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是哪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含义?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1.√受禅(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人意见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2.√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又借指皇帝居处或朝廷,也可指借京城,如“城-辅三秦”。

3.√九品中正制,指在州郡设立专门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职,中正综合家世和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约存在了四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4.ד科举取士”由礼部主管。吏部尚书是最高长官。侍郎为长官之副。 

5.×指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6.ד国生”应为“监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一般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掌儒学训导之政。

7.×博士是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8.√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9.√古代的“学士”和现今的“学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官职,而后者是一种学位。

10.√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优,美好的,出众的;诏,帝王所发的文书。

11.√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魏征即是著名的谏官,它的设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

12.×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3.×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必须回到原籍守丧。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14.×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5.√“拜”既用于指礼节,也用于官职任命。

16.×应为隋炀帝时,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

17.√又称“连坐”“从坐”,以犯罪人为中心,以不同的亲疏关系为半径,确定受刑群体。

18.×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19.ד笄礼”为十五岁举行。

20.×应是班固所著。

21.√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22.ד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23.√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投中者即获胜。

24.√《楚辞.离骚》中有“朕皇考日伯庸”的记述。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

25.×应在宫廷举行,又称御试、廷试,放榜传胪之后,则有“状元游街”之盛举。

26.×应五人为伍。五伍即二十五人为一行。如:投身行伍、蹑足行伍之间

27.×解褐,指入朝做官。褐通常用大麻、兽毛织就,是古时贫贱的人或地位卑贱的人穿着的衣服。

28.√服期是三年,实际是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三个月,共二十七个月。

29.√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

30.√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如欧阳修是天圣年的进士,苏轼是嘉佑年的进士。

31.×《论语》应改为《春秋》。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

32.ד本纪”应为“世家”。《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

33.ד天干地支纪年法”应为“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34.×晦指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35.ד会试”应为“乡试”。乡试被录取的叫举人,会试被录取的叫贡士。

36.ד雁门关和泰山”应为“函谷关和崤山”。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渣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

37.√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文、文忠、文正分别为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的谥号。

38. √墨刑又叫“黥刑”,指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

39.×礼节最重的应是“稽首”。稽首时“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肃拜时“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

40.ד南岳”应为“衡山”。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41.ד雅乐”应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

42.√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

43.√国讳,指举国臣民都必须遵循的避皇帝及其父祖名字的作法,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44.×大夫应曰“卒”。《札记》:“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5.ד社”应指土神,“稷”应指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两神。

46.√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47.√古代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48.×两股着地、伸直两腿的坐姿叫做“箕踞”,挺直上身而跪叫做“长跪”。’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长跪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礼节,以示庄敬。

49.√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50.√使用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这样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51.ד阳文”应改为“阴文”。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52.×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公输氏,名班,因是鲁国人,惯称“鲁班”。

53.√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4.×泛指全国各地、天下。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55.√由姬姓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504姓的82%,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56.×应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牙旗”指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

57.√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或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58.√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

59.√如南北朝的元魏君主为鲜卑人,因此赐汉臣鲜卑姓氏。到唐朝时,君主通常赐给李姓给非汉族的大臣。    ’

60.√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61.×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62.√如:  《红楼梦》中元妃之死称作元妃薨逝。

63.×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64.√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65.×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66.√“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古时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

67.√《礼记》等书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周礼》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68.√如“东幸”指皇帝亲临东方。

69.√泰水是对妻子的母亲的称呼,与泰山对应,比较书面庄重的说法。

70.×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71.ד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72.√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73.√后勤以前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辎重,后来在近代才逐渐改为后勤。

74.√郊谓大祀,祀为群祀。    ,

75.√荫指庇荫,荫及子孙。

76.×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通过“屯田”朝廷可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军屯是寓兵于农的政策。

77.√如《伶官传序》:“入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8.√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79.×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

80.ד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

81.√指城墙的长度达三百丈。借指城墙。

82.√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的吕后所开创。如果男性代理国政,太子称监国,其他男性称摄政。

83.√《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说明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

84.√“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85.√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86.×股指的就是大腿。

