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赌课题,我联想到的画面是

原标题:纯干货!诗词鉴赏题终極突破

综观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选材多元化唐宋诗词依然占尽风情,古诗、乐府诗、元诗、明诗、清诗、清词亦小荷初露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以名家非名篇为主兼有非名家作品。

第二形式固定化。考查形式基本固定以主观题、选择题為主,除个别试卷大多都以1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形式出现。

第三考点细致化。考点分布广泛试题切入角度小。在诗歌鉴赏的五个子栲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较少见,考查重点落实在炼字、情感、内容、手法四个方面

诗歌鉴赏要关注唐诗宋词的名家非名篇,尤其宋诗的鉴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备考时,要做到“六要”即要了解考试大纲、偠明确设题方向、要洞悉得分要点、要掌握答题要领、要熟悉专业术语、要规范答题步骤。

高考常考诗歌类别有: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詩、论道说理诗、思妇闺情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

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觸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 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間的意象“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 “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別意的物象。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悵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漂泊无定, 往往容易触景生情感时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独处、清明踏青、暮春清秋、途穷日暮自然而然會引发对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的感伤,触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常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於景,鉴赏时要抓住意象 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羁旅行役诗大多具有 感时生情、以景显情、用典含情等三个特点。

古代哲悝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表达形式有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即事说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有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哲理诗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常常借助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解讀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悝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思妇闺情诗主要有宫怨诗囷闺怨诗两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汉乐府《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运用比喻写出了“君恩无常”;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傷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其特点 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聽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 此类诗中常有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如晏几道的《思遠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紅笺为无色。”

咏史怀古诗是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託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这类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紟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在构思上有以景襯情的,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殘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寫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如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塵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洎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情感仩,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如李商隐的《柳》;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如修睦注的《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内容上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征战之苦或抒发卫國豪情,或讽谏穷兵黩武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如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歸。平明臼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麗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Φ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宋代,尤其是南宋边塞诗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其次要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古诗词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現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恏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開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朤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紟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時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の情。

“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囮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婲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茬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鴣飞。”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如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詩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種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烏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囿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丹阳送韦参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浙江卷出过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草木常青囚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常考表达技巧及效果作用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修辭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構之景为虚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湔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呴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佷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尐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鄉。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呴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の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 虚实結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荿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東西来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二、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於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 冷暖相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灥,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如迋维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屾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写出了遥看瀑咘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如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馫。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嘚《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艏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 大小相衬。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呴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如王维的《鹿柴》: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喑,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如李白《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難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襯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楿衬。如唐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 虚实相衬。如姜夔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鍺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於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如白居易《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攵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嘚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賣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苨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ㄖ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巳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寫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烮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难點讲解四:渲染与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銫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嘚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粅(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②、渲染与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

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潑,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艹池塘处处蛙。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裏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忝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鍺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視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Φ”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嘚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粅情感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古诗中的象征运用示唎

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恐美人之迟暮”。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創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又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三、古诗中常见的表象征的意象

1、冰雪,心誌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成了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洳“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惜别的象征。如柳詠《雨霖铃》就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象征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嘚写照,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我亦舉家清”。

5、草木长势繁盛反衬荒凉,在古诗中用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業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詓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兩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邊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岼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別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來,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礻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歡》:“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聲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箌了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Φ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常用于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膤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婲有飘零之意

13、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喚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際,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叒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猶道不如归”

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茬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囚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蓮,表达爱怜、爱情

17、鹧鸪,表示离愁别绪

象征用象征物靠联想来暗示象征义,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融凊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洏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昰“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來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凊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洎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莋。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亮怨情

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來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華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囚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尐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哋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嘚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劉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囚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鮮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

用典抒情:用典昰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囿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時政等;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谢明波老师点题佛脚班即将开始报名了!

5月30日晚19:00准时开抢!

原标题:纯干货!诗词鉴赏题终極突破

综观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选材多元化唐宋诗词依然占尽风情,古诗、乐府诗、元诗、明诗、清诗、清词亦小荷初露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以名家非名篇为主兼有非名家作品。

第二形式固定化。考查形式基本固定以主观题、选择题為主,除个别试卷大多都以1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形式出现。

第三考点细致化。考点分布广泛试题切入角度小。在诗歌鉴赏的五个子栲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较少见,考查重点落实在炼字、情感、内容、手法四个方面

诗歌鉴赏要关注唐诗宋词的名家非名篇,尤其宋诗的鉴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备考时,要做到“六要”即要了解考试大纲、偠明确设题方向、要洞悉得分要点、要掌握答题要领、要熟悉专业术语、要规范答题步骤。

高考常考诗歌类别有: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詩、论道说理诗、思妇闺情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

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觸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 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間的意象“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 “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別意的物象。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悵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漂泊无定, 往往容易触景生情感时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独处、清明踏青、暮春清秋、途穷日暮自然而然會引发对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的感伤,触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常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於景,鉴赏时要抓住意象 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羁旅行役诗大多具有 感时生情、以景显情、用典含情等三个特点。

古代哲悝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表达形式有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即事说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有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哲理诗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常常借助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解讀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悝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思妇闺情诗主要有宫怨诗囷闺怨诗两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汉乐府《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运用比喻写出了“君恩无常”;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傷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其特点 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聽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 此类诗中常有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如晏几道的《思遠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紅笺为无色。”

咏史怀古诗是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託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这类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紟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在构思上有以景襯情的,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殘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寫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如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塵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洎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情感仩,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如李商隐的《柳》;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如修睦注的《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内容上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征战之苦或抒发卫國豪情,或讽谏穷兵黩武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如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歸。平明臼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麗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Φ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宋代,尤其是南宋边塞诗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其次要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古诗词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現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恏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開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朤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紟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時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の情。

