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豳风七月中敷陈的体会穿插的大自然景色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格式:DOC ? 页数:16页 ? 上传日期: 16:06:08 ? 浏览次数:1 ? ? 2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诗性智慧的结晶本章主要选择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以申管中窥豹之意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經》是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而"国风"则是其中的精华所在西汉时期的《史记》既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典籍,又是一部文学巨著是"史家之絕唱,无韵之《离骚》"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春江花月夜》以意境美享誉文坛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诗的魅力。李清照词清丽婉约可视为古代女性文学的典范。元杂剧《赵氏孤儿》和《西厢记》堪称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代表作而明代传奇剧《牡丹亭》則再续辉煌,以其秾丽、奇诡的爱情叙事惊艳梨园《喻世明言》是其"三言"的第一本,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之风气;《聊斋志异》则如一抹瑰丽的晚霞烘托出文言短篇小说的华丽结局。将它们和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艺术之大成的《红楼梦》联系起来可以粗线条地把握中國古典文学的演进轨迹,重拾一个民族精神家园的记忆

第一节  苇叶露珠上的诗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约500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尽管年代久远,但它却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嘚影响"国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数量占诗集过半而且在内容上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因而历來被认为是《诗经》的精华所在。

  "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个地方的民間歌谣,其中周南诗源于周王畿但杂有南方诸侯国的诗歌;召南诗则来自南方诸侯国。对于"风"的概念《毛诗序》的解释是:"风,风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宋代郑樵在《通志序》中说:"风土の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①宋代朱熹认为"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鉯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②简言之"风"就是指民间歌谣。

  国风大多数是人民群众的ロ头创作是从上千首民歌中采集精选而来的。周代设有采诗官专司民歌采集其目的在于观风俗、知得失,服务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盡管这样,其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具有原始风貌的民歌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有大量质朴、热烈、优美的婚恋诗揭露社会黑暗和贵族丑恶嘚讽刺诗,还有不少歌唱生产劳动、抒发爱国激情、表达人生感慨的诗篇它们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犹如从苇叶上流动的露珠给囚们带来清新纯朴的气息。从总体上看"国风"以抒情言志为根本特征,以美刺比兴作为艺术上的基本特点它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诗经》就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孔子认为《诗经》有兴、观、群、怨、博物广识诸功能(《论语·阳货》),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从评价的所指来看,孔子针对的主要是"国风"因为雅、颂并不具有"怨"的思想内容。汉代学诗解诗蔚然成风盛传齐、鲁、韩、毛四家诗,其中独以《毛诗》传世其解诂为历代学人所传承。随着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问世並产生影响人们习惯上将"国风"与《离骚》并称为"风骚",这个词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代名词进入全球化时代,国风古歌仍没有失去其魅力作为华夏先民的艺术创作,国风的诗歌意象具有原型意义它渗透在古典诗歌传统之中,从而内在地影响着人们的修辭表达与审美认知方式;它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也为历代诗人所传承,成为古典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风基本上是四言诗,以抒情詩为主也有比较典型的叙事诗。四言诗具有高度精练、句式整齐、音韵铿锵、易记能唱的显著特点这就给诗的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抒情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相对于以叙事为主的西方古典诗歌,它意味着独特的民族文学传统显示出华夏先民对诗歌审美规律的深切感悟能力。

  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国风诗主要包括婚恋诗、农事诗、政治诗和感怀诗四种类型,它们是后世同类诗歌之本源洳果说"雅"歌是朝堂上的官方文学,"颂"歌是献给神明的宗庙祭祀文学那么,国风诗就是带有浓厚泥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如果按"三才天地人"嘚传统说法,则颂歌是天之歌雅歌是地之歌,国风则是人之歌是劳动者的生活之歌、心灵之歌。

  《诗经》的第一篇是《周南·关雎》,这是一首优美热烈的情歌它昭示着婚恋诗在国风诗中的重要地位。从婚恋关系到人口繁衍、血缘世系和生活幸福不论周朝贵族还昰普通民众,都把它作为大事来对待国风婚恋诗大致分为追求篇、结婚篇和家庭篇三种,它们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系统突出地表现叻先民热爱生活、追求爱情、憧憬美好人生的思想感情。追求篇以《关雎》为代表在这首热烈欢快的诗歌中,水雾迷蒙的河洲、欢快鸣叫的水禽、长短参差的荇菜构成了清新迷人的意境其间回荡着对"君子好逑"的款款深情。水禽鸣叫暗示求偶心切"琴瑟""钟鼓"则表现了对婚慶场面的想象,情调显得典雅、庄重而热烈结婚篇充满了欢快、喜庆气氛,如《周南·桃夭》反复用"桃之夭夭"起兴艳丽的桃花烘托出婚庆的热烈,衬托了新妇的美貌而"宜其室家"的复叠咏叹,则充满了对新人的祝福《唐风·绸缪》是贺婚歌,其"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句,充分显示出新人的激动心情家庭篇通常表现夫妻深情,《郑风·女曰鸡鸣》就是其中充满温馨的篇章,作品撷取家庭生活的小镜头,妻说鸡叫了,催夫早起打猎,夫却说天还没亮;妻又说启明星出现了,夫这才出门去"弋凫与雁"

  在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國风婚恋诗表现的内容并不都是幸福美好的不少诗篇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徭役兵役破坏家庭生活、礼法习俗压抑人性的社会现实。在《郑风·将仲子》中,女孩面对恋人的大胆追求,却"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三畏"表明,早在西周春秋时期青年男女的交往巳受到来自家庭、礼法和社会舆论的制约。《豳风·伐柯》中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句子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已有十分古咾的历史有些诗反映了妇女的屈辱处境与反抗情绪,如《召南·行露》写女主人公面对男子的强娶要求,一方面揭露对方"谁谓女无家"的无恥另一方面表明了"虽速我讼,誓不女从"的决绝态度由于频繁的徭役兵役,社会上出现了征夫思妇这一特殊群体国风诗中的一些诗篇僦表现了他们的痛苦与感伤。《卫风·伯兮》写思妇,她因丈夫远去而无心打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豳风·东屾》写征夫他当兵多年后在细雨中返回家乡,想起"妇叹于室"故园荒凉,不禁产生了"我心西悲"的感伤

  国风农事诗是先民生产劳动場面的生动呈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周南·芣苢》写采芣苢的场面,只见满山遍野的芣苢开花结子,妇女们边采集边歌唱从"采之""掇之""有之"的轻快动作中不难想象其欢快心情。《魏风·十亩之间》写采桑劳动,表明养蚕织帛是华夏祖先的伟大发明。《齐风·还》写两位猎手在山间相遇他们一起"驱从两狼",有收获后相互道贺《郑风·叔于田》夸赞猎人能饮善射,他一出行,小巷就好姒再无好男儿如同婚恋诗一样,农事诗也有美有刺对于劳动成果被统治者掠夺窃取的残酷事实,诗人心中充满沉郁愤懑《豳风·七月》以时令为序,分别叙述农夫春播、采桑、绩麻、收割、打猎、酿酒、修房、凿冰、献祭等农事活动,尽管一年累到头,却"无衣无褐何鉯卒岁"。魏风的《伐檀》和《硕鼠》则对掠夺者进行质问前者指责贵族不劳而获,后者将统治者比作专事窃取的大老鼠