87.×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88.√本指居留下来看管。

89.√如“苏轼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90.√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91.√如杜甫《北征》诗:“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92.×指官吏到职办公。如《左传》:“崔子称疾不视事。”

93.√“中人”也指宦官。

94.×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95.√“户”,即一户人家,在封建时代是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也是封建国家税收的基本单位。

96.√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97.×女子也有取字的权利,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98.√“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99.√谓“北面称臣”。

100.√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101.√如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虎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102.ד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103.√如“压榨侵夺,剥削黔黎”。

104.√唐天宝五年,皇上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

105.×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106.ד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107.√喻亲友隔离不得相见或彼此对立不和睦。

108.√“倡,乐人也。优,谐戏者也。”

109.√《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110.√如“今楚王病久不愈,一旦宫车晏驾,少主嗣位,而君辅之”。   

111.√古代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称“僭”,如:-伪(封建王朝称割据对立的王朝)。

112.√如《三国演义》:“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13.√“黜陟使”即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的长官。

114.×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115.√而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

116.√官员在任满当迁、丁忧当服、受诬当贬、获罪当惩、患疾当免时,民众集体吁请留任的现象。

117.√群臣上章奏,如事涉秘密,则以皂囊(黑绸口袋)封之。

118.√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

119.√如《管子》;“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120.×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121.×分为官谥和私谥。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等所加的谥号,称为私谥。

122.√如“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

123.√袖子里有倒兜就像今天的衣服内兜,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除非自己掏,否则不会掉出。

124.×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125.√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1、“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的含义是
    A、乐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的表现,礼是天地之间的秩序的表现。

3、关于“化性起伪”理解正确的是
    A、人的本性是善的,对人加以教化就会转变人天生的善性,人就会变得虚伪。
    B、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人加以教化,使人先天的恶性转化为后天的德性。
    C、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人加以教化就会转变人天生的恶性,人就会变得虚伪。
    D、人的本性是善的,对人加以教化,使人先天的善性转化为后天的德性。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2、关于西汉的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司马迁创作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融。
    D、汉武帝一直推崇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使汉代国力进一步发展。

5、对“存天理,灭人欲”理解正确的是
    A、人的欲望对于成圣成贤是有害的,要灭除人的欲望,以与天理相合。
    C、天理常为人欲所遮蔽,要通过自律修身,断除一切欲望,使天理复明。
    D、肯定人的合理欲望,主张节制不合理的欲望,以使天理复明。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近代转型期)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近代转型期)

1、关于器与道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中国古代对道与器的代表性观点是“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道。”
    C、“中体西用”是以中国的“道”来合西方的“器”,实现富国强兵。

2、下列属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言论的是
    A、“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B、“我们要格外努力去采纳西洋的文化,诚心诚意的全盘接受他”
    D、“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4、关于辛亥革命的论述正确的是
    B、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取得了制度革命的突破性胜利。

5、毛泽东说:“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由此看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第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2、对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注意借鉴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学说,不断完善。
    B、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明清之际,儒家再次巩固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关于这句话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此句与柳诒徵所说:“孔子所学,首重者曰成己,曰成人,曰克己,曰修身,曰尽己。”所表达的意思类似。
    D、这“八条目”是为达到“三纲领”设计的功夫,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4、下列关于个体道德修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个体在道德修养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性本恶,不可更改。

第六讲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第六讲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第七讲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讲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B、“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包含后者。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拣选的成果。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截然对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拣选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C、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涵盖、代替马克思主义。
    D、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文化,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不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要与世界文明相适应,就要清除其民族性的部分。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比世界文明中的其他文化要高等。
    C、中国两半社会时期的历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要低等。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传播当代中国理念。

第八讲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八讲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6、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要以现代西方价值观为标准评判传统文化,对于不符合的应该摒弃。
    B、应当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
    D、要以“洋为中用”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九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6、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的是
    C、要有广泛的影响,能为大多数人民接受领会,对广大人民发挥熏陶作用。

