奇妙,爱求真理而学也。据亳州志史料记载,经过一代代老人相传,420年前三位大阿訇来到亳州市城里清真寺传教,闲暇时组合了一套拳术,由查拳、洪拳、少拳、心意组合而成,先前叫‘三羲妙’,后来经过各位阿訇在三斟酌,三个人编排的拳,叫三羲妙,感觉有点自私,后改为,晰扬掌。罗少云先生 ()河北平乡县人,八岁随叔父学少林拳,后从徐安邦学绵掌,1940年定居榆次、后拜著名形意拳大师侯树林为师学习形意拳技艺,并擅长八卦掌,尤以刘元亨支系的“翼德枪,三十六枪”见长。一提起武林绝招,人们往往想起武侠小说中诸如“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以及李小龙的连环三脚肘部在身体部位中的硬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它攻击的时候作用时间短,而人的冲量是一定的(和体能有关),所以打击力自然就上去了。罗汉拳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十八罗汉手,在武林中向有盛名。据中国武术史料的文字记载,以“罗汉”命名功法最早见元代,为少林觉远和尚、白玉峰上人、李叟三人合创的罗汉十八手,后演化出一百一十八手。1953年,吴式太极宗师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与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一场生死比武,在港澳官民和新闻界引起震动。比武原因是吴公仪号称“南北无敌手”,陈克夫遂发起挑战,各大报纸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九一八,重温“破锋八刀”实用法……孙剑云(),名贵男,字书庭,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嫡女,孙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小家伙的精气神不错呀!武友们好,接下来的几天,小编因工作忙碌,微信公众号将不定期更新,等到国庆之后再恢复,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感谢吴连枝,河北省孟村县人,回族,是中国八极拳第七世传人,孟村吴氏开门八极拳代表人物。其弟子中有成就者数十人,多次在全国及国际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我的家乡流传着一句俗语叫“技多不压身”,很多父母都是这样鼓励孩子多学有用的知识。其实,许多看上去枯燥的知识技能,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似乎毫无用处,即便学了也仿佛会被永远雪藏。可是,某一天,某个特殊的时刻,它冒了出来,带着神奇的力量……尽管功法百千万种,学者最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简而易行的方法,持之以恒地练习,不为其他的东西所眩惑,终有成就之一日。泰拳杀伤力大,是一门传奇的格斗技艺,是一项以力量与敏捷著称的运动。主要运用人体的拳、腿、膝、肘四肢八体作为八种武器进行攻击,出拳发腿、使膝用肘发力流畅顺达,力量展现极为充沛,攻击力猛锐,素有立技最强格斗技之称。“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这才是真正武术家的气魄胆力。高氏迷踪拳流传于黄骅市北部高家口村及附近区域,是流传于天津、沧州、青县、黄骅境内的迷踪拳五大派系之一。演武者简介:陈自幼随父陈玉山习燕青拳,13岁即出场表演。1918年随其父(被招聘为武术教官)入曹锟部武术营,受佟忠义、刘玉春、傅万祥、李树南指导,学会摔跤、苗刀、醉八仙、劈挂等拳械,成为能演练多种拳械的“小兵”,并与他人比武屡胜。《沧州武术志》记载:“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拳械门派多达53种,占全国131个武术门派拳种的40.4%,是中华武术拳械门派富集地,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格局中举足轻重。齐保卫老师演武风采集锦传统武术发展的道路,必须是打练结合。光练套路不练实战,练出东西也是花的,就是人们说的“花拳绣腿”,练套路必须有实战,没有实战那不是中国的武术。从小就应该这样抓下去。连练带打,打练结合,只有这样中国的武术才能有希望。武缘人生的众多读者朋友,都很熟悉“证武”了,但对“证武”团队为什么要走出去,并把沧州作为出击的首站,也许还不很了解。*施耐庵坑了沧州来之前,对沧州的印象就是,林冲发配沧州。近代戏剧、当代影视剧对林冲的吹捧,以梁家辉所饰为最。张之江先生,行拳出势以脊运手身形中正,行势中身手有圈,转换惊变,手动身即动,身动手即随。【证武o风采】走近郭贵增郭长生(1896 ~ 1967),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洲,他受家乡习武之风的熏陶,自幼酷爱武术,天资聪颍,臂力过人,天生一副健壮身板,行拳过手,出掌不见手,人过一阵风,故武林誉为“郭燕子”。郭厚泽为郭长生先生玄孙。沧州市第十四中学学生。自7岁起随祖父、著名武术家沧州通臂拳、劈挂拳传承人郭贵增,习练劈挂拳及武术基本功。作为学生认真学习,阳光自信,曾被评为沧州市育红小学“十佳少先队员”,沧州市第十四中学“三好学生”。郭贵增,男,1948年出生,沧州市人。1958年10岁随祖父著名武术家郭长生习通臂拳、劈挂拳历10年之久,深得通臂、劈挂拳真传。1968年从父郭瑞林习通臂二十四式及武术散手,得真传。徐瑞才,是河北沧州孟村人。视频的拍摄时间是1985年左右。△何桥武馆(徐复楼题字)△捐资者的功德碑△开工前准备△采访中△学员训练△老师演武△教学△徐复楼和他的武术表演郭建伟初擂露锋芒,威名大振。时隔不久,国术馆举行第三届国考,郭建伟力克群雄,连夺三块金牌,取得这届国考的冠军,为此,张之江馆长亲赠了他一口龙泉宝剑。武术作为一门艺术,它和书法、声乐、美术等姊妹艺术一样,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好书法对习练武术大有帮助,它可以加深对武术的理解,也可以增强武术表演中的韵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习武者静动张弛、文武兼备的才能和风度。王子平()河北沧州人义和街人,回族,字永安,武术名家,伤科医生。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擅长查拳与太极。1919年(民国8年)在北京打败在中山公园设擂的俄国力士康泰尔,后在陆军部马子贞部下任武术教练。日,证武团队采访了“南京中央国术馆“在沧州地区唯一健在的学员宋茂田先生。宋茂田,1917年生,沧县朱里口村(今属黄骅市)人。民国二十年(1931),宋于南京读书,业余时随周玉振,马英图,刘洪庆等人习武。民国二十三年(1934)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李凤岗,回族,就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沧州“成兴”镖局的大镖师。李凤岗以双刀功夫显赫于世。wushucom宣传中国传统武术并乐此不疲热门文章最新文章wushucom宣传中国传统武术并乐此不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