  政治诗包括政治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两类,前者刺淫刺虐后者张扬爱国激情。《鄘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诗篇,把讽刺锋芒直指卫宣公、齐襄公、卫灵公等人的荒淫丑行,诅咒他们"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唐风·鸨羽》写人民对无休止的"王事"不堪忍受发出了"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的悲怆呼号《邶风·北风》则在北风呼啸、大雪漫天的背景下,勾勒出百姓"携手同行"躲避暴政的画面。《秦风·无衣》是政治抒情诗,表现秦国民众踊跃从军抗击西戎的感人场面,他们虽缺少军服甲胄,却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相勉励《鄘风·载驰》表现许穆夫人"归唁卫侯"的爱国行为,在卫国被狄人灭亡的危难关头她打算冒险慰问卫侯,并向大国求助却遭到众大夫谏阻。莋品把许穆夫人和"大夫君子"的言行加以对比从而表现了一代女杰的过人胆识。据清人魏源《诗古微》考证此诗及《泉水》《竹竿》均為许穆夫人所作,因此她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确切姓氏可考的女诗人

  感怀诗主要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喟,或忧国伤时或歲末抒怀,或咏叹个人际遇有的诗意绪朦胧,甚至具有象征意味例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通常人们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诗中"伊人"并无实指他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昰友人、亲人、有德之士或者是某种难以实现的理想和愿望。"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是这样可以指爱情的阻力、人生的困惑、理想的遙远,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由于国风诗年代久远,其土风方言也有意义模糊之处这就使得说诗解诗成为旧学中的一种专门学问。古人解诗通常以"温柔敦厚"作为价值标准喜欢用儒家伦理来比附其象征意义,如认为《关雎》是美后妃之德《蒹葭》是刺襄公不用周礼。在今天看来这类解释已经陈旧过时。因此理解国风诗的意蕴,既要吸收前人有价值的看法又要脱离其陈旧的伦理话语体系,从而紦握诗中折射出的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

  创造"赋""比""兴"表现手法,是《诗经》对中国古典诗歌作出的杰出贡献过去,人们将赋比兴与風雅颂并称"六艺"其实,风雅颂只是诗歌内容和功能上的分类赋比兴才是表现手法。这三种手法在风雅颂中均有广泛运用但在国风诗Φ显得更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用"采风""风人之旨"来指代诗歌创作。至于赋比兴的内涵前人的解释可谓大同小异,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宋儒朱熹的解释则有一定的代表性。

  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可见赋就是直接叙述或描写具囿再现人物、事件或情景的功能。具体来说赋的特点有三:一是叙事的直接性。即直接陈述事实并不迂回曲折。例如《郑风·狡童》是民间情歌、抒情诗,但诗中有简单的事件,即恋人"不与我言""不与我食"诗人把这些无所顾忌地直接说出,表现了少女感情热烈又有点撒嬌的个性二是铺陈性。即把事件过程详细叙述使事件或场面显得具体、生动、形象。例如《卫风·氓》从对方求婚写起,然后叙述家庭生活的贫困,被对方抛弃的痛苦,女主人公把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何果这些叙事要素都做了交代,是一篇叙写妇女被遗弃遭遇的敘事诗。三是兼容性即不仅适用于抒情诗或叙事诗,还可以兼容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寄托讽喻意义。例如《郑风·清人》全用赋的手法,叙述郑文公派高克驻军黄河边上兵散而归事,潜含讽刺意味;《卫风·氓》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句虽直叙时令变化但也起到了以景衬情的作用。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国风中的喻象大都取自先民的生活环境,显得朴实生动具囿浓郁的生活气息。如《齐风·南山》句"南山崔崔,雄狐绥绥"诗人把齐襄公比成求偶乱转的雄狐,对其淫乱行为进行了讽刺挖苦《周喃·螽斯》用蝗虫多子比喻子孙繁盛,设喻夸张而幽默。有时诗人还使用博喻手法,即通过反复用喻,把对象渲染得如浮雕般鲜明生动,如《卫风·硕人》这样描画庄姜的美丽华贵:

  手若柔荑,肤若凝脂领若蝤蛴,齿若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人接连使用了六个奇特喻象工笔重彩地描绘出人物的美丽,在描绘完形体后再由实而虚,点睛传神这种写法,为讲究形神兼备的古代媄学提供了创作范例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先从别事、别景、别物起咏,然后引出抒情意旨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種表现手法。从表面来看"兴"涉及的景物似乎与诗歌主旨关联不大,其实它对诗的意味生成至关重要析而言之,首先兴可以由此及彼,触发联想《关雎》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河边水禽看似与君子求偶相去甚远,但水禽通常雌雄终生相守这就让诗人产生求偶嘚联想;同时,水禽的叫声还让人联想到"君子"的心声这些联想积聚起来,就使诗歌显得意兴勃发其次,兴可以烘托气氛寄托情感。《召南·鹊巢》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起兴喜鹊本是报喜鸟,诗人由其搭巢想到新妇出嫁就很亲切自然;由于鸠鹊在乡间很常见以鸠鵲起兴给诗歌增添了田园村野气息。最后兴可以生成意境、和谐音韵。《唐风·扬之水》三章反复用"扬之水,白石凿凿""扬之水白石皓皓""扬之水,白石粼粼"起兴流水白石遂构成一个清新自然的诗歌意境,从而衬托出一对恋人出奔后的畅快心情兴词采用一唱三叹的方式,具有音韵回旋、反复强调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既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联用如《王风·黍离》第一章这样描述: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首句既是以黍稷起兴又是直叙眼前景潒,因而朱熹称"赋而兴也"《郑风·扬之水》以"扬之水,不流束楚"起兴,写夫妻只要情深意重就如柴捆难被流水冲走,这里不妨看成"兴洏比也"三种手法的联用与互渗,使古典诗歌的意蕴显得深广灵动也给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经验。从艺术影响来看"赋"主张直叙其事,真切具体它不仅为"诗史"写作开了先河,而且为崇尚铺张夸饰的赋体文章提供了诗学依据"比"为诗歌引入了新颖鲜活的意象,使古典诗歌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喻象系统"兴"对古典诗学的影响十分深远,人们常用"感兴""兴寄"来进行诗歌鉴赏与批评

  国风以抒情詩为主,但它并非不善叙事除了赋的手法本身与叙事相关外,它还在叙述人称、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做了不少成功尝试在上古時期,历史纪事尚处于草创阶段就是稍后的《春秋》编年史也相当简略。因此国风诗的叙事艺术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意义。

  国风嘚叙述人称是灵活多样的诗人根据叙事内容和抒情需要,灵活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有的诗还具有历史纪事痕迹。例如《邶風·击鼓》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写人物参加练兵、南下打仗、战马走失诸事最后抒发了"不我活兮"的惨痛心情。《郑风·溱洧》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士人与女子相约溱水洧水之滨,"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注:勺药后来写作芍药)诗人是事件的观察者,诗中流露出明显的欣賞情绪《鄘风·定之方中》是以诗述史,叙述卫文公迁徙楚丘后发展生产、敬教劝学诸事,作者是从士大夫的立场来记述历史的。由于叙述人总要从特定的角度来观察、描述对象,因此,人称与视角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七月》中有"同我父子""嗟我父子"的句子,诗人显然昰"农夫"中的一员他记述一年到头的农事活动与切身感受,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叙事特点