第十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十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3、关于尊师重道说法错误的是
    A、道由师传,无师则道难显;而尊师源于有道,无道便无师。
    C、尊师社会风气的形成又是人才培育、国家强大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保障。
    D、三代以来私学的盛兴,使师者在社会生活中的扮演的角色日益丰富和重要。

5、与“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出自同一部经典的是

2、根据“爱国就是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受人尊敬,并为此目标而奋斗。”关于“爱国”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爱国意味着爱有差等:爱自己的国家多于爱其他的国家。我们对父母之邦,有特别责任。
    C、真正的爱国者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也可以打着“为了国家”的旗号,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
    D、爱国不应区分国界,爱别人的国家要和爱自己的国家一样。

3、关于为什么爱国,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某一个短的时期,国民素质可能相对不高,但不意味着中国人缺乏改进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而不爱国。
    D、如果“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则我们就可以“随其流而扬其波,餔其糟而啜其醨”。

5、关于如何理性爱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应学习先进国家的文化,中国古代的历史已经是过去的事,不需要再去了解。
    B、我们要理性地爱国,从长远角度思考如何使祖国繁荣昌盛。
    C、在优先考虑祖国利益的同时,也会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
    D、要学习爱国英雄的事迹,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感受他们的精神。

1、“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分别出自

3、对于民本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历史上有两种“民本”的思想,一种以人民为最终目的,一种以君主为最终目的。
    B、以人民为最终目的的民本思想,君主和各级官员的目标不是追求自我利益,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
    C、以君主为目的民本思想,人民和各级官员都是为君主服务的。

1、“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政治民主,人人平等;经济公有,人无私产;社会和谐,无家无国。”“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的提出者分别是

2、对大同理解错误的是
    A、天下大同是一种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应该立刻取消国家。
    B、天下大同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平等、和谐地相处。
    C、在现阶段,天下大同与爱国主义并不互相冲突,即天下大同并不否定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或国人有特别的责任。
    D、我们的时代不适合取消私有制,取消家庭制度,取消国与国之间的界别。

3、关于为什么要天下大同理解错误的是
    A、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其他国家常年处在战乱或贫穷之中,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国家。
    B、从道德层面而言,我们对于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无论他们的国籍和民族是什么。
    C、只要其他国家不干涉我们国家的内政,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关心其他国家的人是否过得好。

4、对于如何促进世界大同说法错误的是
    B、要对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人民的实际生活状态——有深切的了解。
    D、要从积极的方面在推进天下大同,特别是各国应加强经济合作,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1、下列哪一项是孔子对“政”的解释

3、勤俭廉政的核心意思是:以最小的花费和最公正的管理谋求人民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们应该选择花费最少的方式,把节省下来的金钱与资源用来做其他事,以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勤俭的最终目标是良好生活,包含快乐、知识、友谊、亲情、道德,等等。
    C、官员要以财富的积累为目标,尽量减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D、廉政不等同于不贪污。不贪污是廉政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4、关于为什么要勤俭廉政说法正确的是
    A、腐败问题并没有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乃至停滞,相反还刺激了增长,所以一定的腐败是可以的。
    B、因为存在一些两袖清风但刚愎自用、昏聩残暴的官员,所以勤俭廉政不好。
    C、不能仅仅因为勤俭廉政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发展,就反对勤俭廉政。
    D、因为勤俭廉政不利于短期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反对勤俭廉政。

5、《晏子春秋·内篇·问篇》记载的关于廉政的对话,“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和“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遫亡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B、像石头一样的廉政,会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不可能长久。
    D、孔子和晏子的这段对话,论述了怎样的廉政对百姓有益。

6、关于如何做到勤俭廉政,说法错误的是
    C、在新时期,要培养勤俭廉政的德性,不但各级官员要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国家也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
    D、只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不徇私枉法,就是做到了勤俭廉政。

2、对舍生取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实现大义的情况下,为了大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B、“舍生取义”意味着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否定了生命的价值。
    D、“舍生取义”不是说为了“大义” 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牺牲生命,“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A、我无法排除自己犯错的可能,因此,我永远不应该为了我认为是道义的事而去牺牲宝贵的生命。
    B、“舍生取义”是一个一旦误解就会导致惨痛代价的道德要求,不适合推广。
    C、一个人如果不愿意舍生取义,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的形式强迫他。
    D、“舍生取义”是为了大义主动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一种义务。