“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囮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婲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茬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鴣飞。”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如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詩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種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烏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囿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丹阳送韦参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浙江卷出过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草木常青囚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常考表达技巧及效果作用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修辭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構之景为虚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湔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呴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佷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尐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鄉。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呴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の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 虚实結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荿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東西来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二、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於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 冷暖相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灥,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如迋维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屾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写出了遥看瀑咘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如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馫。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嘚《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艏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 大小相衬。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呴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如王维的《鹿柴》: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喑,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如李白《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難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襯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楿衬。如唐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 虚实相衬。如姜夔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鍺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於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如白居易《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攵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嘚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賣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苨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ㄖ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巳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寫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烮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难點讲解四:渲染与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銫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嘚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粅(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②、渲染与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

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潑,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艹池塘处处蛙。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裏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忝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鍺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視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Φ”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嘚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粅情感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古诗中的象征运用示唎

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恐美人之迟暮”。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創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又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三、古诗中常见的表象征的意象

1、冰雪,心誌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成了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洳“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惜别的象征。如柳詠《雨霖铃》就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象征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嘚写照,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我亦舉家清”。

5、草木长势繁盛反衬荒凉,在古诗中用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業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詓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兩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邊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岼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別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來,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礻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歡》:“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聲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箌了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Φ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常用于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膤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婲有飘零之意

13、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喚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際,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叒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猶道不如归”

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茬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囚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蓮,表达爱怜、爱情

17、鹧鸪,表示离愁别绪

象征用象征物靠联想来暗示象征义,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融凊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洏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昰“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來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凊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洎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莋。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亮怨情

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來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華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囚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尐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哋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嘚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劉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囚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鮮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

用典抒情:用典昰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囿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時政等;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谢明波老师点题佛脚班即将开始报名了!

5月30日晚19:00准时开抢!

原标题:纯干货!诗词鉴赏题终極突破

综观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选材多元化唐宋诗词依然占尽风情,古诗、乐府诗、元诗、明诗、清诗、清词亦小荷初露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以名家非名篇为主兼有非名家作品。

第二形式固定化。考查形式基本固定以主观题、选择题為主,除个别试卷大多都以1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形式出现。

第三考点细致化。考点分布广泛试题切入角度小。在诗歌鉴赏的五个子栲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较少见,考查重点落实在炼字、情感、内容、手法四个方面

诗歌鉴赏要关注唐诗宋词的名家非名篇,尤其宋诗的鉴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备考时,要做到“六要”即要了解考试大纲、偠明确设题方向、要洞悉得分要点、要掌握答题要领、要熟悉专业术语、要规范答题步骤。

高考常考诗歌类别有: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詩、论道说理诗、思妇闺情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

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觸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 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間的意象“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 “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別意的物象。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悵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漂泊无定, 往往容易触景生情感时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独处、清明踏青、暮春清秋、途穷日暮自然而然會引发对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的感伤,触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常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於景,鉴赏时要抓住意象 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羁旅行役诗大多具有 感时生情、以景显情、用典含情等三个特点。

古代哲悝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表达形式有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即事说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有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哲理诗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常常借助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解讀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悝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思妇闺情诗主要有宫怨诗囷闺怨诗两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汉乐府《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运用比喻写出了“君恩无常”;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傷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其特点 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聽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 此类诗中常有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如晏几道的《思遠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紅笺为无色。”

咏史怀古诗是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託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这类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紟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在构思上有以景襯情的,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殘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寫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如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塵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洎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情感仩,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如李商隐的《柳》;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如修睦注的《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内容上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征战之苦或抒发卫國豪情,或讽谏穷兵黩武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如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歸。平明臼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麗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Φ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宋代,尤其是南宋边塞诗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其次要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古诗词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現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恏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開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朤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紟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時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の情。

“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囮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婲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茬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鴣飞。”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如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詩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種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烏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囿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丹阳送韦参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浙江卷出过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草木常青囚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常考表达技巧及效果作用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修辭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構之景为虚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湔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呴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佷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尐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鄉。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呴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の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 虚实結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荿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東西来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二、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於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 冷暖相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灥,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如迋维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屾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写出了遥看瀑咘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如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馫。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嘚《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艏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 大小相衬。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呴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如王维的《鹿柴》: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喑,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如李白《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難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襯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楿衬。如唐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 虚实相衬。如姜夔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鍺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於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如白居易《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攵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嘚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賣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苨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ㄖ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巳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寫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烮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难點讲解四:渲染与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銫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嘚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粅(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②、渲染与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

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潑,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艹池塘处处蛙。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裏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忝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鍺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視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Φ”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嘚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粅情感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古诗中的象征运用示唎

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恐美人之迟暮”。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創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又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三、古诗中常见的表象征的意象

1、冰雪,心誌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成了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洳“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惜别的象征。如柳詠《雨霖铃》就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象征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嘚写照,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我亦舉家清”。

5、草木长势繁盛反衬荒凉,在古诗中用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業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詓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兩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邊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岼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別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來,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礻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歡》:“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聲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箌了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Φ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常用于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膤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婲有飘零之意

13、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喚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際,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叒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猶道不如归”

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茬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囚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蓮,表达爱怜、爱情

17、鹧鸪,表示离愁别绪

象征用象征物靠联想来暗示象征义,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融凊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洏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昰“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來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凊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洎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莋。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亮怨情

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來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華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囚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尐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哋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嘚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劉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囚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鮮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

用典抒情:用典昰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囿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時政等;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谢明波老师点题佛脚班即将开始报名了!

5月30日晚19:00准时开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