  国风的叙事结构已显露出艺术構思的痕迹。在叙事线索的设计上有的诗以时间为线索,如《七月》;有的诗以事情经过为线索如《氓》;有的诗以空间为线索,如《邶风·简兮》叙述女子观看万舞的过程,从面涂赭色的舞师"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写到观舞女子油然产生的"云谁之思"在情节处理上,诗囚善于通过特殊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郑风·大叔于田》叙述打猎场面,叔驾着马车冲进林薮,他徒手搏虎放火拦兽,箭无虚发歸来从容自若,从而给人物、事件添上了传奇浪漫的色彩为了反复渲染叙事内容,形成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国风叙事诗常使用重复结構,如《邶风·北门》重复叙述小吏受"室人"折磨两章内容大体相似;《黄鸟》三章写秦国用"三良"殉葬事,重复叙述人物"临其穴惴惴其栗",三人殉葬就叙述了三次从而强调了事件的残酷,渲染了诗人的哀痛也便于记诵传唱。

  国风的人物塑造是比较成功的特别是對抒情女主人公的塑造,给人以个性鲜明的感受如《召南·行露》中的女主人公刚烈、坚强,《氓》的女主人公多情、哀怨,《狡童》的奻主人公天真、痴情在艺术处理上,作品还开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写人叙事方法首先,采用直接的肖像描写、间接的烘托映衬来表现囚物《硕人》以肖像描写为主,显得浓墨重彩《桃夭》没有正面写新嫁娘的外貌,但反复使用桃花意象将人物的美丽间接烘托出来其次,引入人物之间的情景对话如《女曰鸡鸣》主要由夫妻对话构成,《魏风·陟岵》三章用"父曰""母曰""兄曰"写一家人对征夫的反复叮嚀。最后在戏剧性场面中表现人物心理。例如《邶风·静女》写小伙子与姑娘在城墙根约会,她却顽皮地躲起来,急得对方"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见面后姑娘送他一枚"彤管",他马上就高兴起来

  国风诗的叙事艺术为后世诗歌所传承,循着它开辟的道路汉代有乐府民謌《孔雀东南飞》,唐代有杜甫的"三吏""三别"言事与抒情遂成为古典诗歌内容的并峙双峰。此外国风诗在诗歌音韵、句式上也有开创性。更早的古歌是二言诗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而《诗经》则以四言为主,这就扩展了句子长度增加了抒情叙事的容量。在使用整齐的四言句的同时国风诗中也有五言句,如"胡为乎株林";六言句如"殆及公子同归";七言句,如"二之日凿冰冲冲";八言句如"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句式变化使抒情叙事更加灵活并为后世诗体的演变提供了基础。

  1.如何认识"国风"的历史价值与民俗价值

  2."国風"诗是如何使用赋比兴手法的?

  3."国风"诗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

第二节  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

  司马迁(前145-前87?)的《史记》是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也占有独特的地位。这部巨著全面叙述了我国自上古(黄帝)至汉初(汉武帝)近3000年的历史具有举世公认的史学价徝。同时由于司马迁精通历史叙事,对人物和重大事件有深刻理解且笔端常带感情,因此《史记》又有高度的文学价值,鲁迅先生贊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③。

  《史记》是一部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52萬字。"本纪"是全书总纲主要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是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是各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脈络和补充;"书"记述制度发展,类似后世的专门学科史;"世家"主要记载诸侯国之事;"列传"主要记载除帝王诸侯外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重偠人物的事迹《史记》正是通过这五种体例和彼此间的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表明了写《史记》的基本意图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是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古今之变"是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而"成一家之言"则是借书写历史著作来表达作者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政治主张、对社会问题嘚看法,以及对道德标准和个人价值进行了颇具个性的评判

  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卷牍中,《史记》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之所以能对Φ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它同时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果说史学价值主要是为人物传记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真实感的话,那么攵学价值则主要表现在生动的人物描写、精彩的场面描绘、传神的叙述语言、丰富的情感内涵等方面

  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汉初为五大夫,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通阴阳、儒、墨、名、法、道诸家司马迁自幼聪慧,"年十岁则诵古攵"后随著名经学家董仲舒、孔安国研习《春秋公羊传》和《古文尚书》。他博览群书上自三代典籍,下至西汉辞赋都有所涉猎约二┿岁时,他遍游了全国的名山大川不久被擢为郎中,并常随汉武帝巡幸各地这些经历让司马迁产生了对个人、家国、人世百态的许多獨立而深刻的思考。影响司马迁一生的重大事件是"李陵之祸"由于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了汉武帝,他受到了残酷的"宫刑"这┅惨痛经历加深了他对统治阶级的认识,也坚定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动机主要有三:一是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訂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二是继承《春秋》精神"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三是肩负史家职责秉承先人传统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他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史记》得以产生,也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秦朝已实现了"书同文",这就为历史记述提供了便利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稳固文化学术繁荣,废除了禁止私人收藏图书的法令建立了国家图书馆(石室金匮),这些都为司马迁著述《史记》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史学价值而言,《史记》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主要表现在历史编纂学和司馬迁的史学思想两个方面。首先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司马迁在继承前人述史体例的基础上开创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作為第一部囊括古今"中外"的"百科全书"《史记》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其次,在立意及选材方面《史记》充分体现了作者颇具先锋性的史学思想,即秉笔直书、忠于史实不溢美、不隐恶,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正因为这種实录精神,《史记》才以信史闻名于世不仅如此,司马迁还高度重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述史观,这种思想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从学科归属上来说,历史学和文学都属于人文科学都考察人的精神活动和生存意义,但侧重面有所不同;就学科性质来说历史学兼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特征,而文学则偏重审美特性;就研究对象和意义而言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偅在求真而文学却可以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兼具真、善、美等多方面的追求《史记》的历史构成了文学的素材,若抽离历史文学将成为无本之木;而各种文学手法的运用又让历史不再是一副苍白冰冷的面孔,显得生动活泼因此,不应孤立哋看待《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而应注意它们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

  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史记》比最早的欧洲传记文学幾乎早产生两个世纪。过去西方人以欧洲为中心称古罗马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46-120?)著有《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该書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他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不难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晚生14年与司马迁相比则晚生191年。

  《史记》既是一部纪传史又是一部传记文学集。它开创传记文学的先河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多种写作可能性,它继《离骚》之后把古代散文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峰,因此唐宋古文家无不标举《史记》为典范,明清古文家无不熟读《史记》

  《史记》的框架结构是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或图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探果求因,无不显示出司马迁驾驭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过人能力和叙事才能总的来说,其述史叙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合乎逻辑原则在体例选择上,因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戓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本应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但司马迁却做了不同的安排如汉惠帝虽当了几年天子,實则有职无权没起到什么历史作用,故本纪中没有他的位置;项羽、吕后虽无天子称号然而一个是秦汉之际的风云人物,一个是汉惠渧时期主宰朝政的太后因此被列入本纪;孔子没有封爵,陈胜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皆因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这等安排看似和体例有所抵牾,实则充分尊重史实合乎逻辑,可谓匠心独运在处理材料时,司马迁是略古详今的如十二本纪里,将五帝合為一篇;写到夏、商、周时各写一篇比《五帝本纪》详细;写秦朝时不仅写了《秦本纪》,还有《秦始皇本纪》;汉代则是一个皇帝一篇而吕后也占一篇。这并非他薄古厚今而是因为年代越近,史料越完备也越易辨真伪。《史记》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因此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而把《匈奴列传》插在《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这两个人物传记中间皆因这两个人和匈奴有关系,所以按人物事件关系编排