6、关于冯道的说法错误的是
    B、冯道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阻挡了许多可能的战争与屠城,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2、对仁爱孝悌概念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真正的爱人不是无原则地满足别人的需要,而是以适当的礼节去爱。
    C、仁爱孝悌的核心是爱人。爱一个人,意味着要用一切手段去帮助他。
    D、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批评的正是拿“孝慈”获取个人利益的那种虚伪的行为。

3、关于为什么要仁爱孝悌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无法排除陌生人是骗子,所以我们对陌生人不应该仁爱。
    B、“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是说君子可能会被人用合乎情理的说辞欺骗,但难以被违反道德的事情蒙蔽。
    C、有些父母的确在某些事情上会有错误的想法与不理性的行为。这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孝顺父母。
    D、在子女看来父母有些错误的想法与不理性的行为,就是错误的,因为父母年纪比子女大,趋于保守了。

4、关于如何做到仁爱孝悌认识错误的是
    B、仁爱孝悌必须建立在对别人了解的基础上。要真正地帮助别人,必须了解别人的处境,知道别人的需要。
    C、要通过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让更多人对仁爱孝悌有直观的感受。
    D、对于古代的“二十四孝”我们应该全面地继承学习,实践仁爱孝悌。

3、关于“和”与“同”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把和而不同作为了儒家理性人格的基本要求,同时把同而不和作为了批判的对象。
    D、晏婴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关于“和同之辩”的代表性观点。

    A、只有各种思想和学派能够自由辩论、竞争,思想文化的发展才能得到充分的空间。
    B、魏晋玄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融合了儒、道等思想传统的基础上诞生的。
    C、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土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D、《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是融合诸家思想的“集众议”之作。

5、对于如何践行和而不同的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对多元,要懂得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各自的独特视角和优点。
    B、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是一对矛盾的理念,两者不可得兼。
    C、处在地球村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注重国际交流间的和同问题。
    D、和而不同可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6、“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小人是做个私意,故相与阿比,然两人相聚也便分个彼己了;故有些小利害,便至纷争而不和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与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接近。
    C、君子心和,但见解各异,是为和而不同;小人为恶如一,但好斗争,是为同而不和。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由此可见敬业乐群是秦汉以前儒家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具体要求。
    D、敬业乐群就是入读三年后的一项考核标准:即能否心无旁骛、专注学业,能否和乐他人以共同探讨切磋。

    A、“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言不及义”的“群居”,是低级意义上的“群”,是凑在一起显示口才追求热闹。
    B、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
    C、乐群就会形成所谓利益集团的小圈子,影响整个大环境的公平正义。
    D、乐群对于敬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两者不可偏废。

    D、《说文解字》中“诚”和“信”互训,“诚,信也”,又说“信,诚也”。

8、从制度层面倡导诚实守信不包括
    C、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1、下列哪一句与“自强不息”无关
    D、“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2、“自强不息”的实质不包括
    A、将仁及万物的思想纳入了仁德的体系之中,进而提倡一种道德理性精神。
    C、敢与命运作斗争所表现出来的奋发图强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3、对于自强不息精神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B、自强不息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即“和合意识”。
    C、自强不息既是个人修养工夫的理论指南,也是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必由之路。

4、下列哪一项不是要做到自强不息的途径
    A、站在国家立场,作为一个“重德”的文明传统,应该提倡对于传统美德的提炼、宣扬和教化,积极引导民众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B、应该“终日乾乾,进德修业”。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一以贯之”,而不可骄傲自满或半途而废。

6、“不知稼稽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周公他列举了周代的三位君王作为正面典型,认为他们“不敢荒宁”,所以才享国日久。
    C、“无逸”虽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的讨论,但其精神实质与自强不息是一脉相通的。
    D、这句话说的是不知民间疾苦的君王只知享乐,所以执政时间就短。

2、对“厚德载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一理念最初的意涵体现了对于大地特性的认知。人们对土地寄予了情感和期待,并将之作为崇拜的对象。
    B、厚德载物中所体现的道德准则主要表现在仁爱、谦和、诚信等方面。
    C、厚德载物中的“载物”层面,是对勇于担当、兼容并包精神的提倡。
    D、对个人来说,厚德强调的是对外在担当的重视,载物则侧重在内在道德的要求。

    A、夏、商时期,人们人们开始逐步产生“天命转移”的思想。
    B、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均主张以德为先、为政以德,无论是亲亲、仁民、爱物还是仁义礼智的四德,都是自强不息的体现。
    C、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倡道德至上,并指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的以德治国理念。
    D、隋唐的理学家们也是吸收了《易传》思想,将兼爱万物的思想纳入了仁德的体系之中,进而提倡一种道德理性。

4、下列与为何要践行“厚德载物”的精神无关的是
    A、在国家政治领域,行仁政、用王道,或是以德治国的观念一直是帝王明君和社稷良臣所提倡的统治术。
    B、“厚德载物”思想实质上包含和体现着《周易》之中“太和”的和谐思想,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即“和合意识”。
    C、“厚德载物”所承载的理解和宽容的文化精神,已潜移默化在当代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品性情感之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信仰根基。
    D、我们应该“终日乾乾,进德修业”。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一以贯之”,而不可骄傲自满或半途而废。

7、对于现代教育面临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B、不能将“学竞于业”完全替代“士志于道”,要怀有对于理想和真理的追求精神。
    D、在教育中要重视德育与技术的平衡,要警惕实用主义和工具价值将教育效果指标化、工具化的倾向。

1、下列与为何要践行“厚德载物”的精神无关的是
    A、在国家政治领域,行仁政、用王道,或是以德治国的观念一直是帝王明君和社稷良臣所提倡的统治术。
    B、“厚德载物”思想实质上包含和体现着《周易》之中“太和”的和谐思想,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即“和合意识”。
    C、“厚德载物”所承载的理解和宽容的文化精神,已潜移默化在当代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品性情感之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信仰根基。
    D、我们应该“终日乾乾,进德修业”。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一以贯之”,而不可骄傲自满或半途而废。

    A、夏、商时期,人们人们开始逐步产生“天命转移”的思想。
    B、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均主张以德为先、为政以德,无论是亲亲、仁民、爱物还是仁义礼智的四德,都是自强不息的体现。
    C、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倡道德至上,并指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的以德治国理念。
    D、隋唐的理学家们也是吸收了《易传》思想,将兼爱万物的思想纳入了仁德的体系之中,进而提倡一种道德理性。

5、对“厚德载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一理念最初的意涵体现了对于大地特性的认知。人们对土地寄予了情感和期待,并将之作为崇拜的对象。
    B、厚德载物中所体现的道德准则主要表现在仁爱、谦和、诚信等方面。
    C、厚德载物中的“载物”层面,是对勇于担当、兼容并包精神的提倡。
    D、对个人来说,厚德强调的是对外在担当的重视,载物则侧重在内在道德的要求。

6、“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政治民主,人人平等;经济公有,人无私产;社会和谐,无家无国。”“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的提出者分别是

7、对于如何促进世界大同说法错误的是
    B、要对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人民的实际生活状态——有深切的了解。
    D、要从积极的方面在推进天下大同,特别是各国应加强经济合作,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9、关于为什么要天下大同理解错误的是
    A、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其他国家常年处在战乱或贫穷之中,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国家。
    B、从道德层面而言,我们对于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无论他们的国籍和民族是什么。
    C、只要其他国家不干涉我们国家的内政,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关心其他国家的人是否过得好。

11、对大同理解错误的是
    A、天下大同是一种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应该立刻取消国家。
    B、天下大同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平等、和谐地相处。
    C、在现阶段,天下大同与爱国主义并不互相冲突,即天下大同并不否定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或国人有特别的责任。
    D、我们的时代不适合取消私有制,取消家庭制度,取消国与国之间的界别。