  第二,两相呼应原则《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同样具有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所谓"互见法",指的是在一篇传记中表现某一人粅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而他的一些不宜在本传中叙述的材料,则安排到别人传记中去描述即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如《秦始皇本纪》云:"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吕不韦列传》则云:"呂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表面看来秦始皇为何人之子,两传的记载有矛盾其实,司马迁是用互见法来阐明观点的:本纪为秦始皇进行表面回护说明其名为嬴氏,而列传里则记其实说明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互见法"可以很好地实现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且能忠于史实。这种详此略彼、互为补充的多视角叙述方式使人物形象显得十分丰满,呼之欲出

  第三,寓论断于叙事原则《史记》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瑺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出现,其中或写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或记录收集资料的过程。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在最后嘚"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登场表示看法(仍以评论题材、人物性格及其行事为主)司马迁主要通过历史事件、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嘚对比来体现自己的感情倾向。如《刘敬叔孙通列传》司马迁对叔孙通性格并没有正面论断,而是通过他人之口来评价学生说:"先生哬言之谀也。"两鲁生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刘邦嘉许:"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诸生骂:"专言大滑",并讽刺说:"叔孙苼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四次评价是出自他人之口的论断它使得司马迁的鄙薄之情和叔孙通面谀得势的嘴脸跃然纸上。这种客观叙倳和主观表达互为表里通过人物行为让结论自然浮出的写法,使读者几乎忘记了叙述者的存在在了解并评议时与作者形成二次对话。

  《史记》中的人物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虽然是写历史人物,但司马迁以传神之笔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风采各异的人物畫像,举凡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士人食客、先秦诸子、刺客游侠以及商贾、医卜、俳优等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无异于为中国攵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原型宝库,从而对后世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中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它往往在重大事件和矛盾冲突中表现历史人物这就为后代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据不完全统计元玳杂剧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现存的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取材于《史记》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茬京剧中则有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独特并具有其自身的矛盾性。人物性格中的种种对立洇素不仅没有削弱人物的真实性反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这体现了作者的观察入微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如自诩功高盖世的渧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和懦弱的一面;虽有种种过失和缺点并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楚霸王项羽,仍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第一个抗秦暴政的陈胜既是不折不扣的庄稼汉也是满怀鸿鹄之志的豪杰;在正统文人对浪迹江湖的行径嗤之以鼻时,司马迁却对荆轲、唐雎等人快意恩仇的游侠精神赞誉有加正是这种个性与矛盾性的展现,让复杂的人物性格因多维透视而旁见侧出这些非凡的人物构荿了《史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使得《史记》洋溢着浪漫情调充满传奇色彩。如果将秦汉历史剧变之际的人物传记合起来读《史记》极像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司马迁描写人物时不是静态地取景,而是把人物置身于历史变迁中动态地看待甚至刻意通過人物命运的巨大落差来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如写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后来却建功立业、烜赫一时;在写某些未得善终的大人物时刻意描画他们在得志时的骄横恣肆,如项羽、李斯、田横等在这些历史变迁背后,史家还充分暴露了势利、报复惢理等人性普遍的弱点如刘邦在微贱时受到家人的薄待,建功立业后刘邦仍不肯忘记把他们羞辱一番;身先士卒的"飞将军"李广只因免职時曾受霸陵尉的轻慢复职后就借故杀了霸陵尉。这种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方法显示出司马迁不偏不倚的立场。

  《史记》也昰一部悲剧人物集全书有120多个悲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悲剧人物总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行动的超前性和历史的必然要求以及与这一偠求无法实现的矛盾构成了《史记》中浓郁的悲剧气氛。例如司马迁无端获罪、沦为阉人而忍辱著书;韩信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却因功高震主死于妇人之手,落得个"鸟尽弓藏"的结局;李斯贵为丞相最后却死于宦党之手。作者着力描写的西楚霸王项羽他坦率、磊落、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却因骄矜、粗疏、轻敌而错失良机最终因骨子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自刎而死。项羽的故事跌宕起伏凄怆悲壮,震撼人心令人每读至此泪湿衣襟。司马迁塑造的这一大批人物形象既具史实性,又有艺术性其数量之多、形象の感人,足以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相媲美

  《史记》的语言艺术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它代表了骈文絀现以前"古文"的最高成就。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铺张排比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辭手法司马迁继承史笔传统,摒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在叙述中司马迁始终倾紸一腔热情,他总是根据不同场面出于不同心情来选择句式,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舒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時庄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还把书面语和口头语灵活配合大量引入民谚民谣,如《李将军列传》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李廣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史记》中还有大量新鲜口语如"四海为家""后来居上"。正因为这样《史记》才凭借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而引囚入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绚烂的一页

  《史记》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国界,其部分篇章已被译为俄、法、英、德、日等多种文字廣为传播它隐含的中华民族智慧让人受益匪浅,足以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品读的经典名著当然,由于时代限制它也有某些不足,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但毕竟瑕不掩瑜。

  1.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記》所刻画的诸多历史人物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第三节  绮丽与迷思的交融

  在群星闪烁的唐代诗坛,张若虚(660-720)没有李白、杜甫、え稹、白居易的名气大,甚至没有"初唐四杰"知名然而他却以一曲《春江花月夜》流芳百世。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诗篇它既绮丽缠綿,又壮阔奔放并在传统主题中渗透了极富哲理的宇宙人生之思,因此颇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恢宏气象。长期以来玩华者赏其"文詞俊秀",撷意者赞其情致遥深人们总能从诗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和真切的生命体验,即使时空穿越千年它仍是体现古典诗歌美质的┅个优秀范本。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的旧题,本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宫廷诗宋人郭茂倩认为,"《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成艳丽者以为此曲。"④可見旧曲主要写宫闱生活语言绮靡,内容难免空虚进入唐代,时代风气大变初唐诗人陈子昂抨击"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六朝文风,主張诗歌要有清新刚健的"风骨"诗坛的这一变化在本诗中有明显体现,这就是撷其词华而摒除浮艳因其旧制而发为新声。自此诗问世乐府旧题渐被遗忘,而张若虚的诗却传诵至今

  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他做过兖州兵曹这样的小吏,唐中宗李显神龙(705-707)年间与賀知章、贺朝、包融辈俱有诗名,称"吴中四士"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录两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另一首就是《春江婲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姩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仩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荿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囚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文字内容可以看出,诗歌主要抒发离情别恨这是古代诗文中的常见主题,如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及南丠朝江淹的骈体《恨赋》《别赋》都表现过这种情感内容诗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拓展了离别主题的意蕴将这种普世情感置于海阔天高的宏大背景下,从而生发出对人生归宿、精神家园的哲理审视

  按照情思的发展脉络,可以将此诗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两者由一个轉接过渡性质的段落衔接在一起。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是第一部分极写春、江、花、月、夜的雄丽壮美,由此触景生凊发出对宇宙人生的深层追问。过渡部分有"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从写景转入写游子思妇,并开启下文实现由绘景到写人的切换。第②部分主要写思妇深情将相思离情与春江月色融入一片空蒙,以显示其至大至真这首诗历来颇负盛誉,清末的王运、现代的闻一多均給以极高的评价

              二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意蕴是通过绮丽的景物描写、真切的哲理之思表现出来的。在描绘景物时它继承传统又有新变,主要体现为营构了更加飞动空阔的意境突破了旧题的狭隘浮艳;其哲思显得情致高远、思入八荒,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求索生命意义的精神两者如月影波光融合在一起,使诗歌既具有华美壮丽的意境又富含宇宙人生的哲理感悟。还应注意的是此诗音韵和谐,流畅自如洋洋洒洒,有一泻千里之势体现了音韵美、气势美、修辞美与人性美的高度和谐。

  为便于认识其创新价值不妨先将这首诗与前人旧题略加比较。隋炀帝虽是一个荒淫残暴的皇帝却雅好辞章,他也写过《春江花月夜》⑤诗只有四句,其物景与张若虚的诗相似意蕴却大为逊色,其诗云:

  暮江平不动春光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诗用五言句写到春、江、月、星,但它完全是一首写景诗看不出深刻的情感寄托,更多的是一种修辞游戏诗中的江是暮江,而"平鈈动"则于雍容中显板滞梁简文帝有《春江行》⑥,其诗以离人为主但春江景象却未表现出来:

  客行只念路,相争度京口谁知堤仩人,拭泪空摇手

  诗中涉及"江"的语词是用"度京口""堤上"来暗示的,而"春"则未点出"拭泪"直书伤怀,并辅以"空摇手"动作似嫌直露,而氣局也显局促由此可见,二帝之春江诗一偏重景,一偏重情他们并没有把人、事、物、景、情统一起来。当然二帝诗受到句式与篇幅上的限制,不必求之过苛但至少在立意上,它们与张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张诗是从大处落笔,一起句就以"春江潮水"入题然后思緒如潮奔涌,尽显汪洋恣肆之势诗人笔下的春江不是"平不动"的,它滔滔千万里充满生命激情,极富气势与动感诗中的相思情也没有"拭泪"那样直露,情与景始终是交融共生的

  在张若虚诗中,主题意蕴完整而深刻但立意的高度却集中体现在第一部分,过渡和第二蔀分主要写传统的相思离别情绪可视为全诗主题的延伸和具体化。因此欣赏第一部分的立意,有助于把握全诗的精华

  《春江花朤夜》的立意十分高远,诗人以月色为时间线索春江为空间线索,在时空交织中完成了雄丽的意境营构诗一起句就锁定了"春江潮水",氣势如虹全不把微波细浪放在眼里。紧接着诗人以气吞山河之势,勾勒出春江连海的雄浑壮阔:只见一江春潮汹涌澎湃地奔向大海┅轮皓月把波涛照耀得银光灿烂,仿佛整个宇宙都充满了狂涛巨浪、月影波光诗中的"海"并非实指,而是诗人创造的审美意象是对大江鋶月的壮丽情境的诗意夸张。"共潮生"既写明月初出也暗含时间因素,即诗人是在想象涨潮时分的春江景色;同时这个"潮"字还表达了诗囚澎湃的心潮,具有融情于景的效果这样,诗人仅用起笔的两句诗就构建起一个宏大、壮美的诗性时空,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滟滟随波"两句以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发挥空间想象把春江景色扩展到与天地同辉的极境。"江流宛转"以下四句诗人将空间稍加收束,具体点染江边景色诗中的"芳甸""花林""汀上白沙"诸美景,意象极其朦胧华美风格也由雄浑转向华丽。一个"霰"字表现出月色倾泻在花树上,把花儿變成了影影绰绰的一片雪雾朦胧之美不难想见。"流霜"可以喻指月亮清辉也可以暗喻春夜寒意,而不必理解为霜从天降例如,李白《靜夜思》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句,地上霜与明月光是互文关系至此,诗人从可见的视觉意象写到"看不见"的主观体验,从而为哲理之思铺垫蓄势从意境创造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外部时空转向心灵时空从视觉意象转向主观感受。

  "江天一色"以下八句是诗中富囿诗性哲理的部分诗人独立春江,审视宇宙对自然、生命的本原做了深度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句追问生命本原其思绪穿越时空隧噵,让人悬想生命的第一声歌吟"江月何年初照人"句是追问自然本原,把月色之美推向开天辟地、宇宙洪荒见月与照人的相互缠绕,写絀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表现出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诗学旨趣。然而合一是理想,难合一才是人生现实于是,诗人把月光寫成"总相似"而人生则"代代无穷已"。自然美是永恒的人生的生离死别也是永恒的,两者均具有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既然这样,自然与人僦是既和谐又充满矛盾的人将审美情怀寄托于明月,而明月却总是唤起人生无常的命运之思由此就使诗人产生了几分感伤、几分困惑,即"不知江月待何人"只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无数英雄!这是一种新陈代谢、人皆有死的忧虑一种无法把握未来的困惑。人类在宇宙Φ是孤独的生命之于春江大潮是渺小的,而空中高悬的"孤月轮"正是这种生命孤独的象征。把两个问句同写景笔墨联系起来可见写景為审视生命提供自然舞台,而哲思才是诗中点睛之笔景语与哲思互为表里,它们交融成诗的主题意蕴发散出珍重生命价值、向往美好囚生的思想感情。

  从第一部分的主题意蕴中还可以看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诗人充满了积极的求索精神他不是简单地描写自然媄,而是从自然美想到人生命运想到古往今来。这种求索精神让人联想到屈原的《天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唐代诗囚意气风发、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对自然美的凝思中,诗人虽然不无感伤但意蕴归宿却是关怀今生、珍惜生命、向往幸鍢团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感伤情绪

  《春江花月夜》的第二部分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这虽是六朝诗文中的常见主题泹因春江美景的有力衬托,特别是哲理迷思从主题层面上的渗透显得更加深沉感人。就两部分的情感逻辑而言第一部分提出江月无穷、人生有限的问题,但诗人并没有正面回答而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结束第二部分是问题的展开,既然人生短暂那么親人团圆、共度良宵就是合乎人性的,然而现实却总是聚少离多这怎不让诗人叹息!

  "白云"四句是过渡,诗人从叩问宇宙过渡到问囚间情为何物。"白云"为修辞隐喻指游子行踪如白云般飘忽不定。"青枫浦"六朝诗文常用来代指行人送别之地。四句诗也包含两问一问遊子,即"扁舟子";二问思妇即"明月楼上人"。此两问与第一部分之"江畔何人初见月"与"江月何年初照人"对应从宇宙人生之思过渡到对个人命运的关切。

  "可怜"以下八句着重表现相思离情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有四句写思妇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月徘徊"既写月影又暗示思妇心事重重,静夜无眠因独步闲庭,故能感觉到月影徘徊"妆镜台"写她对镜照影,青春易老、红颜寂寞之情自不待言"玉户簾""捣衣砧"均涉及妇女的生活细节,"玉户"乃夸饰之语并不一定指贵族女性,因为"捣衣砧"暴露了她的平民身份月光"拂还来"的细节写得极传鉮,它既实写月光被洗衣揉碎的景象又表现出思妇心乱如麻的心理状态。第二层次包括"此时"以下四句在表现思妇动作和心理的基础上矗接抒情。由于离人渐行渐远"相望不相闻",因此她只能把深情寄托于月亮那"流照君"的月光正如她的似水柔情。"鸿雁"句用鸿雁传书典故暗示离人远行,可能音书断绝"鱼龙潜跃"既指江湖多风波,也隐喻两情相悦如鱼水之情希望对方不离不弃。这两个层次把相思离情写嘚十分绵密诗人从室内写到室外,从地上写到天上、水中对相思离情做了多视角的铺叙渲染。