19、“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小人是做个私意,故相与阿比,然两人相聚也便分个彼己了;故有些小利害,便至纷争而不和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与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接近。
    C、君子心和,但见解各异,是为和而不同;小人为恶如一,但好斗争,是为同而不和。

21、关于器与道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中国古代对道与器的代表性观点是“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道。”
    C、“中体西用”是以中国的“道”来合西方的“器”,实现富国强兵。

22、下列属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言论的是
    A、“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B、“我们要格外努力去采纳西洋的文化,诚心诚意的全盘接受他”
    D、“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25、毛泽东说:“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由此看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28、关于西汉的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司马迁创作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融。
    D、汉武帝一直推崇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使汉代国力进一步发展。

3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说文解字》中“诚”和“信”互训,“诚,信也”,又说“信,诚也”。

39、关于“化性起伪”理解正确的是
    A、人的本性是善的,对人加以教化就会转变人天生的善性,人就会变得虚伪。
    B、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人加以教化,使人先天的恶性转化为后天的德性。
    C、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人加以教化就会转变人天生的恶性,人就会变得虚伪。
    D、人的本性是善的,对人加以教化,使人先天的善性转化为后天的德性。

40、“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的含义是
    A、乐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的表现,礼是天地之间的秩序的表现。

41、“自强不息”的实质不包括
    A、将仁及万物的思想纳入了仁德的体系之中,进而提倡一种道德理性精神。
    C、敢与命运作斗争所表现出来的奋发图强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42、“不知稼稽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周公他列举了周代的三位君王作为正面典型,认为他们“不敢荒宁”,所以才享国日久。
    C、“无逸”虽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的讨论,但其精神实质与自强不息是一脉相通的。
    D、这句话说的是不知民间疾苦的君王只知享乐,所以执政时间就短。

44、下列哪一句与“自强不息”无关
    D、“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45、对于自强不息精神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B、自强不息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即“和合意识”。
    C、自强不息既是个人修养工夫的理论指南,也是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必由之路。

47、勤俭廉政的核心意思是:以最小的花费和最公正的管理谋求人民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们应该选择花费最少的方式,把节省下来的金钱与资源用来做其他事,以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勤俭的最终目标是良好生活,包含快乐、知识、友谊、亲情、道德,等等。
    C、官员要以财富的积累为目标,尽量减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D、廉政不等同于不贪污。不贪污是廉政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48、关于为什么要勤俭廉政说法正确的是
    A、腐败问题并没有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乃至停滞,相反还刺激了增长,所以一定的腐败是可以的。
    B、因为存在一些两袖清风但刚愎自用、昏聩残暴的官员,所以勤俭廉政不好。
    C、不能仅仅因为勤俭廉政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发展,就反对勤俭廉政。
    D、因为勤俭廉政不利于短期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反对勤俭廉政。

49、《晏子春秋·内篇·问篇》记载的关于廉政的对话,“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和“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遫亡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B、像石头一样的廉政,会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不可能长久。
    D、孔子和晏子的这段对话,论述了怎样的廉政对百姓有益。

50、关于如何做到勤俭廉政,说法错误的是
    C、在新时期,要培养勤俭廉政的德性,不但各级官员要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国家也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
    D、只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不徇私枉法,就是做到了勤俭廉政。

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无法排除自己犯错的可能,因此,我永远不应该为了我认为是道义的事而去牺牲宝贵的生命。
    B、“舍生取义”是一个一旦误解就会导致惨痛代价的道德要求,不适合推广。
    C、一个人如果不愿意舍生取义,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的形式强迫他。
    D、“舍生取义”是为了大义主动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一种义务。

56、关于冯道的说法错误的是
    B、冯道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阻挡了许多可能的战争与屠城,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59、对舍生取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实现大义的情况下,为了大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B、“舍生取义”意味着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否定了生命的价值。
    D、“舍生取义”不是说为了“大义” 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牺牲生命,“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另有孝,忠,勇,武,慈,仁,明,德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仁义礼智信的现代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