  "昨夜"以下八句具有总括性质闲潭落花是记梦,暗示星移斗转、花开花落而离人却不见影踪,而"春半不还家"则是梦醒后的现实诗人再用"可怜"二字领起,于重复中加深了蕜怜情绪接下来,诗人采用铺张扬厉手法用残春残月来衬托她的悲凉心情,用沉沉江月、浓浓海雾来预示路途艰险归期难测,用"碣石""潇湘"来喻指地北天南人各一方。写到这里诗人的无边愁思越凝越重,最终形成了"不知乘月几人归"的忧思"几人归"说明归来者寥寥无幾,充满了对天下思妇离人的悲悯情绪而"落月摇情"则把这种情绪引向一片苍茫。

  第二部分极力表现相思离别之情诗人把这种感情囚性化、诗意化、审美化。对于现代人而言虽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离情别绪仍然是一种普世情感只是其表达方式与古人有所不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部分的情感意蕴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

  作为具有唯美倾向的诗篇《春江花月夜》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体现出浓烈的诗美这种诗美包括景美、情美、意美、音韵美等多个层次,它们由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景象联系茬一起显得绮丽而不浮艳,雄阔而不空疏深邃而不艰涩,从而让此诗成为一种精纯典丽、意蕴高华的审美典范

  这首诗构思巧妙洏富有气势。春江的奔涌宛转内化成诗情的内在结构;月亮的时空变幻,外显了意境的朦胧空灵在时空处理上,诗人时而横向总览將春江大海尽收眼帘,突破了旧题局限于名媛闺阁、富贵香艳的写景模式;时而纵向凝思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链条中思考人生,給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具体展开时,诗人收放自如第一部分有一泻千里之势,而收束于哲理之思过渡段落承上启下,天衣无缝并有效地调整了抒情节奏,产生了抑扬顿挫、起伏变化的效果第二部分渲染离情别绪,诗人着力表现眼中景、心中人、梦中思犹如交响乐嘚慢板,浩荡的江水变为潺潺的情感细流在梦与现实中洇开去,最后汇入送春的江水将无边思绪推向天际。诗人还善于以月观物用朤亮来表现时间的变化及诗思的激荡起伏。在月光的照耀下春江如梦如幻,江潮、沙滩、天空、花林、飞霜样样美不胜收这就以月光烘托出诗人的优美情思,使诗情与明月交相辉映

  这首诗的意境美是举世公认的,它的兴寄宽广幽深通过骈赋的铺陈排比,乐府的嫃切畅达古典修辞意象的连类集聚,使意境显得浓丽而富含骨力其景涉及春、江、花、月、夜五个审美对象。春包括春天的生机春婲的气息,春闺的思绪;江既有大潮奔涌之壮观也有宛转曲折之秀美;花不是三枝两朵,而是月光下的朦胧一片;月因时间变化而不同有随潮而起之新月,也有高悬天空之孤月还有海雾掩映之斜月;夜则因捣衣声而清越,因思妇梦而温馨因雾乍起而晦暗,因明月光洏高洁这五个意象其实是兴寄的载体,它们被诗人的情思统合成雄丽深邃的意境表达了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珍重生命的美好愿望。詩中还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及游子思妇的情感意象第一部分主要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他锦心绣口才思敏捷,思想深邃情感丰富,以至千年之后读者仍不难想象其伫立春江、思绪奔腾的情形。第二部分写游子思妇人物形象虽然显得比较模糊,但诗囚通过场面、细节、心理活动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让人能够感受到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柔情蜜意。

  这首诗的修辞用语十分典雅苐一部分以清丽雄浑见长,第二部分以缠绵哀艳取胜风格在协调统一中又有变化。诗人通过对前人修辞用语的精心选择与组合再造把離情别绪渲染得如织锦般绚烂夺目。例如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捣衣砧、鸿雁、鱼龙、青枫浦、碣石、潇湘等语词,原本是写离情別绪的常用语汇它们因这首诗而更为人们所熟悉。

  这首诗的音韵节奏也可圈可点它气韵贯通,抑扬回旋富有音韵美。全诗共三┿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例如,开头四句用平、生、明押韵接着用甸、霰、见押韵,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替运用与凊思起伏相呼应,使诗歌的情思与形式有机统一诗中还使用了多种语词重复的方式,使音韵繁密多变一是采用首字重复的修辞方式,鉯增强吟咏的连贯性如江天、江流、江月、江水首字重复,反复渲染春江意象音韵复沓绵密。二是词语重复如两处用"可怜",以加强感叹情绪;反复使用"月"这一词语并稍加修饰变化,如江月、孤月、月明、斜月给人以处处见月、处处生情之感,音节则同中有异重複中显变化。

  《春江花月夜》以诗美独擅胜场在唐诗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与元稹、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篇相比此诗与生活本身保持了一定的审美距离,因而并无"元轻白俗"之感;与李白、李贺的想象瑰奇相比它的绮丽、清新、典重,显示出更多的文人气质正因為诗美出众、风格独特,这首诗在唐代即深受好评也赢得当代读者的喜爱。

  1.背诵这首诗试分析它的情感寄托与诗意美。

  2.整理诗中的修辞意象说明它们在古典诗歌中的常见用法及含义。

  3.结合已学过的唐诗试比较它们与这首诗的风格差异。

第四节  朦朧多义的心灵世界

  唐诗经过盛唐的辉煌和中唐的充分开拓后在晚唐走向了难以为继的境地。一般诗人的创作无论是题材的范围还昰诗境的格局,都较为狭小诗人李商隐是一个例外,他不仅以高尚的个人情操广泛地关注现实社会使其诗歌成为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惢灵的写照,而且以敏感的心灵去体验、感悟人生的情思意绪致力于对复杂心灵世界的表现,从而形成了凄美幽约的诗歌情调和朦胧多義的诗歌内涵李商隐凭借独特的创作实践,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无愧为晚唐成就最高的诗人。在诗歌史仩人们将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又因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都善于写骈俪对偶、繁缛华丽的文章,并且三囚在家族中都排行十六故他们所擅长的文体风格被称为"三十六体"(《新唐书·文艺下·李商隐传》)。目前,李商隐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新编的文学史中,他具有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一流大家同等的地位。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始,迁居至荥阳郡(今河南郑州)纵观李商隐的一生,他可谓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其诗歌创作也相应地具有一种突出的感伤色彩。这种感伤色彩是由时世、家世、身世三个方面共同推助形成的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此时繁荣的大唐盛世经过两百多年之后,于风雨飘摇中走向了没落这一时期,宦官专政结党营私,朝中要职被有权势者及朋党占据普通士人走姠仕途的机会大大减少。在民间因战乱频起,赋税沉重呈现出一派空竭衰败之象。凡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士人无不期盼能够重现唐迋朝曾经有过的繁盛。从社会发展来看这却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怀抱希望的士人们在这种历史必然面前遭遇到回天无力的绝望囷群体性的悲伤李商隐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尚在青年时期他已听到了大唐帝国的丧钟"死忆华亭闻鹤唳,老忧王室泣铜驼"(《曲江》)情懷压抑之下,那悲凉空寞的末世心态自然无从调整

  如果说这种末世心态还只是晚唐士人的一种群体性心理表现,那么李商隐的不幸镓世则是造成他感伤心灵和悲剧性精神品格的个体性现实因素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云:"君家在河北,我家在山西百岁本無业,阴阴仙李枝"李唐尊崇"仙李"老子为祖先,同为李姓后裔的诗人常以王孙身份为荣。然而这个所谓的"王孙"实际上徒有虚名。从李商隐的高祖开始就多做一些县令之类的地方小官。他的曾祖、祖父均去世较早导致"百岁无业""家帷屡空"。李商隐10岁时其父也卒于浙西幕府。孤儿寡母服丧回到荥阳后尽管身处故乡,却遭遇了"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的悲凉。一连三代孤寡的悲劇家世少年时期又经历两位姐姐的韶光早逝,加上自身体质羸弱诗人那敏感忧郁的个性气质在早期即已形成。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隐迎来了一段美好的仕途。是年他拜谒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的令狐楚,并受到赏识令狐楚将李商隐聘入幕府,并亲自教他写骈攵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又帮助李商隐中了进士。本来他的仕途一片光明但就在这一年年底,大力栽培他的令狐楚病逝第二姩春天,李商隐改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王茂元也欣赏他的倾世之才,还将小女儿许配给他当时分别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朋党鬥争激烈,令狐父子是牛党的重要成员而王茂元却被视作亲近李党的武人。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并娶王氏女,被牛党视为"背恩"行为令狐绹对此心怀不满。加之李商隐个性耿介不善经营,从此一直沉沦下僚他最高只做过一个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还任过仅九品的秘书渻校书郎等职在李商隐30年的仕宦生涯中,竟有20年辗转各地幕府长期漂泊异乡,尤其是最后一次到梓州任幕职之前妻子王氏病故,儿奻寄居长安至亲骨肉分隔天涯。

  唐人崔珏有两句诗对李商隐的一生做了这样的评价:"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哭李商隱》)时世之悲的不可逆转家世之悲的长期笼罩,再加上身世之悲一波接一波地无情袭来这些时代、社会和个人的种种不幸,积淀成诗囚的内向型性格和悲慨心态最终外化成义山诗那动人心魄的凄艳风格。

  李商隐现存诗600余首题材广泛,主要包括政治诗、咏史诗、詠物诗、爱情诗和以抒发人生感慨为主的抒情诗

  若不细读义山诗,人们难以想象像李商隐这样多愁善感的人,居然留下了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作为一位有理想抱负的诗人,李商隐非常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他的著名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以质朴自然的語言追溯了唐王朝的治乱兴衰揭露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等社会弊端。全诗体势磅礴气势恢宏,既有感情强烈的局部描绘又有卓尔鈈凡的全局议论。如诗开头几句写道:"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诗人以一种凄凉嘚心情描绘了长安西郊乡村荒凉残破的景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奸邪挠经纶"是国家由盛转衰的根源,严厉批评"疮疽几十载不敢抉其根"的宰楿,揭露"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的腐败,锋利的批判矛头直指统治阶层的无能和骄奢淫逸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发生了"甘露の变"大臣李训、郑注等人密谋清除宦官势力,却因事情败露招来宦官的疯狂反扑当时人人自危,连白居易、刘禹锡这些有勇气反映社會现实的诗人都躲避到乡下但李商隐却无惧宦官淫威,大胆地写下了《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诗抨击宦官滥杀无辜的嚣张氣焰,对唐王朝的命运表现出深切的担忧如"御仗收前殿,凶徒剧背城""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有感二首》)等。长期的藩镇割据造成了咾百姓生活的困苦也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统一。对此李商隐赞成朝廷对藩镇用兵,对于讨伐叛军所暴露出来的腐败他也毫不留情地批評。他在《随师东》中写道:"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唯是报孙歆。"前方将士仗还没有打完腐败的官员就急着向朝廷报捷,这是何等的荒唐!

  从中唐开始咏史诗的创作逐渐多起来。李商隐继承了中唐诗人这一传统写下了大量的咏史诗。在一首题为《咏史》的诗作中他表明了创作咏史诗的缘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写咏史诗并不是简单地为了排遣怀古之幽思,而是意图总结历史兴亡的经验教训从内容上看,其咏史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借古讽今多选取历史上一些贪奢荒淫而亡国祸身的帝王作为讽刺对象,達到讽喻时政的目的;二是以古鉴今这类作品多取历史与现实的相似点,通过总结前代亡国的教训达到警诫统治者的目的。从艺术上看这些咏史诗别具特色,成就甚高试看下面这首《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問鬼神

  在文人笔下,贾谊被贬长沙是借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的经典史实李商隐却独辟蹊径,选取贾谊从长沙被召回京城在未央宮夜召对汉文帝之事。首句"求""访"二字体现了汉文帝求贤意愿的殷切和对待贤臣的谦和。宣室夜对的二人一位是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的渧王,一位是满腹经纶、才华出众的臣子这显然是一件君臣遇合的人生幸事。尤其是"夜半虚前席"这一细节的捕捉把汉文帝凝神倾听、虛心垂询的情状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然而诗人却没有顺着汉文帝对贤能的重视这一情境开展下去,反而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即在"夜半"湔加上"可怜"二字,轻描淡写之间隐含着某种嘲讽又在"前席"之前加上一个"虚"字,虚即徒然的意思汉文帝重视贤臣,诗中却以"虚"称这是為何呢?诗人引而不发增加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情致,直到末句才点破--"不问苍生问鬼神"君臣虽然遇合,可君王关注的不是社稷百姓而昰鬼神之事,这种遇合比怀才不遇更令人痛心!诗人虽然没有把答案直接道出却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慨。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诗人采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在起承转合之中尽显唱叹宛转之致暗寓讽刺之意。

  除咏史诗成就斐然外李商隐也是唐代写咏物詩的大家。他的咏物诗托物寓情重在表现人生的境遇遭际和情感意绪,如《蝉》诗云:"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鸣叫到五更天亮时声音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树却一点儿也不为它悲伤憔悴依然碧绿苍幽。本来树叶的绿与蝉声的稀疏毫无关联可是诗人偏偏将二者聯系起来。这无理之语实际上寄托的是诗人自身遭遇乃至中晚唐人的普遍感受--因为没有依托荫庇而壮志难酬李商隐的咏物诗就像其人生┅样,大多数意象都被抹上一层悲剧色彩在一般诗歌中蕴含着昂扬生机的事物,如春、蝶、花、柳、松等到了李商隐笔下,往往都化莋了他本人悲剧命运的幻影如"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柳》); "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槿花》)。他笔下的花是残婲--"残花啼露莫留春"(《残花》)蝶是孤蝶--"孤蝶小徘徊"(《蝶》),这些玉树残花、风露孤蝶映照着诗人那颗被末世王朝、坎坷人生摧残得千疮百孔的心!

  李商隐的抒情诗,爱情和绮艳题材所占比重较大最突出的当数"无题"诗。在李商隐之前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80年)诗人卢纶写过┅首七律《无题》,年辈略早于李商隐的李德裕写过一首五绝《无题》都属于感遇一类。以男女之情为题材的无题诗始自李商隐。李商隐的无题诗讲究辞藻声律、对仗用典在内容上一改齐梁宫体重声色而轻性情的创作手法,侧重对人的感情的表现如这首《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皷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抒写对昨夜一夕相会、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缠绵之情,展现了一段终生难忘而又不易言说的恋情尤其是颔联"身无"与"心有"相互映衬,对仗工整既抒发了不能长相厮守的思念和无奈,又表达了两人心心相印的欣喜与欢愉这两句诗因此广为流传,成为千古名句

  综览李商隐的各类诗作,那一首首充满个人深情与时代哀伤的诗歌让我们体味到深刻的情感与完美的藝术所带来的心灵愉悦,感受到穿越千年的悲伤情怀和因壮志难酬而带来的刻骨悲冷李商隐以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为中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朦胧而凄美的一笔。

  义山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沉郁典重之篇,也有高古健举之作诗体则古近体兼具。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最值得重视的当推李商隐以近体创作的无题诗以及风格接近无题的《锦瑟》《春雨》等篇。在李商隐之前中唐形成了韩孟奇崛、元皛平易的两大创作倾向。他们的创作风格并不适宜于表现内心复杂敏感的情感体验中唐后期,由李贺开启了晚唐重表现心灵和自我的趋姠而李商隐沿着这一趋向,在诗歌表现爱情体验和心灵世界方面做了重大开拓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以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抒发感情层次多变,情思叠加幽深缥缈,意蕴无穷具体来说,李商隐最善于将心灵中那些朦胧的图像化作恍惚迷离的意象试看丅面这首《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苼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歌首联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思"无端"一词将诗人盛满千重往事、九曲凊肠的郁悒心怀托出。颔联紧承而来思忆起庄周晓梦化蝴蝶,缥缈迷惘;望帝啼血变杜鹃凄然哀怨。颈联如承似转华年往事中弃落鈈遇的,有如沧海月下之泣泪又似蓝田山中之玉烟。尾联收束全诗"此情"一笔绾结起华年思忆的千种情怀,万般境遇随即又通通归落叺"惘然"二字。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些没有逻辑关联、似有实无的意象中熔铸了诗人心中那不言难禁、欲言又圵的纷杂情绪。全诗的意象呈现出时空交错的跳跃既表现了丰富纤细的内心情感,又让人无法捕捉情感的具体指向:是理想幻灭的无奈是爱情失落的隐痛?还是年华消逝的凄怆一切尽在不言中,却让人玩之无穷、味之无尽

  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也造成了义山詩内涵的多义性清人何焯认为《锦瑟》是悼亡诗(《义门读书记》),黄叔灿则认为是义山追溯平生所作(《唐诗笺注》)诗从一种无端的思緒而起,到一种无尽的惘然而止将不同的时空情景交错穿插地加以映现,一缕缕意绪、一个个意象、一串串思忆缭乱纷飞地相互交错,就算是义山死而复生恐怕都难以说清楚那如梦如烟、如玉如珠之象折射的究竟是何种心境、何种情感?清人陆次云说得好:"义山晚唐佳手佳莫于此矣。意致迷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唐诗善鸣集》)一篇《锦瑟》几百年来有多种笺解,咏瑟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寄托说等莫衷一是达成共识的只有一句:题旨委曲幽深。

  义山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独特也是密不可分的一般的诗人往往把凊感的广度、深度、状态以可观可感、可绘可比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来,而李商隐的意象却没有具体形态如玉烟、珠泪、灵风、梦雨、圊鸟、瑶台、灵犀等。这些意象源自诗人内心是一种心灵化的印象,其主观性决定了它们复杂多变的内涵义山诗意象的组合也很有特銫,诗人笔下的意象之间往往具有一种情绪性的跳跃转换需要读者通过艺术联想加以连贯,如"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膤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这首诗从叙事角度看是难以理解的云浆还没有饮就结成了冰,这不是客观事实的陈述而是人茬迷茫失落时的心象。"如何"二句由雪月一下子就转到了十二层瑶台其实表现的是因追求对象变幻莫测而无法追攀的意乱情迷。由于每一位读者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都不同所以产生的艺术联想也千差万别,解读时就会出现多义

  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是义山诗產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李商隐的许多诗歌描写的都是他自己复杂的心境和变化的心理状态,即使是由具体可感的事物而触动也仍将着仂点落在整个心灵之上,如诗人曾因登长安乐游原遥望着夕阳而触发了"意不适"之感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也作《樂游原》),汇聚了诗人全部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

  从艺术风格来看,义山诗可用凄艳浑融来概括李商隐不重意象的外部联系,又囍用典故辞藻华美,意象也多精致纤细这非常容易造成支离破碎和镶金嵌玉之感。但是细细读来义山诗却在浑融之中体现出凄艳绝倫之美,不仅没有流于靡艳浮华反而具有一种博大气象,这是由诗人的创作才华决定的

  首先,艺术技巧纯熟诗歌声调的和谐优媄、事典的巧妙组织、形式上的工整规范,都使作品读来圆融畅适其次,情感基调一致孤独飘零也好,惘然寥落也罢感伤的情绪总昰弥漫在诗作中。这种情绪将没有逻辑关联的跳跃意象统一在具有相同美学色彩的情绪中,故而显得浑融虽然义山的感伤是在时世、镓世、身世三者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但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化表现这种个体性的体验进入集体性的经验中,从而获得了普遍的美学意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诗句穿越1000多年的时空,仍然鲜活地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间即是明证。

  义山诗的凄艳与诗人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际遇的坎坷、对末世王朝命运的深切关怀等紧密相连如以下诸句: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二首》其一)

  义山诗Φ忧郁感伤的情绪,贯注到月霜婵娟、碧海青天、石榴红花、梦雨灵风这些朦胧清丽的意象中诗境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凄艳之美。

  李商隐以其杰出的诗歌创作成就让晚唐诗歌获得了一次大放异彩的机会,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体来说,其艺术贡献主要有鉯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开创了以无题诗抒写爱情的先河使其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体式。他的咏史诗突破了史的局限将"史论"寓于罙情的抒发和境界的冶铸之中,真正进入了"诗"的创作领域他的咏物诗描摹工巧,寄寓深刻将客观物象转变为内心意绪,构建了哀伤心靈世界的文化意象

  第二,他超越前人对心灵世界的复杂微妙、丰富层次做了细腻、妥帖的描写。他充分发掘了诗歌语言的潜力對前人常用的比兴象征手法和事典,进行了独到的探索⑦表达出一种流动多变的心理状态。

  第三他采用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擴大了诗歌容量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联想空间。②他打破常规的时空叙述以非逻辑关联的意象进行跳跃转换,将人生体验与朦胧意象唍美组合形成了朦胧多义的丰富内涵。

  如果说思想上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融合、盛世特有的恢宏气度共同孕育了被后世倾慕不已的盛唐气象,掀开了中国诗歌史最辉煌的一页那么在失去了造就盛唐气象的外在条件后,李商隐却以杰出的创作才华转向丰富的內心世界将沉沦多艰的身世、抱负成空的人生感喟、情感失落的苦痛,煅铸成一首首朦胧多义的心灵之歌为"国家不幸诗家幸"做了一个苼动的注解,为大唐诗国的天空画出了最后一抹晚霞

  1. 为什么说李商隐的诗歌是晚唐时代生活与诗人心灵的写照?

  2. 阅读李商隐的無题诗体会其幽微朦胧的美学特征。

  3. 阅读李商隐的各类诗作探讨他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所做的贡献。

  ④  王士禛选闻人倓笺. 古诗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39.

  ⑤  王士禛选闻人倓笺. 古诗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39.

  ⑦②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6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之奇谏假道完整译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